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個為竇唯彈琴的北大物理科學家徹底火了 一個視頻破上億點擊!

上週四, 滾君發了一篇關於竇唯發佈新專輯的推文, 時間過去了四五天, 到今天, 仍有不少粉絲後臺向滾君表達對竇唯的愛慕與唏噓。

滾君也第一時間入手了這張專輯, 聽完後也不禁感到欣慰。

快到了知天命年紀的竇唯還能與一群莫逆知交相伴, 高山流水, 撫琴作畫, 即使專輯的銷量平平, 可是又有誰在乎呢?

出乎滾君預料的是, 除了對竇唯的關切之外, 很多讀者對專輯幕後的兩位神級樂手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一位是中國的“鮑勃狄倫”楊一, 另一位則是北大物理學家陳湧海。

三位“大神”的合影

陳湧海彈唱《將進酒》, 只要你敢點開, 你就會愛上他

陳湧海是誰?

在外人眼裡, 他是納米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在學生眼裡, 他是個頗具威嚴的老師;在朋友演裡, 他是個飽讀詩書的俠客, 義氣、可交。

而滾君知道這個人, 是因為他與竇唯的“煮酒論英雄”佳話, 還有他在音樂圈裡頗高的名望。

除了竇唯以外, 中國“鮑勃狄倫”楊一是他的至交, 周雲蓬、劉東明是他的故友, 李志的店試運營時有他, 莫西子詩約人喝酒也少不了他的影子...

陳湧海和李志很有交情

就算他一心在實驗室搞科研, 音樂圈裡也一直流傳著他的傳說。

陳湧海仗義執言評論大冰侵權

當年文化部查禁的120首歌,曾在文化藝術圈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一個心系音樂圈的物理學家,他很快做出了自己類似於調侃的評價:“文化部應該選108首,這樣更像行為藝術。”

他還開玩笑地說:“我只聽過《我愛台妹》”,很快有網友跟他互動“你敢說你沒聽過李志的歌嗎?”

因此放眼整個中國,你再也找不出陳湧海這樣的大神了:他是著作等身的物理學家,科研專利不計其數,儼然學術界的權威,而他卻醉心文藝,古典詩歌小說無一不通!

一把吉他操練得風生水起,《將進酒》長歌當哭,有俠骨也有豪情。而這個傳奇的故事要從頭說起:

陳湧海1967年出生在湖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紀尚小時他就透著股“我本楚狂人,清歌笑孔丘”的氣魄!

因為家在電影院旁,他從小看了不少的電影,學會了很多電影中的歌曲。1986年他離開老家,隻身來到了北大求學。

上了大學,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買琴”,和室友淘了3把60塊的琴,這個非典型的理工男的一生都發生了改變。

回顧那段傳奇的校園歲月,陳湧海不僅是一個標標準准的學霸,更是一個不折不扣“浪子式”的校園歌手。

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校園,接觸了國外流行音樂男生們大都像模像樣地弄把吉他來學,他也不例外,而且還是自學成才。每到夏天傍晚,約上兩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抱著吉他盤腿坐在圖書館東邊草坪上彈彈琴、唱唱歌。

那屆的學生都知道,有一個物理系的小子沒事老往中文系跑。還總背著把琴。一跟人聊天,滿嘴都是崔健,鮑勃狄倫,尼爾楊等等聞所未聞的人名,如數家珍。

那時候他有空的時候就會詩人胡續冬、歌手許秋漢一起坐在北大圖書館東邊的草坪上,彈著吉他唱著民謠。

那段時間,他寫下了以《廢墟》為代表的早期作品。他的歌不像現在大學裡盛傳的情情愛愛,他的琴弦上奔湧著著的是對社會的反思和遠大的理想。

我們都說科學是理性的,而音樂往往是反理性的,而在陳湧海的身上卻一點都不矛盾。

這個學霸不僅順利升上了北大研究生,還組起了樂隊參加各種比賽,穿著皮衣,留著長頭。這個樂隊有個很文藝的名字——未名湖樂隊。

為了表達年輕靈魂的訴求,他們出了一個合輯,名字就叫《沒有圍牆的校園》。這張專輯裡的每首歌都足夠尖銳,帶著青年對社會的質問,和人生的迷茫無助。

有人回憶,當年他唱歌時,滿口方言,被台下的觀眾起哄“聽不懂聽不懂”,他很勇猛的吼到“聽不懂的出去!”

