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太宗大手筆!調動了70個州近20萬人,臥薪嚐膽7年,最終戰果讓人意外

【軍武次位面】作者:書劍為酒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 大宋王朝的軍隊浩浩蕩蕩向北而去。 宋太宗對於此次戰事, 充滿了信心。 他甚至因此而罷免了朝中反對北伐最力的宰相宋琪與參知政事李至。 宋太宗對於這場勝利有著足夠的信心, 他堅信自己會收復燕雲十六州, 從而完成他的兄長生前沒有完成的偉業。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對於這場北伐戰爭有著充足的準備。 他不僅知道敵國契丹正處在主少國疑的動盪期, 而且還派使者遠渡重洋, 聯合高麗共同對付契丹。 當然, 最能讓宋太宗安心的還是自己的軍隊。

為了這次北伐, 宋太宗可謂是舉全國之力。 “遂使七十州生聚, 困於饋運之勞。 二十萬師徒, 翻作遷延之役。 ”兵書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宋太宗為此調動了七十個州近二十萬人, 舉全國之力來準備這一場戰鬥。 萬事俱備, 大宋軍隊豈有失敗之理?

自信不會輸!完備的作戰計畫與戰功卓越的將領

大宋軍隊兵分三路, 東路軍兵分兩路, 一路以曹彬為主帥, 崔彥進為副帥;另一路以米信為主帥, 杜彥圭為副帥, 目標幽州。 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帥、袁繼忠為督監, 目標蔚州(今河北蔚縣)。 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帥, 楊業為副帥, 取道雁門關, 目標山后諸州。

宋太宗的作戰計畫則是, 以東路牽制契丹主力, 西路軍與中路軍在最短的時間內攻佔目標, 然後再向東靠攏, 三路大軍共同進攻幽州。

▲宋軍作戰計畫

▲大宋軍隊

再者, 宋太宗選帥也是傾盡大宋名將。 東路軍主帥曹彬,

收復後蜀南唐;米信, 參加伐北漢戰爭, 立有軍功。 中路軍田重進, 從後周時期便隨宋太祖趙匡胤征戰沙場, 西路軍潘美, 滅南漢平南唐, 又參與收復北漢。 這些將領可謂是百戰名將, 智勇雙全且忠肝義膽。 因此, 在宋太宗佈置好一切之後, 得意洋洋的對趙普說“俾契丹之黨遠遁沙漠, 然後控扼險固, 恢復舊疆, 此朕之志也!”

這就是戰爭!計畫很豐滿, 現實略骨感。

▲西路軍主帥潘美歷史上是智勇雙全的名將, 但在民間戲曲中卻成了貪生怕死的小人

宋軍此次出征可謂是士氣高昂。 經歷了上次的兵敗高粱河, 軍隊中人人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雪恥。他們為了此次北伐,可以說是臥薪嚐膽了七年。如今等到這一天了,自然要拼盡全力。

宋軍一鼓作氣,三路大軍很快便都傳捷報。西路軍先是取得了雁門關大捷,後又逼迫寰州(山西朔州北)刺史趙彥辛舉城投降。乘勝追擊,西路軍又相繼朔州、、應州、雲州。

▲西路軍副統帥楊業

東路軍曹彬一路面對契丹軍主力,並沒有為難褪色,相反越戰越勇。在涿州一役中,東路軍將領李繼隆、範廷召等人被流矢射中,但依然帶傷作戰,士氣大振,契丹軍對不得已棄城而逃,東路軍遂攻佔涿州。

中路軍收復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直奔蔚州。在攻佔蔚州一役中,蔚州百姓也積極的加入了宋軍以抵抗契丹,這讓宋太宗喜出望外,民心可用!於是,宋太宗立即下詔招募當地兵士。當地百姓紛紛應招入伍。

▲契丹武士

宋軍中加入了有生力量,戰爭勝利的天秤已經明顯的傾斜向了宋軍。但是,契丹軍隊也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潰不成軍。契丹上層,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宋軍,馬上根據當前形勢制定了禦敵之策,並招募援軍,支援幽州軍隊。同時任命耶律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以抵禦潘美的西路軍。不難看出,契丹人的作戰計畫是主攻東路軍,阻擊西路軍。

與此同時,契丹蕭太后與遼聖宗為鼓舞士氣,迅速扭轉戰局,做出了御駕親征的決定。而守在幽州的契丹將領耶律休哥,也固守城池,以待戰局的變化。

如期所料,戰爭出現了轉機。由於東路軍進軍速度太快,導致後援供應出現了問題。在此情況下,耶律休哥派出輕騎兵截斷宋軍的糧草供應。這導致曹彬所在的涿州,成了一座孤城。在這種情況下,宋朝軍隊內部軍心浮動。

