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收藏家張伯駒 畢生精品捐故宮

趙孟堅:《蘭亭序》完好無損就行了, 我個人死活都無所謂

趙孟堅, 浙江嘉興人, 字子固, 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 趙孟堅工詩文書法,

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蘭、竹石。 趙孟堅首創墨蘭畫法, 他是中國繪畫史上直接用墨畫蘭草的第一人。

另外, 趙孟堅還是南宋著名的書畫收藏家, 據說他興致來的時候, 就用船載著收藏的書畫文物, 在河中任意遊走, 吟詩作畫, 鑒賞書畫古玩。 當時人們就稱呼這艘船為趙子固“書畫船”。 趙孟堅收藏古代文物書畫可以說到了一種癡迷的地步。 據說他曾經得到一本珍貴的王羲之《蘭亭序》拓本, 買到後連夜乘船回家, 快到港口的時候遇到大風把船掀翻, 來救他的人遠遠看到, 趙孟堅衣服濕透站在淺水中, 手裡拿著完好無損的《蘭亭序》興奮地大喊大叫:蘭亭在此, 餘不足介意也。 ——周密《齊東野語》

意思是說:《蘭亭序》完好無損就行了,

我個人死活都無所謂。 由此可以看出, 趙孟堅喜愛書畫古物的程度可以說到了著魔的境界。

《上陽臺帖》沒有趙孟堅的題跋, 不過卻留下他的收藏名章“子固”一枚, 這方白文印章就蓋在宋徽宗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的左下方。 趙孟堅之後, 《上陽臺帖》又輾轉流傳到南宋權相賈似道手中, 賈似道在帖上留下了“秋壑圖書”的收藏印章。

到了元朝, 《上陽臺帖》又歸收藏家張晏所有。 張晏是元代的高官, 封魏國公, 同時又是著名的收藏家, 唐朝草書大家懷素的《食魚帖》和號稱“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曾經是他的藏品。 張晏作為元代著名的文學家, 對詩仙李白的《上陽臺帖》推崇備至。 張晏認為, 謫仙李白的《上陽臺帖》寫得風流瀟灑、超凡脫俗,

和李白相比, 唐朝的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陸柬之等人都是墨守成規的“書奴”, 專門為寫字而寫字, 毫無才氣可言。

《上陽臺帖》曾經被明朝收藏家項元汴珍藏。 進入清朝, 先後被梁清標和安岐收藏。 安岐去世後, 包括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展子虔的《遊春圖》和李白的《上陽臺帖》等多幅作品進入乾隆內府。 乾隆自命為大詩人, 他一生寫詩43000多首, 幾乎趕上了整部《全唐詩》的數量,

所以乾隆皇帝對大詩人李白也青眼相看。 收到《上陽臺帖》後, 乾隆帝在卷首親筆題寫了“青蓮逸翰”, 還專門對這件書法作品做了考證題在畫卷上, 乾隆認為:“觀其筆氣豪逸, 非他人所能贗托。 ”充分肯定這件書法作品是真實的, 一般人沒有辦法作假,

並收入到《石渠寶笈初編》一書中, 《上陽臺帖》一直傳到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溥儀手中。

郭葆昌為袁世凱“登基”燒制三四萬件“禦瓷”, 大發一筆橫財

民國時期《上陽臺帖》被張伯駒收藏, 那麼張伯駒又是如何與這件國寶結緣的呢?要瞭解這段經歷, 還得要從1911年說起。 清朝滅亡, 溥儀被趕出皇宮, 大批的歷代國寶級書畫也被偷盜出宮, 帶到天津。 溥儀到天津後, 繼續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因此開支巨大, 很快就捉襟見肘, 溥儀就下令把從宮中偷運出來的書畫拿出來變賣。 包括李白《上陽臺帖》等幾十件稀世之珍都流落到社會上, 後來被一個叫郭葆昌的人買下。

郭葆昌是何許人也?郭葆昌, 字世五, 河北定興人, 早年曾在北京一家古玩店當學徒。

郭葆昌為人機警幹練, 後來給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當差, 由於情商高, 深得袁世凱的信任。 袁世凱稱帝的時候, 任命郭葆昌擔任“陶務總監督”, 以袁世凱的年號“洪憲”到景德鎮負責燒制“洪憲禦瓷”。 郭葆昌一共為袁世凱“登基”燒制了三四萬件“洪憲禦瓷”, 這些禦瓷設計極為精美, 並不比歷代皇家“官窯”遜色。 但隨著袁世凱的皇帝夢破滅, “洪憲禦瓷”的很大一部分精品都成了郭葆昌的私人藏品, 他也因此大發了一筆橫財。

