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程顥和山西晉城一個書院有著大關係,到現在還留存著

在晉城市區北部、風景如畫的白馬寺山西南麓, 有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村莊, 它叫後書院。 這裡居住著330多戶人家, 1130多口人, 無論男女, 個個質樸莊重、落落大方, 言談舉止頗具文明古風。

關於村名來歷,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 明道祠碑文記:“明道祠者, 乃宋程明道先生令晉城時講學處也。 斯地, 舊無居人, 因就教而遂家焉。 ”就是說, 後書院村原是一片不毛之地, 荒無人煙, 940多年前, 因程朱理學大師程顥來晉城當縣令, 選中這塊風水寶地, 辦起鄉校, 教師家屬隨從居住, 接著有一些農民來這裡耕耘定居, 慢慢繁華起來,

逐漸形成村落。

程顥書院

古書院建築在一個突兀高聳的土丘上, 坐北向南, 原有南北兩個四合院, 都是二層樓房建築。 老人們回憶:原書院建有禮聖殿、講學堂、道統祠、藏書樓、花園等。 書院東面是明道祠堂, 北面建有官義廟和文昌閣, 書院四周修有女牆,

形成城堡式格局。 東西兩側為書院河和小後河所拱衛, 北邊原有偌大一個書院湖, 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書院大門外修有望河亭, 生員們讀書之餘, 可居高臨下, 看一看潺潺流水, 望一望湖波蕩漾, 眺一眺白馬飛奔, 足以愉神悅目, 陶冶情操。 古書院村東原有一條不寬的中心街道, 零售文房四寶, 日用雜貨、生活用品, 因學興商, 使書院村成一個繁華的小集鎮。

老照片:文昌閣正面

古書院當年的繁華和值得懷念的東西, 很多已不復存在, 僅存南院和北邊的半個院落, 還有明道祠堂遺址和書院閣。

祠堂舊址豎碑上的“宋晉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

祠堂舊址清代以來一直是辦學之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作了村社辦公地。 祠堂舊址僅存一個3米寬、3米高、5米長的一個磚券洞, 現在成了南北相通的過道。 在這個祠堂舊址的西牆上, 鑲嵌著三通石碑, 這是截至目前研究古書院、研究程明道在晉城辦學最有價值的佐證。 三通石碑, 一豎兩橫。 豎碑鑲嵌在西牆的正中央, 碑高1.60米, 寬0.60米, 有用宋體字鐫刻著的“宋晉城令程明道夫子之神位”12個大字。 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遺碑, 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明道祠堂時, 把它安放在牆上。 豎碑兩側, 鑲嵌著兩塊較小的長方形橫碑。 一塊記載著重修祠堂的由來、時間和捐款人姓名;另一塊記載著嘉慶五年(1800年)鳳台知縣葛周玉處理本村魏、晉兩家宅地基糾紛案的判決書。

程顥書院內景

書院閣是現存重要遺跡, 從南面進書院村, 便可仰面觀瞻。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版《澤州府志》記:“北宋治平四年, 明道先生來令晉城, 建鄉校七十二處, 社學數十所。 行縣時親為兒童正句讀。 春風藹仁,所在向化。迄今人猶嚮往之。陳跡竟莫可考,唯鳳台城西北鄉,地名書院村有明天啟間石碣,書‘古書院’三字。”即指書院閣額頭上的“古書院”三字石碣。

程顥與程朱理學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大家。與弟程頤並稱二程。程顥生長在世代宦官之家,幼蓄理政觀念。10歲時寫的《酌貪泉》詩“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是他的心底寫照。十二三歲,便少年老成,15歲與弟程頤一道拜理學鼻祖周敦頤為師。25歲中進士,調作京兆府鄠縣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28歲調上元縣主簿。曾代理縣令,有政績。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調任澤州晉城縣令,時年35歲。在晉城縣的4年,是程顥一生中最有作為的時期,政績斐然,名聲遠揚。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呂公著(1018-1089年,官至禦史中丞,副宰相)薦,調回朝廷做太子中允(輔佐太子的從官,相當於現在國家部委司局級幹部)、監察禦史裡行(禦史台的屬官)等職。

程顥畫像

程顥調回朝廷初期,本來有一個飛黃騰達、大展才華的好機會,可惜被他錯過了。王安石是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上臺當宰相,程顥也正是這年調回朝廷。他如果站到王安石一邊,出謀劃策,支持改革,無疑會得到提拔重用。程顥剛回朝廷不久,王安石就派他與蘇轍等8人,到全國各地視察農田、水利及賦役等新政推行情況。令朝廷失望的是,程顥視察回朝,不但不支持改革,反而是給改革、新政潑冷水。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篇對改革毫無補益的上皇帝書,比如《論王霸劄子》、《論君道》、《論十事劄子》等,論說古之王道,讚揚三皇五帝,要皇帝向古人學習。這就使宋神宗和王安石很不高興。儘管王安石敬佩程顥“學識淵博”,“為人忠信”,但在政治上不是志同道合者,自然不能重用。不久,程顥就被調任西京刑獄。後又改差鎮寧軍節度判官等職。一直受到冷遇。

