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走進矽谷投資人張璐:論一個年輕中國姑娘的可能性

對於21歲的張璐來說, 時間是帶著節奏感的快速進階的跳躍關卡, 對於28歲的張璐來說, 時間是狹長人生甬道裡讓人知曉邊界的禮物。

七年蛻變, 在速度與激情帶來的矽谷華麗進階故事背後, 是這位生於1989年的年輕中國姑娘知人、識事、辨萬物的成長。

她對Xtecher說:“對未來越有信心, 對當下越有耐心。 ”

作者|甲小姐

網址|www.xtecher.com

初次約會當天, 她剛在三藩市參加完JP摩根healthcare領域的會議, 返回矽谷途中, 前頭出了交通事故, 她的車被堵在路上。 眼看著時間分秒消逝, 她著急路途遙遠, 索性一個電話打了來:“咱們可以先電話聊, 一會兒見面再繼續說。 ”

一秒鐘都不肯浪費的人——這是我對她的第一印象。

在矽谷若干次聚會場合中, 我被幾次問道:“你認識張璐嗎?你真應該採訪她。 ”

張璐是誰?

來到矽谷後, 張璐的人生似乎上了一個“加速發條”:

2010年, 21歲, 入學斯坦福讀碩士, 一邊讀書一邊開啟人生第一次創業;2012年,

23歲, 將公司以不菲價格賣掉, 成功身退;隨後, 一家10億美金盤子的基金向她拋出橄欖枝, 她成為投資合夥人;2015年初, 她創建NewGen Capital, 成為這支在矽谷發展迅猛的新銳基金的掌舵者;2017年1月, 她入選福布斯美國30 under 30, 並作為VC行業30人中最傑出者, 當選VC行業榮譽主題人物, 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人。

她的成績的確有目共睹, 難得的是, 她並未選擇大多數矽谷華人的典型道路。 至今, 在她所投資的38個項目中, 有34個都是美國人創辦的。

“NewGen Capital創始人張璐獲選福布斯美國30 under 30, 並當選投資領域榮譽主題人物。 ”

在Harry Feng加入她的隊伍之前, 全職團隊只有創始人張璐一人講中文, 這在矽谷華人圈中很罕見, 亦使NewGen Capital成了一支很有特色的當地美元基金,

而生於1989年的這位年輕女掌門人, 更使得一切令人好奇。

榮譽

雖然矽谷核心城市Palo Alto僅50萬人口, 但矽谷聚集了美國超過50%的資本, 斯坦福旁的University Avenue更是矽谷最具活力的地方, 張璐的辦公室正坐落於此, 一個鬧中取靜的美麗院落。

推門而入, 乾淨整潔, 沒有過多裝飾, 簡單列著一些近期榮譽:

Early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Top 5矽谷華人投資人;

SVIEF Pioneer Cross-boarder Investor.

如果你留心張璐的生活狀態, 你會發現, 她似乎總能輕而易舉地融入美國的上流圈層。 她常受邀出席格萊美紅毯儀式、VIP party等盛典, 加州州長的名人堂Gala, 勇士隊的球員聚會, 亦是眾多矽谷頂級大佬的座上賓:斯坦福工學院院長、矽谷各市市長、還有她最信任的個人導師Carl 和Robby——70多歲的Carl是矽谷知名的醫療行業企業家和投資人, 前後做過7家上市公司;Robby是矽谷最知名的專利律師,

曾是IBM的首席科學家, 現在也是蘋果的首席專利律師。 (她和Robby相識的經歷頗為有趣, 他是Stanford marching band(軍樂團)幾十年的榮譽專職攝影師, 而她曾做過Stanford marching band的鼓手。 )

矽谷的傳承精神, 讓大佬們樂於與年輕人打交道, 而一張年輕的中國面孔也成了她的標誌。 在她創業時, 矽谷創投圈華人極少, 彼時對矽谷遊戲規則不甚瞭解的中國資本在矽谷的形象並不足夠正面, “本來證明自己只需要做到10, 但別人有成見的時候, 你就要做到15。 ”

於是, 大佬們本著對中國的好奇找她聊, 卻被她的閃光點吸引, 一個個成了她的摯交、她的導師, 甚至, 她的合夥人。

她的其中一位合夥人、斯坦福大學教授Prof. Bao(鮑哲南), 曾獲選Nature 2015年度十大人物,

是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終身教授, 亦是美國最年輕的國家工程院院士之一;合夥人Homan Yuen是斯坦福傑出校友, 矽谷有名望的企業家, 所創的獨角獸公司2014年剛被高價收購;合夥人Mike Wimmer是斯坦福知名的連續成功創業者, 曾在矽谷最大的基金NEA做投資人;而最新加入的合夥人Harry Feng(馮弘偉)是清華校友、矽谷資深投資人——她的所有合夥人都超過了40歲。

