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史上“唯一留存”的偉大工程,造福中國兩千兩百年,至今依然無可替代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我們不應該遺忘, 筆者前幾篇文章分別給大家介紹造福無數百姓的坎兒井, 養育兩千四百萬百姓的古苗疆走廊和被國人遺忘的中國偉人, 北宋時期著名的發明家、天文學家、藥物學家蘇頌。 今天筆者再和大家聊一個工程, 一項造福中國兩千兩百多年的工程, 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

這項偉大工程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都江堰市,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歷史, 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 至今唯一留存, 無壩引水特點的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 都江堰叫"湔堋", 三國時期叫"都安堰", 唐朝時期叫"楗尾堰", 宋朝開始叫"都江堰"。 想必我們每個人都聽過, 都知道"都江堰", 可是大家知道為什麼要修建都江堰嗎?

在中國古代, 成都平原是一個水災、旱災極其氾濫的地區, 導致水災的原因來自于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分流"岷江(都江堰為中游)"。 岷江長七百九十三公里, 年總水量超一百五十億立方米, 覆蓋面積約十三萬平方公里。

只要岷江水一氾濫, 那成都平原就成了大水塘, 到處都是水, 良田盡數被淹沒, 要再遭遇大旱, 那百姓一年的莊稼又白種了。

在此背景下, 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就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蜀郡太守李冰, 派他去治理水患, 造福當地百姓, 讓百姓能吃上一口飽飯。

李冰抵達成都平原後, 馬上查閱前人治理水患的經驗, 帶領當地百姓著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把岷江水分開, 分成兩大水流, 其中一支流進成都平原,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禍害百姓的水患轉為造福百姓(減少洪水災害, 灌溉良田)。 都江堰主要由寶瓶口、分水魚嘴、飛沙堰三部分組成。

一、分流工程"寶瓶口"

為了讓岷江分流, 李冰帶領當地百姓在玉壘山鑿開一個寬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長八十公尺的引水口, 待玉壘山打通後, 岷江一部分水流就能夠一路往東流, 這樣即解決的東邊乾旱問題, 又解決了西邊的水患難題。

二、引水工程"分水魚嘴"

建完分流工程後, 李冰又發現了一個問題, 江東地區的地勢太高了, 這水流都進不來(寶瓶口), 於是李冰又帶領百姓開始修建引水工程, 讓岷江水能夠一支順流而下, 一支能夠順利流進寶瓶口。

三、水流穩定、減少淤泥"飛沙堰"

水流問題都已經解決了,李冰為了讓寶瓶口水流量穩定,於是李冰又帶領百姓在分水魚嘴的尾端修建了"平水槽"和"溢洪道"。平水槽能搞保證寶瓶口的水流量穩定,不會一下過大一下過小,溢洪道則能讓水中的淤泥順利流向外江,不會堵塞內江。

都江堰距今已經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依然在造福中國數以萬計的百姓,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水流問題都已經解決了,李冰為了讓寶瓶口水流量穩定,於是李冰又帶領百姓在分水魚嘴的尾端修建了"平水槽"和"溢洪道"。平水槽能搞保證寶瓶口的水流量穩定,不會一下過大一下過小,溢洪道則能讓水中的淤泥順利流向外江,不會堵塞內江。

都江堰距今已經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依然在造福中國數以萬計的百姓,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