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影像寧波首展揭秘

中英兩地海事博物館“掌門人”慶安會館對話 章勇濤 攝

來自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的250多張珍貴照片和影像資料, 於近日在寧波慶安會館展出,

該展真實還原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沿海一帶船、人與港口的融合共生, 是目前國內外發現最多最完整的反映中國近代航海的影像資料, 也是該博物館在中國舉辦的首展。 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總館長凱文·福斯特對話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館長黃浙蘇, 揭秘該展為何選擇寧波為中國巡迴展的首站。

展出的照片和影像資料有何歷史價值?

《絲路帆影·源自英國皇家格林威治的影像圖片首展》7月9日在寧波慶安會館啟幕, 展覽為期兩個月。 此次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展出的250多張珍貴照片和影像資料, 來自英國海軍大衛·沃特斯 (David Walters 1911-2012)的收藏。

據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總館長凱文介紹,

20世紀30年代, 沃特斯在中國服役。 當時, 他在中國許多港口停留, 如秦皇島、青島、香港等。 年輕的海軍, 對異國風土人情充滿好奇, 隨手記錄下了當地中國人的生活。

在此期間, 他拍攝了700多張中國傳統船隻和造船工藝的照片, 捕捉了船上人家的日常生活。 同時, 他用繪畫和日記的方式細膩地記錄了當時中國海事發展的狀況, 並向當地手藝人定做了船隻模型。

沃特斯先生退役後來到了格林威治博物館, 成為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高級職員, 後擔任副館長。 他將自己收藏的攝影、水彩畫、日記和模型捐贈給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1930年中國歷史處於動盪年代, 很多物質文物遺憾沒有得以保存下來。 ”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總館長凱文說,

“沃特斯留下的這些照片, 也是對我們瞭解30年代的中國人的生活和他們在海上的生活, 是非常重要和稀有的資料。 ”

章勇濤 攝

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為何選擇寧波首展?

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城市之一。

寧波慶安會館是中國大運河(寧波段)的重要遺存, 是寧波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點。

“慶安會館陳列了中國寧波船史展, 反映的是近代的船和造船技術、港口的風貌, 此次引進的展覽主題與博物館本身氣質比較吻合。 ”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館長黃浙蘇表示, 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於2016年11月聯合天津、上海、廣州、香港等地海事博物館與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協商, 商定於2017年7月聯合舉辦《絲路帆影·源自英國皇家格林威治的影像圖片首展》巡迴展覽。

據瞭解, 2017年6月, 該展在具有傳奇色彩的英國卡蒂薩克號(Cutty Sark)舉行了首發儀式。

“大家拿起手錶看一下時間, 就知道格林威治時間就是在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那個點設立的。

”凱文介紹道,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事博物館, 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藏品非常豐富, 也反映了當時英國在歷史上和各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海洋文化相關的地方的互動。

“我們館藏品中也許多有與中國歷史相關。 可惜我們對中國歷史瞭解不夠深入, 不能很好地詮釋這些藏品背後的故事。 ”凱文表示, 幾年前, 博物館和中國部分地區達成了合作協定, 請中國方面的學者專家來解讀展品, 讓中國觀眾更好地瞭解這些在海外有關中國的展品。 “這是促進中英在海事文化交流的積極開端。 ”

據悉, 巡迴展覽於7月首發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慶安會館), 次年3月將登陸廣州博物館, 隨後將在中國其他城市展出。

圖為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

人們還有必要走進博物館瞭解航海文化嗎?

當今,人們獲取資訊和知識的途徑多元複雜,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之一,優勢是否還足夠明顯?海事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細分,人們為什麼需要瞭解航海知識和航海文化呢?

凱文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航海文化和航海史,航海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不該將它割裂來看待,而又是什麼連接起各國文化的呢?是航海文化。

凱文以西方世界的經驗舉例,是不是有了互聯網、技術革命之後,就越來越少的人參觀博物館和旅遊呢?“並不是。”凱文強調,當人們在網上看到了博物館的照片之後,他不會覺得看過就像已經去過了,而這樣的資訊會更加吸引他去參觀。

“比如看照片跟實地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看這張照片,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和資訊?博物館能給這些東西賦予更多精彩的含義,瞭解過去留下的物件也能更好的瞭解我們是誰。”

“今天,在慶安會館這樣,已經有上百年的優雅古建築裡,參觀近代中國的面貌,我想,這對於當下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來講,依舊是有吸引力的。”凱文說,“我們透過這些照片上的人的神情、生活常態,會發現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和當今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依舊是彼此共通的,因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沒有變。”

說到這裡,凱文突然提起褲腿展示他的紅襪子,“有沒有人注意到我今天穿了非常特殊的裝備?黃襯衫和紅襪子,我是特意這樣穿的!如果我們的展覽不是那麼那麼受到中國朋友的歡迎,我可以迅速隱藏在這個環境中,大家找不到,因為這裡一定會有紅黃兩種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凱文幽默地調侃道。

(責編:翁迪凱、吳楠)

圖為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館

人們還有必要走進博物館瞭解航海文化嗎?

當今,人們獲取資訊和知識的途徑多元複雜,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之一,優勢是否還足夠明顯?海事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細分,人們為什麼需要瞭解航海知識和航海文化呢?

凱文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航海文化和航海史,航海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不該將它割裂來看待,而又是什麼連接起各國文化的呢?是航海文化。

凱文以西方世界的經驗舉例,是不是有了互聯網、技術革命之後,就越來越少的人參觀博物館和旅遊呢?“並不是。”凱文強調,當人們在網上看到了博物館的照片之後,他不會覺得看過就像已經去過了,而這樣的資訊會更加吸引他去參觀。

“比如看照片跟實地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看這張照片,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和資訊?博物館能給這些東西賦予更多精彩的含義,瞭解過去留下的物件也能更好的瞭解我們是誰。”

“今天,在慶安會館這樣,已經有上百年的優雅古建築裡,參觀近代中國的面貌,我想,這對於當下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來講,依舊是有吸引力的。”凱文說,“我們透過這些照片上的人的神情、生活常態,會發現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和當今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依舊是彼此共通的,因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沒有變。”

說到這裡,凱文突然提起褲腿展示他的紅襪子,“有沒有人注意到我今天穿了非常特殊的裝備?黃襯衫和紅襪子,我是特意這樣穿的!如果我們的展覽不是那麼那麼受到中國朋友的歡迎,我可以迅速隱藏在這個環境中,大家找不到,因為這裡一定會有紅黃兩種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凱文幽默地調侃道。

(責編:翁迪凱、吳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