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曾祥裕:北京最古老皇陵不是十三陵,而是金陵

北京最古老皇陵不是十三陵, 而是金陵

北京之行:發現九龍山皇家風水太美

曾祥裕

行至北京, 提及皇家風水, 朋友不假思索, 脫口而出, 說那是十三陵吧!人的習慣思維一旦形成, 而且人云亦云, 有時會偏離真實。 這次我深度北京皇陵考察, 糾正了一個偏見。 經過考證, 北京最古老皇陵不是大家熟知、遊客人氣旺的十三陵, 而是偏於一隅, 被人冷落的房山金陵。

金陵遺址位於房山區車場村至龍門口一帶的雲峰山下,

距市區48公里。 雲峰山又稱九龍山, 因其有九條山脊如九龍奔騰而得名。

我們從北京城驅車約一個多小時, 趕到房山。 進入金陵遺址, 只見荒草長得鬱鬱蔥蔥, 沿著山路走至一龍脈止息處。

據考證, 金陵, 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皇陵,

也是北京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帝王陵, 比明代的皇家陵寢十三陵還要早。 經過金海陵王(完顏亮)、世宗、章宗、衛紹王、宣宗五世60年的營建, 形成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大型皇家陵寢。

調查發現, 金陵主陵區在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門口村北的九龍山, 占地面積約6.5萬平方米。 陵區以神道為中軸線, 兩側對稱佈局, 由石橋、神道、石踏道、台址(鵲台、乳台)、東西大殿、陵牆、陵寢等結構組成。

據瞭解, 金陵原在黑龍江省阿城縣, 西元1153年建都燕京(北京)後, 於1155年遷來太祖睿陵和太宗陵。 在雲峰山腳下, 修建了北京地區第一個皇家陵園。 1156年又遷來始祖等10個帝陵。 後熙宗、世宗、章宗、睿宗、顯宗等也陸續葬于此地, 金陵故此得名。

陵區內還葬有皇子及重要大臣的“諸王兆域”。 1985年, 文物部門開始對金陵遺址調查和試發掘, 已發現石雕、碑記、禦路和建築構件、遺址等大量寶貴文物。

金太祖陵墓在群山環抱之中, 靜待發掘。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金陵遺址考古隊隊長黃秀純介紹, 發現完顏阿骨打的墓純屬偶然。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 考古專家就開始調查金陵遺址, 當時就發現, 在主陵區內距現存清代大寶頂遺跡前約15米處, 有一巨型石坑, 定名為祭祀坑。 後來當地村民為搞綠化, 曾將該坑用作蓄水池。

說來金陵考古也很有意思。 2002年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祭祀坑遺址進行清理發掘, 發現這個大石坑非常奇怪, 裡面堆了200多塊大石頭, 每塊都有一噸重, 好像是為掩藏什麼。 考古專家們把這些石頭搬開後, 果然發現了一處石槨墓。 經過一年多發掘, 迄今已從該墓中出土四具石槨, 其中的雕龍紋、鳳紋的漢白玉石槨為國內首次發現, 應為皇室專用。

根據史書及有關文獻記載, 金陵主陵區內應埋葬五代帝王, 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由於該墓坑位於整個金陵遺址中軸線上,專家初步判定該墓坑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

亮點還發現800年前金絲鳳冠。

發現龍鳳石槨的墓坑為一豎穴石壙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9.2米至9.5米,深5.2米至3.6米。該坑用黃土從墓底夯築,夯層總厚2.5米,以石槨頂板為准,其上平鋪200餘塊巨型花崗岩石塊。坑內發現的漢白玉雕鳳紋石槨,槨蓋、槨身均為整塊石雕鑿而成。槨蓋呈長方形頂式,雕刻纏枝忍冬紋,四角刻卷雲紋,中間為雙鳳紋填金。

石槨內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外壁為紅漆,漆外飾銀片鎏金鏨刻鳳鳥紋。給黃秀純隊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打開木棺,在棺內頭骨處發現隨葬有一件金絲鳳冠,不僅紋飾非常精美,保存得也十分完整,800多年了,仍然閃爍著黃金亮晶晶的光芒。在棺內頭骨處,除有這件金絲鳳冠外,還有一件雕鳳鳥紋玉飾件。

