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眾籌觀影 :互聯網+能否給小眾藝術電影帶來一線生機?

就在商業大片正在風捲殘雲的掃蕩電影市場之時, 2016的臺灣金馬獎上, 名不見經傳的《八月》擊敗《樹大招風》和《我不是潘金蓮》等入圍大作, 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 這部極具個人風格和文藝氣質的電影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 紀錄了90年代初國企改革背景下, 小城家庭的所發生故事。 而這也是導演張大磊的個人第一部長片作品。 這部作品, 在收穫了不少獎項及業內好評之後, 最終定檔2017年3月24日登陸內地院線。

儘管《八月》有金馬獎最佳影片這樣重量級獎項的加持和眾多業內人士的口碑力薦, 但其獨特的黑白影像, 濃重的年代感以及強烈的個人表達, 都讓這部電影毫無疑問的被劃入了小眾文藝電影的範疇, 面對即將而來的院線上映, 其排片量和票房都令人擔憂。 也許正是出於這種顧慮, 所以這一次《八月》的出品方聯合了大象點映這個平臺,

在全國範圍內再次開啟了“眾籌觀影”的活動, 希望通過這個形式, 讓更多想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能夠有機會, 能夠選擇黃金時段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去年年底中國的電影銀幕數量超越美國, 位列世界之首。 在這樣的市場體量之下, 主流商業大片幾乎勢不可擋, 而不少小眾的藝術電影和紀錄電影愈發沒有了生存空間, 院線給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排片量, 往往會成為壓死這些藝術類電影的最後一根稻草。

過去幾年, 呼籲院線提高藝術類電影排片的聲音屢見不鮮。 2015年, 導演王小帥新作《闖入者》上映時的一份公開信, 坦言“這是商業片最好的年代, 也是嚴肅電影最壞的年代”, 全因當時《闖入者》的院線排片不足百分之一。

由於小眾國產片和藝術類電影的處境每況愈下, 讓不少支持這些電影的電影人, 都試圖尋找新的方式去説明這些電影收穫更多的票房和觀眾。 2015年年末先是出現了“眾籌觀影”的文藝紀錄片《我的詩篇》, 在將近一年的活動中, 最終完成了千場的眾籌點映,

並於2017年一月獲得院線支持, 成功登陸院線, 成為了第一部由普通觀眾推動進入院線公映的電影。 這種模式最大的亮點, 是將排片的權力交給了觀眾, 當一部影片在具體影院某個時間段的有足夠的觀影人數, 那麼影院就可以確定排片並安排放映, 這樣的安排無疑讓那些原本沒有排片空間的小眾電影, 多了一個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的機會。

2016年年末的紀錄片《生門》, 則更出人意料的來了一場“先觀影后買票”的實驗, 在25個城市中做一次先看後付款一百場的點映活動, 儘管具體票房回收數字不詳, 但行銷效果十足, 讓不少人起碼知道了還有這樣的一部電影的存在。

而根據從大象點映方面瞭解到的資訊, 儘管《八月》的“眾籌觀影”活動從3月10號才正式開始, 但短短十幾天, 已經有超過兩百多名的意向眾籌發起人, 並在全國近60餘座城市裡發起了100多場觀影活動。 同時這些觀影活動發起者, 也有機會能夠直接與主創人員進行交流的, 讓這些熱愛小眾文藝電影的影迷也有交流的機會, 無疑是這個平臺額外帶來的成果。

因為《我的詩篇》這部電影,而誕生的大象點映這樣的“眾籌觀影”平臺,也在逐漸形成更加規範的眾籌觀影模式,主辦方也希望能夠讓這個平臺承擔起一個虛擬的藝術院線的功能,讓那些符合“詩與真”價值觀的小眾優秀電影,能夠有機會在影院與觀眾見面,嘗試在如今主流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當下,通過這種優質卻不夠商業的影片去改善國內的觀影生態。

儘管這只是大象點映在全國範圍內推出的第二部“眾籌觀影”影片,能否幫助《八月》積累口碑收穫票房還未可知,但在如今這樣浮躁的電影環境之下,還有人在嘗試做這樣可能會是曇花一現的事,無疑也是值得尊重的。

無疑是這個平臺額外帶來的成果。

因為《我的詩篇》這部電影,而誕生的大象點映這樣的“眾籌觀影”平臺,也在逐漸形成更加規範的眾籌觀影模式,主辦方也希望能夠讓這個平臺承擔起一個虛擬的藝術院線的功能,讓那些符合“詩與真”價值觀的小眾優秀電影,能夠有機會在影院與觀眾見面,嘗試在如今主流商業電影大行其道的當下,通過這種優質卻不夠商業的影片去改善國內的觀影生態。

儘管這只是大象點映在全國範圍內推出的第二部“眾籌觀影”影片,能否幫助《八月》積累口碑收穫票房還未可知,但在如今這樣浮躁的電影環境之下,還有人在嘗試做這樣可能會是曇花一現的事,無疑也是值得尊重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