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釋文

孝女曹娥碑。

孝女曹娥者, 上虞曹盱之女也。 其先與周同祖[1], 末胄[2]荒沉, 爰來適居。 盱能撫節安歌[3], 婆娑樂神[4]。 以漢安二年五月,

時迎伍君[5], 逆濤而上, 為水所淹, 不得其屍。 時娥年十四, 號慕思盱, 哀吟澤畔, 旬有七日, 遂自投江死。 經五日, 抱父屍出。 以漢安迄于元嘉元年, 青龍在辛卯[6], 莫之有表。 度尚[7]設祭之誄[8], 辭曰:伊惟孝女, 曄曄之姿, 偏其返而[9]。 令色孔儀[10], 窈窕淑女, 巧笑倩兮。 宜其家室[11], 在洽之陽[12], 待禮未施。 嗟喪慈父, 彼蒼伊何[13], 無父孰怙[14]!訴神告哀, 赴江永號, 視死如歸。 是以眇然[15]輕絕, 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 乍沉乍浮。 或泊州嶼, 或在中流。 或趨湍瀨, 或還波濤。 千夫失聲, 悼痛萬餘。 觀者填道, 雲集路衢。 流淚掩涕, 驚慟國都。 是以哀薑哭市[16], 杞崩城隅[17]。 或有克面引鏡[18], 剺耳用刀[19]。 坐台待水[20], 抱樹而燒[21]。 於戲孝女, 德茂此儔!何者大國, 防禮自修。 豈況[22]庶賤, 露屋草茅。 不扶自直[23], 不鏤而雕[24]。 越梁過宋[25],
比之有殊。 哀此貞厲, 千載不渝。 嗚呼哀哉!亂[26]曰:銘勒金石, 質之乾坤。 歲數曆祀, 丘墓起墳。 光於後土, 顯昭天人。 生賤死貴, 義之利門[27]。 何悵華落, 飄零早分。 葩豔窈窕, 永世配神[28]。 若堯二女, 為湘夫人。 時效仿佛, 已招[29]後昆。 漢議郎蔡雍[30]聞之來觀, 夜暗, 手摸其文而讀之。 雍題文雲:“黃絹幼婦, 外孫韲臼。 ”[31]又雲:“三百年後碑塚當墮江中, 當墮不墮逢王叵。 ”[32]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之。

注釋[1] 與周同祖, 曹姓始祖為曹叔振鐸, 是周文王之子。 [2] 末胄, 子孫後裔。 [3] 安, 通“按”。 撫節按歌, 隨著節拍唱歌。 [4] 婆娑樂神, 巫師迎神時作舞蹈, 舞姿婆娑, 取悅於神。 [5] 伍君, 即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 因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等事, 被賜死, 投屍江中。 吳人敬其忠烈, 將他尊為濤神。

東漢時期, 吳越人在端午節有祭祀伍子胥的習俗。 [6] 青龍, 太歲的別名。 古代紀年法之一。 青龍在辛卯, 即元嘉元年(151)。 [7] 度尚, 時任上虞縣長。 據《後漢書•黨錮列傳》, 度尚與張邈、王考等人號稱“八廚”, 稱其能以財救人。 [8] 之誄, 當為“誄之”之訛, 《古文苑》作“誄之”。 誄, 祭祀死者的悼文。 [9] 偏其返而, 語出《論語•子罕》:“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這是四句古逸詩。 偏其反而, 本為形容花朵搖動的樣子, 引申為形容少女優美的姿態。 偏, 通“翩”;反、返, 通“翻”。 [10] 令色孔儀, 嬌媚的姿容, 美好的儀態。 令、孔, 均形容美好。

[11] 宜其家室, 語出《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 宜其家室。 ”意思是女子嫁到夫家, 將給夫家帶來興旺。 [12] 在洽之陽, 語出《詩經•大雅•大明》:“在洽之陽, 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