陳湧海常說:“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銹的、鈍刀的刀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

因此當他在學術鄰域取得不俗建樹,後來又拿到中科院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等頭銜後,詩和搖滾依舊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主題。

他還常常參加各種詩歌集會,和一眾詩人一起吟詩,唱著自己的歌曲。

2011年珠海國際詩歌節,滾君猶記得他在珠海詩歌音樂節現場的樣子,一件素色襯衫,一副頗有知識份子風範的眼鏡,外表斯文清秀的陳湧海滿腹才思。只要他願意,他完全可以正經搞音樂賺錢,而他卻說這只是他的興趣。

身著墨袍,在蕭蕭易水又或是大漠雲煙中飛揚激越,仗劍而歌,好不自在快活。常言道,俠之大也,為國為民,綽約風姿,大抵如此。

陳湧海平日的創作

如今的他,依舊過著隨性灑脫的日子。一方面他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另一方面音樂是他用來表達的最好出口。

不為出名也不會賺錢,即使到了怪叔叔的年紀,他還是願意拿起吉他,對著陌生的人唱上兩句。

2016年,作為畢業20年的陳湧海來到未名湖畔,月夜下對學弟學妹高歌了《錦瑟》、《將進酒》兩首歌曲,看著舞臺上這個浪蕩不羈的狂生,很多舊日相識都有重回二十年前的錯位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被流到海不復回!”他時而淺吟低唱,時而淒厲如刀,當歌聲響徹整個未名湖時,更多人在這首氣勢恢巨集的作品背後,認識了這樣一位元有情懷、重情義的錚錚鐵漢。

這也許是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最好的慰藉。

他的這番話讓我百感交集,因為在我眼裡他已經不是一個科學家或音樂家,而是位謫居凡塵的當代李白。

他一生的宿命就是成為自我,這恰恰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這個世界原本就從未改變,不管是八十年代的文藝啟蒙,還是當代社會的浮躁複雜,只有清楚自己要什麼,拒絕刻板,專注地塑造自己,你才會贏得這個世界的尊重。

竇唯是這樣,陳湧海也是這樣。

因為他決不會被任何人、任何標籤拘泥,也絕不會被因為外界環境放棄表達。如果非要從他眾多的頭銜裡挑出一個,那我希望他就是一個“活得自在的中年人”。

不管任何時代的人聽了他的歌,都會想要對他說一句:“相見恨晚,先幹為敬”。

當年文化部查禁的120首歌,曾在文化藝術圈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一個心系音樂圈的物理學家,他很快做出了自己類似於調侃的評價:“文化部應該選108首,這樣更像行為藝術。”

他還開玩笑地說:“我只聽過《我愛台妹》”,很快有網友跟他互動“你敢說你沒聽過李志的歌嗎?”

因此放眼整個中國,你再也找不出陳湧海這樣的大神了:他是著作等身的物理學家,科研專利不計其數,儼然學術界的權威,而他卻醉心文藝,古典詩歌小說無一不通!

一把吉他操練得風生水起,《將進酒》長歌當哭,有俠骨也有豪情。而這個傳奇的故事要從頭說起:

陳湧海1967年出生在湖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紀尚小時他就透著股“我本楚狂人,清歌笑孔丘”的氣魄!

