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再怎麼吹,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也是一部爛片

對於影迷來說, 7、8月份一直是比較尷尬的存在。

這個時間段通常有兩個名字。

一個是暑期檔, 對於還在上學的影迷來說, 意味著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影院, 不少商業大片也能利用這個長假票房大賣。

但與此相對應的, 是國產電影保護月。 除了部分國外大片無法被引進, 國內影片在這個時間段也會紮堆上映一些目的性很強的作品。

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這是香港回歸20周年的獻禮片, 上映日期特地選在了2017年7月1日。

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 講述以傳奇女性“方姑”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的香港展開抗日鬥爭, 展現香港淪陷下的平凡人抗爭故事。

雖然是抗日題材, 但許鞍華的電影風格顯然不是手撕鬼子、敵我對立, 而是融入了香港元素和文藝氣息, 導致大海這種沖著周迅和《風聲》來的影迷, 看完才發現兩部片子完全不是一個類型。

影片的豆瓣評分從6.7緩慢爬升到7.0, 算不上是一部爛片。 但是和同類型影片比起來, 僅好於28%的歷史片、27%的戰爭片, 大海覺得還是挺失望的。

片名“明月幾時有”, 正是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一句詞, 寄託了詩人對弟弟蘇轍的思念。

在山河破碎、國恨家仇的血腥年代, 無數普通人經歷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 只留下一句“勝利後見。 ”何時才能迎來勝利, 與親人朋友再相見, 正是影片的主題。

影片有兩處大量讀詩的片段, 例如方姑(周迅 飾)朗誦茅盾的作品《黃昏》: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麼地方去過一次的風, 忽然又回來了;

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 勃侖侖!不, 不單是風, 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盪, 波浪跳起來, 轟!轟!

在夜的海上, 大風雨來了!

《明月幾時有》是以香港人的視角, 講述了香港人的抗戰。 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瑣事中,

反抗法西斯的大風雨在緩緩醞釀。

歷史上, 香港在抗日戰爭期間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鬥, 所以導演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格局很小, 沒有講國共兩黨, 沒有講世界局勢, 而是花了較大篇幅去描寫香港普通市民在被日本佔領期間的生活, 包括物資的匱乏和治安的紊亂。

尤其是那段婚宴的戲, 普通人家結婚要“撒米”, 但艱難時局之下, 親家說:“人都吃不飽, 還撒什麼米喂雞?”就連飯館裡的餐具也經常被客人順走, 老闆不得不叮囑夥計要小心留意。

但隨後轟炸聲四起, 一陣戰機掠過, 行人死傷無數, 原來是盟軍反攻了。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而言,他們其實是這場戰爭的旁觀者。二戰前後,香港的統治者由英國人變成日本人,然後又換回英國人,無論哪一方掌權,香港依舊是一塊殖民地。

明月幾時有?蘇軾吟這句詩的時候想念的是自己兄弟,香港抗日志士想的自然是祖國大陸。

於是影片的第一章節,就講述了方姑、劉黑仔(彭于晏 飾)等人營救茅盾(郭濤 飾)等文化名人的故事。

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不久駐港英軍投降,香港進入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當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茅盾、梅蘭芳、蔡楚生等人在內的數百名文化名人被困香港,隨時可能遭遇不測。

這些文化名人不願接受日偽的官職自汙,於是香港抗日遊擊隊克服千辛萬苦,短短數月便使數百文化名人擺脫了日軍搜捕,通過秘密通道安全被送往內地大後方。

其實大海覺得單把這個拯救行動拿來拍成電影就會很精彩,不過意外的是這段戲在影片前半段就結束了,轉移的細節和艱險被一筆帶過,總感覺很多事情沒交代清楚。

造成這種碎片感的是影片章節化的敘事方式。

影片以老年彬仔(梁家輝 飾)的回憶展開。抗戰時期,彬仔是兒童團的一員,見證了方姑、劉黑仔等人的抗日經歷,在他的講述下,多個不同的抗日故事被串聯到一起。

在一般的影片中,這種回憶畫面只會在影片開頭和結尾出現,遙相呼應,將觀眾拉回現實。

而在《明月幾時有》中,影片多次穿插了老年彬仔講故事的畫面,也許導演是故意想營造一種紀錄片的真實感,不過在大海看來,眼前這個人分明是梁家輝啊,怎麼看也不像一個普通計程車司機。

