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甲骨文媒系龍骨

提起甲骨文,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 但是, 您真的瞭解甲骨文嗎?甲骨文中的“甲骨”二字又是指什麼?

1899年, 也就是大清光緒二十五年, 這年秋天, 時任清朝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教育機構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患了瘧疾, 感覺身體一會兒發冷打哆嗦, 一會兒又渾身發熱、頭痛難忍、口乾渴, 只想喝冷水, 苦不堪言。 他只得蜷縮在被子裡養病, 並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一說鶴年堂)中藥店買回一副製藥的中藥。 煎藥的時候, 王懿榮無意中看到一味叫做“龍骨”的藥材上面隱隱約約刻著一些符號,

身為金石學家的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其中一定有玄奧, 可能是一個重大的發現!王懿榮頓時顧不得自己孱弱的病體, 立即起身披衣、箭步下床, 拿起一片龍骨細細端詳研究起來…經過一番初步的探究, 王懿榮覺得龍骨上面的刻痕絕非一般隨意劃刻所致, 而是很像古代的文字, 但其形狀又並非大篆或是小篆, 看不出是什麼字體。 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立即派人趕到藥店, 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 把藥店中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來。 後來, 他又通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進行收購, 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龍骨。 在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 王懿榮終於從《周禮·春宮》和《史記·龜策列傳》中找到了線索, 他斷定這些符號是早在秦漢之前的上古文字,
這味名叫“龍骨”的中藥材也並非是什麼“龍”的骨頭, 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自此, 一個嶄新的名詞—甲骨文便誕生了。

這個揭開甲骨文身世之謎的故事曾刊登於1931年7月出版的《華北日報》上, 記載在一個屬名“汐翁”的人發表的一篇《龜甲文》裡。

今天, 學術界雖然對甲骨文的身世依然爭論不休, 但不可否認的是, 在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後, 原本六文錢一斤的龍骨卻驟然間身價百倍。 由此, 一味十分普通的中藥—龍骨, 走入了我們的視野。 也得益於這味龍骨做媒, 中華文明的一個重大發現和一段被歲月掩埋的歷史, 慢慢浮出了水面。 王懿榮因病得福, 被後人尊稱為“甲骨文之父”, 傳為千古佳話。 那麼, 龍骨究竟為何物?到底有哪些功能?

龍骨是指古代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 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 其特點有:性能平和, 沒有寒熱偏性;

味甘而具有一定的補養之性;

質地重鎮, 歸心、肝、腎三經。

龍骨使用時有生用、煆用之別。

生龍骨的功用主要有二:

第一, 安神而用於心神不寧的多種病證, 如失眠、心悸、癲狂、癡呆等。 因龍骨鎮靜安神, 故諸如躁狂之類的神志不安之證用之有效;同時, 因龍骨性味甘平而具有一定的養心安神之功, 一些心神失養引起的神志不安病證用之也奏效。

第二, 平肝而用於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的病證,

如眩暈、頭痛、煩躁等。 這與龍骨作用於肝, 質地重鎮而具潛降之能有關, 能使上亢的肝陽、上炎的肝火下行而發揮治療作用。 龍骨的這一功用目前非常廣泛地用於治療高血壓, 特別是對於一些高血壓伴隨有失眠、煩躁的患者, 生龍骨十分適合。

煆龍骨是指將生龍骨原藥材洗淨曬乾, 置於無煙火上煆至燒紅透, 取下待涼並碾碎入藥者, 其功效主要就是收斂固澀、斂瘡生肌, 以外用為主, 研粉外敷可治療濕疹、濕瘡、瘡久潰不收口之症。 煆龍骨因其收斂固濕的作用也可內服使用, 以治療諸如慢性滯瀉、出血、出汗、帶下等病證。

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龍骨本身並無治療瘧疾的作用, 在王懿榮治療瘧疾的藥方中怎會有一味龍骨呢?

這得先從瘧疾這一疾病說起。

瘧疾常常是在夏秋季節被蚊子等叮咬而感染了瘧原蟲所致,主要表現為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這些症狀的出現,從中醫來講,主要是由於人體的正氣與瘧邪相爭,陰陽失和所致。因此,在治療上既要消除瘧邪,同時又要扶助正氣,使陰陽重歸平衡,而如何扶助正氣、回復陰陽則成為選方用藥的關鍵,如選用一些補藥自然能增加機體的正氣即抗病能力,但卻不利於瘧邪的祛除,反而會使瘧疾更加羈留不去,所以此時在治療瘧疾的方中加用龍骨。因龍骨性質平和,沒有寒熱偏性、且具收澀之能,能調和陰陽,古人謂其能“療陰陽乖離之病”,既能固攝人體正氣,又能調整“乖離之陰陽’,從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療瘧疾的藥物發揮治療作用,雖然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治療王懿榮瘧疾的處方出自於哪位醫家之手,但從中卻能看出處方者絕非平庸之輩。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先分析折射出中藥與漢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著中藥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

龍齒

龍齒為藥材龍骨原動物的牙齒化石,其味甘、澀、性涼,歸心、肝經,長於鎮靜安神,主要使用於驚癇、癲狂、心悸、失眠等證。龍齒的用法用量與龍骨相同。

小貼士

輸入文字

選自《藥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

主編:楊柏燦

(艾蒿 蝸牛 桃仁)

這得先從瘧疾這一疾病說起。

瘧疾常常是在夏秋季節被蚊子等叮咬而感染了瘧原蟲所致,主要表現為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這些症狀的出現,從中醫來講,主要是由於人體的正氣與瘧邪相爭,陰陽失和所致。因此,在治療上既要消除瘧邪,同時又要扶助正氣,使陰陽重歸平衡,而如何扶助正氣、回復陰陽則成為選方用藥的關鍵,如選用一些補藥自然能增加機體的正氣即抗病能力,但卻不利於瘧邪的祛除,反而會使瘧疾更加羈留不去,所以此時在治療瘧疾的方中加用龍骨。因龍骨性質平和,沒有寒熱偏性、且具收澀之能,能調和陰陽,古人謂其能“療陰陽乖離之病”,既能固攝人體正氣,又能調整“乖離之陰陽’,從而配合方中的其他治療瘧疾的藥物發揮治療作用,雖然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治療王懿榮瘧疾的處方出自於哪位醫家之手,但從中卻能看出處方者絕非平庸之輩。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先分析折射出中藥與漢字文化的交融性,昭示著中藥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

龍齒

龍齒為藥材龍骨原動物的牙齒化石,其味甘、澀、性涼,歸心、肝經,長於鎮靜安神,主要使用於驚癇、癲狂、心悸、失眠等證。龍齒的用法用量與龍骨相同。

小貼士

輸入文字

選自《藥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

主編:楊柏燦

(艾蒿 蝸牛 桃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