就在程顥從晉城調回朝廷的第三年,剛滿40歲的程顥,就在抑鬱寡歡中,退出仕途,回到洛陽老家,與兄弟程頤一起,專心致志地研究起理學來,與弟程頤共創“洛學”。

如果說程顥在仕途上沒有多大成功的話,那麼,在他人生最後的13年中,在理學研究方面,收穫和成功卻是巨大的,遠比一個無所作為的宰相對後世影響大得多。二程奠定的理學基礎,中經弟子楊時,再傳弟子羅從彥,三傳弟子李侗(岳飛的老師),再傳到南宋朱熹,形成體系完備的理學思想。南宋後期,程朱理學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經元、明、清,正式上升為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

⊙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一元論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理學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天理所定。君有君的威嚴,臣有臣的本分;父親在家庭中享有絕對權威,子女應該絕對服從、孝敬。

⊙理一分殊論。君要守為君之道,對臣民要“仁”、要“義”;臣對君要“忠”、要“誠”;父對子要養、要育、要教;子對父要敬、要孝、要從。

⊙存天理、滅人欲。天下臣民都應該遵循“天理”,不要有超越現實的奢求和欲望,不要有“非分”之想。

程縣令治理晉城

理學之所以得以創立並得以推行,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為當時社會所需要。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程顥正是帶著理學思想來晉城當官理政的。

程顥書院外景

程顥來到晉城,決心把這塊文明舊地治理好。他不帶家眷,自住一間簡樸小房,一床、一桌、兩椅和一些簡單用品。他在自己的臥榻旁寫下“視民如傷”四字。激勵自己同情百姓疾苦,減輕農民負擔,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他常說:“某每日常有愛於此民。”與同僚或朋友聊天時,總是說:“某每日常有愧於此民。”他勵精圖治,經過4年的精心治理,晉城縣面貌大變。史贊:“縣之政可達於天下一邑者,天下之式也。”

程顥在晉城辦學影響

由於程顥興學辦教,在他走後的若干年內,晉城縣及其周邊地區造成了一種良好的興學育人之風。讀書求學者與日俱增,人才輩出,如“牛毛野處”。

二程畫像

明正德年間一位晉城知縣回顧說:由於明道先生的教誨,晉城自“熙甯元豐至紹聖元年間(1078-1094年),應召者數百人,登科者數十人”。明朝官員張璡在《重修程子祠》中說,程顥在晉城縣辦學的輻射力,“達乎鄰邑高平,漸乎晉絳(臨汾、運城),被乎太原,所謂濟濟洋洋有齊魯之風焉者。”對太原、晉絳等地影響如何,暫且不論,程顥在晉城縣辦學,直接影響了澤州幾縣則十分明顯,以高平縣為例。《澤州府志》和《高平縣誌》多篇文章記載:“宋程明道先生雖為晉城令,教化旁及(高平)士風,發生巨變”,“多建廟祠以祀之”。宋、元以降,高平縣修建有“晉城書院”、“宋程書院”,而且是歷代翻修、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澤州衙門下令調查程明道辦學遺址時,晉城縣僅查到6處,高平縣卻查到23處。時隔千年,陵川縣郝氏後人仍稱:祖上曾從師程明道。說郝氏一門人才濟濟與受程氏教育有關。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去世,文彥博(宋神宗末年宰相)題其墓碑曰:“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諡為“純”,後人尊為“純公”。

責編:竹 溪

春風藹仁,所在向化。迄今人猶嚮往之。陳跡竟莫可考,唯鳳台城西北鄉,地名書院村有明天啟間石碣,書‘古書院’三字。”即指書院閣額頭上的“古書院”三字石碣。

程顥與程朱理學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大家。與弟程頤並稱二程。程顥生長在世代宦官之家,幼蓄理政觀念。10歲時寫的《酌貪泉》詩“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是他的心底寫照。十二三歲,便少年老成,15歲與弟程頤一道拜理學鼻祖周敦頤為師。25歲中進士,調作京兆府鄠縣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28歲調上元縣主簿。曾代理縣令,有政績。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調任澤州晉城縣令,時年35歲。在晉城縣的4年,是程顥一生中最有作為的時期,政績斐然,名聲遠揚。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呂公著(1018-1089年,官至禦史中丞,副宰相)薦,調回朝廷做太子中允(輔佐太子的從官,相當於現在國家部委司局級幹部)、監察禦史裡行(禦史台的屬官)等職。

