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菲的世界》(讀書堂/“幫你讀書”第001書)

【讀書堂】/{我們一起讀書}---《蘇菲的世界》

劉燁【蚩子】

說到《蘇菲的世界》, 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它是一部西方哲學史, 但是又是一本兼具小說與藝術風格的書籍。

寫這本書的人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 這位作家具有非常犀利的觀點, 而且在多部作品當中提出的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種族讀者的共同的興趣, 比如說《紙牌的秘密》、《賈德的20堂課》等。 而他本人獲得了“挪威兒童及青少年評論協會獎”和“文化科學事部文學獎”等榮譽。

而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蘇菲的世界》就是以一個14歲的少女在面對哲學這門學科時, 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離奇的故事, 但是亞伯特卻從未降低哲學學習的難度, 這使得蘇菲非常的鬱悶, 那麼蘇菲是如何學習哲學的?而書中出現的伊甸園、馬克思、佛洛德等哲學家, 又是如何與蘇菲碰面的?他們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牽扯, 而對於蘇菲來說, 她又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學習哲學的?搞清楚這些問題, 就能讓我們重新正視哲學這本書籍, 並從學習的過程當中發現哲學的偉大與奧秘。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在與亞伯特的交流, 大多數時候是用信件溝通的, 當蘇菲在收到一份奇怪的信件時, 便是關於積木為何成為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亞伯特在向蘇菲解決這個問題時, 就用德謨克利特斯的觀點來說明:現代科學家已經發明,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 這種不能在分解的基本粒子可以稱之為是質子、中子、電子,

這些基本粒子恰恰是積木那樣, 積木可以組成各種形狀, 而基本粒子可以組成各種具象化的事物。 想想看, 兩者的聯繫與區別就是這麼的有趣?如果將這個結論告訴一位同樣是14歲的女孩子, 他們也會明白。

接下來會遇到哪位哲學家呢?蘇菲在亞伯特的幫助之下進一步深入瞭解了蘇格拉底,

他是史上最為神秘的人物, 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 長的醜, 但是卻非常和善, 他強調心靈的轉向從智者開始, 將哲學從自然本身的研究轉化到自己身上, 研究自我, 強調靈魂不滅說, 強調人和自然是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了蘇格拉底的各種哲學觀點,而柏拉圖在研究哲學時談到了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之間的關係,這是他提出的哲學觀點。

後來的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學院進修了二十年,他認為我們所有用的每一種想法與意念都是通過我們看到、聽到的事物而進入我們的意識,不過我們也具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因此天生就能夠組織所有的感官印象,並且將它們進行分類,比如說“石頭”、“植物”等概念。

對於這些蘇菲是詫異的,因為不同的哲學家在提出它們的哲學觀點時都有自身的立場,有的甚至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獻出生命。柏拉圖從蘇格拉底身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亞里斯多德又提出了與柏拉圖對立的觀點,用我們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蘇菲接下來又會經歷哪些問題呢?這種感覺像不像是想要趟過河流的那種急促感但是又是不知道河流到底有多深的無奈呢?

在亞伯特的繼續鼓勵之下,蘇菲遇到了史賓莎諾,史賓莎諾認為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並非是要將人置身度外,他認為宇宙只有一種實體,他將大自然與萬物的情況簡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而且值得去探討的話題,每個哲學家似乎都有自身的立場,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自身提出的哲學觀點,雖然彼此之間的觀點有矛盾,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當時乃至現在在哲學史上的偉人。

蘇菲對於洛克的印象是這樣的,洛克是英國人,17世紀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在他看來將感覺性質分為“主要”和“次要”兩種,主要就是指擴延世界的特質,比如說品質、運動和數量等。對於這些特質,我們的感覺器官已經將它們再現,對於酸或者是甜、綠色或者是紅色則是“次要性質”。因此洛克想要強調的便是人對事物的單一概念,如果增加了其他的感覺,那麼這些感覺就是虛假的。

對於洛克的哲學觀點,修姆認為,人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印象,一種是觀念,印象是對於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觀念則是對印象的回憶。