1937年春天, 張伯駒在郭葆昌家裡看到了《中秋帖》《伯遠帖》《上陽臺帖》, 還有明代畫家唐寅的《孟蜀宮妓圖》等一批珍貴書畫。 張伯駒有意收藏國寶, 這批書畫最終以20萬大洋成交。 張伯駒先交6萬大洋的定金把畫拿走, 餘款答應在一年內付清。

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再加上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統稱“三希”,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乾隆把養心殿西暖閣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專門用來珍藏這三件稀世墨寶。關於《中秋帖》和《伯遠帖》是如何流出故宮,又是如何被郭葆昌收藏的呢?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是清朝滅亡後,溥儀的庶母謹太妃,不知道是什麼時間利用什麼機會,把《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偷占為己有。1924年,她派人到地安門古玩店賣出。

二是被溥儀偷帶出宮,在天津為了維持驕奢淫逸的生活,就把包括李白《上陽臺帖》在內的幾十件書畫文物給偷偷變賣。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李白的《上陽臺帖》和《中秋帖》《伯遠帖》最終都是被郭葆昌收藏了。

1937年夏,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對北京實行金融封鎖,張伯駒被困北京,上海鹽業銀行的匯款根本沒辦法匯過來。再加上他當年購買陸機的《平復帖》花了鉅款。第二年,張伯駒被迫將《中秋帖》和《伯遠帖》退還給郭葆昌。這樣,餘下的李白《上陽臺帖》和唐寅《孟蜀宮妓圖》等畫作就以6萬元的價格歸了張伯駒。

宋子文迫於社會壓力,被迫將二帖退還給了郭昭俊

張伯駒被迫把《中秋帖》和《伯遠帖》還給郭家後,還鬧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事件,讓當時的國民黨要員宋子文非常難堪,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抗戰勝利後,張伯駒依然對這兩件墨寶念念不忘,郭葆昌已於1942年去世,他的兒子郭昭俊繼承了收藏。張伯駒就托人找到郭昭俊,希望他轉讓,郭昭俊開價1000兩黃金,經過雙方多次協商,郭昭俊堅持不降價,張伯駒也只能望帖興歎。

當時,國民黨高官宋子文來北京視察,郭昭俊為了在政府裡謀個好的職務,他就通過關係,把《中秋帖》和《伯遠帖》送給了宋子文。張伯駒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寫了一篇《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記》刊登在上海的《新民晚報》上,揭露宋子文受賄醜聞。宋子文迫於社會壓力,被迫將二帖退還給了郭昭俊。

1949年,郭昭俊把《中秋帖》《伯遠帖》帶到臺灣,後急於用錢,就把兩件墨寶抵押到香港的一家英國銀行。張伯駒得到消息後,連忙給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寫信,建議由國家收回,因為款項巨大,最後得到周恩來總理的特批。1951年,國家文物局以27萬人民幣最終將《中秋帖》和《伯遠帖》購回,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得知“二希”回歸的消息激動不已,他專門給國家文物局寫信,要求看一眼這兩件失而復得的國寶。當張伯駒于故宮再次見到這兩位“老朋友”時感慨萬千,同時新政府全力保護國家珍貴文化遺產的態度,也給張伯駒的內心帶來很大的震動。

20世紀50年代,伯駒先生相繼把從郭葆昌手中買到的李白的《上陽臺帖》、唐寅的《孟蜀宮妓圖》等多幅國寶輾轉捐獻給國家。

因為宋徽宗之前的流傳資訊不明確,所以也有鑒定家對《上陽臺帖》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有人認為是唐朝一個同樣叫“太白”的人寫的,也有人乾脆就判定是宋朝人的墨蹟。那麼我們今天又是根據什麼來認定《上陽臺帖》就是李白的真跡呢?

書畫鑒定大家啟功先生經過多年考證,斷定《上陽臺帖》就是李白真跡無疑。啟功親切地稱呼《上陽臺帖》為“肉跡”,這個稱呼非常形象,就是說《上陽臺帖》仿佛就是詩人李白的化身,見帖就像見到李白本人一樣。同時啟功又列出四條重要的理由。

1.宋徽宗的鑒定意見極為重要,徽宗離李白生活的時代僅有300多年,就像我們今天鑒定明朝晚期的書法一樣,並不困難。

2.南宋鑒定家趙孟堅等人的鑒定意見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3.從書法的時代風格上看,李白的《上陽臺帖》和張旭的《肚疼帖》以及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筆跡接近,時代風格明顯。

4 . 經反復鑒定, “ 太白”這兩個字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和全文的書寫方式一致,並沒有任何勾摹的痕跡,不是後添款。