影片的第二章節,講述方姑、劉黑仔和李錦榮(霍建華 飾)三人以各自的方式投身抗日救國運動。

方姑和李錦榮兩人在戰前是學校老師,也是一對情侶。香港淪陷後,學校關閉,兒女情長也只能讓步。方姑在劉黑仔的招募下組建市區中隊,為抗日遊擊隊發放傳單、運送物資。李錦榮則潛伏進日偽機關,和春夏飾演的社會名媛一起做情報工作。

遊擊隊長劉黑仔則是俠客型的人物。他槍法不俗,懂得隨機應變,手下還有一批得力幹將。在營救茅盾夫婦時,乾淨俐落的消滅了漢奸和一批日本兵,幫助數百名文化名人逃亡;在漢奸團夥的慶功宴上,他當場擊斃漢奸頭目,和手下全身而退。

不過在方姑的母親(葉德嫻 飾)被日軍抓獲後,導演沒有讓劇情朝著抗日神劇的方向發展。

劉黑仔縱然武功高強,力量薄弱的抗日遊擊隊也無力攻陷日軍憲兵司令部。方姑在一番思想鬥爭後,還是放棄了營救計畫,因為她知道,救她的母親將會讓努力這麼久的遊擊隊毀於一旦,在個人與國家面前,她選擇了後者。

方姑救母這條線是影片最後的一個高潮,然而這個高潮就像那個慶功宴上扔的手榴彈一樣,是個啞彈。觀眾期待的交火場面沒有出現,方母犧牲的場景也沒有太多煽情,就連方姑、劉黑仔兩個主人公的最終命運也沒有交代。

抗戰戲,並不是說只有槍林彈雨才是高潮,文戲一樣可以精彩。同題材影片中,《風聲》的敵我對立十分明晰,日偽特務對抗日志士的酷刑折磨讓觀眾的心始終是揪著的;《色戒》的淒慘結局令人震撼,王佳芝與易先生的愛恨關係和模糊立場讓人津津樂道。

相比之下,《明月幾時有》就顯得太悶,該有的情緒衝突沒有醞釀出來,所有人物和情節的處理都和柴米油鹽一樣被平庸化了。

影片結尾,鏡頭由小漁村的一葉孤帆向左轉動,繁華的維多利亞港出現在前,意在告訴觀眾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不過可能是比這更震撼的故事已經看了太多,這種文藝清新的抗戰片實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

《明月幾時有》的英文譯名為《Our Time Will Come》,“我們的時代終將到來”,比中文更容易理解。其實影片主旨和抗日神劇是一回事,無非是嘗試了另一種風格,但這種風格可能更適合“小確幸”,放到嚴肅宏大的革命題材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如果說《明月幾時有》是一部命題作文,那許鞍華沒有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而言,他們其實是這場戰爭的旁觀者。二戰前後,香港的統治者由英國人變成日本人,然後又換回英國人,無論哪一方掌權,香港依舊是一塊殖民地。

明月幾時有?蘇軾吟這句詩的時候想念的是自己兄弟,香港抗日志士想的自然是祖國大陸。

於是影片的第一章節,就講述了方姑、劉黑仔(彭于晏 飾)等人營救茅盾(郭濤 飾)等文化名人的故事。

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不久駐港英軍投降,香港進入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當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茅盾、梅蘭芳、蔡楚生等人在內的數百名文化名人被困香港,隨時可能遭遇不測。

