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千古第一 村——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位於撫州樂安縣, 其建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代表了江西贛式民居的典型風格和特點, 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人文科學價值及環境與建築藝術價值。 堪稱中國古民居在古文化縮影, 有“千古第一村”之稱。 村中現存各類建築遺址260處, 其中明代19處, 重要文物321件, 包括狀元樓、翰林樓、“理學名家”宅、文館等不少紀念性文化建築, 數目眾多的匾額楹聯和家藏文物, 使流坑古村成為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寶庫。

“千古第一村”流坑村以其歷史上昌盛的科舉文化、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 融于自然的山村環境、別具一格的村落佈局、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積厚流廣的宗族遺存、古樸純美的民俗風情、絢麗多彩的鄉土文化而聞名於世。

流坑村明清古建築群還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目前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村)。 流坑 “儺舞”流傳千年經久不衰, 是至今唯一倖存的最古老的儺儀和儺舞之一, 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村概況

流坑村坐落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西南部, 距縣城38公里, 面積3.61平方公里。 全村共914戶、4209人, 為董氏單姓聚居的大村落。 該村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942年), 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自宋以來, 全

村出文武狀元各1名, 進士34名, 舉人78名。 歷代進入仕途的,

上至參知政事、禦史、下至主薄、教渝的超過100人。 流坑村不僅名人燦若繁星, 而且古代建築宏大壯觀, 在全村現存500餘幢建築中, 有明清建築260幢, 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幢(處), 村中古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 質樸而簡潔, 但建築裝飾十分講究。 明代建築懷德堂中的雀(爵)鹿(封)猴(侯)磚雕壁, 堪稱精品。 數以百計的屋宇, 堂上有匾, 門旁有聯。 其中保存完好的木質油漆匾額188方, 門頭牆壁的各種題榜362方, 祠堂名額近60處, 楹聯72副, 共計628方(處)。 且村中還留下了大量的附屬文物, 如匾聯、雕刻、繪畫、書法等, 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縮影, 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從流坑沿烏江順流而下, 有一片香樟林, 夾雜少許青楓, 總計有1萬多棵, 樹齡大多在200-800年之間,

其中500年以上的有3000多棵, 800年以上的有1400多棵。 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流坑村豐厚的歷史文化, 獨特的古建民居, 珍稀的文獻古物受到我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鮑世

行等專家的高度讚譽。 1997年, 流坑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村中有21處建築及遺址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10月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 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 宋代流坑董氏崇文重教, 以科第而勃興, 成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 元代, 遇兵燹, 村子遭毀。 明、清時代, 村中有識之士, 興教辦學, 修譜建祠, 並發展竹木貿易, 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 從宋初到清末, 全村出文,

武狀元各1名, 進士34人, 舉人78人, 進入仕途者, 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 超過百人。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裡, 董氏精英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穩定發展。 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 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 各種宗廟58座。 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 五根高8米, 直徑0.7米的花崗岩石柱, 傲視蒼穹, 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流坑村以規模宏大的傳統建築、風格獨特的村落佈局而聞名遐邇。 明代中葉村子經過規劃, 形成了七橫一豎八條街巷, 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設置門樓、門樓之間以村牆連接圍合的整體佈局, 巷道用鵝卵石鋪地, 並建良好的排水系統,

保存至今, 別具一格, 堪一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