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停駐指尖的時光——讀《我在故宮修文物》

□曾智瓊

書是知識的海洋, 是成長的階梯;讀書是思想的遊走, 也是心靈的悅動。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 有那麼幾本書一直存於心底, 時刻牽引著我, 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

談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 好多朋友都會問, 這不是紀錄片嗎?對, 但不全對。 為獻禮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 2016年,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專題紀錄片, 5個組、1個故事, 3小集、150分鐘, 講述了紅牆高簷的幾千年, 反映了描織敲鑿的每一天。 感慨于那景、那人、那事, 我反復看了好幾遍。 後來, 在亞馬遜發現了書籍版, 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本,

算珍藏, 也算追逐。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 濃濃的油墨味道, 我想那應該就是故宮莊嚴厚重的氣息, 日常的對白表述, 我想那應該是匠人指尖溜走的時光。 這本書有我想要的, 這本書是我想要的。

書中有一處景。 故宮, 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紫禁城, 北京中軸線的焦點, 大小院落90餘座, 房屋8700餘間, 南北取直、威嚴深邃, 左右對稱、均衡磅礴。 翻開書本, 鋥亮厚實的銅版紙上, 外朝的三大殿、內廷的後三宮, 鎏金寶頂、蟠龍藻井, 無不是在述說千年歷史, 無不是在宣示厚重底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那樣,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而書中呈現給我們的故宮, 就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自信的樣本、載體和見證。 中國文化, 故宮表達, 雖未親臨, 但已親近。

書中有一群人。 他們單純但不刻板, 他們神秘卻又普通。 有16歲便跟著師傅打雜的小木匠, 有大學畢業才入行的機械師, 還有博聞強識的瓷專家, 等等, 為了一個目的走在了一起。 他們會為了調准一種顏色而愁白頭發, 他們也會騎著電驢穿過故宮僅僅是去抽支香煙;他們有的用了10年、20年、30年去理解、去領悟、去試著和古人對話, 他們有的將用10年、20年、30年去摸索、去恢復、去讓歷史再次開花。 正如書中寫的那樣, 同樣生活在機器工業時代, 他們的手藝卻有著幾千年的生命, 他們師傅的師傅是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的“工”。

精益求精、苛求完美, 執著堅守、責任擔當, 可敬、可愛。

書中有一件事。 有位主人公, 宮廷鐘錶修復室的王津師傅, 被稱作“故宮男神”, 39年如一日, 讓無數鐘錶恢復原貌、展現活力。 在看著自己修復的一件件作品時不禁感歎道:“有時候不覺得, 但是你這麼一回想起來, 這人的一生真是挺快的, 工作的這幾十年, 一晃就過去了, 幹不著幾件精品, 也挺遺憾的。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教導我們那樣,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青春, 稍縱即逝, 要珍惜時光、敢於求知, 不畏挫折、謀定而動, 立足崗位、久久為功。 我想, 王津就是我們的榜樣, 必須是我們的“男神”, “擇一事, 終一身”, 不負使命、不負青春。

是啊, “擇一事, 終一身”, 這是個課題, 但我已經有了答案。

相信大家讀完這本書後, 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中國國門時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