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紅樓夢中有四個字,誤盡了曹雪芹一生

文/夕四少

我們知道紅樓夢是曹公費盡生命最後的心血寫成的巨著, 自紅樓傳世以來, 就有人將寶玉看成是曹公的化身,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

賈寶玉的經歷即是曹公年少時的經歷, 對這一觀點, 有無道理呢?文中又有無映射呢?今天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我們先從寶玉身邊的丫鬟說起。

熟讀紅樓的都知道, 寶玉身邊的丫鬟是分為兩個陣營的, 有紅學家研究將之分為金派和玉派, 各自的掌門自然就是寶釵和黛玉, 這樣的劃分雖然顯得有些牽強, 但也不無道理, 為便於區分, 我們姑且按這一劃分來分析。

寶玉身邊有四個大丫鬟, 襲人、晴雯、麝月、秋紋, 很明顯, 襲人、麝月、秋紋都屬於金派, 只有晴雯屬於玉派, 同樣屬於玉派的還有後來的四兒、芳官等人。

這兩派人物的性格特點有著很大的差別, 襲人等人是看上去笨笨的, 長相也不出眾, 但行事穩重,

本分守禮, 忠誠盡職, 屬於讓長輩放心的一類人。 對於襲人, 賈母的評價是:竭力盡忠, 心地純良, 克盡職任。

晴雯等人則是牙尖嘴利, 掐尖要強, 長相風流, 做事不羈, 且喜歡鬥嘴磕牙, 很是伶俐, 但卻心靈手巧, 能做別人不能之事, 屬於常常惹來是非的那一類人, 大多數時候, 由於她們太過招搖, 不懂謙讓, 很不受人待見。 賈母對晴雯的評價是:晴雯那丫頭, 我看他甚好。 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 多不及他。

也就是, 襲人和晴雯在賈母心中, 各有各的好, 都能夠扶持寶玉。 那麼在曹公眼中, 襲人和晴雯孰高孰低呢?從二人的判詞即可看出。

襲人的判詞是“枉自溫柔和順, 空雲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 誰知公子無緣。 ”也就是說曹公對襲人最終沒能服侍寶玉到頭,

心裡是有遺憾的。 襲人溫柔和順似桂如蘭的性格優勢最終沒有在寶玉身上起到任何作用, 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只能枉自歎息, 就像曹公對元迎探惜四春的名字諧音原應歎息一樣。

那麼曹公在歎息什麼呢?什麼讓他覺得原應歎息呢?我們接著看。

曹公給晴雯的判詞是“霽月難逢, 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 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 壽夭多因誹謗生, 多情公子空牽念。 ”襲人與寶玉最終無緣, 而晴雯一樣與寶玉無緣。 襲人是最後離開賈府, 嫁給了蔣玉菡, 而晴雯則先是“招人怨”後是“壽夭”。

單從判詞來看, 我們很容易得出, 寶玉的心裡更重視晴雯, 不僅晴雯, 我們在讀紅樓的過程中, 也會有自己的主觀喜好, 可能很多人都更喜歡晴雯等玉派人物, 而排斥襲人等金派人物, 就像我們喜歡黛玉而不喜歡寶釵一樣, 因為她們心機太深, 為了達到自己目的, 很懂得收斂鋒芒, 韜光養晦, 隱而不發, 讓人覺得有些可怕。

從又副冊晴雯排第一襲人排第二的次序來看,

似乎不僅寶玉, 不僅我們, 就連作者曹公也是看揚玉貶金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來看兩條脂批。

晴雯判詞後, 甲戌本有一條側批:恰極之至。 “病補雀金裘”回中, 與此合看。 這條脂批的意思是說, 晴雯的這幾句判詞, 從其病補雀金裘一回中能找到最恰當的解釋。 這條脂批看起來並無深意, 但襲人的判詞之後的一條脂批, 卻大有文章。

同樣是來自甲戌本的一條側批, 批語雲:罵死寶玉, 卻是自悔。 這個有意思了, “罵死寶玉”我們都能理解, 因為寶玉自始至終都沒有聽從襲人的規諫。 原文第三回回末說襲人只因寶玉性情乖僻, 每每規諫寶玉不聽, 心中著實憂鬱。

那麼“卻是自悔”什麼意思呢?是寶玉自悔?還是曹公自悔?悔的是什麼?是沒有聽從襲人的規諫, 還是後文襲人離開了賈府?襲人為什麼離開賈府?

