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歷次國企改革“新名詞”“關鍵字”有哪些?智庫解析其中奧妙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聶輝華 時英 阮睿

2017年3月5日,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 確保資產保值增值。 3月9日,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就“國企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也表示, 今年要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改革, 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近日, 第一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通過分析1978-2016年間276份與國企改革直接相關的中央文件, 披露了關於“國企改革新動力”的研究成果, 授權人民日報智觀天下工作室發佈。 下面就讓我們回顧歷次國企改革的新名詞、關鍵字,

從中來發現未來國企改革的趨勢和新動力。

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

歷次國企改革檔中的新名詞

改革本身就是一個“辭舊迎新”的過程, 改革的新動力除了反映在改革文件的數量上, 更體現在改革文件中的“新提法”、新名詞上。

在歷次國企改革中, 政府經常通過提出一些新名詞、新概念、新口號來體現一份檔或一項政策的創新之處。 改革開放以來, 中央文件中的新名詞可謂層出不窮, 這些新名詞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國企改革的時代背景、改革困境和改革舉措。 我們梳理了1992-2016年所有關於國企改革的中央文件, 歸納了這些檔中的出現的主要新名詞。

1992年以來中央關於國企改革檔中的新名詞及其出現頻率

例如, 1992年由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一份關於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的檔, 明確提出了“國有資產流失”這個名詞, 表明當時有關部門對於國企改革比較慎重, 擔心國企改革過程中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1998年,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佈《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職工再就業”“下崗”首次出現在這份中央最高級別的檔中, 表明當時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不容樂觀, 黨中央、國務院對下崗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高度重視。

新名詞的出現刻上了清晰的時代烙印,

反映了當時的改革舉措。 除此之外, 我們還關心的問題是, 這些舉措是臨時性的, 還是具有持續性?根據詞頻計算, 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特徵。 例如, “國有資產流失”這個名詞在國企改革加速期(1993-1998年)被提及6次, 但是在改革陣痛期(1999-2008年)和之後的改革緩和期(2009年至今)分別被提及15次和23次。 這意味著, 在改革加速期“國有資產流失”尚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但是之後這個問題被認為更加嚴重了。 某種程度上, 也可以說國企改革的底線在收緊, 制度在完善。

“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仍然存在

歷次國企改革檔中的關鍵字

中央文件中的新名詞反映了改革的新舉措, 但新舉措未必是最重要的改革舉措。 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國企改革的舉措和動力, 我們還需要看看中央文件中的關鍵字。 所謂關鍵字, 是指具有明確改革指向和實際措施的專有名詞, 這些名詞可能在檔中反復出現。 出現次數越多, 說明這一舉措越是重要, 或者相關的問題越是嚴重, 或是集中反映了改革的側重點。

我們利用專業軟體對1978-2016年關於國企改革的276份中央文件進行了詞頻分析,找出了16個有明確指向的關鍵字,將這些關鍵字放置于國企改革的四個階段進行比較(如下圖所示)。

1978-2016年國企改革關鍵字

從上圖可以看出,“國有資產”作為一個關鍵字,在四個改革階段都高頻率出現。此外,“產權”、“資產”這兩個關鍵字的詞頻也很高,這說明國企改革的重點一直都是國有資產的管理。

關鍵字“職工”在1999-2008年的改革陣痛期出現次數為761次,“就業”出現的次數為590次,兩個關鍵字在該階段的出現頻率均遠遠高於其它三個階段,表明陣痛期的改革重心是安置職工問題。

“考核”一詞在改革緩和期出現了375次,但是在其它三個階段很少出現,則說明2008年之後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加強了力度。此外,“改革”一詞在四個階段出現的頻率幾乎是不斷增長的,說明國企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因此如何謀求新的改革方案和思路成為中央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