▲契丹輕騎兵

首先,斷糧。曹彬攻佔涿州之後,由於糧草供應不足,無奈之下放棄涿州,後撤至雄州以確保糧草供應。但是,戰爭中被動的撤退會導致軍心不穩。再加之西路軍,中路軍捷報頻傳,宋太宗不斷的進行賞賜。東路軍的士兵內心所產生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再者,宋太宗得知曹彬退到雄州之後,就立刻命令曹彬與米信會和,養精蓄銳。

退至雄州後,軍隊中的不少將領要求返回涿州。一時之間,是戰是休產生了非常大的爭論。但是眼見著西路軍,中路軍總打勝仗,曹彬也只能命令部隊再次出兵攻打涿州。經過二十餘日的交戰,宋軍再一次佔領涿州。但是此時,契丹大軍已至,準備與曹彬決戰。

東路軍雖然第二次攻佔了涿州,但此刻的情況卻顯得無比微妙。東路軍外無援兵,內無糧草,且面對著大兵壓境的契丹。曹彬無奈之下,只得再次做出放棄涿州的決定。這一來一回宋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戰鬥力,軍心渙散。

▲宋軍重步兵

但在此情況下,宋太宗卻讓曹彬帶領涿州的百姓撤退。本來就是疲憊之師,還要扶老攜幼。結果行至岐溝關北面,被契丹軍隊追上。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宋軍慘敗。退下來的宋軍逃至拒馬河又被契丹騎兵追上,此次戰鬥儼然成為了契丹人對宋軍的屠殺。最後,曹彬退到沙河,軍隊士兵聽說契丹軍隊又到了,心理徹底崩潰,爭吵渡河,溺死者過半。

敗局已定,無人能力挽狂瀾

東路軍的慘敗導致宋軍戰前指定的西路軍、中路軍與東路軍會和進攻幽州的計畫自然也沒有辦法施行。宋朝發動的這場北伐,敗局已現。契丹人乘勝追擊,蕭太后調整方向,向大宋的其他兩路軍隊進軍。宋太宗得知了曹彬的慘敗以及契丹軍隊的動向,馬上下令退兵。要求田重進退守定州,潘美退守代州。

但宋太宗想,如果就這麼敗了,未免也太丟面子了。於是,他命令潘美,將佔領的雲州、應州的百姓,帶回中原。潘美也知道做這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曹彬就是這麼敗得。但皇帝下令了,自己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畢竟,軍隊中還有一位元監軍在監視著自己的行動。

▲楊家將成為後人精忠報國的楷模

得到了皇帝的命令,副帥楊業便想出了一個辦法,聲東擊西,在朔州南部吸引契丹主力與之決戰,並趁機掩護百姓進入宋境。但此法遭到了監軍王侁的反對,他講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得非有他志乎?”楊業為北漢降將,王侁如此一說,楊業自然無從辯駁,只得帶兵出擊,去面對士氣正盛的契丹軍隊。

▲楊業最終絕食物而死

臨行前,他讓潘美王侁等人在朔州西南的陳家穀設伏,一旦楊業轉戰陳家穀,便可在此阻擊契丹軍隊。但是,楊業在到達陳家谷時,穀中空無一人。楊業力戰不能,身受重傷被俘。原來,王侁認定了楊業出擊一定會大勝,因此他在陳家穀短暫停留之後,便帶領軍隊向西南方行進,潘美阻攔不及。結果,當王侁聽到楊業兵敗陳家穀後,便下令軍隊撤退了。

楊業兵敗,被俘而亡,這對於西路軍的打擊是致命的。號稱“楊無敵”的他,居然敗給了契丹人,“自是宋守雲、應諸州者,皆棄城遁。”

雍熙北伐至此而止,宋軍大敗虧輸。

到底是誰的錯?宋太宗面對著這樣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顯然有些措手不及。明明是胸有成竹,卻被契丹人打成這個樣子,內心真是有些說不出的苦澀。

宋太宗立刻進行了善後工作,陣亡或被俘的軍士,朝廷一律加以優待照顧。對於戰死的楊業,更是褒獎有加。楊家將的故事,也在之後的歲月中,不斷的被描述,成為百姓心中所敬仰的英雄。而西路軍主帥潘美則被貶職,監軍王侁被發配。

另外,宋太宗對其他打敗仗的將領也進行了懲罰,並且強調“違詔失律,士多死亡。”潛臺詞便是,如果你們都聽我的,你們便不會輸!可是,他哪裡想得到,或者他不願意去想,戰爭的失敗本身就是他造成的。