我們先來看“罵死寶玉,卻是自悔”的人稱和語氣,誰罵死寶玉?自然是襲人的幾句判詞!誰借這個判詞在罵寶玉?很顯然,是曹公。而後面的“卻是自悔”跟“罵死寶玉”出自同一人稱無疑,即曹公借襲人判詞罵死寶玉,但另一方面,卻是對自己的悔悟。那麼,曹公在悔悟什麼?

原文第二十一回,有四個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一回裡,寶玉和襲人鬧了彆扭,打起了冷戰,襲人、麝月等金派人物,寶玉統統都不使喚,而是使喚起了一個叫四兒的丫頭,對於這個丫頭,原文是這麼說的:誰知這個四兒是個聰敏乖巧不過的丫頭,見寶玉用他,他變盡方法籠絡寶玉。

單讀這句話,你能發現什麼玄機嗎?當然很難,但如果結合脂批來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戚序本在這裡有一條很重要的脂批,直接揭示了誤盡曹公一生的四個字。

脂批雲:又是一個有害無益者,作者一生為此所誤,批者一生亦為此所誤,於開卷凡見如此人,世人故為喜,餘反抱恨,蓋四字誤人甚矣。被誤者深感此批。

這條脂批什麼意思呢?我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又來了一個有害無益的人,曹公一生為此類人所誤,我作為批書者也為此所誤,我們在書中讀到這樣的人,都覺得很喜歡,但對我來說卻是後悔不及的,因為“聰敏乖巧”這四個字誤人不淺。被誤的人看到這條批語都感同身受。

批語中為何要用“又”字,之前的是誰?當然是晴雯!那麼到這裡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後文還有芳官、五兒一干人,都屬於“聰敏乖巧”這一類。那麼對於這類人,曹公是如何安排的呢?他借王夫人之手,全部都趕出了大觀園。

我們讀到這一回時,都大罵王善保家的告密,對王夫人也頗有微辭,然而如果我們站在王夫人的立場來看,這何嘗不是曹公對自己的一番悔悟呢?所以襲人最終沒有留在寶玉身邊,脂批用了“罵死寶玉,卻是自悔”語,這是曹公在為自己曾經的真實經歷自悔,為了彌補這個錯誤,所以他不得不安排王夫人將玉派人物傾數從寶玉身邊拔除。

所以,襲人為什麼會離開賈府嫁給了蔣玉菡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寶玉趕出了賈府!因為後來的寶玉再也聽不進襲人的任何規諫。所以原文第二十回裡有脂批說到襲人出嫁後,對寶玉有“好歹留著麝月” 一語。襲人即便被寶玉趕出了賈府,但卻還在想著安排人扶持寶玉,可見其忠心。

而曹公正是利用襲人最終離開寶玉嫁給蔣玉菡一事,表達了自己的悔恨,表達了自己與襲人的“無緣”。

我們看,最終黛玉、晴雯、四兒、芳官、五兒等人,死的死,出家的出家,都離開了寶玉。而寶釵、襲人、麝月、秋紋等人,最終是寶釵和麝月留在了寶玉身邊。就像脂批說的,世人都喜歡“聰敏乖巧”之人,但曹公一生正是為此四字所誤,所以他最後一定是去“聰敏乖巧”之人,而留下麝月等看上去笨笨的,但卻能夠扶持寶玉一生的人。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曹公對寶玉的描寫是有自己的影子的,他對晴雯等人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襲人等人曾經規諫不聽的遺憾和悔恨。雖然我們世人讀紅樓大多貶薛揚林,而在曹公的心中,也許並非如此。

曹公的悔悟,不止通過一個丫鬟,秦鐘臨死時,對寶玉說了一句話: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秦鐘死前為何會突然說這樣一句話?仔細對照一下曹公之悔悟,這簡直就是曹公自己在說,自己在悔悟!而這句話之後的脂批也說“讀此則知全是悔遲之恨。”

由此可知,曹公借紅樓,一次次說到了自己的悔悟之恨。而他的悔悟,跟身邊的這一干紅樓兒女有莫大關聯。

還是後文襲人離開了賈府?襲人為什麼離開賈府?