“可能在國內比較少見40多歲的人願意和一個20多歲的女生合作, 但是他們沒有任何年齡上的成見, 只因為一致的理念和對彼此的信任和能力的認可就願意一起合作, 我覺得這就是矽谷精神。 ”

她與Homan相識於2011年, Homan一直很看好她, 常跟她說Can I work for you?“我一直當他開玩笑嘛, 他總說‘我要為你工作、我的公司反正已經賣了’。 沒想到有一天,我真的跟他邀約加盟基金,他立刻說,好啊!我當時也挺意外的。”

另一位矽谷“骨灰級”大佬Phil Paul(菲爾·保羅)亦是張璐的忘年交。

Phil已經80多歲了,是矽谷一線老牌基金如KPCB(凱鵬華盈)、NEA等一期基金的創始投資人,和巴菲特私交頗深,他亦是美國最頂尖的母基金Top Tier Capital和Paul Capital的創始人。他目睹了起起伏伏的市場週期,對矽谷“泡沫經濟”理解頗深——在Phil看來,矽谷的一切都在重複。而他一輩子沒有去過中國。

Phil第一次遇到張璐時,她剛開始做投資,兩人在NEA碰面,聊了很久,Phil對張璐做的事感到激動,而張璐亦覺得八十多歲的Phil是“很有活力的年輕人性格”,一見如故。

有一天,Phil給張璐發了一封E-mail:“我提名你福布斯30 under 30了,我用了你網站上的照片。”

張璐問:“你寫了什麼呢?能告訴我嗎?”

Phil開玩笑答:“我就不告訴你。”

而這是Phil第一次向福布斯提名人選。

她在去年12月就提前知道了結果。福布斯邀她去化妝、做造型、拍照片、做專訪。往往普通入選者只需自己提供照片,福布斯這番“大動干戈”也意味著——她當選了福布斯30 under 30 VC領域的“榮譽主題人物”,而前一年的VC領域榮譽主題人物,正是美國大名鼎鼎的Y Combinator的President,Sam Altman。

作為2017開年重磅,福布斯榜單發佈,稱這份榜單上的年輕人“正在挑戰傳統的智慧,並重新書寫下一代人的規則”。

一夜之間,張璐Twitter粉絲驟然激增,她卻對這份突然而至的榮譽感到平靜,“我覺得我是沾到中國的光,他們可能也是看到中國市場的機會和中國資本在美國崛起的力量,所以才會第一次選一個華人。”

福布斯雜誌對張璐進行專訪的視頻截圖

深受矽谷回饋精神的影響,讓張璐有了助人的熱心腸。人們在LinkedIn上向她請教時,她往往都會給對方十幾分鐘時間通個電話,“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來都是會有pass along,pass along,不知會到誰那裡。”

福布斯30 under 30 2017官網首頁截圖

起飛

時間的軸撥回7年前。

2010年,21歲的張璐從天津大學畢業來到斯坦福,攻讀工科研究生。初到矽谷,“也會羡慕人家清華有學長學姐開車帶學弟學妹買菜,我只能自己開,開得還不怎麼樣,歪歪扭扭地開去超市。”

或許正因此,她一個猛子紮入了當地環境中——矽谷的一切,一夜之間,潮水一般向她湧來。

讀研第一年,她就給院長做助教。斯坦福世界一流的資本資源環境支持著她創辦了第一家公司Acetone.Inc——專為II型糖尿病病人提供早期檢測的醫療儀器。公司基於她的技術專利誕生,創辦時,張璐年僅21歲。

兩年後的2012年,一個價值不菲的收購邀約拋了過來。

在美國,醫療器械門檻頗高,產品技術之後,是一眾審批和保險公司等複雜交道。她一邊創業一邊判斷這個市場,“到底更好的選擇是以海量資本一步步做到臨床,還是說當一個非常好的收購邀約過來,我要不要考慮一下?”

