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山路上老店鋪 康有為梁啟超在春和樓冰釋前嫌

原標題:中山路北端的大窯溝原叫孟家溝因德國人設磚瓦窯而得名

上一篇, 我們介紹了中山路上的幾棟老建築, 他們中有不少是作為早期市政設施對外服務的。 其實 , 在中山路上還有不少老字型大小店鋪 , 它們伴隨著中山路商圈的發展不斷壯大, 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 今天的《發現青島》, 我們就來說說中山路上的老店鋪。

中山路97號:山東大戲院舊址, 開業影星蝴蝶來剪綵

中山路97號是這條路上少有的平頂屋, 建築平面為矩形, 地上四層, 地下一層。 據說, 當年建築的一層為臨街虛廊, 兩側設有售票處和小賣部。

有資料稱, 該建築是山東大戲院舊址 。 山東大戲院建於1930年, 近千個座位。 電影作為典型的西方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 在上世紀初, 伴隨著青島的開埠傳入青島。 據說, 青島不僅是中國早期電影發展的見證者之一, 也是最早感受電影魅力的城市之一。 王雷所撰《中山路:路中段的老錢莊和老劇場》一文記載, 當年中山路及其周邊作為當時青島時尚的聚集地, 早在20世紀初德國租借時期, 一些飯店、俱樂部就開始放映無聲電影。 這座由中國人開辦的電影院打破了外國人的壟斷, 為中國影片的放映提供了陣地。 1931年底, 山東大戲院舉行開業典禮, 同時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故事片《歌女紅牡丹》, 在開業儀式上,
特地從上海邀請了電影《歌女紅牡丹》主演、有中國電影皇后美譽的蝴蝶來剪綵。 據說當時中山路上人如潮湧, “追星”一族都爭相一睹“皇后”風采。 開張之後, 山東大戲院專門上映我國明星、友聯、百代、天一等電影製片廠出產的影片, 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 據說, 四大名旦、尚小雲、奚嘯伯、尚富霞率團在此演過, 海派名旦王芸芳也率團在此演過戲。

後來, 山東大戲院改稱中國影劇院, 現叫中國電影院。

中山路131號:天真照相館開辦至今, 韓複榘程硯秋曾在此拍照

“天真”, 是一個很多青島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 很多人家裡可能還保存著印有“青島天真”或“天真攝影”字樣的黑白老照片。

位於中山路131號的天真照相館, 現已改為天真婚紗攝影。

天真照相館, 既是青島最早就打出“婚紗照專家”, 也是青島最早搞個人寫真、婚紗攝影寫真的“老字型大小”。 “天真”的建築雖然是老式風格, 但卻是重新修建後的產物, 原始的老樓早已拆除。

上世紀20年代初, 浙江鎮海人郭錦卿創辦天真美術日夜照相館, 是青島較早的照相館之一。 據說, 那時照相館的面積並不大, 樓下是開單、取相和沖洗, 拍照則要去樓上。 直到上世紀90年代, 這裡仍是樓下開票, 樓上照相的格局。

天真是與時俱進的, 這也是它為何廣受歡迎的原因。 剛開業時, 拍攝全家福、集體照最賺錢, 所以天真專門開闢大型影棚, 最多可拍50人, 搞得青島另一家攝影界大鱷鴻新照相館很被動。 他們的美術師花樣不斷, 能設計出多套佈景,

任君選擇 ;他們的工藝師水準高超, 著色技術幾近真彩。 當然, 攝影師最關鍵, 要不名人雅士也不會選擇天真。 韓複榘曾在天真照過標準照, 很滿意, 見人就送。 京劇大師程硯秋也在天真拍過劇照, 掛在劇場顯眼處。

不過,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天真照相館才能夠拍攝真正意義上的彩色照片, 而其早期的彩照實際上是在拍好印好的照片上用油彩筆進行人工上色, 而且可以根據顧客的意見進行修改。 這個過程類似於今天數碼照片的後期處理, 因此最後“彩照”的效果基本都比本人好看, 顧客普遍較為滿意。