首先,他的戰術有問題。他採用迂回戰術,如前文所述,兵分三路最後合兵一處的戰術,很容易被契丹分而治之,且三路軍中一旦有一路發生狀況或者不能同步進行,就勢必會影響戰爭的進程。

其二,宋太宗忌諱各路將帥擁兵自重,沒有把權利完全下放。在出兵前,宋太宗自製陣型圖,告誡將領嚴格遵守戰前制定的計畫。宋太宗雖然沒有御駕親征,但也屬於遙控指揮。可是戰爭,本身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但宋太宗卻硬生生的規定按照陣圖上畫的來。“專斷則是違上旨”。紙上談兵是兵家大忌,更何況還要如宋太宗這般強加束縛。

其三,糧草供應問題。前文所述,宋太宗可以算是傾盡全國之力來徵集運送糧草,但緣何糧草供應還是出現了問題。宋太宗自身很重視糧草問題,但是他忽視了一點,糧草運送機構與軍隊之間屬於平級,誰也不能指揮誰,這就導致權力運行的過程中出現脫節或者矛盾。這一點,從交戰開始至結束,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雍熙北伐就這樣結束了,大宋王朝舉全國之力發動的這場戰爭,到頭來卻以慘敗告終。


軍隊中人人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可以雪恥。他們為了此次北伐,可以說是臥薪嚐膽了七年。如今等到這一天了,自然要拼盡全力。

宋軍一鼓作氣,三路大軍很快便都傳捷報。西路軍先是取得了雁門關大捷,後又逼迫寰州(山西朔州北)刺史趙彥辛舉城投降。乘勝追擊,西路軍又相繼朔州、、應州、雲州。

▲西路軍副統帥楊業

東路軍曹彬一路面對契丹軍主力,並沒有為難褪色,相反越戰越勇。在涿州一役中,東路軍將領李繼隆、範廷召等人被流矢射中,但依然帶傷作戰,士氣大振,契丹軍對不得已棄城而逃,東路軍遂攻佔涿州。

中路軍收復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直奔蔚州。在攻佔蔚州一役中,蔚州百姓也積極的加入了宋軍以抵抗契丹,這讓宋太宗喜出望外,民心可用!於是,宋太宗立即下詔招募當地兵士。當地百姓紛紛應招入伍。

▲契丹武士

宋軍中加入了有生力量,戰爭勝利的天秤已經明顯的傾斜向了宋軍。但是,契丹軍隊也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潰不成軍。契丹上層,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宋軍,馬上根據當前形勢制定了禦敵之策,並招募援軍,支援幽州軍隊。同時任命耶律斜軫為山西路兵馬都統以抵禦潘美的西路軍。不難看出,契丹人的作戰計畫是主攻東路軍,阻擊西路軍。

與此同時,契丹蕭太后與遼聖宗為鼓舞士氣,迅速扭轉戰局,做出了御駕親征的決定。而守在幽州的契丹將領耶律休哥,也固守城池,以待戰局的變化。

如期所料,戰爭出現了轉機。由於東路軍進軍速度太快,導致後援供應出現了問題。在此情況下,耶律休哥派出輕騎兵截斷宋軍的糧草供應。這導致曹彬所在的涿州,成了一座孤城。在這種情況下,宋朝軍隊內部軍心浮動。

▲契丹輕騎兵

首先,斷糧。曹彬攻佔涿州之後,由於糧草供應不足,無奈之下放棄涿州,後撤至雄州以確保糧草供應。但是,戰爭中被動的撤退會導致軍心不穩。再加之西路軍,中路軍捷報頻傳,宋太宗不斷的進行賞賜。東路軍的士兵內心所產生的落差是顯而易見的。再者,宋太宗得知曹彬退到雄州之後,就立刻命令曹彬與米信會和,養精蓄銳。

退至雄州後,軍隊中的不少將領要求返回涿州。一時之間,是戰是休產生了非常大的爭論。但是眼見著西路軍,中路軍總打勝仗,曹彬也只能命令部隊再次出兵攻打涿州。經過二十餘日的交戰,宋軍再一次佔領涿州。但是此時,契丹大軍已至,準備與曹彬決戰。

東路軍雖然第二次攻佔了涿州,但此刻的情況卻顯得無比微妙。東路軍外無援兵,內無糧草,且面對著大兵壓境的契丹。曹彬無奈之下,只得再次做出放棄涿州的決定。這一來一回宋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戰鬥力,軍心渙散。