張璐選擇了後者。

公司賣掉後,原打算投資張璐的擁有十億美元盤子的基金Fenox Capital只得改了主意,其創始人告訴張璐:“既然你把公司賣了,你現在個人必須跟我合作吧。”這家基金看中了她的技術背景和創業者經驗,而她也正好“希望在廣度上做更多探索”,於是,她成為了Fenox的投資合夥人。

在Fenox的兩年,是她事業上的過渡,她不需要參與基金公司的運營管理,只用關注專案,這便又成了她“多管齊下”的兩年:一邊在大基金看項目,一邊在一家精密儀器行業的壟斷性公司KLA-Tencor做新技術和產品市場拓展,一邊自己也做一點早期投資,與此同時,她不僅是斯坦福大學的多個創業項目的評委導師,也成為BlackBox、Founder´s Space、NASA的Singularity University(奇點大學)等創新中心的顧問及導師。

很快,她對美國創投生態體系有了完整的瞭解,早期資本的“四兩撥千斤”激起了她濃厚的興趣,一個更成熟的想法萌生了:自己做一支基金。

相比于之前的小步快跑,這件事她卻前前後後考慮了將近小半年才決定開始。從開始著手準備,到第一個合夥人加盟又用了4個月時間,直到2015年初,她終於成立了NewGen Capital。

“我之所以考慮那麼久,是因為我知道這件事絕對不容易。矽谷風投圈那時沒有太多華人的身影,人家有既成的板塊劃分,你作為一個新來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打造自己的口碑、品牌、信譽,以及投資經驗。”

成立至今,NewGen Capital在張璐的帶領下,已投資了38家美國初創企業,立足矽谷,覆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丹佛,克利夫蘭等各個創新領域,同時幫助多家美國團隊對接中國市場。投資項目後續融資金額達到1.8億美金,而大多為美國知名的大型VC跟進投資。

在她所投的項目中,發展最快的一個,月收入已達700多萬美金。她在當地創投圈的口碑和信譽度也很快建立了起來。如今,張璐已成為矽谷早期投資領域廣受認可的知名投資人。

福布斯採訪時曾問她:你怎麼定義自己的成功?

她答:投的項目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她的速度在外人看來“快得不可思議”,但她告訴Xtecher,如果真的問自己,她會覺得——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斯坦福兩年讀書創業並舉,每天沒什麼時間吃飯,沒什麼時間睡覺,沒有個人生活,沒有social life。她有時跟朋友開玩笑,“我後來去做VC,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創業真的太苦了。”

她仍清晰地記得,在斯坦福留學的第二個冬天,一次短暫回家,她突然發覺自己有點害怕回到學校,“真的太辛苦,會有猶豫的時候。”

那時,斯坦福很多人聽說過她,卻很少見到她。她常獨自一人忙到晚上八九點之後,才跑到學校旁的中餐廳,點上一堆菜,一個人吃。留學期間,她沒有去過黃石等國家公園,沒有社交活動,大家組織去玩,她永遠沒有時間。

一次她忘帶房間鑰匙,被鎖在門外,“我當時甚至沒有時間去找人過來弄一下門,因為事情太多,我直接去室友的房間,她睡覺,我就熬夜做東西。第二天上午要出門,我室友怕我突然暴斃,就陪我去宿舍管理中心取鑰匙……那個時候也不怕通宵,那個時候真的是年輕啊。(笑)”

回憶起來,初到矽谷的很多個時刻,她都是“硬著頭皮”撐下來的,“當事情都湧來的時候,也沒有別的選擇,我要是決定做一件事,那就盡最大努力把它做成。”

風格

之前有首流行的廣告歌曲“Dumb Ways to Die”,最後一句是“I wonder what does this red button do?”,好幾個朋友對張璐說:“看到那個小人覺得就是你。”

她是個“好奇心爆棚”的人,也正是這份好奇,讓她對早期投資充滿了熱情,“我特別享受每天睡覺的時候比上午醒來聰明一點的感覺”。

工科出身的她,管理風格也別具一格。雖然基金不大,但一開始就搭起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架構,“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搭得比較完整,再往上蓋樓,每層都會建得比較順暢穩固,後期發展也會更扎實快速。”

她將公司所有工作都體系化、結構化,“我的思維是搭一個機器的概念,任何一個零件壞了的話,我換一個零件,機器接著能動。”她在公司建立了很多內部資料庫,也寫程式做資料的自動更新。這讓資訊共用更加高效,也讓團隊更容易研究趨勢,從整個創業族群身上學習。

“你要相信資料的力量。”在張璐看來,做投資人其實是在進行樣本採集,“樣本量足夠大時,群體行為能預示一些趨勢。比如,有時一個概念媒體上炒得火熱,但你真去探索,會發現越來越少的創業者進入這個方向,那這個方向可能就不適合早期投資者再去投資了。”