大邦有子。 ”洽, 水名。 陽, 山之南、水之北, 稱陽。 在洽之陽, 本指女子所處之地。 用以表示女子未嫁。 [13] 彼蒼, 指天。 《詩經•秦風•黃鳥》:“彼蒼者天, 殲我良人。 ”伊何, 為何, 作什麼。 彼蒼伊何, 如說:“老天爺, 你這是幹什麼啊!”[14] 怙(hù), 依靠, 仰仗。 [15] 眇然, 輕盈美好貌。 [16] 哀薑哭市, 《左傳•文公十八年》載, 姜氏為齊國公女, 嫁為魯公夫人。 後其所生子被殺, 本人被遣歸齊, 行哭過市, 市中人皆為之慟哭, 魯人號之為“哀薑”。 [17] 杞崩城隅, 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載, 春秋齊大夫杞梁戰死, 其妻迎喪于郊, 哭甚哀, 遇者揮涕, 城為之崩一角。 葬夫事畢, 赴水而死。 此故事後演繹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18] 克面引鏡, 劉向《列女傳•梁寡高行》載, 梁有寡婦, 美豔多姿, 梁貴人爭欲娶之而不能得。 梁王遣使相聘,
婦乃取鏡持刀, 自割其鼻, 以示不嫁。 梁王高其行, 尊其號曰“高行”。 克, 通“刻”。 [19] 剺耳用刀, 《後漢書•列女傳》載, 沛郡劉長卿妻寡, 為防嫌疑, 割耳自誓。 剺(lí), 割。 [20] 坐台待水, 劉向《列女傳•楚昭貞薑》載, 楚昭王夫人為齊侯女, 昭王出遊, 留夫人漸台之上。 王聞江水大至, 遣使者迎之, 使者忘持符, 夫人不肯行。 使者歸取符, 水漲台崩, 夫人已淹死。 於是昭王諡之曰“貞薑”。

[21] 抱樹而燒, 此句當為“抱柱而燒”之訛。 劉向《烈女傳•宋恭伯姬》載, 伯姬為宋公夫人, 其舍夜失火, 左右呼其避, 伯姬曰:“婦人之義, 傅母不至, 夜不可下堂, 越義求生, 不如守義而死。 ”於是被燒而死。 [22] 豈況, 何況。 [23] 不扶自直, 語本《荀子•勸學》:“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意為蓬草生長在大麻田中, 不用扶持, 自然挺直。 比喻人的思想受環境影響。[24] 不鏤而雕,不用雕鏤就已自然成形。比喻自覺的道德規範深入人心。[25] 越梁過宋,“梁”指梁寡高行,“宋”指宋伯姬,詳見前文所注。[26] 亂,辭賦裡用在篇末總括全篇內容的文字,叫作“亂”。[27] 義之利門,此句表示一個卑賤的人,只要死得其所,立刻可以高貴。利門,獲利的途徑。[28] 配神,主神之側配享的副神。此處指將曹娥作為江神的配享。[29] 招,《古文苑》作“昭”。“招”字疑訛。[30] 蔡雍,即蔡邕,字伯喈,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雍,通“邕”。[31] “黃絹幼婦,外孫韲臼”,即“絕妙好辭”四字的隱語。“黃絹”為色絲,合成“絕”字;“幼婦”為少女,合成“妙”字;“外孫”為女之子,合成“好”字;“韲(jī)”,指搗碎的薑、蒜、韭花等菜醬,“韲臼”即搗醬的石臼,所以是承接辛辣之物的器皿,喻“受辛”,合成“辤”字,“辤”為“辭”的異體字。說見《世說新語•捷悟》。按,此八字類同猜謎,故後世將此故事作為中國謎語的濫觴,上虞縣亦被譽為謎語的發源地。而以此格式所制的謎面稱“曹娥格”或“碑陰格”。[32] 此二句為讖語。類似的讖語古籍中亦有記載,多見於古塚、古棺中。如《全唐詩》卷八七五《岩腹棺銘》曰:“欲墮不墮逢王果,五百年中重收我。