▲宋軍重步兵

但在此情況下,宋太宗卻讓曹彬帶領涿州的百姓撤退。本來就是疲憊之師,還要扶老攜幼。結果行至岐溝關北面,被契丹軍隊追上。一場激烈的戰爭之後,宋軍慘敗。退下來的宋軍逃至拒馬河又被契丹騎兵追上,此次戰鬥儼然成為了契丹人對宋軍的屠殺。最後,曹彬退到沙河,軍隊士兵聽說契丹軍隊又到了,心理徹底崩潰,爭吵渡河,溺死者過半。

敗局已定,無人能力挽狂瀾

東路軍的慘敗導致宋軍戰前指定的西路軍、中路軍與東路軍會和進攻幽州的計畫自然也沒有辦法施行。宋朝發動的這場北伐,敗局已現。契丹人乘勝追擊,蕭太后調整方向,向大宋的其他兩路軍隊進軍。宋太宗得知了曹彬的慘敗以及契丹軍隊的動向,馬上下令退兵。要求田重進退守定州,潘美退守代州。

但宋太宗想,如果就這麼敗了,未免也太丟面子了。於是,他命令潘美,將佔領的雲州、應州的百姓,帶回中原。潘美也知道做這件事情是非常困難的,曹彬就是這麼敗得。但皇帝下令了,自己也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畢竟,軍隊中還有一位元監軍在監視著自己的行動。

▲楊家將成為後人精忠報國的楷模

得到了皇帝的命令,副帥楊業便想出了一個辦法,聲東擊西,在朔州南部吸引契丹主力與之決戰,並趁機掩護百姓進入宋境。但此法遭到了監軍王侁的反對,他講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得非有他志乎?”楊業為北漢降將,王侁如此一說,楊業自然無從辯駁,只得帶兵出擊,去面對士氣正盛的契丹軍隊。

▲楊業最終絕食物而死

臨行前,他讓潘美王侁等人在朔州西南的陳家穀設伏,一旦楊業轉戰陳家穀,便可在此阻擊契丹軍隊。但是,楊業在到達陳家谷時,穀中空無一人。楊業力戰不能,身受重傷被俘。原來,王侁認定了楊業出擊一定會大勝,因此他在陳家穀短暫停留之後,便帶領軍隊向西南方行進,潘美阻攔不及。結果,當王侁聽到楊業兵敗陳家穀後,便下令軍隊撤退了。

楊業兵敗,被俘而亡,這對於西路軍的打擊是致命的。號稱“楊無敵”的他,居然敗給了契丹人,“自是宋守雲、應諸州者,皆棄城遁。”

雍熙北伐至此而止,宋軍大敗虧輸。

到底是誰的錯?宋太宗面對著這樣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顯然有些措手不及。明明是胸有成竹,卻被契丹人打成這個樣子,內心真是有些說不出的苦澀。

宋太宗立刻進行了善後工作,陣亡或被俘的軍士,朝廷一律加以優待照顧。對於戰死的楊業,更是褒獎有加。楊家將的故事,也在之後的歲月中,不斷的被描述,成為百姓心中所敬仰的英雄。而西路軍主帥潘美則被貶職,監軍王侁被發配。

另外,宋太宗對其他打敗仗的將領也進行了懲罰,並且強調“違詔失律,士多死亡。”潛臺詞便是,如果你們都聽我的,你們便不會輸!可是,他哪裡想得到,或者他不願意去想,戰爭的失敗本身就是他造成的。

首先,他的戰術有問題。他採用迂回戰術,如前文所述,兵分三路最後合兵一處的戰術,很容易被契丹分而治之,且三路軍中一旦有一路發生狀況或者不能同步進行,就勢必會影響戰爭的進程。

其二,宋太宗忌諱各路將帥擁兵自重,沒有把權利完全下放。在出兵前,宋太宗自製陣型圖,告誡將領嚴格遵守戰前制定的計畫。宋太宗雖然沒有御駕親征,但也屬於遙控指揮。可是戰爭,本身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但宋太宗卻硬生生的規定按照陣圖上畫的來。“專斷則是違上旨”。紙上談兵是兵家大忌,更何況還要如宋太宗這般強加束縛。

其三,糧草供應問題。前文所述,宋太宗可以算是傾盡全國之力來徵集運送糧草,但緣何糧草供應還是出現了問題。宋太宗自身很重視糧草問題,但是他忽視了一點,糧草運送機構與軍隊之間屬於平級,誰也不能指揮誰,這就導致權力運行的過程中出現脫節或者矛盾。這一點,從交戰開始至結束,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雍熙北伐就這樣結束了,大宋王朝舉全國之力發動的這場戰爭,到頭來卻以慘敗告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