不僅如此,她還基於自己的創業經驗寫了一套200多頁的資料“How to do a startup”,不講虛概念和願景,全是實用的方法:初次創業者如何不找律師自己註冊公司、不找會計自己做賬、如何設置股權架構、申請專利、如何讀投資協定、怎麼做go to market……這套資料給每個入職員工看,也給創業公司培訓,“這些小的點浪費了創業者很多時間去自己搞清楚,我們提供這個培訓資料,創業101,來幫助創業者更好的分配時間,把時間用在產品和戰略上。”

如今,她的資料庫裡有了5000多個專案,也會通過寫小程式從網上抓取專案下輪融資的資訊,“我會隔段時間比較一下,是我們投的專案發展更好,還是我們沒投的更好?這是一個即時的自我監控和糾錯。萬一我們沒投的專案發展都很好,那證明我們的投資策略可能有問題。當然現在這樣的事情也沒有怎麼發生,但是至少有這樣一個自我監控,可以讓團隊時刻保持警惕和自省。”

由於張璐和她團隊的技術背景,他們的投資領域更專注投技術,重點關注領域包括:

1.智慧工業:工業街智慧硬體、車聯網、企業級應用軟體

2.移動網路技術:雲端安全、移動安全、網路加速技術

3.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學習、電腦視覺

4.技術創新:健康醫療、航空航太技術

她喜歡投已經有一些市場驗證的項目,也很看重創業者的洞察力,“有insight才能有vision,有insight才能有long-term plan,有insight你才有不公平優勢。”

她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投資風格:相對穩健,不追高,也不盲目。在這5000多個項目中,她的投資比例不到1%,投了其中38個。

關於投後工作,張璐說:“我們不喜歡做babysit,不做micro management,如果你這個公司需要我幫你做產品,我為什麼要投資這個公司?我自己做個公司就行了。我覺得需要創始人去掌舵,你是船長,我是你的go-to person,你需要讓我介紹人、資源,或者幫助你學習和資本市場合作,聊發展戰略和融資規劃,我馬上給你提供,我是你的補給。”

此外,張璐也坦言自己的團隊“比較實在,不承諾太多,但是我們說到做到。”這讓她的團隊口碑頗好,主動談的專案基本都能拿下。如今,不光大基金非常願意投資他們的專案,甚至一些創業者在被他們拒絕後,還會建議好朋友來跟他們聊聊。

這兩年,中國市場的增量不容忽視,促進了矽谷資本正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中國,“洪水猛獸”般的恐懼伴隨著未知好奇。雖然至今在她投資的38個專案中,僅有4個是中國人創辦的,但如今她也會專門花一些時間與中國的創投市場交互。如今,她一小半的LP是國內資深投資人和傑出企業家,其他的大部分LP則是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方和家族辦公室。

不過,短期內張璐不打算在國內建office,“一開始做兩個市場非常困難,就跟做初創公司一樣,我一定要先把這個市場做起來,有了強有力的立足點,那個時候再考慮要不要佈局新的市場。”

創立NewGen Capital至今,張璐仍未給自己發過工資,辦公室房租也是她自己付的。“我其實還是一個創業的心態,先期願意自己多些投入,好組建更好的團隊和架構。至於房租,因為是我選擇了在矽谷最核心的地方辦公、和最頂尖的基金做鄰居,那我願意個人為這個去承擔。”

時間

她掏出手機給我看:赫然陳列著52774封未讀E-mail。

對她而言,每日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白日沒時間處理,睡前和醒後總會躺著處理一些E-mail——由此她的合夥人總是知道她休息起床的時間——每晚兩點左右入睡,上午八點鐘醒來。

她對時間極度珍視,對堵車深惡痛絕,雖然從家開車到辦公室僅需15分鐘,她卻“還覺得有點浪費,還希望更近一點”。

她很享受把一團糟的to do list安排的妥妥當當,快速高效逐一攻克,“創業也是性格使然,不僅僅是我選擇要去做,而是我必然要去做。”

我們採訪的當天是禮拜五,會議一貫少了些,她也陸續開了三個。平日每個週四,公司都有pitch session,上午9點到晚上6點,一個一個面見篩出來的團隊。

她回想去年,有段時間“真的有點累著了”。她曾在兩三周之內出差趕赴美國東岸、歐洲、中國、美國西部,歷經四個時區。“我的情緒很奇怪,如果身體突然很疲憊,我不會自怨自艾,我會很憤怒,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弱。所以我這麼懶的一個人,現在會開始漸漸鍛煉。”