【譯文】孝女曹娥碑。孝女曹娥,是上虞縣曹盱的女兒。曹氏的先人與周王同祖,至其後裔逐漸沒落,來居於上虞。曹盱能踏節而歌,舞蹈迎神,舞姿優美。漢安二年(143)五月,正逢祭祀迎濤神伍子胥,他逆濤而上,淹死于江中,屍首一直沒有找到。曹娥時年十四歲,嚎啕痛哭,思念其父,在江邊徘徊哀喚達十七日,後來自投江而死,過了五天,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從漢安二年(143)至元嘉元年(151),她的事蹟一直沒有被記載宣揚。至縣長度尚來任,才為她設祭悼念,誄辭曰:多麼孝義的少女,她的風華美豔多姿,就象花兒枝葉翩翩。她的容顏儀態嫵媚出眾,是窈窕的淑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將是丈夫的賢內助,但此時尚在洽水之陽,未及婚配。可歎她的父親突然去世,老天爺!你這是幹什麼啊!失去了父親她有誰可以倚靠!她向神靈泣訴哀告,來到江邊不停地呼號,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於是她輕盈的身軀飄然而起,縱身投入江水之中。她的屍體在江水中升沉起伏,時而擱淺在沙洲江渚,時而飄蕩在江水中流,時而裹入急流,時而隨波而去。岸上的百姓失聲痛哭,成千上萬的人們為她哀悼。圍觀的人填滿了道路,大街上民眾雲集。人們泣淚掩涕,悲痛之聲震動了國都。相傳魯公夫人哀姜痛哭於鬧市,杞梁之妻哭倒了城牆,梁寡婦高行自割其鼻,劉長卿寡妻割耳自誓,昭王夫人淹死于漸台,宋伯姬燒死在堂中,嗚呼!孝女曹娥的德行,絲毫不亞于這些烈女。如何才能算作大國?就是禮法重於防範並使人自律,更何況貧賤的庶民身處茅屋露草之地,尚能不甘墮落,潔身自愛。曹娥的德行已經超越了梁高行和宋伯姬,比她們更加傑出。後人哀悼她的堅貞和剛烈,她的美名千古不朽。嗚呼哀哉!

亂曰:你的美名刻于金石,你的義行堪對乾坤。經過數年的光陰,終於為你修起了丘墳。你的貞行流傳大地,你的烈舉光照天人。你生雖卑賤死卻高貴,這是人求義的便利之門。可歎鮮花隕落,過早地飄零於泥塵。你以美豔的資質,將永世配享江神。就像堯的兩個女兒,後來成為湘夫人。你將與她們一樣受人尊崇,永遠昭示後人。漢議郎蔡邕聽說此碑,前來觀看,因夜間黑暗,他手摸碑文而讀。蔡邕並在碑上題字:“黃絹幼婦,外孫韲臼。”又題字說:“三百年後此碑和墓塚都會塌落入江中,在將落未落之際會碰到王叵。”升平二年(358)八月十五日記之。

【品讀】

東漢末年,上虞縣有一個巫師叫曹盱,在端午祭祀迎濤神時,不慎落水而亡,連屍身也沒有留下。他年僅十四歲的女兒曹娥為了尋找父親的遺體,沿江哀號達十七日,後來也投江而死。五天后,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一同浮出水面。這件離奇而感人的事情在市井中傳誦,曹娥也被稱為孝女。數年後,上虞縣長度尚為她修墳立碑,並由他的弟子(一說外甥)邯鄲淳撰寫了這篇碑文。不久,大文豪兼書法家蔡邕慕名而來,讀罷碑文之後,在碑陰寫下了八個字的隱語和一段讖語。漢代所立的碑早年就已失落,相傳後來由王羲之重新書寫了碑文,並把蔡邕的題字也一同記錄在後,這就是今人所見的《孝女曹娥碑》,簡稱《曹娥碑》。至於這篇書法是否真的出自王羲之之手,這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關於《曹娥碑》,啟功先生曾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這篇文章自古以來被稱為“絕妙好辭”,啟先生大不以為然,他甚至認為這是一篇很糟糕的文章。主要原因是,文中所用的典故“哀薑哭市”、“克面引鏡”、“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樹而燒”竟全部都是指“烈女”的,沒有一個指“孝女”!這真是非常的糟糕,啟先生批評得完全在理,不服不行。不過也真難為了寫文章的邯鄲淳,中國古人對女子的首要要求就是“貞”,“孝”的要求主要是對兒子提的。所以古代多的是節婦烈女,忽然出了個孝女,就不大好歸類,只能勉為其難地與烈女們湊一湊了。現在國學又有新興之勢,不久前聽說某地還推出了孝子計畫,準備在若干年中培養一批孝子賢孫以光宗耀祖,那我們正好借《曹娥碑》來看看古人所宣揚的“孝”的思想如何?

