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投資人王剛:自己創業難轉變思路後做投資人,4年獲萬倍回報

在投資圈, 王剛是個非常重要的名字。 從2012年進入投資領域起, 他已經投了近百家公司, 七十多家中國創業公司和二十多家美國的創業公司, 其中便包括程維的滴滴。

王剛

當時, 王剛剛從任職十多年的阿裡巴巴離職, 滴滴是他孵化投資的第一個項目, 一共花了70萬。 說起來70萬在北京也就能買個廁所, 如今卻因為王剛精准的眼光成就了滴滴這樣偉大的公司, 他本人更是獲得了數萬倍的收益。

要知道, 通常情況下, 天使投資的回報率不過十幾二十幾倍。 今天, 創享智庫就和大家分享王剛的投資邏輯, 如何才能像他一樣大獲成功:

第一個項目滴滴

王剛和程維同在阿裡巴巴任職, 在B2B、支付寶商戶事業部期間共事多年。 2012年, 倆人先後離開阿裡巴巴, 準備自己創業。 創業目標非常宏大, 打算一起做一個集團公司。

這個項目最終因為操作難度太大, 融資也很不順利, 未能如願進行下去。 失敗之後, 王剛轉換了思路, 打算支持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兄弟們做CEO, 自己變身投資人, 一起賭更多的商業機會。

滴滴是王剛的第一個投資專案, 做打車軟體的想法還是和程維一起碰撞決定的。

程維

原因有三個:

1、在中國打車難, 是大眾主流剛需;

2、國外也有類似模式, 英國打車應用Hailo剛剛拿到了融資, 方向貌似可行, 但不能完全拷貝;

3、移動互聯網的到來, 手機定位距離的屬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最終決定創業後, 王剛出資70萬, 程維出資10萬。 程維從杭州回到北京, 在2012年5月開始創業,

我們都沒有創業經驗, 僅僅做出了個演示勉強上線的產品, 就一起去融資, 要融500萬美金。

主流VC都找遍了, 但都沒有結果。

之後, 儘管程維絞盡腦汁壓縮成本, 還是花完了當時的出資。 王剛記得程維給他打過一個電話, 請求資金上的幫助, 王剛的回應也很堅定:“這是我們孵化的第一個項目, 寧可後面不投其他公司, 也會扛下去。 ”後來王剛就又借了公司幾十萬。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

投資ofo, 在共用單車領域分一杯羹

2016年2月, 共用單車類創業項目ofo完成了由金沙江創投領投, 東方弘道跟投的A輪融資, 其後又獲得真格基金和王剛的A+輪聯合注資。

在王剛看來, ofo抓住了高校用戶的痛點, 同時複製邊際成本較低, 這是吸引其投資的重要原因。

中國高校大多面積大,學生往返于宿舍與教學樓之間,既費時又費力。而對於學生一族,購置新自行車又面臨著易丟車、找車難、修車煩的諸多問題。校園中有效、便捷、性價比高的出行解決方案成為了學生群體的剛需。

同時對滴滴感情深厚,至今仍保留著滴滴股票的王剛,在投資ofo時也考慮了滴滴的立場。他認為,自行車共用是最後一公里最好的出行方式,這部分是滴滴沒有覆蓋的地方,所以它對於滴滴是側翼的保護。

做天使投資的幾點反思

高風險是天使投資行業裡的標配,天使投資只有1%的成功率,早夭是天使投資人的家常便飯。對此,王剛總結了自己幾年來做天使投資的三個反思:

第一個反思是投資會因為投資“事”忽略“人”而失敗。王剛曾一度認為移動互聯網在企業辦公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覺得風口到了,很興奮地和一個CEO聊,“這個CEO把我聊High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兒,就開始投資了。”然而這筆投資卻非常失敗,因為忽略了“人是否強大”這一關鍵因素。

第二,投資會因為“人”和“事”的錯配而失敗。王剛曾經找過一個阿裡巴巴的高級經理來做一個叫做“圈圈”的C2C項目,然而這個高級經理本身是帶有B2B的基因,是銷售的基因,於是,生生地把一個C2C項目做成了B2C的項目。

第三個經驗則是不能貪便宜,凡是可投可不投,卻因為便宜而投的基本失敗。

經歷了幾次失敗,王剛也自有其投資法則。他每週基本上會看5個項目,而判斷標準基本上就是看人,看人則主要看他的領導能力,看他夠不夠聰明、夠不夠正直,如果還有一點商業感覺就更好了,但核心還是要看他能夠帶多大的隊伍,多麼牛的人跟他一起混。

“很多聰明的人內心是脆弱的,有些人只適合做副總裁,不適合做CEO,甲板下面的那塊鋼板是承受力最大的,這塊鋼板就是CEO。很多教授、很多顧問會培養CEO,這不是說這些人不聰明、不強大,而是說他們相比CEO會弱一下,CEO是能夠跪著活下去的人。”

中國高校大多面積大,學生往返于宿舍與教學樓之間,既費時又費力。而對於學生一族,購置新自行車又面臨著易丟車、找車難、修車煩的諸多問題。校園中有效、便捷、性價比高的出行解決方案成為了學生群體的剛需。

同時對滴滴感情深厚,至今仍保留著滴滴股票的王剛,在投資ofo時也考慮了滴滴的立場。他認為,自行車共用是最後一公里最好的出行方式,這部分是滴滴沒有覆蓋的地方,所以它對於滴滴是側翼的保護。

做天使投資的幾點反思

高風險是天使投資行業裡的標配,天使投資只有1%的成功率,早夭是天使投資人的家常便飯。對此,王剛總結了自己幾年來做天使投資的三個反思:

第一個反思是投資會因為投資“事”忽略“人”而失敗。王剛曾一度認為移動互聯網在企業辦公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覺得風口到了,很興奮地和一個CEO聊,“這個CEO把我聊High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兒,就開始投資了。”然而這筆投資卻非常失敗,因為忽略了“人是否強大”這一關鍵因素。

第二,投資會因為“人”和“事”的錯配而失敗。王剛曾經找過一個阿裡巴巴的高級經理來做一個叫做“圈圈”的C2C項目,然而這個高級經理本身是帶有B2B的基因,是銷售的基因,於是,生生地把一個C2C項目做成了B2C的項目。

第三個經驗則是不能貪便宜,凡是可投可不投,卻因為便宜而投的基本失敗。

經歷了幾次失敗,王剛也自有其投資法則。他每週基本上會看5個項目,而判斷標準基本上就是看人,看人則主要看他的領導能力,看他夠不夠聰明、夠不夠正直,如果還有一點商業感覺就更好了,但核心還是要看他能夠帶多大的隊伍,多麼牛的人跟他一起混。

“很多聰明的人內心是脆弱的,有些人只適合做副總裁,不適合做CEO,甲板下面的那塊鋼板是承受力最大的,這塊鋼板就是CEO。很多教授、很多顧問會培養CEO,這不是說這些人不聰明、不強大,而是說他們相比CEO會弱一下,CEO是能夠跪著活下去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