尋找國企改革新動力

通過分析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與國企改革直接相關的中央文件和其中的新名詞、關鍵字,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而重要的結論。最主要的結論是,國企經濟形勢下滑之時,往往是國企改革發力之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企績效開始下滑。與此同時,大部分重大的國企改革檔都是在90年代發佈的,那時每年平均發佈10個左右與國企改革相關的中央文件。這說明,危機有時就是轉機。

如果國企的危機就是改革的良機,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2003年之後國企績效明顯好轉,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快於其它各類所有制企業,但是國企整體效率仍然不高,從銀行獲得優惠貸款越來越難,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在僵屍企業中相對比例最高。這些都是制約國企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甚至可能成為地方政府的財政包袱。

只要國企的經濟狀況給政府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壓力,政府就有動力去改革國企,鋼鐵行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開始國企在鋼鐵行業佔據了壟斷地位,然後在產能過剩時國企開始放棄這塊陣地,現在剩下的幾家鋼鐵國企被迫進行重組兼併。

2016年,寶鋼武鋼合併重組

除了經濟效益下降是國企改革的動力,競爭也是國企改革的動力。不管是內部競爭還是外部競爭,對於加速要素流動、加強資源重置、改進經濟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政府減少針對民營企業的各類“進入壁壘”,只要政府規範各類補貼政策和加強競爭政策審查,只要政府堅持對外開放,國企改革的動力就總是存在。在這方面,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堡壘從內部攻破,而是應依靠外部的刺激,真正化壓力為改革的動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 聶輝華 時英 阮睿)

我們利用專業軟體對1978-2016年關於國企改革的276份中央文件進行了詞頻分析,找出了16個有明確指向的關鍵字,將這些關鍵字放置于國企改革的四個階段進行比較(如下圖所示)。

1978-2016年國企改革關鍵字

從上圖可以看出,“國有資產”作為一個關鍵字,在四個改革階段都高頻率出現。此外,“產權”、“資產”這兩個關鍵字的詞頻也很高,這說明國企改革的重點一直都是國有資產的管理。

關鍵字“職工”在1999-2008年的改革陣痛期出現次數為761次,“就業”出現的次數為590次,兩個關鍵字在該階段的出現頻率均遠遠高於其它三個階段,表明陣痛期的改革重心是安置職工問題。

“考核”一詞在改革緩和期出現了375次,但是在其它三個階段很少出現,則說明2008年之後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加強了力度。此外,“改革”一詞在四個階段出現的頻率幾乎是不斷增長的,說明國企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因此如何謀求新的改革方案和思路成為中央政府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

尋找國企改革新動力

通過分析改革開放30多年來與國企改革直接相關的中央文件和其中的新名詞、關鍵字,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而重要的結論。最主要的結論是,國企經濟形勢下滑之時,往往是國企改革發力之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企績效開始下滑。與此同時,大部分重大的國企改革檔都是在90年代發佈的,那時每年平均發佈10個左右與國企改革相關的中央文件。這說明,危機有時就是轉機。

如果國企的危機就是改革的良機,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2003年之後國企績效明顯好轉,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快於其它各類所有制企業,但是國企整體效率仍然不高,從銀行獲得優惠貸款越來越難,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在僵屍企業中相對比例最高。這些都是制約國企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甚至可能成為地方政府的財政包袱。

只要國企的經濟狀況給政府帶來了嚴重的財政壓力,政府就有動力去改革國企,鋼鐵行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開始國企在鋼鐵行業佔據了壟斷地位,然後在產能過剩時國企開始放棄這塊陣地,現在剩下的幾家鋼鐵國企被迫進行重組兼併。

2016年,寶鋼武鋼合併重組

除了經濟效益下降是國企改革的動力,競爭也是國企改革的動力。不管是內部競爭還是外部競爭,對於加速要素流動、加強資源重置、改進經濟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政府減少針對民營企業的各類“進入壁壘”,只要政府規範各類補貼政策和加強競爭政策審查,只要政府堅持對外開放,國企改革的動力就總是存在。在這方面,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堡壘從內部攻破,而是應依靠外部的刺激,真正化壓力為改革的動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 聶輝華 時英 阮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