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德眾金融:為什麼大熱的基金產品,卻往往虧損?

在中國, 金融機構的考核和從業人員的收入是跟理財產品的銷售額掛鉤的, 而非產品的收益。 這就導致了他們不得不做出最優選擇:只賣好賣的, 而不是最終收益好的。 如果好銷售的理財產品和最終收益好的理財產品一致的話, 當然皆大歡喜。 可是事實上, 往往事與願違。

就金融機構而言, 好賣和最終收益好原本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只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 不要殺雞取卵而是養雞生蛋即可。 但金融機構一把手的任期是有限的, 他的前途取決於在職期間的業績表現。

如果想搏一個好前景,

就必須開疆拓土、爭取市場份額。 在有限的任期內, 誰還會有耐心慢慢地養雞生蛋呢?銷售額、銷售KPI就成了從上到下的指揮棒。

時下最熱的股權投資, 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股權投資週期需要5-10年, 甚至更久。 即便是很成熟的公司, 僅僅是IPO排隊可能就要2年, 更何況是初創型企業。 國外成熟市場大量的股權投資基金都是10年以上, 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延長3年的長期產品。 到了中國硬生生地就變成了3+2或者3+1+1。

某些理財產品的募集資金明明是用於長期用途的, 為了迎合市場不得不通過短期產品來滾動募集, 無異於飲鴆止渴。 時間錯配, 就預示著要有不斷湧入的新資金替換舊的資金, 而一旦新的資金沒有順利進來, 時間錯配的旁氏風險最終是要由客戶來買單的。

投資講究的是逆向思維, 金融產品的價值取決於市場未來的表現。

2005年上證綜合指數只有1000多點時, 按道理來說是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市場上有預見性做股票型基金的公司卻無一不是愁雲慘霧, 既沒有漂亮的過往業績, 又不能演算出高額的預期收益, 要說服客戶把錢交給他們投資股市太難了。

兩年後就大為不同了, 股市氣勢如虹, 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 上證綜合指數也到了5000點。 這時候的股市已然太過瘋狂, 不能再做, 要退出了。

可是市場上與股票掛鉤的理財產品的春天卻來了。 有過往傲人的業績, 有令人信服的資料分析, 根據這樣的資料推演出來的理產品的預期收益是相當可觀的。

更重要的是這時的客戶都看到了股市市場的賺錢效應, 於是他們熱情高漲, 股票型的理財產品自然就成了好賣的理財產品。

月滿則虧, 水滿則溢。 當市場到達高點, 面臨的自然是變盤。 客戶購買熱門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 是一個月或者更久以前的歷史業績加上數學模型的演化。

投資環境的投機、不理性, 體系不健全的土壤, 難以滋生出一朵需要長時間培育、精心呵護的花朵。 除了抱怨金融機構外, 我們也需要檢視下自己的心態。

或許當中國市場的客戶不再急功近利, 成為一個個價值投資者, 身邊圍繞的就不再是只會推銷熱門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 而是能喝茶聊天談人生的真正理財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