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彝族漆器:貧窮之外的別樣絢麗

“飯做好, 去叫媽媽, 媽媽已經死了。 ” 2015年, 一篇“最悲傷的小學作文”的出現讓涼山一度成為了輿論焦點。

在很多人的眼裡, 這片土地帶著貧苦、悲情、閉塞的標籤, 似乎與文化、藝術無緣, 殊不知, 恰是因著這份閉塞, 使得涼山深處的神秘世界, 得以自然地延續。 不信, 你看那古老華麗的彝族漆器, 好比山中搖曳著鮮花的小溪, 正緩慢而靈動地流淌, 淺吟低唱著流傳了千年的彝器古韻。

在涼山, 即便是再貧困的人家裡, 也有一兩件漆器的餐具, 可能是全家唯一算得上傢俱的東西。 彝族自稱“諾蘇”, “諾”是黑色, “蘇”意指民族, 諾蘇人喜好飲酒, 有朋自遠方來, 諾蘇人必烹羊宰牛, 備上酒菜, 再用華麗的餐具、酒具呈給客人, 以示尊重。

漆器的出現, 最初或只因攜帶的便利。 對於曾經歷了漫長遊牧生活的彝族先民, 凡屬易碎、不宜搬遷、攜帶不便的陶器之類器皿顯然不適用於他們, 而漆器不然。

在彝族歌謠《萬事萬物的開端》中, 相傳漆器是由狄一夥甫所創, 距今約一千七百年,

具體始於什麼年代, 今人已無法得知。

彝族漆器的材質主要有木、竹、皮、角等, 以木質、皮質居多。 匠人對完整有著嚴苛的規定, 漆器的原胚是從整塊木材中手工旋挖出來的。 大山深處遼闊的森林是木胎、竹胎的來源, 獵獲的動物皮角是皮胎、角胎的來源。

樹齡七八年以上的高山紫荊花木、杜鵑花木, 主要用來做木勺、碗等小件。 湯盆、桌椅等大件, 則需三四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樺槁木, 一整棵大樹的木料, 最理想的狀態也只夠旋挖四個湯盆。

從木料的選擇到紋樣的繪製, 傳統的漆器製作流程共有40道工序, 繁瑣而奢侈。 木質漆器的原胚要先埋在土裡至少100天“去性”, 這樣才不易變形。

原胚制好後便是上漆。 漆樹是山上野生的, 古法的漆液需要上山採割。 乳白色的新鮮汁液經過特殊的處理之後, 便成了黑色的底漆。 彝族所有漆器都以黑色打底, 底色要上三層, 每上一層都要等上一層顏色徹底風乾。 原色的漆調入朱砂、石黃後調成紅、黃。 以黑漆為底色, 加繪紅色和黃色的花紋圖案, 便形成了具有彝族特色的“紅、黃、黑”三色文化。

每年7~9月,是漆器匠人最忙的時候,因為只有這三個月,溫度和濕度最適合漆液融化、上色。只不過,三個月裡排除掉陰雨天氣,有效製作時間最多也不超70日。

依照這種最傳統的方式,從採伐原木到驗收、清潔,整個漆器的製作過程耗時少則13個月,多則3年,因為純粹的土漆完全幹透要三年,時間少一天效果都不會好。雖耗時耗力,但經此方式製作出來的漆器至少可以保存300年。

珍貴的工藝背後,是更為迷人的諾蘇文化。漆器黑、紅、黃三色的錯綜調配,代表著諾蘇人崇拜的事物。彝族人崇尚黑,黑色是土地的深沉,社會階層以“黑彝”為貴 ,“白彝”為卑;火帶來光明和溫暖,每年的火把節是涼山州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火把的紅色,也理所當然成為漆器的顏色之一;在人類自然崇拜的歷史上,凡人唯有仰望才能看到的太陽,一直是重要的信仰,諾蘇人也不例外,三原色中的黃色,便象徵太陽的光輝。

三色間隔使用,以抽象化、藝術化、規則化的手法,在胎體上再現大自然及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在琳琅滿目的彝族漆器當中,僅僅作為擺設用品的極少,幾乎都直接實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和生存空間發揮著各自的功能,活脫脫一部活著的彝族生活史。

每年7~9月,是漆器匠人最忙的時候,因為只有這三個月,溫度和濕度最適合漆液融化、上色。只不過,三個月裡排除掉陰雨天氣,有效製作時間最多也不超70日。

依照這種最傳統的方式,從採伐原木到驗收、清潔,整個漆器的製作過程耗時少則13個月,多則3年,因為純粹的土漆完全幹透要三年,時間少一天效果都不會好。雖耗時耗力,但經此方式製作出來的漆器至少可以保存300年。

珍貴的工藝背後,是更為迷人的諾蘇文化。漆器黑、紅、黃三色的錯綜調配,代表著諾蘇人崇拜的事物。彝族人崇尚黑,黑色是土地的深沉,社會階層以“黑彝”為貴 ,“白彝”為卑;火帶來光明和溫暖,每年的火把節是涼山州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火把的紅色,也理所當然成為漆器的顏色之一;在人類自然崇拜的歷史上,凡人唯有仰望才能看到的太陽,一直是重要的信仰,諾蘇人也不例外,三原色中的黃色,便象徵太陽的光輝。

三色間隔使用,以抽象化、藝術化、規則化的手法,在胎體上再現大自然及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在琳琅滿目的彝族漆器當中,僅僅作為擺設用品的極少,幾乎都直接實用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領域和生存空間發揮著各自的功能,活脫脫一部活著的彝族生活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