專家發現陵墓旁有五座陪葬墓。

專家們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西南第四塊臺地,發現5座陪葬墓,其中有2座未被擾動的墓室。墓室四壁石條壘砌,外壁塗抹白灰,室內底部放置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亂。出土銅把鐵劍、石枕、磁州窯龍鳳罐及金“泰和”銅錢等遺物。

文物工作者還採集到了大量的文物遺存,包括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雙龍石欄板、雕花紋石臺階、漢白玉斗拱、高大的石座龍,還有龍首鴟吻、迦楞頻伽、妙音鳥等珍貴文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的發掘和清理,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大量金代陵寢制度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今人對金代帝陵陵寢結構和平面佈局形制的認識。此次金陵的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金代帝王陵寢制度、女真族政治、經濟、文化和中國歷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市文物局的專家表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將放在進一步確定其他陵墓的範圍和位置,並做好已發掘文物的保護和再利用。

從風水角度來論金陵風水比十三陵堂局圍合更緊湊,更藏風聚氣。此地後龍從乾方發脈,後龍高聳,一層更比一層高。我爬到正穴父母山入首及過脈,格龍為庚子土龍,兩條隨龍水交匯流出丁未方。左右護龍拱護,但右白虎強勢,三層白虎,高昂有力,白虎伸展超過青龍且昂頭。我站在龍盡氣鐘處,迎面案山如金元寶。據測,此穴為子兼癸。

即太祖、太宗、德宗、睿宗、世宗。由於該墓坑位於整個金陵遺址中軸線上,專家初步判定該墓坑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

亮點還發現800年前金絲鳳冠。

發現龍鳳石槨的墓坑為一豎穴石壙墓,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米,南北寬9.2米至9.5米,深5.2米至3.6米。該坑用黃土從墓底夯築,夯層總厚2.5米,以石槨頂板為准,其上平鋪200餘塊巨型花崗岩石塊。坑內發現的漢白玉雕鳳紋石槨,槨蓋、槨身均為整塊石雕鑿而成。槨蓋呈長方形頂式,雕刻纏枝忍冬紋,四角刻卷雲紋,中間為雙鳳紋填金。

石槨內放置木棺一具,木棺外壁為紅漆,漆外飾銀片鎏金鏨刻鳳鳥紋。給黃秀純隊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打開木棺,在棺內頭骨處發現隨葬有一件金絲鳳冠,不僅紋飾非常精美,保存得也十分完整,800多年了,仍然閃爍著黃金亮晶晶的光芒。在棺內頭骨處,除有這件金絲鳳冠外,還有一件雕鳳鳥紋玉飾件。

專家發現陵墓旁有五座陪葬墓。

專家們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西南第四塊臺地,發現5座陪葬墓,其中有2座未被擾動的墓室。墓室四壁石條壘砌,外壁塗抹白灰,室內底部放置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亂。出土銅把鐵劍、石枕、磁州窯龍鳳罐及金“泰和”銅錢等遺物。

文物工作者還採集到了大量的文物遺存,包括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雙龍石欄板、雕花紋石臺階、漢白玉斗拱、高大的石座龍,還有龍首鴟吻、迦楞頻伽、妙音鳥等珍貴文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的發掘和清理,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大量金代陵寢制度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今人對金代帝陵陵寢結構和平面佈局形制的認識。此次金陵的考古發現,對於研究金代帝王陵寢制度、女真族政治、經濟、文化和中國歷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北京市文物局的專家表示,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將放在進一步確定其他陵墓的範圍和位置,並做好已發掘文物的保護和再利用。

從風水角度來論金陵風水比十三陵堂局圍合更緊湊,更藏風聚氣。此地後龍從乾方發脈,後龍高聳,一層更比一層高。我爬到正穴父母山入首及過脈,格龍為庚子土龍,兩條隨龍水交匯流出丁未方。左右護龍拱護,但右白虎強勢,三層白虎,高昂有力,白虎伸展超過青龍且昂頭。我站在龍盡氣鐘處,迎面案山如金元寶。據測,此穴為子兼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