所以,從以上這四個方面,啟功先生斷定《上陽臺帖》就是詩仙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國寶傳奇——張伯駒》

作者:榮宏君

定價:39元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餘款答應在一年內付清。

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再加上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統稱“三希”,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乾隆把養心殿西暖閣的書房命名為“三希堂”,專門用來珍藏這三件稀世墨寶。關於《中秋帖》和《伯遠帖》是如何流出故宮,又是如何被郭葆昌收藏的呢?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是清朝滅亡後,溥儀的庶母謹太妃,不知道是什麼時間利用什麼機會,把《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偷占為己有。1924年,她派人到地安門古玩店賣出。

二是被溥儀偷帶出宮,在天津為了維持驕奢淫逸的生活,就把包括李白《上陽臺帖》在內的幾十件書畫文物給偷偷變賣。

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李白的《上陽臺帖》和《中秋帖》《伯遠帖》最終都是被郭葆昌收藏了。

1937年夏,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對北京實行金融封鎖,張伯駒被困北京,上海鹽業銀行的匯款根本沒辦法匯過來。再加上他當年購買陸機的《平復帖》花了鉅款。第二年,張伯駒被迫將《中秋帖》和《伯遠帖》退還給郭葆昌。這樣,餘下的李白《上陽臺帖》和唐寅《孟蜀宮妓圖》等畫作就以6萬元的價格歸了張伯駒。

宋子文迫於社會壓力,被迫將二帖退還給了郭昭俊

張伯駒被迫把《中秋帖》和《伯遠帖》還給郭家後,還鬧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事件,讓當時的國民黨要員宋子文非常難堪,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抗戰勝利後,張伯駒依然對這兩件墨寶念念不忘,郭葆昌已於1942年去世,他的兒子郭昭俊繼承了收藏。張伯駒就托人找到郭昭俊,希望他轉讓,郭昭俊開價1000兩黃金,經過雙方多次協商,郭昭俊堅持不降價,張伯駒也只能望帖興歎。

當時,國民黨高官宋子文來北京視察,郭昭俊為了在政府裡謀個好的職務,他就通過關係,把《中秋帖》和《伯遠帖》送給了宋子文。張伯駒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寫了一篇《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記》刊登在上海的《新民晚報》上,揭露宋子文受賄醜聞。宋子文迫於社會壓力,被迫將二帖退還給了郭昭俊。

1949年,郭昭俊把《中秋帖》《伯遠帖》帶到臺灣,後急於用錢,就把兩件墨寶抵押到香港的一家英國銀行。張伯駒得到消息後,連忙給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寫信,建議由國家收回,因為款項巨大,最後得到周恩來總理的特批。1951年,國家文物局以27萬人民幣最終將《中秋帖》和《伯遠帖》購回,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伯駒得知“二希”回歸的消息激動不已,他專門給國家文物局寫信,要求看一眼這兩件失而復得的國寶。當張伯駒于故宮再次見到這兩位“老朋友”時感慨萬千,同時新政府全力保護國家珍貴文化遺產的態度,也給張伯駒的內心帶來很大的震動。

20世紀50年代,伯駒先生相繼把從郭葆昌手中買到的李白的《上陽臺帖》、唐寅的《孟蜀宮妓圖》等多幅國寶輾轉捐獻給國家。

因為宋徽宗之前的流傳資訊不明確,所以也有鑒定家對《上陽臺帖》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有人認為是唐朝一個同樣叫“太白”的人寫的,也有人乾脆就判定是宋朝人的墨蹟。那麼我們今天又是根據什麼來認定《上陽臺帖》就是李白的真跡呢?

書畫鑒定大家啟功先生經過多年考證,斷定《上陽臺帖》就是李白真跡無疑。啟功親切地稱呼《上陽臺帖》為“肉跡”,這個稱呼非常形象,就是說《上陽臺帖》仿佛就是詩人李白的化身,見帖就像見到李白本人一樣。同時啟功又列出四條重要的理由。

1.宋徽宗的鑒定意見極為重要,徽宗離李白生活的時代僅有300多年,就像我們今天鑒定明朝晚期的書法一樣,並不困難。

2.南宋鑒定家趙孟堅等人的鑒定意見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3.從書法的時代風格上看,李白的《上陽臺帖》和張旭的《肚疼帖》以及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筆跡接近,時代風格明顯。

4 . 經反復鑒定, “ 太白”這兩個字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和全文的書寫方式一致,並沒有任何勾摹的痕跡,不是後添款。

所以,從以上這四個方面,啟功先生斷定《上陽臺帖》就是詩仙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國寶傳奇——張伯駒》

作者:榮宏君

定價:39元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