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寅恪與傅斯年

陳寅恪(1890.7.3-1969.10.7), 字鶴壽, 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 生於湖南長沙。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因其身出名門, 而又學識過人, 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 教授之教授”。 其在歷史研究、新考據學、區域文化、宗教語言、詩文等方面均有突出貢獻, 學識淵博, 著作等身,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圖為陳寅恪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 字孟真, 山東聊城人, 祖籍江西永豐。 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 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 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在他任內, 他廣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實圖書、獎勵研究, 奠定了臺灣學術根基及自由傳統。 1950年12月20日, 他在臺灣省議會答覆教育行政的諮詢時頭腦溢血而瘁逝, 享年55歲。

圖為傅斯年

陳先後留洋16載, 通曉20餘種文字;傅乃五四運動北京學生游4行總指揮, 海外留學7年, 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4年時光。 二人學成歸國, 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 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 北伐成功後, 被譽為“人間最稀有的一個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而“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 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 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 令人扼腕的是, 隨著國共干戈相向, 這對同學加姻親關係(陳寅恪嫡親表妹、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彩乃傅斯年之妻)的曠代天才,

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 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臺灣孤島會議大廳, 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 並世成雙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 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