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煲中藥不能用鐵鍋,相信很多人知道,但煲藥的細節又有多少人知道?

分享醫藥知識, 關愛我健康。

平常所說煲中藥、煎中藥, 即是中藥湯劑的製備, 湯劑沿用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歷代名醫藥家都很重視中藥煎煮法。 明代李時珍說:“凡服湯藥, 雖品物專精, 修治如法, 而煎煮藥者, 魯莽造次, 水火不良, 火候失度, 則藥亦無功”, 清代名醫徐靈胎說:“煎藥之法, 最宜深究, 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夫烹飪禽魚、牛、羊失其調度, 尚能損人, 況藥專主治病, 而可不講乎”。 可見, 正確掌握煎煮法是直接關係到中藥的臨床療效。

煲中藥不能用鐵鍋, 相信很多人知道, 但煲藥的細節又有多少人知道?

掌握以下細節, 在家也能煎出一碗好中藥

(1)煎器的選擇

中藥湯劑的品質與選用的煎煮器具有密切關係。 古人強調用陶器煎藥, 因陶器與藥物所含各種成分不發生化學反應, 又砂鍋傳熱性均勻, 緩和, 煎出的湯劑品質好, 自古沿用至今。 此外, 玻璃和搪瓷制的煎器亦可適用。

對於鐵質煎器, 雖傳熱快, 但其化學性質不穩定, 易氧化, 並在煎制時與中藥所含多種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2)藥物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多少, 直接影響湯劑的品質。 藥多水少, 會造成"煮不透”, 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 稍一蒸發藥汁即行乾涸;藥少水多, 雖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 但湯液量過大, 不宜病人服用。

根據煎藥時間長短, 水分蒸發量之多寡, 中藥吸水性能之大小, 以及所需藥液收得量等, 來具體掌握加水量。 如膨大海可吸水達20倍, 重量相同的藥物, 質地輕鬆其容積必大(花、葉、全草及質地輕泡的藥等), 吸水量多, 質地堅實其容積必小(礦物、貝殼及其他質地堅實的藥等), 吸水量亦少。

傳統經驗將飲片置於鍋內,

加水至超過藥物表面3~5cm為度, 第二煎可超過藥渣表面1~2cm。 這是一種行之方便, 易於掌握的加水方法。

(3)飲片浸泡和煎煮時間與煎煮次數

中藥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 其目的為使中藥濕潤變軟, 細胞膨脹, 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藥材組織中,

產生滲透壓, 使有效成分滲透擴散到組織細胞外部的水中。 同時可避免在加熱煎煮時, 藥材組織中所含的蛋白質凝固, 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

浸泡時間要根據藥材性質而定, 一般對花、葉、草質莖類為主的藥材可浸泡20~30min, 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等類為主的藥材, 可浸泡30~40min。 但浸泡時間不宜過久, 以免引起藥物酶解。

湯劑的煎藥次數, 以多次煎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 煎藥是藥物中成分溶出的過程, 完全符合浸出原理。 實驗證明, 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故需要煎煮兩次或三次。

煎藥的溫度高低, 中醫稱為火候通常用文火、武火來表示。 所謂文火, 就是弱火, 溫度上升慢, 水分蒸發緩武火就是強火, 溫度上升較快,

水分蒸發亦快。 煎煮時火候過強, 水分蒸發快, 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 亦易焦糊火候過弱, 煎提效果低。 一般煎藥在未沸之前用武火, 煮沸後改為文火, 保持微沸狀態, 使其減慢水分的蒸發, 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煮時間, 應根據藥物和疾病性質, 用藥情況而定。 一般來講, 頭煎以沸騰開始計算時間需20~30min, 二煎15~20min。 解表藥頭煎10~15min, 二煎tomin。 滋補藥頭煎30~40min, 二煎25~30min。 湯劑煎好後, 應立即濾去藥汁, 不宜久置鍋中, 以防含膠體多的藥液, 冷後產生膠凝, 增加濾過困難。

(4)藥物的加入順序

湯劑多由複方煎制而成,藥物成分相當複雜,有易溶于水和難溶于水的,有易揮發、分解、焦化等等。為提高湯劑煎出量,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提高湯劑的品質,確保療效,應視各種藥物的不同性質,在人藥時要分別對待。特殊的人藥方式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兌人、另煎兌人、生汁兌人、溶化、沖服等。

圖片由【東方IC】正版提供

(4)藥物的加入順序

湯劑多由複方煎制而成,藥物成分相當複雜,有易溶于水和難溶于水的,有易揮發、分解、焦化等等。為提高湯劑煎出量,減少揮發性物質的損失和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提高湯劑的品質,確保療效,應視各種藥物的不同性質,在人藥時要分別對待。特殊的人藥方式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兌人、另煎兌人、生汁兌人、溶化、沖服等。

圖片由【東方IC】正版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