超高強度的時間表,讓你或許以為她是個徹頭徹尾的工作狂,然而事實上,她對“浪費時間”卻自有一番定義:

“本來一件事如果能用15分鐘完成,你用了一個小時,你就是浪費時間。但是如果我玩遊戲玩一個小時,陪我的狗玩半個小時,我很OK,沒有浪費時間。做事效率很重要,浪費生命很不好,但我不是一個純粹的工作狂、不生活的人,我還是生活的。”

她在家裡佈置了一個小音樂室,陳列著架子鼓、吉他、琵琶、鋼琴等眾多樂器,她規定自己每個禮拜五晚不工作,逗狗、看電影、打鼓,都是她解壓的方式。

她不愛社交,以此省下很多時間。在斯坦福讀書時她從未去過party,“稍微有一點點anti-social,但是現在為了工作也可以去。” 她形容自己是“去了party之後永遠坐在後面的人”,她所擁有的堪稱華麗的矽谷人脈並非她主動結識,全是做項目過程中逐漸積累的,“他們可能也是比較認可我的做事風格。”

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她對公益有著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有一年,她堅持在斯坦福的Cantor Arts Center(坎特藝術中心)做義工,每個禮拜日下午,她都有兩個小時在那裡幫別人講解藝術品。

她很珍惜做義工的時光。沒人來的時候,她坐在安靜、空曠、高屋頂的展館裡,翻看展品介紹,覺得心特別靜,想事情就會理得特別順,“那些時光感覺完全是屬於自己的。”

來路

“我沒有什麼是不敢的”,是張璐對自己的評價。採訪過程中她幾次提起“risk taker”,“反正你試一下,nothing to lose,就試一下,說不定試成了。”

她從小性格直接,愛恨分明,說話不繞彎子,“自我意識”強烈。她笑談,相比高中的自己,“現在已經慫多了”,“有大學學弟現在見到我說,學姐,你現在和藹可親很多。(笑)”

她從小習慣了“我行我素”,發現自學比聽講快得多,就仰仗起了“小聰明”,經常翹課,“一種玩的心態,做什麼都不屑——所以高考才會那樣。”

高考,是張璐經歷的一個“滑鐵盧”。

她平日數學成績非常好,夢想上北大數院,數學老師是位特教,也非常看好她。高考那天,下雨,出考場的一瞬間,張璐知道自己考砸了。老師舉著傘在考場門口等她,“他覺得我出來一定會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沒想到是個壞消息。”

回想那段日子,張璐卻沒有把高考失利歸為意外,“是我自己的問題。”

高中時天天玩,靠著小聰明抱佛腳就能拿第一,班主任也寵她,見她翹課去樂隊排練,總替她“打掩護”。高考考砸了,班主任哭得特別厲害,說“一定是我害了你。”

“那個時候太幼稚了,沒有意識到事情都要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你不可能有那麼多捷徑可走。別人複習的時候,我八九點鐘就睡覺了,我為什麼睡覺?因為兩點起來偷偷去樓上書房上網玩遊戲,父母直到我快高考前才知道。”

高考“全砸”,是張璐眼中年少叛逆期的必然。“後來人家說什麼當初,我說不要講這種當初,我說我活該,這個事情真的就是你付出什麼、得到什麼。當然,回頭看,我也很感謝那一段時光,在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我很自由,我看了大量的書獲取了多樣化的資訊,自由地成長,可能對我現在的心智和做事選擇是有幫助的。但是那個當下,當然會受到打擊。”

以她的性格,回頭路是絕對不會走的,乾脆硬著頭皮向前。“要是再把我打回到高一,這三年我還會這麼過,這就是這個人的性格,我這種性格也應該經歷一下打擊。但我還是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北大清華中國最優秀的師資資源。這就是代價。”

好在,就讀于天津大學的張璐,也得到了非常好的鍛煉:

就讀於材料工程專業,她研究的方向有納米薄膜材料、羥基磷灰石等材料,也做一些生物感測器,自己搭爐子燒碳納米管。“當時我們學校有一個樓特別舊的實驗室,專門給我們這種危險實驗的人用,偶爾就冒個火災什麼的。(笑)”

與此同時,她擔任多個社團主席,獲得天津大學十佳傑出青年第一名,還參加國際大學生企業家聯盟,做北方區大區經理,帶領40多個高校團隊在500強企業的資助下發展一些公益創業專案。她跑了很多地方,帶隊參加比賽,聯盟也有國際賽,要麼在柏林,要麼在洛杉磯,所有專案語言都是英文。