我們先來看“罵死寶玉,卻是自悔”的人稱和語氣,誰罵死寶玉?自然是襲人的幾句判詞!誰借這個判詞在罵寶玉?很顯然,是曹公。而後面的“卻是自悔”跟“罵死寶玉”出自同一人稱無疑,即曹公借襲人判詞罵死寶玉,但另一方面,卻是對自己的悔悟。那麼,曹公在悔悟什麼?

原文第二十一回,有四個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這一回裡,寶玉和襲人鬧了彆扭,打起了冷戰,襲人、麝月等金派人物,寶玉統統都不使喚,而是使喚起了一個叫四兒的丫頭,對於這個丫頭,原文是這麼說的:誰知這個四兒是個聰敏乖巧不過的丫頭,見寶玉用他,他變盡方法籠絡寶玉。

單讀這句話,你能發現什麼玄機嗎?當然很難,但如果結合脂批來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戚序本在這裡有一條很重要的脂批,直接揭示了誤盡曹公一生的四個字。

脂批雲:又是一個有害無益者,作者一生為此所誤,批者一生亦為此所誤,於開卷凡見如此人,世人故為喜,餘反抱恨,蓋四字誤人甚矣。被誤者深感此批。

這條脂批什麼意思呢?我們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又來了一個有害無益的人,曹公一生為此類人所誤,我作為批書者也為此所誤,我們在書中讀到這樣的人,都覺得很喜歡,但對我來說卻是後悔不及的,因為“聰敏乖巧”這四個字誤人不淺。被誤的人看到這條批語都感同身受。

批語中為何要用“又”字,之前的是誰?當然是晴雯!那麼到這裡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後文還有芳官、五兒一干人,都屬於“聰敏乖巧”這一類。那麼對於這類人,曹公是如何安排的呢?他借王夫人之手,全部都趕出了大觀園。

我們讀到這一回時,都大罵王善保家的告密,對王夫人也頗有微辭,然而如果我們站在王夫人的立場來看,這何嘗不是曹公對自己的一番悔悟呢?所以襲人最終沒有留在寶玉身邊,脂批用了“罵死寶玉,卻是自悔”語,這是曹公在為自己曾經的真實經歷自悔,為了彌補這個錯誤,所以他不得不安排王夫人將玉派人物傾數從寶玉身邊拔除。

所以,襲人為什麼會離開賈府嫁給了蔣玉菡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寶玉趕出了賈府!因為後來的寶玉再也聽不進襲人的任何規諫。所以原文第二十回裡有脂批說到襲人出嫁後,對寶玉有“好歹留著麝月” 一語。襲人即便被寶玉趕出了賈府,但卻還在想著安排人扶持寶玉,可見其忠心。

而曹公正是利用襲人最終離開寶玉嫁給蔣玉菡一事,表達了自己的悔恨,表達了自己與襲人的“無緣”。

我們看,最終黛玉、晴雯、四兒、芳官、五兒等人,死的死,出家的出家,都離開了寶玉。而寶釵、襲人、麝月、秋紋等人,最終是寶釵和麝月留在了寶玉身邊。就像脂批說的,世人都喜歡“聰敏乖巧”之人,但曹公一生正是為此四字所誤,所以他最後一定是去“聰敏乖巧”之人,而留下麝月等看上去笨笨的,但卻能夠扶持寶玉一生的人。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曹公對寶玉的描寫是有自己的影子的,他對晴雯等人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襲人等人曾經規諫不聽的遺憾和悔恨。雖然我們世人讀紅樓大多貶薛揚林,而在曹公的心中,也許並非如此。

曹公的悔悟,不止通過一個丫鬟,秦鐘臨死時,對寶玉說了一句話: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秦鐘死前為何會突然說這樣一句話?仔細對照一下曹公之悔悟,這簡直就是曹公自己在說,自己在悔悟!而這句話之後的脂批也說“讀此則知全是悔遲之恨。”

由此可知,曹公借紅樓,一次次說到了自己的悔悟之恨。而他的悔悟,跟身邊的這一干紅樓兒女有莫大關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