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錢豹到俏江南:餐飲品牌怎就“噎住”了

公司觀察

無論是金錢豹, 還是俏江南, 當年經營者的決策風格、行事路數, 都曾嘗試用資本故事套牢股民, 遺憾的是, 這樣的邏輯已經行不通了。

7月9日, 北京市翠微廣場五層的金錢豹關閉了最後一家門店, 門店前圍滿了前來討要退款的消費者。 而金錢豹的老夥伴也不輕鬆, 俏江南從張羅豪華宴最後轉為賣盒飯, 餐飲業的巨頭品牌在“暴飲暴食”後卻“噎住”了, 這是為什麼?

浮躁的餐飲業迫不及待拜倒在資本石榴裙下, 或許是其洗盡鉛華後領悟的教訓。 俏江南是中國傳統餐飲與資本市場博弈的一個突出樣本。

中國餐飲企業一開始規模較小, 且多為地域性企業, 想要做大做強, 必要借助資本助推。 張蘭曾野心勃勃地要擴張地盤,但風投資本一紙“對賭協定”最終將張蘭推向有可能被逐出俏江南董事會的懸崖邊上。 迫于無奈, 張蘭選擇移民。 2012年11月, 張蘭被曝已于當年9月17日註銷了戶籍、變更了國籍, 落戶加勒比島國。

金錢豹也是資本大鱷的犧牲品。 公司貪圖資本力量, 沒有把握自身發展節奏, 頻繁易主, 例如2011年7月下旬, 金錢豹被歐洲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集團安佰深以15億元價格收購;2015年, 金錢豹國際美食匯的股權再度易主。 當年6月初, 香港上市公司嘉年華集團公告稱, 以2.53億港元價格收購了金錢豹99.9999%股權, 兩次轉讓價格對比懸殊,

金錢豹身價大幅縮水。

除此以外, 盲目擴張則是餐飲品牌迅速墮落的直接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 金錢豹虧損嚴重的格局, 也和金錢豹的急於擴充門店且堅持高端路線, 致使總成本支出大漲有關, 新門店開在北上廣深以外的非一線城市中, 消費力不足造成入不敷出式虧損, 加上主打海鮮的金錢豹面臨海鮮難保存、高損耗的原材料高成本問題。

再看俏江南, 按照張蘭設想, 從2010年開始, 俏江南希望通過資本運作與海外收購, 在3至5年內開設300至500家俏江南餐廳, 每年開出新店100家左右。 這樣的速度, 必然加大俏江南運營成本, 攤薄商業利潤。

與此同時, 沸沸揚揚的負面新聞更是掏空了餐飲品牌信譽, 衰敗只是時間問題。 從高端餐飲的標杆跌落到大眾餐飲品牌,

俏江南最近一次引發巨大關注是在今年3月, 其一家長沙門店被曝出黑廚醜聞, 用做菜的鍋洗掃把、把死魚當活魚賣、菜品回收再利用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醜聞讓品牌大打折扣。 而金錢豹從2015年開始菜品質量下滑得厲害, 魚不夠新鮮, 水果也不好吃, 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來就餐的人也少了很多。

其實回過頭來看, 無論是金錢豹, 還是俏江南, 當年企業掌門人決策的風格、行事的路數, 都曾嘗試用一些資本故事套牢股民。 遺憾的是, 這樣的邏輯已經行不通了, 無論是反腐風暴, 還是市場秩序匡正, 都在把企業逼上陽關大道。 資本遊戲的套路早已指望不上, 老老實實苦練內功, 精心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是首位。

畢竟, 唯有拿出過硬產品, 細嚼慢嚥才能吃得好, 膨脹的資本欲望沒有足夠實力予以消納, 只能得到“噎住”的結局。

□蔡恩澤(專欄作家)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