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華安基金:投資中的“立新”先要“破舊”

熟悉A股的投資者都知道, A股市場長期以來存在著對“新”的偏好, 這種偏好在新股的溢價上體現得尤為顯著。 即使是在這兩年相對低迷的市場中, 次新股投資依然是市場資金的主流投資方向之一。 這種長期偏好背後的支撐是什麼呢?從本質上來看, 對新鮮事物的追捧根植于人心深處, 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從投資的角度看, 如果能把握實體經濟中新的發展趨勢, 能夠洞察股票市場上新的風格變化, 也的確可以獲得理想的投資回報。

那麼, 在資本市場上如何把握對“新”的追求?A股市場從來不缺少新的題材、故事,

上市的次新股只要質地看起來不錯, 追捧者同樣大有人在, 其結果就是題材股、次新股估值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準。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亦步亦趨地進行追“新”投資, 其效果往往會大打折扣。 在2015年的牛市中, 作為新興主題, 引來了前赴後繼的投資者, 短期也帶來過驚人的高收益。 然而, 短短兩年之後, 其估值的回歸帶來了大幅度的股價調整, 不少投資者最終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在筆者看來, “新”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以市場上討論比較多的電動汽車主題為例, 在傳統汽油車、柴油車面前, 它是新的概念, 但在燃料電池車、核動力汽車面前, 又顯得有點陳舊了。 那麼, 核動力汽車有多“新”呢?要知道福特汽車甚至早在1958年就已經推出了核能概念車——Nucleon。

今年以來, A股市場的風格變化令不少投資者大跌眼鏡, 不少傳統行業的“舊”公司表現遠遠好於多數新興產業公司。 深究其原因發現, 過去的三至五年裡投資者遠離傳統行業太久了, 許多傳統行業的優質公司對投資者而言變成了“全新”的投資標的。 因此, 研究或者投資重要的不是去追逐表面上的新鮮, 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地判斷一個產業、一家公司是不是真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回到投資上來看, 筆者認為,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立新”先要“破舊”。 相對于明天而言, 今天以前的所有事物都是舊的, 所有想法都是舊的, 所有的投資理念、成功典範也同樣都是舊的。 做投資永遠繞不開對未來的預測與判斷,

要做到盡可能客觀地預測與判斷就離不開對今天的否定, 更深入一點來說, 也離不開對過去自我的否定。 做好投資不僅要對投資對象進行深入分析, 也需要對自己的研究體系、投資觀念反復思考, 既要拋棄過時的觀點, 也要拋棄過時的研究方法, 這一點應該是投資的難點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