對面的鴻新照相館在解放後併入天真, 而天真照相館則一直經營到現在。

中山路144號:曾經青島100塊手錶80塊從亨得利銷出去

接下來, 我們再說說“亨得利”。 中山路144號是棟3層“L”字形建築, 坐落在天津路路口。 現在從建築的外表已經看不出當年的風采。 該建築現在是亨得利的商業樓。 亨得利眼鏡店是青島最早的眼鏡店之一, 始建於1924年, 專業經營中外名牌鐘錶眼鏡。 相傳 , 創辦青島亨得利鐘錶眼鏡店的寧波人鄭章華, 是教師出身。 眼鏡店到底跟文化人打交道多, 老闆有文化, 生意格外好也是籌碼之一。

1897年, 德國強佔青島之後, 外商紛紛在青島投資設立洋行和工廠。 由於鐘錶眼鏡的價格相對較為昂貴, 而且當時中國又沒有大型的鐘錶眼鏡製造廠, 所以鐘錶眼鏡這一行業基本上由外國人控制。 20世紀初, 開始有中國人投資鐘錶眼鏡行業, 但都存在經營規模小、競爭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因素,當然也無法與西方洋行競爭。直到1924年3月9日,浙江人鄭章華等人合資在青島創辦亨得利鐘錶眼鏡店,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之後,在鄭章華等人的苦心經營下,亨得利不斷壯大發展,並於1936年開設了亨達利鐘錶眼鏡店。

計劃經濟時代,亨得利經歷了最輝煌的時期,當時青島100塊手錶有80塊是從這裡銷出去的。改革開放後,亨得利將產品調整為高檔名表,客戶定位為中高端客戶。當時,亨得利經歷了發展中的“陣痛”,這種大膽嘗試非常“冒險”。結果,第二個月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第三個月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如今,亨得利經過80多年的艱苦創業,不僅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也具有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發展成為小型企業中的巨人。目前,亨得利是山東省同行業規模最大的鐘錶眼鏡連鎖企業,擁有24家專業連鎖店。

中山路146號:“三大樓”之首春和樓,曾讓康有為流淚

島城老字型大小餐館曾有“三大樓”的盛名,不管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春和樓、順興樓、聚福樓,還是五六十年代的春和樓、聚福樓、三盛樓,春和樓始終位於“三大樓”之首。

光緒十七年(1891年),春和樓的前身胡家館子由胡掌櫃和夫人周氏創始,後由旅居青島的天津富商朱子興在中山路146號投資擴建。黃金地段不必說,菜好是關鍵。春和樓的白扒魚翅、清湯燕窩、油爆海螺 、香酥雞等,都是島城名菜。劉景倫、王振才、任銓等歷任大廚,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級人物。就連康有為這位走遍世界的美食家也要隔三差五來春和樓打個牙祭過過癮 。實際上,春和樓與康有為頗有淵源,匾額為康有為所題 ,更為康有為化解了一直鬱悶於心的一件事,讓其老淚縱橫。

據青島春和樓飯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沈健基介紹,在1923年至1927年間,春和樓是康有為經常舉辦家宴的場所。其中,“清蒸加吉魚”康有為特別喜歡,但在1925年的一次特殊的家宴上,康有為卻故意給春和樓的主廚劉景倫出了一個“刁鑽”的難題:加吉魚不能使用魯菜傳統的蒸、煮、燉、燒,如何做熟?最終,劉景倫大廚精心製作了“五柳加吉魚”,這道魚不蒸、不煮、不燉、不燒,是用滾開的水燙過四遍,配上肉絲、筍絲、火腿絲等十種絲料,煸炒過的絲料經過調味、勾芡,澆在魚上,配著潔白的魚肉,煞是好看。而經過蒸汽燙熟的魚肉,條條翻轉如花開樣,香嫩鮮美。這樣的“破題”讓康有為哈哈大笑,心情十分舒暢。

正是在這場飯局上,康有為和愛徒梁啟超冰釋前嫌。原來,過去的十幾年間 ,兩人因政見不同逐漸產生分歧,曾發生公開辯難。隨著時間流逝,每回想起師徒感情,二人皆有心修復。此次康有為舉辦家宴,正是希望造一機緣。當這道“五柳加吉魚”端上來,康有為心情大好之際,梁啟超離席走向康有為,“撲通”一聲跪下了,叫了一聲“恩師”,當即讓康有為老淚縱橫。