柏克來是怎麼認為的呢?柏克來利用經驗主義提出疑問,世界所存在的我們感受到的事情,我們並未真正感受到“物質”或者是“質料”,如果我們能感受到事物之下的“實體”存在,那麼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經驗支持這樣的說法。

這三點說明了什麼?從史賓莎諾到洛克再到柏克來,我們不難發現客觀事物的存在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是相對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係。那麼康得再次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自身心目當中的情況產生影響。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當中的直觀形式,當形式先於一切經驗是康得所認可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當中,在一次又一次地獲得知識的過程當中,蘇菲對於哲學人的觀點有了更多的想法,雖然會感覺到迷茫或者是困惑,但是這樣的一個現實的世界在他身邊無限被放大。

在談到黑格爾時,亞伯特介紹黑格爾出生在斯圖加特,當時正是浪漫主義狂飆的時候,後來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助教之後,便有了其他的人生境遇。後來黑格爾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永恆的理性”,哲學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歷史。假設歷史就是一條流動的河,那麼河裡的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這種變化便是一部歷史。

在祁克果提出的觀點來看,存在先於本質的理念,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創造自我的本質,第一種是感性的存在,當人能為了自己活著快樂的事情而努力時,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方面;第二種就是理性存在,理性存在的結果是人們要在生存當中符合社會的規範;第三種就是宗教性存在,是一種與神同在的感覺,這樣能獲得精神上的寄託。

與黑格爾不同的哲學觀點,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義觀點,當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時,就需要以人的客觀存在為根本的,雖然在馬克思看來在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一定的上層建築,這同樣需要人的不斷努力,這種努力好比是黑格爾提出的觀點那樣,是好河裡的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

達爾文的哲學觀點就是生物進化論,既然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義理論,那麼人的客觀存在就會不斷地使得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從而從低等動物轉向高等動物。

這些哲學觀點深邃難懂,但是在這裡蘇菲與亞伯特的對話就是如此簡單,讓我們在哲學的世界範圍內不斷地“游泳”。

此時才明白蘇菲與亞伯特僅僅是席德的書中的一種人物形象,他們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自己的父親用印表機塑造出來的人物。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他們又有怎樣的境遇呢?

在遇到佛洛依德時,佛洛德認為,我們夢中的情節並不是夢的實際意義,他把實際的夢境—也就是我們所夢見的“影片和“錄影帶”——稱為“造夢”,做夢的內容與前一天發生的事情相關,但是這些夢與我們的潛意識是無法察覺的。

笛卡爾提出的形而上學理論,認為科學以外,沒有形體的、不可證明的事物,是脫離實踐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在哲學歷史的長河當中游走,蘇菲與偉人見面,在亞伯特的幫助之下理解哲學的難點,這讓他無比驚訝。但是不管哲學歷史今後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我們都認識了這樣一個可愛的蘇菲,是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本源與真相,而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不斷的超越自己,瞭解自己,那麼我們才能不斷地獲得成功,這種成功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自我在客觀世界當中與自我對話,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自信與灑脫!

本文為劉燁【蚩子】原創,不得刪名轉發,請尊重版權。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了蘇格拉底的各種哲學觀點,而柏拉圖在研究哲學時談到了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之間的關係,這是他提出的哲學觀點。

後來的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學院進修了二十年,他認為我們所有用的每一種想法與意念都是通過我們看到、聽到的事物而進入我們的意識,不過我們也具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因此天生就能夠組織所有的感官印象,並且將它們進行分類,比如說“石頭”、“植物”等概念。

對於這些蘇菲是詫異的,因為不同的哲學家在提出它們的哲學觀點時都有自身的立場,有的甚至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獻出生命。柏拉圖從蘇格拉底身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亞里斯多德又提出了與柏拉圖對立的觀點,用我們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蘇菲接下來又會經歷哪些問題呢?這種感覺像不像是想要趟過河流的那種急促感但是又是不知道河流到底有多深的無奈呢?