畢業前申請研究生,她“孤注一擲”地只申請了最頂級的學校。很快,她順利拿到了多個北美名校的offer,她選擇了坐落於矽谷的斯坦福——並在之後成為斯坦福材料專業碩士生中唯一一位拿到獎學金的學生。

這之後,便有了前文中從2010年開始加速起飛的矽谷七年:一切似乎都在迎合著她的不羈的個性與決心。

“矽谷給與了我無限的包容,讓我恣意生長,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底色

童年與家庭,是每個人繞不過去的底色。

曾供職于國企的父母是90年代最早一批下海的商人,兒時目睹父母白手起家,張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應該得做得比他們好,因為我的起點比他們當初高太多。我曾經很想證明我可以完全靠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留在美國,因為這是一個我需要從頭打拼的地方。”

小時候,父親常年出差,也喜歡帶著她一起,她沒怎麼上過幼稚園,跟著父親去廣州深圳和香港,小學初中跟父母去歐洲、美國各處旅行,從小看遍大千世界。

經歷過創業打拼的父母,剛開始很反對張璐自己做公司。如果跟她視頻,發現她在加班,母親總會難過。“我媽說,像你這個年紀的小姑娘都在外面逛街玩呢,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啊?我們給你任何壓力了嗎你要這樣?她回去就把我爸罵一頓,我爸就給我打電話說,哎呀,你這樣,你說我的日子怎麼過。(笑)”

她從小玩樂器,當樂隊鍵盤手,鋼琴、鼓點、吉他、琵琶,大學加入民樂團,愛音樂,也愛畫畫。這股才情也許來自父母,母親在溫哥華和國內都有自己的小畫室,家裡的畫都出自母親的手筆,而父親年輕時也自己有過樂隊。她半開玩笑地告訴Xtecher:“大家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想不到我是我媽的女兒,她是個特別精緻的女人,從小要求我‘be a lady’,但是沒有什麼作用,可能我爸爸的基因太強大了。(笑)”

母親對女兒有著別樣的“挑剔”,“你知道嗎,福布斯出來,她很不高興,不喜歡那張照片(笑),覺得醜。”

與母親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在張璐的手機上,有各類新聞App,卻沒有一款美顏App。她對護膚品和服裝沒什麼概念,從小對物質沒有什麼感覺,很多衣服都是母親買了給她寄過來。

2010年張璐來到斯坦福留學時第一次創業開公司的事,父母剛開始是被蒙在鼓裡的,“否則他們不會同意的,怕我太辛苦。”包括如今的NewGen Capital,起初父母也不知道。“有一次回家我爸很生氣,那時他知道了,不理解我。我就把他拉過來,拿我的PPT給他從頭到尾講了一遍,我說,你不用擔心了吧?但即便如此,我一坐飛機、一出差,他們還是很擔心,所以我現在出差都會儘量少告訴他們。”

獨立篤定如她,卻並非沒有過自我懷疑的時刻。

初創業時,很多人上來就問“How old are you?”她答二十幾,人家說,我在這個行業都二十多年了,比你的歲數還大。“被否定後,自己也很鬱悶,但也會硬著頭皮做下去。”

“其實人類就三大敵:嫉妒、虛榮和自大,這三點哪怕抹掉一兩個,這個人都會發展不錯。”張璐說,“年輕的時候誰沒虛榮過”,但有趣的是,她從未有過嫉妒的情感。在她眼中,當下的成就離自己長期的“大目標”還相差很遠,而“大目標”是她暫時所不願描述的,“我還沒做到的東西,不太想去講。”

此刻,張璐剛剛度過28歲生日,仍風華正茂,卻流露出難得的從容。一位六七十歲的美國朋友曾對她說:“其實年輕人是最有資格有耐心的,但年輕人恰恰是最沒有耐心的,到了我這個歲數,想沒有耐心也不行。”

回首幾年前,張璐說:“我前幾年稍微有點著急,沒有耐心,總覺得離自己的期待有距離。但是這兩年,我愈發覺得人成長、變老,aging真是一個非常好的禮物——我覺得人類獲得最好的禮物就是人會衰老。”

“你想啊,如果人永遠保持25歲的狀態,你永遠無法學會接受自己,你永遠想著我還應該怎樣去改變。生理的變老,會讓你越來越學會和這個世界相處,和自己和解,你會漸漸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兒,你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知道哪個階段該做什麼,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走下去。”

“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當下越有耐心”是她如今很喜歡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會覺得英雄造時勢,漸漸成熟了會明白是時勢造英雄,有時候你要抓住機遇,跟著時勢走,我逐漸認識到事情的發展規律在哪裡。”

