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座千年“神墓”3000年無人敢盜,只要是國人見了,都要跪拜磕頭

說起盜墓, 無外乎月黑風高之夜, 三五個人影, 揮舞著鐵鍬, 終於見到耀眼的珠寶, 卻被早已仙逝的墓主人嚇個汗如雨下……

中國古代盛行的厚葬之風使得歷朝歷代的盜墓現象屢禁不止,

當然也不乏出於復仇等心理而掘墓。 盜墓活動一直以來都充滿了神秘色彩, 盜墓者們穿走於亡者的領地, 發人塚, 掘金寶…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官盜者有東漢末年的董卓、曹操, 五代的溫韜等, 至於近代更是有1928年孫殿英組織的震驚中外的清東陵盜陵案, 以至於從此孫殿英有了“盜陵將軍”的諢號。

要說起孫殿英應該是屬於盜墓人中很厲害的角色了, 但是有這樣一座墓, 千年來無人敢動。 就算是孫殿英也不敢去挖這座墓。 這座墓就是黃帝陵。

黃帝陵, 不用盜墓者費心思就可以找到的一座墓地, 可卻幾千年來都沒有人敢去挖, 而是恭恭敬敬的來瞻仰。 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宗, 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挖自己祖墳, 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盜挖黃帝陵墓的。 每個人到了黃帝陵墓都會潛心的祭拜這位最原始先祖。

清朝晚期曾經有人揚言要挖掉黃帝墓, 結果被左宗棠聽到了, 這個事情左宗棠怎麼能忍呢, 一怒之下一直將此人就被追殺到了國外。

黃帝陵, 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 相傳黃帝得道升天, 故此陵墓為衣冠塚。 位於陝西省中部縣城北;歷代帝王祭黃陵, 大多派身邊親信大臣, 帶著皇帝親筆寫的“禦制祝文”。 1961年, 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為“古墓葬第一號”, 號稱“天下第一陵”。

登陵道途中建有黃帝陵的守護神天黿神慧。 傳說, 天黿是華夏族古老的圖騰, 是一種神異的龍,背有“河圖”,知天地鬼神世間萬物之興衰,具有神秘先知。黃帝在昆侖山遇神龍天黿,名謂“白澤”,封其為守護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權的象徵。據說,用“河圖”可以祈求幸福,撫摸龍角可以避邪消災。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中華世紀柏”栽植於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黃帝誕辰日,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象徵,它採集34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具有代表區域特點的黃土培植,掬黃河、長江入海口之水澆灌,表達了所有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仰慕、緬懷和對新世紀的祈福。

在“中華世紀柏”旁,矗立著重達15噸的泰山五彩石,由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華人藝術家陳瑞獻先生撰文書寫的《庚辰黃帝聖誕志》被鐫刻其上,以石銘記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穩如泰山,中華兒女興幫治世的責任重於泰山。

東門進入陵園,左側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台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

漢武仙台或稱漢武祈仙台,《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後,為誇耀武功,祭告祖先,便於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築台,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後人因此稱此台為祈仙台。

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樹立著一座明朝嘉靖年間樹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

黃帝陵塚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塚為土塚,扁球狀,土塚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台與圓塚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

黃帝陵塚前為祭亭,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為郭沫若受毛澤東囑託,於1958年5月手書。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卷起處系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岩石,純淨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裡舉行,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黃帝陵前還立有一塊石碑, 位於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後,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升天時,人們不捨得他離開,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

陳忠實著 黃帝陵不可言說 ¥31 購買

是一種神異的龍,背有“河圖”,知天地鬼神世間萬物之興衰,具有神秘先知。黃帝在昆侖山遇神龍天黿,名謂“白澤”,封其為守護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權的象徵。據說,用“河圖”可以祈求幸福,撫摸龍角可以避邪消災。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中華世紀柏”栽植於庚辰年二月初二(2000年3月7日)黃帝誕辰日,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象徵,它採集34個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具有代表區域特點的黃土培植,掬黃河、長江入海口之水澆灌,表達了所有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仰慕、緬懷和對新世紀的祈福。

在“中華世紀柏”旁,矗立著重達15噸的泰山五彩石,由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華人藝術家陳瑞獻先生撰文書寫的《庚辰黃帝聖誕志》被鐫刻其上,以石銘記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穩如泰山,中華兒女興幫治世的責任重於泰山。

東門進入陵園,左側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始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台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

漢武仙台或稱漢武祈仙台,《史記·封禪書》記載:元封元年,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塚橋山”。漢武帝劉徹勒兵18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後,為誇耀武功,祭告祖先,便於歸途經黃帝陵時,停兵祭祀。同時為使自己長壽成仙,又令18萬兵士于此起土築台,以土堆成,翠柏圍之。後人因此稱此台為祈仙台。

民間有“登臺一次,增壽一年”之說。

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樹立著一座明朝嘉靖年間樹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

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下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現代人雖不騎馬坐轎,多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園,亦須恭敬肅然;乘車上山者,同樣也須在此下車,以示敬意。

黃帝陵塚位於橋山山頂正中,坐西北面東南,高3.5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陵塚為土塚,扁球狀,土塚下部築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聖感。方台與圓塚相結合,上圓下方,具有“天圓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徵意義。

黃帝陵塚前為祭亭,亭中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寬1.2米,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為郭沫若受毛澤東囑託,於1958年5月手書。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撐,上部四角卷起處系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亭柱上有兩幅楹聯,一為:“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一為:“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亭地面鋪以花崗岩石,純淨清亮,素樸莊重。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陽祭祀大典,多在這裡舉行,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黃帝陵前還立有一塊石碑, 位於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後,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落款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書”。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這裡乘龍升天的。升天時,人們不捨得他離開,從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寶劍等埋葬此處,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懷念。

陳忠實著 黃帝陵不可言說 ¥31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