改革開放後,春和樓自創青島十大風景菜,引進松鼠桂魚等南北名菜,在風味變與不變之間,在品牌繼承與發揚之間,豎起青島中華“老字型大小”一面風姿颯爽的大旗。

中山路與四方路路口對面:新盛泰皮鞋店擊斃叛徒王複元

中山路北段,屬於老青島的鮑島區,即華人區。作為老青島最有名的商業街,這裡孕育了一批青島最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店鋪。

青島俗語有雲:“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除了位於北京路的謙祥益,其他三家,都聚集在中山路的北段。“亨得利”位於中山路144號,“盛錫福”在中山路141號。盛錫福被譽為“中國帽業之冠”,創始人是劉錫三。相傳 ,盛錫福雖然創建于天津,卻孕育於青島。劉錫三是掖縣人,正是因為在青島的洋行工作,從中發現商機,從此走上了開創民族產業的道路。而由吳佩孚親手所題的“盛錫福”牌匾,也是為青島分號所書。

新盛泰皮鞋店應該是中山路北段從南向北數的第一家知名老字型大小,位於約中山路與四方路路口對面的位置,現已不復存在。“新盛泰”,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孫欣在《新盛泰皮鞋店》中說,與“新盛泰”三個字聯繫在一起的,是老青島的高檔皮鞋。新盛泰創建於1911年,老闆是膠州人胡秀章,在中山路上的新盛泰開業前,曾在膠州路經營一家修鞋店。據說,最早新盛泰招牌的“新盛泰”三個字,是由清朝書法家王垿題寫的。

中國人以前都穿布鞋,皮鞋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早期很少有成品鞋。買皮鞋穿,都要去皮鞋店定做。就像做衣服一樣,鞋店師傅給量量腳的大小寬窄,過幾天再到店取貨。定做皮鞋的,大部分都是“白領”,即銀行或洋行的職員。“款式新穎,用料上乘,手工精細”,使新盛泰成為享譽島城乃至整個山東省的名店。有流傳的說法稱,新盛泰的皮鞋,即使是下雨天蹚了雨水,也不漏水、不變形。

令新盛泰聞名的,除了優質的皮鞋,還有一件曾轟動全國的槍殺事件。1929年8月16日,經過長期偵查得知,投敵叛變造成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等人被殺害的王複元(原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將到新盛泰取定做的皮鞋。於是,中共中央派來的鋤奸人員將其擊斃在新盛泰之內。第二天,包括上海《申報》在內的全國各地傳媒都報導了此事,新盛泰也因此聲名大噪。上世紀80年代,此事件還被改編為小說、話劇、電影及電視劇本等等。

中山路北端:大窯溝原叫孟家溝,因德國人設窯而得名

順著中山路一路北行就到了它的終點,大窯溝。大窯溝,這個名字也許是青島開埠以來僅存下來的幾個地理名詞之一了。

在德國人佔領青島之前,這裡不叫大窯溝。《青島畫報》有一篇題為《大窯溝與日本郵局》的文章,其中提到,早期大窯溝一帶僅是一片寂靜荒僻的海灘。海灘的東邊是一條多年雨水沖刷而形成的大溝,溝的頂部是一個以孟姓為主,有百餘戶的村落孟家溝,村旁的這條大溝就叫孟家溝。1892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奉命移防膠州灣後,曾於大窯溝附近設有一處規模較小的兵營。

1898年,築港工程開始興建,孟家溝也在同期被填埋。1900年,經營建築材料的德國捷成洋行在這裡設窯,就地取土,燒制建築所需磚瓦 。據記載,當時大窯溝一帶的窯爐有幾十座之多,包括膠州總督官署、總督府屠宰場等工程均使用過產自大窯溝的磚瓦 。大窯溝這個名字,大概也是當時流傳開來的。

1906年10月,德國殖民當局以威脅市民健康的名義拆除了孟家溝村,並隨之擴大了磚瓦窯的生產規模。1910年,大窯溝被重新規劃為商業居住和港口貿易用地,磚瓦窯也開始陸續拆除,遷往孤山和沙嶺莊一帶。

1914年11月,日本攻佔青島,大量的日本僑民渡海而來。1916年初,日本當局下令,將大窯溝和小鮑島兩處的土地出售給本國僑民。隨著郵政局、公立市場、取引所(就是證券物品交易所)等大型公共設施的陸續出現,以市場町三丁目(今市場三路)為中心的大窯溝逐步成為青島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