講到此處,已夜幕四合,她的語速終於慢了下來,我們的談話也走向了最後的領域。

“回首矽谷七年,對你而言,有沒有什麼magic moment?”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她講起一個瞬間。那是七年前,她剛到斯坦福的時候。一次上課緊張,著急遲到,她慌忙奔跑著,一轉身,看到斯坦福雄偉的教堂和茂盛的兩排棕櫚樹,“心情亮了那麼一下。”

“哇”了一下之後,她接著跑了起來。

“第一眼,覺得很好,覺得非常好。”

這就是張璐,她的magic moment,不是賣掉公司,不是做了基金,不是登上福布斯,而是讓她心情亮了一下的初見之景。

時間是稀世之珍。如果說,幾年前的張璐是短途快跑衝刺起跳,如今,她更做好了長跑的準備,做時間的朋友。

對於21歲的張璐來說,時間是帶著節奏感的快速進階的跳躍關卡,對於28歲的張璐來說,時間是狹長人生甬道裡讓人知曉邊界的禮物。

她說,一個基金至少要衝著十年、十五年去做,她已為自己準備好了十年時間。路途辛苦,但她從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她不需要這些刺激大腦神經的東西。畢竟,在她眼前所展開的一切,正如同七年前那一眼回眸,已足夠讓人興奮了。

沒想到有一天,我真的跟他邀約加盟基金,他立刻說,好啊!我當時也挺意外的。”

另一位矽谷“骨灰級”大佬Phil Paul(菲爾·保羅)亦是張璐的忘年交。

Phil已經80多歲了,是矽谷一線老牌基金如KPCB(凱鵬華盈)、NEA等一期基金的創始投資人,和巴菲特私交頗深,他亦是美國最頂尖的母基金Top Tier Capital和Paul Capital的創始人。他目睹了起起伏伏的市場週期,對矽谷“泡沫經濟”理解頗深——在Phil看來,矽谷的一切都在重複。而他一輩子沒有去過中國。

Phil第一次遇到張璐時,她剛開始做投資,兩人在NEA碰面,聊了很久,Phil對張璐做的事感到激動,而張璐亦覺得八十多歲的Phil是“很有活力的年輕人性格”,一見如故。

有一天,Phil給張璐發了一封E-mail:“我提名你福布斯30 under 30了,我用了你網站上的照片。”

張璐問:“你寫了什麼呢?能告訴我嗎?”

Phil開玩笑答:“我就不告訴你。”

而這是Phil第一次向福布斯提名人選。

她在去年12月就提前知道了結果。福布斯邀她去化妝、做造型、拍照片、做專訪。往往普通入選者只需自己提供照片,福布斯這番“大動干戈”也意味著——她當選了福布斯30 under 30 VC領域的“榮譽主題人物”,而前一年的VC領域榮譽主題人物,正是美國大名鼎鼎的Y Combinator的President,Sam Altman。

作為2017開年重磅,福布斯榜單發佈,稱這份榜單上的年輕人“正在挑戰傳統的智慧,並重新書寫下一代人的規則”。

一夜之間,張璐Twitter粉絲驟然激增,她卻對這份突然而至的榮譽感到平靜,“我覺得我是沾到中國的光,他們可能也是看到中國市場的機會和中國資本在美國崛起的力量,所以才會第一次選一個華人。”

福布斯雜誌對張璐進行專訪的視頻截圖

深受矽谷回饋精神的影響,讓張璐有了助人的熱心腸。人們在LinkedIn上向她請教時,她往往都會給對方十幾分鐘時間通個電話,“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來都是會有pass along,pass along,不知會到誰那裡。”

福布斯30 under 30 2017官網首頁截圖

起飛

時間的軸撥回7年前。

2010年,21歲的張璐從天津大學畢業來到斯坦福,攻讀工科研究生。初到矽谷,“也會羡慕人家清華有學長學姐開車帶學弟學妹買菜,我只能自己開,開得還不怎麼樣,歪歪扭扭地開去超市。”

或許正因此,她一個猛子紮入了當地環境中——矽谷的一切,一夜之間,潮水一般向她湧來。

讀研第一年,她就給院長做助教。斯坦福世界一流的資本資源環境支持著她創辦了第一家公司Acetone.Inc——專為II型糖尿病病人提供早期檢測的醫療儀器。公司基於她的技術專利誕生,創辦時,張璐年僅21歲。

兩年後的2012年,一個價值不菲的收購邀約拋了過來。

在美國,醫療器械門檻頗高,產品技術之後,是一眾審批和保險公司等複雜交道。她一邊創業一邊判斷這個市場,“到底更好的選擇是以海量資本一步步做到臨床,還是說當一個非常好的收購邀約過來,我要不要考慮一下?”