這些文化名人不願接受日偽的官職自汙,於是香港抗日遊擊隊克服千辛萬苦,短短數月便使數百文化名人擺脫了日軍搜捕,通過秘密通道安全被送往內地大後方。

其實大海覺得單把這個拯救行動拿來拍成電影就會很精彩,不過意外的是這段戲在影片前半段就結束了,轉移的細節和艱險被一筆帶過,總感覺很多事情沒交代清楚。

造成這種碎片感的是影片章節化的敘事方式。

影片以老年彬仔(梁家輝 飾)的回憶展開。抗戰時期,彬仔是兒童團的一員,見證了方姑、劉黑仔等人的抗日經歷,在他的講述下,多個不同的抗日故事被串聯到一起。

在一般的影片中,這種回憶畫面只會在影片開頭和結尾出現,遙相呼應,將觀眾拉回現實。

而在《明月幾時有》中,影片多次穿插了老年彬仔講故事的畫面,也許導演是故意想營造一種紀錄片的真實感,不過在大海看來,眼前這個人分明是梁家輝啊,怎麼看也不像一個普通計程車司機。

影片的第二章節,講述方姑、劉黑仔和李錦榮(霍建華 飾)三人以各自的方式投身抗日救國運動。

方姑和李錦榮兩人在戰前是學校老師,也是一對情侶。香港淪陷後,學校關閉,兒女情長也只能讓步。方姑在劉黑仔的招募下組建市區中隊,為抗日遊擊隊發放傳單、運送物資。李錦榮則潛伏進日偽機關,和春夏飾演的社會名媛一起做情報工作。

遊擊隊長劉黑仔則是俠客型的人物。他槍法不俗,懂得隨機應變,手下還有一批得力幹將。在營救茅盾夫婦時,乾淨俐落的消滅了漢奸和一批日本兵,幫助數百名文化名人逃亡;在漢奸團夥的慶功宴上,他當場擊斃漢奸頭目,和手下全身而退。

不過在方姑的母親(葉德嫻 飾)被日軍抓獲後,導演沒有讓劇情朝著抗日神劇的方向發展。

劉黑仔縱然武功高強,力量薄弱的抗日遊擊隊也無力攻陷日軍憲兵司令部。方姑在一番思想鬥爭後,還是放棄了營救計畫,因為她知道,救她的母親將會讓努力這麼久的遊擊隊毀於一旦,在個人與國家面前,她選擇了後者。

方姑救母這條線是影片最後的一個高潮,然而這個高潮就像那個慶功宴上扔的手榴彈一樣,是個啞彈。觀眾期待的交火場面沒有出現,方母犧牲的場景也沒有太多煽情,就連方姑、劉黑仔兩個主人公的最終命運也沒有交代。

抗戰戲,並不是說只有槍林彈雨才是高潮,文戲一樣可以精彩。同題材影片中,《風聲》的敵我對立十分明晰,日偽特務對抗日志士的酷刑折磨讓觀眾的心始終是揪著的;《色戒》的淒慘結局令人震撼,王佳芝與易先生的愛恨關係和模糊立場讓人津津樂道。

相比之下,《明月幾時有》就顯得太悶,該有的情緒衝突沒有醞釀出來,所有人物和情節的處理都和柴米油鹽一樣被平庸化了。

影片結尾,鏡頭由小漁村的一葉孤帆向左轉動,繁華的維多利亞港出現在前,意在告訴觀眾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不過可能是比這更震撼的故事已經看了太多,這種文藝清新的抗戰片實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

《明月幾時有》的英文譯名為《Our Time Will Come》,“我們的時代終將到來”,比中文更容易理解。其實影片主旨和抗日神劇是一回事,無非是嘗試了另一種風格,但這種風格可能更適合“小確幸”,放到嚴肅宏大的革命題材就有些水土不服了。

如果說《明月幾時有》是一部命題作文,那許鞍華沒有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