《曹娥碑》說:“生賤死貴,義之利門。”這是說一個卑微的人,只要死得其所,立刻就可以崇高,所以“死”就是求“義”的方便之門!作者對曹娥的痛苦並沒有多少同情,卻誇獎她死得好。說作者殺人不見血,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吧!曹娥之所以要投江自盡,在當時來說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為對生活不能自立的古代婦女來說,失去父親就是滅頂之災,孤女是無法生存的,擺在曹娥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曹娥的自盡是合情合理的,並不完全是“孝”的思想左右,而是因為她對自身生活感到了徹底的絕望和無助,這是曹娥的痛苦所在。所以道學家們上綱上線,其實是用心可鄙!更有甚者,曹娥的事蹟上說,經五日“抱父屍出”,後來的道學家還是心中不踏實,於是有人把這一句改為“背父屍出”,因為女兒抱著父親,多少有點男女授受不親的嫌疑,所以要把出水姿勢改一改,由“抱”變成“背”,妥了!道學到這樣的程度,我是覺得有點噁心的。所以《曹娥碑》書法好,但文章不太妙,思想則堪比毒草,我們還是不要盲目地叫好。

比喻人的思想受環境影響。[24] 不鏤而雕,不用雕鏤就已自然成形。比喻自覺的道德規範深入人心。[25] 越梁過宋,“梁”指梁寡高行,“宋”指宋伯姬,詳見前文所注。[26] 亂,辭賦裡用在篇末總括全篇內容的文字,叫作“亂”。[27] 義之利門,此句表示一個卑賤的人,只要死得其所,立刻可以高貴。利門,獲利的途徑。[28] 配神,主神之側配享的副神。此處指將曹娥作為江神的配享。[29] 招,《古文苑》作“昭”。“招”字疑訛。[30] 蔡雍,即蔡邕,字伯喈,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雍,通“邕”。[31] “黃絹幼婦,外孫韲臼”,即“絕妙好辭”四字的隱語。“黃絹”為色絲,合成“絕”字;“幼婦”為少女,合成“妙”字;“外孫”為女之子,合成“好”字;“韲(jī)”,指搗碎的薑、蒜、韭花等菜醬,“韲臼”即搗醬的石臼,所以是承接辛辣之物的器皿,喻“受辛”,合成“辤”字,“辤”為“辭”的異體字。說見《世說新語•捷悟》。按,此八字類同猜謎,故後世將此故事作為中國謎語的濫觴,上虞縣亦被譽為謎語的發源地。而以此格式所制的謎面稱“曹娥格”或“碑陰格”。[32] 此二句為讖語。類似的讖語古籍中亦有記載,多見於古塚、古棺中。如《全唐詩》卷八七五《岩腹棺銘》曰:“欲墮不墮逢王果,五百年中重收我。

【譯文】孝女曹娥碑。孝女曹娥,是上虞縣曹盱的女兒。曹氏的先人與周王同祖,至其後裔逐漸沒落,來居於上虞。曹盱能踏節而歌,舞蹈迎神,舞姿優美。漢安二年(143)五月,正逢祭祀迎濤神伍子胥,他逆濤而上,淹死于江中,屍首一直沒有找到。曹娥時年十四歲,嚎啕痛哭,思念其父,在江邊徘徊哀喚達十七日,後來自投江而死,過了五天,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從漢安二年(143)至元嘉元年(151),她的事蹟一直沒有被記載宣揚。至縣長度尚來任,才為她設祭悼念,誄辭曰:多麼孝義的少女,她的風華美豔多姿,就象花兒枝葉翩翩。她的容顏儀態嫵媚出眾,是窈窕的淑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將是丈夫的賢內助,但此時尚在洽水之陽,未及婚配。可歎她的父親突然去世,老天爺!你這是幹什麼啊!失去了父親她有誰可以倚靠!她向神靈泣訴哀告,來到江邊不停地呼號,自己的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於是她輕盈的身軀飄然而起,縱身投入江水之中。她的屍體在江水中升沉起伏,時而擱淺在沙洲江渚,時而飄蕩在江水中流,時而裹入急流,時而隨波而去。岸上的百姓失聲痛哭,成千上萬的人們為她哀悼。圍觀的人填滿了道路,大街上民眾雲集。人們泣淚掩涕,悲痛之聲震動了國都。相傳魯公夫人哀姜痛哭於鬧市,杞梁之妻哭倒了城牆,梁寡婦高行自割其鼻,劉長卿寡妻割耳自誓,昭王夫人淹死于漸台,宋伯姬燒死在堂中,嗚呼!孝女曹娥的德行,絲毫不亞于這些烈女。如何才能算作大國?就是禮法重於防範並使人自律,更何況貧賤的庶民身處茅屋露草之地,尚能不甘墮落,潔身自愛。曹娥的德行已經超越了梁高行和宋伯姬,比她們更加傑出。後人哀悼她的堅貞和剛烈,她的美名千古不朽。嗚呼哀哉!