程顥畫像

程顥調回朝廷初期,本來有一個飛黃騰達、大展才華的好機會,可惜被他錯過了。王安石是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上臺當宰相,程顥也正是這年調回朝廷。他如果站到王安石一邊,出謀劃策,支持改革,無疑會得到提拔重用。程顥剛回朝廷不久,王安石就派他與蘇轍等8人,到全國各地視察農田、水利及賦役等新政推行情況。令朝廷失望的是,程顥視察回朝,不但不支持改革,反而是給改革、新政潑冷水。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篇對改革毫無補益的上皇帝書,比如《論王霸劄子》、《論君道》、《論十事劄子》等,論說古之王道,讚揚三皇五帝,要皇帝向古人學習。這就使宋神宗和王安石很不高興。儘管王安石敬佩程顥“學識淵博”,“為人忠信”,但在政治上不是志同道合者,自然不能重用。不久,程顥就被調任西京刑獄。後又改差鎮寧軍節度判官等職。一直受到冷遇。

就在程顥從晉城調回朝廷的第三年,剛滿40歲的程顥,就在抑鬱寡歡中,退出仕途,回到洛陽老家,與兄弟程頤一起,專心致志地研究起理學來,與弟程頤共創“洛學”。

如果說程顥在仕途上沒有多大成功的話,那麼,在他人生最後的13年中,在理學研究方面,收穫和成功卻是巨大的,遠比一個無所作為的宰相對後世影響大得多。二程奠定的理學基礎,中經弟子楊時,再傳弟子羅從彥,三傳弟子李侗(岳飛的老師),再傳到南宋朱熹,形成體系完備的理學思想。南宋後期,程朱理學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經元、明、清,正式上升為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

⊙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一元論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理學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天理所定。君有君的威嚴,臣有臣的本分;父親在家庭中享有絕對權威,子女應該絕對服從、孝敬。

⊙理一分殊論。君要守為君之道,對臣民要“仁”、要“義”;臣對君要“忠”、要“誠”;父對子要養、要育、要教;子對父要敬、要孝、要從。

⊙存天理、滅人欲。天下臣民都應該遵循“天理”,不要有超越現實的奢求和欲望,不要有“非分”之想。

程縣令治理晉城

理學之所以得以創立並得以推行,是因為它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為當時社會所需要。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程顥正是帶著理學思想來晉城當官理政的。

程顥書院外景

程顥來到晉城,決心把這塊文明舊地治理好。他不帶家眷,自住一間簡樸小房,一床、一桌、兩椅和一些簡單用品。他在自己的臥榻旁寫下“視民如傷”四字。激勵自己同情百姓疾苦,減輕農民負擔,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他常說:“某每日常有愛於此民。”與同僚或朋友聊天時,總是說:“某每日常有愧於此民。”他勵精圖治,經過4年的精心治理,晉城縣面貌大變。史贊:“縣之政可達於天下一邑者,天下之式也。”

程顥在晉城辦學影響

由於程顥興學辦教,在他走後的若干年內,晉城縣及其周邊地區造成了一種良好的興學育人之風。讀書求學者與日俱增,人才輩出,如“牛毛野處”。

二程畫像

明正德年間一位晉城知縣回顧說:由於明道先生的教誨,晉城自“熙甯元豐至紹聖元年間(1078-1094年),應召者數百人,登科者數十人”。明朝官員張璡在《重修程子祠》中說,程顥在晉城縣辦學的輻射力,“達乎鄰邑高平,漸乎晉絳(臨汾、運城),被乎太原,所謂濟濟洋洋有齊魯之風焉者。”對太原、晉絳等地影響如何,暫且不論,程顥在晉城縣辦學,直接影響了澤州幾縣則十分明顯,以高平縣為例。《澤州府志》和《高平縣誌》多篇文章記載:“宋程明道先生雖為晉城令,教化旁及(高平)士風,發生巨變”,“多建廟祠以祀之”。宋、元以降,高平縣修建有“晉城書院”、“宋程書院”,而且是歷代翻修、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澤州衙門下令調查程明道辦學遺址時,晉城縣僅查到6處,高平縣卻查到23處。時隔千年,陵川縣郝氏後人仍稱:祖上曾從師程明道。說郝氏一門人才濟濟與受程氏教育有關。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程顥去世,文彥博(宋神宗末年宰相)題其墓碑曰:“明道先生”。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諡為“純”,後人尊為“純公”。

責編:竹 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