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秧歌鄉的故事”亮相梅蘭芳大劇院獲觀眾好評

紅紅火火的秧歌鄉, 千回百轉的茂腔戲, 時代特色鮮明的劇情故事……膠州茂腔秧歌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隆重推出的大型現代茂腔戲《秧歌鄉的故事》,

前天晚上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傾情上演, 一千多名熱情的首都觀眾前來捧場, 並對演員們精彩的演出紛紛點贊。 聲情並茂的演出、高潮迭起的劇情讓首都觀眾盡情領略了茂腔的魅力。 演出結束後, 青島籍著名相聲演員趙保樂先生揮毫題寫的“英聲茂實”, 更讓現場的千余名觀眾一片沸騰。

省內唯一茂腔亮相全國會演

作為山東省唯一入選2017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的劇碼, 《秧歌鄉的故事》以膠州秧歌出國表演為背景, 以老年人的婚姻、養老為主線, 折射出山東半島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 《秧歌鄉的故事》講述了老馮頭一家人的故事:老馮頭的親家母李香蘭是膠州大秧歌的傳承人, 村裡準備請她來培訓秧歌隊伍,

兩人也有意趁此機會結束單身生活, 誰知卻遭到兒媳巧真的反對;另一方面, 當地因膠東國際機場建設, 老馮頭舊房拆遷的補償款即將到位, 巧真擔心“肥水流進外人田”, 於是她使盡渾身解數阻攔李香蘭此行, 由此產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衝突……“這部戲在編排上非常接地氣, 反映出家庭小社會、社會大家庭的理念。 ”膠州市茂腔秧歌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劉宗濤介紹說, 秧歌和茂腔是膠州特有的傳統文化, 且均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本劇以輕喜劇風格為主調, 在藝術方面將二者進行了整合, 這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受到觀眾的好評, 一些年輕觀眾也對此劇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陣容強大主創個個“有來頭”

《秧歌鄉的故事》由文化部“文華獎”劇作獎獲得者商中有(筆名小上)編劇,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崔彩彩導演, 中國戲劇文化獎音樂金獎獲得者高鼎鑄作曲, 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學會獎”獲得者劉鵬舞美設計。 該戲在舞蹈設計上運用了很多膠州秧歌的因素, 充分展示了膠州秧歌 “男剛女柔”、“三彎九動十八態”的動律特點, 把茂腔和秧歌兩種藝術形式巧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形成了鮮明的、不可複製的地域特徵和全新的藝術形式。

《秧歌鄉的故事》自2016年5月5日首演至今, 已在全國範圍內演出40餘場, 全部為公益性演出, 觀眾人數每場均在千人以上。 而在梅蘭芳大劇院整個劇碼完整的上演,

更是膠州茂腔戲歷史上的第一次。 梅蘭芳大劇院座無虛席, 觀眾都是自發購票。 和以往看戲不同的是, 如今的觀眾不再是老人孩子, 更多的青年男女也紛紛坐進了戲劇院觀賞一台高雅的地方戲曲藝術。 茂腔流行於山東半島地區, 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茂腔以女聲見長, 唱腔哀婉悲切, 長於抒情, 具有質補率真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尤其受廣大婦女喜愛, 被形象地稱為“拴老婆橛子”。 當地民謠曾傳:茂腔一唱, 餅子貼在鍋沿上, 鏽花針紮在指頭上。

觀眾點贊劇情非常“接地氣”

在梅蘭芳大劇院的演出現場, 記者隨機採訪了部分前來看戲的觀眾。 他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舞臺戲劇,

劇情喜聞樂見, 唱腔特別甜美。 觀眾薛先生從小在青島長大, 如今已經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了四五十年。 “唱腔很熟悉, 故事很親切, 演出很精彩! ”薛先生動情地說, 茂腔《秧歌鄉的故事》來源於最真實的生活, 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糾葛開始入戲, 通過藝術的形式, 淋漓盡致地展示了秧歌鄉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通過《秧歌鄉的故事》觀眾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當地人民正在不斷提升的精神追求。 ”觀眾坐在劇場裡就像是聽著街坊老漢嘮家常, 看著鄰居大嬸訴委屈……不由自主地就進入了劇中的情景, 和舞臺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演出結束後, 觀眾們紛紛點贊說, 大型現代茂腔戲《秧歌鄉的故事》, 在藝術創作上非常貼近觀眾, 稱得上是一部“服務民眾,服務基層”的優秀佳作。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姜寶虎 通訊員 劉偉

[編輯: 焦琳]

稱得上是一部“服務民眾,服務基層”的優秀佳作。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姜寶虎 通訊員 劉偉

[編輯: 焦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