亂曰:你的美名刻于金石,你的義行堪對乾坤。經過數年的光陰,終於為你修起了丘墳。你的貞行流傳大地,你的烈舉光照天人。你生雖卑賤死卻高貴,這是人求義的便利之門。可歎鮮花隕落,過早地飄零於泥塵。你以美豔的資質,將永世配享江神。就像堯的兩個女兒,後來成為湘夫人。你將與她們一樣受人尊崇,永遠昭示後人。漢議郎蔡邕聽說此碑,前來觀看,因夜間黑暗,他手摸碑文而讀。蔡邕並在碑上題字:“黃絹幼婦,外孫韲臼。”又題字說:“三百年後此碑和墓塚都會塌落入江中,在將落未落之際會碰到王叵。”升平二年(358)八月十五日記之。

【品讀】

東漢末年,上虞縣有一個巫師叫曹盱,在端午祭祀迎濤神時,不慎落水而亡,連屍身也沒有留下。他年僅十四歲的女兒曹娥為了尋找父親的遺體,沿江哀號達十七日,後來也投江而死。五天后,她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一同浮出水面。這件離奇而感人的事情在市井中傳誦,曹娥也被稱為孝女。數年後,上虞縣長度尚為她修墳立碑,並由他的弟子(一說外甥)邯鄲淳撰寫了這篇碑文。不久,大文豪兼書法家蔡邕慕名而來,讀罷碑文之後,在碑陰寫下了八個字的隱語和一段讖語。漢代所立的碑早年就已失落,相傳後來由王羲之重新書寫了碑文,並把蔡邕的題字也一同記錄在後,這就是今人所見的《孝女曹娥碑》,簡稱《曹娥碑》。至於這篇書法是否真的出自王羲之之手,這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關於《曹娥碑》,啟功先生曾有比較深入的研究。這篇文章自古以來被稱為“絕妙好辭”,啟先生大不以為然,他甚至認為這是一篇很糟糕的文章。主要原因是,文中所用的典故“哀薑哭市”、“克面引鏡”、“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樹而燒”竟全部都是指“烈女”的,沒有一個指“孝女”!這真是非常的糟糕,啟先生批評得完全在理,不服不行。不過也真難為了寫文章的邯鄲淳,中國古人對女子的首要要求就是“貞”,“孝”的要求主要是對兒子提的。所以古代多的是節婦烈女,忽然出了個孝女,就不大好歸類,只能勉為其難地與烈女們湊一湊了。現在國學又有新興之勢,不久前聽說某地還推出了孝子計畫,準備在若干年中培養一批孝子賢孫以光宗耀祖,那我們正好借《曹娥碑》來看看古人所宣揚的“孝”的思想如何?

《曹娥碑》說:“生賤死貴,義之利門。”這是說一個卑微的人,只要死得其所,立刻就可以崇高,所以“死”就是求“義”的方便之門!作者對曹娥的痛苦並沒有多少同情,卻誇獎她死得好。說作者殺人不見血,恐怕一點也不為過吧!曹娥之所以要投江自盡,在當時來說實在是無奈之舉。因為對生活不能自立的古代婦女來說,失去父親就是滅頂之災,孤女是無法生存的,擺在曹娥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條。所以曹娥的自盡是合情合理的,並不完全是“孝”的思想左右,而是因為她對自身生活感到了徹底的絕望和無助,這是曹娥的痛苦所在。所以道學家們上綱上線,其實是用心可鄙!更有甚者,曹娥的事蹟上說,經五日“抱父屍出”,後來的道學家還是心中不踏實,於是有人把這一句改為“背父屍出”,因為女兒抱著父親,多少有點男女授受不親的嫌疑,所以要把出水姿勢改一改,由“抱”變成“背”,妥了!道學到這樣的程度,我是覺得有點噁心的。所以《曹娥碑》書法好,但文章不太妙,思想則堪比毒草,我們還是不要盲目地叫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