上世紀30年代,任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的梁實秋,閒暇時常隨夫人程季淑到大窯溝的市場樓買菜。可能是梁實秋對青島這個特色地名的來歷不甚諳熟,認為這大窯溝可能與滄口路、李村路一帶的窯子(就是妓院)有關。因此,在他寫青島的作品中,大窯溝就成了“大雅溝”。特約撰稿 田野

[編輯:光影]

但都存在經營規模小、競爭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因素,當然也無法與西方洋行競爭。直到1924年3月9日,浙江人鄭章華等人合資在青島創辦亨得利鐘錶眼鏡店,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之後,在鄭章華等人的苦心經營下,亨得利不斷壯大發展,並於1936年開設了亨達利鐘錶眼鏡店。

計劃經濟時代,亨得利經歷了最輝煌的時期,當時青島100塊手錶有80塊是從這裡銷出去的。改革開放後,亨得利將產品調整為高檔名表,客戶定位為中高端客戶。當時,亨得利經歷了發展中的“陣痛”,這種大膽嘗試非常“冒險”。結果,第二個月就實現了扭虧為盈,第三個月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如今,亨得利經過80多年的艱苦創業,不僅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也具有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發展成為小型企業中的巨人。目前,亨得利是山東省同行業規模最大的鐘錶眼鏡連鎖企業,擁有24家專業連鎖店。

中山路146號:“三大樓”之首春和樓,曾讓康有為流淚

島城老字型大小餐館曾有“三大樓”的盛名,不管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春和樓、順興樓、聚福樓,還是五六十年代的春和樓、聚福樓、三盛樓,春和樓始終位於“三大樓”之首。

光緒十七年(1891年),春和樓的前身胡家館子由胡掌櫃和夫人周氏創始,後由旅居青島的天津富商朱子興在中山路146號投資擴建。黃金地段不必說,菜好是關鍵。春和樓的白扒魚翅、清湯燕窩、油爆海螺 、香酥雞等,都是島城名菜。劉景倫、王振才、任銓等歷任大廚,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級人物。就連康有為這位走遍世界的美食家也要隔三差五來春和樓打個牙祭過過癮 。實際上,春和樓與康有為頗有淵源,匾額為康有為所題 ,更為康有為化解了一直鬱悶於心的一件事,讓其老淚縱橫。

據青島春和樓飯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沈健基介紹,在1923年至1927年間,春和樓是康有為經常舉辦家宴的場所。其中,“清蒸加吉魚”康有為特別喜歡,但在1925年的一次特殊的家宴上,康有為卻故意給春和樓的主廚劉景倫出了一個“刁鑽”的難題:加吉魚不能使用魯菜傳統的蒸、煮、燉、燒,如何做熟?最終,劉景倫大廚精心製作了“五柳加吉魚”,這道魚不蒸、不煮、不燉、不燒,是用滾開的水燙過四遍,配上肉絲、筍絲、火腿絲等十種絲料,煸炒過的絲料經過調味、勾芡,澆在魚上,配著潔白的魚肉,煞是好看。而經過蒸汽燙熟的魚肉,條條翻轉如花開樣,香嫩鮮美。這樣的“破題”讓康有為哈哈大笑,心情十分舒暢。

正是在這場飯局上,康有為和愛徒梁啟超冰釋前嫌。原來,過去的十幾年間 ,兩人因政見不同逐漸產生分歧,曾發生公開辯難。隨著時間流逝,每回想起師徒感情,二人皆有心修復。此次康有為舉辦家宴,正是希望造一機緣。當這道“五柳加吉魚”端上來,康有為心情大好之際,梁啟超離席走向康有為,“撲通”一聲跪下了,叫了一聲“恩師”,當即讓康有為老淚縱橫。

改革開放後,春和樓自創青島十大風景菜,引進松鼠桂魚等南北名菜,在風味變與不變之間,在品牌繼承與發揚之間,豎起青島中華“老字型大小”一面風姿颯爽的大旗。

中山路與四方路路口對面:新盛泰皮鞋店擊斃叛徒王複元

中山路北段,屬於老青島的鮑島區,即華人區。作為老青島最有名的商業街,這裡孕育了一批青島最有名的老字型大小店鋪。

青島俗語有雲:“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除了位於北京路的謙祥益,其他三家,都聚集在中山路的北段。“亨得利”位於中山路144號,“盛錫福”在中山路141號。盛錫福被譽為“中國帽業之冠”,創始人是劉錫三。相傳 ,盛錫福雖然創建于天津,卻孕育於青島。劉錫三是掖縣人,正是因為在青島的洋行工作,從中發現商機,從此走上了開創民族產業的道路。而由吳佩孚親手所題的“盛錫福”牌匾,也是為青島分號所書。