因為家在電影院旁,他從小看了不少的電影,學會了很多電影中的歌曲。1986年他離開老家,隻身來到了北大求學。

上了大學,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買琴”,和室友淘了3把60塊的琴,這個非典型的理工男的一生都發生了改變。

回顧那段傳奇的校園歲月,陳湧海不僅是一個標標準准的學霸,更是一個不折不扣“浪子式”的校園歌手。

特別是八九十年代的校園,接觸了國外流行音樂男生們大都像模像樣地弄把吉他來學,他也不例外,而且還是自學成才。每到夏天傍晚,約上兩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抱著吉他盤腿坐在圖書館東邊草坪上彈彈琴、唱唱歌。

那屆的學生都知道,有一個物理系的小子沒事老往中文系跑。還總背著把琴。一跟人聊天,滿嘴都是崔健,鮑勃狄倫,尼爾楊等等聞所未聞的人名,如數家珍。

那時候他有空的時候就會詩人胡續冬、歌手許秋漢一起坐在北大圖書館東邊的草坪上,彈著吉他唱著民謠。

那段時間,他寫下了以《廢墟》為代表的早期作品。他的歌不像現在大學裡盛傳的情情愛愛,他的琴弦上奔湧著著的是對社會的反思和遠大的理想。

我們都說科學是理性的,而音樂往往是反理性的,而在陳湧海的身上卻一點都不矛盾。

這個學霸不僅順利升上了北大研究生,還組起了樂隊參加各種比賽,穿著皮衣,留著長頭。這個樂隊有個很文藝的名字——未名湖樂隊。

為了表達年輕靈魂的訴求,他們出了一個合輯,名字就叫《沒有圍牆的校園》。這張專輯裡的每首歌都足夠尖銳,帶著青年對社會的質問,和人生的迷茫無助。

有人回憶,當年他唱歌時,滿口方言,被台下的觀眾起哄“聽不懂聽不懂”,他很勇猛的吼到“聽不懂的出去!”

陳湧海常說:“做不了刀子,也要做刀把子!哪怕做生銹的、鈍刀的刀把子,也要跟刀子在一起!”

因此當他在學術鄰域取得不俗建樹,後來又拿到中科院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等頭銜後,詩和搖滾依舊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主題。

他還常常參加各種詩歌集會,和一眾詩人一起吟詩,唱著自己的歌曲。

2011年珠海國際詩歌節,滾君猶記得他在珠海詩歌音樂節現場的樣子,一件素色襯衫,一副頗有知識份子風範的眼鏡,外表斯文清秀的陳湧海滿腹才思。只要他願意,他完全可以正經搞音樂賺錢,而他卻說這只是他的興趣。

身著墨袍,在蕭蕭易水又或是大漠雲煙中飛揚激越,仗劍而歌,好不自在快活。常言道,俠之大也,為國為民,綽約風姿,大抵如此。

陳湧海平日的創作

如今的他,依舊過著隨性灑脫的日子。一方面他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另一方面音樂是他用來表達的最好出口。

不為出名也不會賺錢,即使到了怪叔叔的年紀,他還是願意拿起吉他,對著陌生的人唱上兩句。

2016年,作為畢業20年的陳湧海來到未名湖畔,月夜下對學弟學妹高歌了《錦瑟》、《將進酒》兩首歌曲,看著舞臺上這個浪蕩不羈的狂生,很多舊日相識都有重回二十年前的錯位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被流到海不復回!”他時而淺吟低唱,時而淒厲如刀,當歌聲響徹整個未名湖時,更多人在這首氣勢恢巨集的作品背後,認識了這樣一位元有情懷、重情義的錚錚鐵漢。

這也許是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最好的慰藉。

他的這番話讓我百感交集,因為在我眼裡他已經不是一個科學家或音樂家,而是位謫居凡塵的當代李白。

他一生的宿命就是成為自我,這恰恰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這個世界原本就從未改變,不管是八十年代的文藝啟蒙,還是當代社會的浮躁複雜,只有清楚自己要什麼,拒絕刻板,專注地塑造自己,你才會贏得這個世界的尊重。

竇唯是這樣,陳湧海也是這樣。

因為他決不會被任何人、任何標籤拘泥,也絕不會被因為外界環境放棄表達。如果非要從他眾多的頭銜裡挑出一個,那我希望他就是一個“活得自在的中年人”。

不管任何時代的人聽了他的歌,都會想要對他說一句:“相見恨晚,先幹為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