在亞伯特的繼續鼓勵之下,蘇菲遇到了史賓莎諾,史賓莎諾認為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並非是要將人置身度外,他認為宇宙只有一種實體,他將大自然與萬物的情況簡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而且值得去探討的話題,每個哲學家似乎都有自身的立場,並且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自身提出的哲學觀點,雖然彼此之間的觀點有矛盾,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當時乃至現在在哲學史上的偉人。

蘇菲對於洛克的印象是這樣的,洛克是英國人,17世紀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在他看來將感覺性質分為“主要”和“次要”兩種,主要就是指擴延世界的特質,比如說品質、運動和數量等。對於這些特質,我們的感覺器官已經將它們再現,對於酸或者是甜、綠色或者是紅色則是“次要性質”。因此洛克想要強調的便是人對事物的單一概念,如果增加了其他的感覺,那麼這些感覺就是虛假的。

對於洛克的哲學觀點,修姆認為,人有兩種感覺,一種是印象,一種是觀念,印象是對於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觀念則是對印象的回憶。

柏克來是怎麼認為的呢?柏克來利用經驗主義提出疑問,世界所存在的我們感受到的事情,我們並未真正感受到“物質”或者是“質料”,如果我們能感受到事物之下的“實體”存在,那麼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經驗支持這樣的說法。

這三點說明了什麼?從史賓莎諾到洛克再到柏克來,我們不難發現客觀事物的存在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是相對的,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係。那麼康得再次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自身心目當中的情況產生影響。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當中的直觀形式,當形式先於一切經驗是康得所認可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當中,在一次又一次地獲得知識的過程當中,蘇菲對於哲學人的觀點有了更多的想法,雖然會感覺到迷茫或者是困惑,但是這樣的一個現實的世界在他身邊無限被放大。

在談到黑格爾時,亞伯特介紹黑格爾出生在斯圖加特,當時正是浪漫主義狂飆的時候,後來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助教之後,便有了其他的人生境遇。後來黑格爾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永恆的理性”,哲學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歷史。假設歷史就是一條流動的河,那麼河裡的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這種變化便是一部歷史。

在祁克果提出的觀點來看,存在先於本質的理念,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創造自我的本質,第一種是感性的存在,當人能為了自己活著快樂的事情而努力時,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方面;第二種就是理性存在,理性存在的結果是人們要在生存當中符合社會的規範;第三種就是宗教性存在,是一種與神同在的感覺,這樣能獲得精神上的寄託。

與黑格爾不同的哲學觀點,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義觀點,當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時,就需要以人的客觀存在為根本的,雖然在馬克思看來在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一定的上層建築,這同樣需要人的不斷努力,這種努力好比是黑格爾提出的觀點那樣,是好河裡的河水的流動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漲落與漩渦的影響。

達爾文的哲學觀點就是生物進化論,既然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義理論,那麼人的客觀存在就會不斷地使得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從而從低等動物轉向高等動物。

這些哲學觀點深邃難懂,但是在這裡蘇菲與亞伯特的對話就是如此簡單,讓我們在哲學的世界範圍內不斷地“游泳”。

此時才明白蘇菲與亞伯特僅僅是席德的書中的一種人物形象,他們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自己的父親用印表機塑造出來的人物。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他們又有怎樣的境遇呢?

在遇到佛洛依德時,佛洛德認為,我們夢中的情節並不是夢的實際意義,他把實際的夢境—也就是我們所夢見的“影片和“錄影帶”——稱為“造夢”,做夢的內容與前一天發生的事情相關,但是這些夢與我們的潛意識是無法察覺的。

笛卡爾提出的形而上學理論,認為科學以外,沒有形體的、不可證明的事物,是脫離實踐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

在哲學歷史的長河當中游走,蘇菲與偉人見面,在亞伯特的幫助之下理解哲學的難點,這讓他無比驚訝。但是不管哲學歷史今後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我們都認識了這樣一個可愛的蘇菲,是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本源與真相,而對於我們來說,只有不斷的超越自己,瞭解自己,那麼我們才能不斷地獲得成功,這種成功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更多的是自我在客觀世界當中與自我對話,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自信與灑脫!

本文為劉燁【蚩子】原創,不得刪名轉發,請尊重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