新盛泰皮鞋店應該是中山路北段從南向北數的第一家知名老字型大小,位於約中山路與四方路路口對面的位置,現已不復存在。“新盛泰”,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孫欣在《新盛泰皮鞋店》中說,與“新盛泰”三個字聯繫在一起的,是老青島的高檔皮鞋。新盛泰創建於1911年,老闆是膠州人胡秀章,在中山路上的新盛泰開業前,曾在膠州路經營一家修鞋店。據說,最早新盛泰招牌的“新盛泰”三個字,是由清朝書法家王垿題寫的。

中國人以前都穿布鞋,皮鞋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早期很少有成品鞋。買皮鞋穿,都要去皮鞋店定做。就像做衣服一樣,鞋店師傅給量量腳的大小寬窄,過幾天再到店取貨。定做皮鞋的,大部分都是“白領”,即銀行或洋行的職員。“款式新穎,用料上乘,手工精細”,使新盛泰成為享譽島城乃至整個山東省的名店。有流傳的說法稱,新盛泰的皮鞋,即使是下雨天蹚了雨水,也不漏水、不變形。

令新盛泰聞名的,除了優質的皮鞋,還有一件曾轟動全國的槍殺事件。1929年8月16日,經過長期偵查得知,投敵叛變造成山東省委書記鄧恩銘等人被殺害的王複元(原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將到新盛泰取定做的皮鞋。於是,中共中央派來的鋤奸人員將其擊斃在新盛泰之內。第二天,包括上海《申報》在內的全國各地傳媒都報導了此事,新盛泰也因此聲名大噪。上世紀80年代,此事件還被改編為小說、話劇、電影及電視劇本等等。

中山路北端:大窯溝原叫孟家溝,因德國人設窯而得名

順著中山路一路北行就到了它的終點,大窯溝。大窯溝,這個名字也許是青島開埠以來僅存下來的幾個地理名詞之一了。

在德國人佔領青島之前,這裡不叫大窯溝。《青島畫報》有一篇題為《大窯溝與日本郵局》的文章,其中提到,早期大窯溝一帶僅是一片寂靜荒僻的海灘。海灘的東邊是一條多年雨水沖刷而形成的大溝,溝的頂部是一個以孟姓為主,有百餘戶的村落孟家溝,村旁的這條大溝就叫孟家溝。1892年,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奉命移防膠州灣後,曾於大窯溝附近設有一處規模較小的兵營。

1898年,築港工程開始興建,孟家溝也在同期被填埋。1900年,經營建築材料的德國捷成洋行在這裡設窯,就地取土,燒制建築所需磚瓦 。據記載,當時大窯溝一帶的窯爐有幾十座之多,包括膠州總督官署、總督府屠宰場等工程均使用過產自大窯溝的磚瓦 。大窯溝這個名字,大概也是當時流傳開來的。

1906年10月,德國殖民當局以威脅市民健康的名義拆除了孟家溝村,並隨之擴大了磚瓦窯的生產規模。1910年,大窯溝被重新規劃為商業居住和港口貿易用地,磚瓦窯也開始陸續拆除,遷往孤山和沙嶺莊一帶。

1914年11月,日本攻佔青島,大量的日本僑民渡海而來。1916年初,日本當局下令,將大窯溝和小鮑島兩處的土地出售給本國僑民。隨著郵政局、公立市場、取引所(就是證券物品交易所)等大型公共設施的陸續出現,以市場町三丁目(今市場三路)為中心的大窯溝逐步成為青島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

上世紀30年代,任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的梁實秋,閒暇時常隨夫人程季淑到大窯溝的市場樓買菜。可能是梁實秋對青島這個特色地名的來歷不甚諳熟,認為這大窯溝可能與滄口路、李村路一帶的窯子(就是妓院)有關。因此,在他寫青島的作品中,大窯溝就成了“大雅溝”。特約撰稿 田野

[編輯:光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