張璐選擇了後者。

公司賣掉後,原打算投資張璐的擁有十億美元盤子的基金Fenox Capital只得改了主意,其創始人告訴張璐:“既然你把公司賣了,你現在個人必須跟我合作吧。”這家基金看中了她的技術背景和創業者經驗,而她也正好“希望在廣度上做更多探索”,於是,她成為了Fenox的投資合夥人。

在Fenox的兩年,是她事業上的過渡,她不需要參與基金公司的運營管理,只用關注專案,這便又成了她“多管齊下”的兩年:一邊在大基金看項目,一邊在一家精密儀器行業的壟斷性公司KLA-Tencor做新技術和產品市場拓展,一邊自己也做一點早期投資,與此同時,她不僅是斯坦福大學的多個創業項目的評委導師,也成為BlackBox、Founder´s Space、NASA的Singularity University(奇點大學)等創新中心的顧問及導師。

很快,她對美國創投生態體系有了完整的瞭解,早期資本的“四兩撥千斤”激起了她濃厚的興趣,一個更成熟的想法萌生了:自己做一支基金。

相比于之前的小步快跑,這件事她卻前前後後考慮了將近小半年才決定開始。從開始著手準備,到第一個合夥人加盟又用了4個月時間,直到2015年初,她終於成立了NewGen Capital。

“我之所以考慮那麼久,是因為我知道這件事絕對不容易。矽谷風投圈那時沒有太多華人的身影,人家有既成的板塊劃分,你作為一個新來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打造自己的口碑、品牌、信譽,以及投資經驗。”

成立至今,NewGen Capital在張璐的帶領下,已投資了38家美國初創企業,立足矽谷,覆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丹佛,克利夫蘭等各個創新領域,同時幫助多家美國團隊對接中國市場。投資項目後續融資金額達到1.8億美金,而大多為美國知名的大型VC跟進投資。

在她所投的項目中,發展最快的一個,月收入已達700多萬美金。她在當地創投圈的口碑和信譽度也很快建立了起來。如今,張璐已成為矽谷早期投資領域廣受認可的知名投資人。

福布斯採訪時曾問她:你怎麼定義自己的成功?

她答:投的項目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她的速度在外人看來“快得不可思議”,但她告訴Xtecher,如果真的問自己,她會覺得——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斯坦福兩年讀書創業並舉,每天沒什麼時間吃飯,沒什麼時間睡覺,沒有個人生活,沒有social life。她有時跟朋友開玩笑,“我後來去做VC,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創業真的太苦了。”

她仍清晰地記得,在斯坦福留學的第二個冬天,一次短暫回家,她突然發覺自己有點害怕回到學校,“真的太辛苦,會有猶豫的時候。”

那時,斯坦福很多人聽說過她,卻很少見到她。她常獨自一人忙到晚上八九點之後,才跑到學校旁的中餐廳,點上一堆菜,一個人吃。留學期間,她沒有去過黃石等國家公園,沒有社交活動,大家組織去玩,她永遠沒有時間。

一次她忘帶房間鑰匙,被鎖在門外,“我當時甚至沒有時間去找人過來弄一下門,因為事情太多,我直接去室友的房間,她睡覺,我就熬夜做東西。第二天上午要出門,我室友怕我突然暴斃,就陪我去宿舍管理中心取鑰匙……那個時候也不怕通宵,那個時候真的是年輕啊。(笑)”

回憶起來,初到矽谷的很多個時刻,她都是“硬著頭皮”撐下來的,“當事情都湧來的時候,也沒有別的選擇,我要是決定做一件事,那就盡最大努力把它做成。”

風格

之前有首流行的廣告歌曲“Dumb Ways to Die”,最後一句是“I wonder what does this red button do?”,好幾個朋友對張璐說:“看到那個小人覺得就是你。”

她是個“好奇心爆棚”的人,也正是這份好奇,讓她對早期投資充滿了熱情,“我特別享受每天睡覺的時候比上午醒來聰明一點的感覺”。

工科出身的她,管理風格也別具一格。雖然基金不大,但一開始就搭起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架構,“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搭得比較完整,再往上蓋樓,每層都會建得比較順暢穩固,後期發展也會更扎實快速。”

她將公司所有工作都體系化、結構化,“我的思維是搭一個機器的概念,任何一個零件壞了的話,我換一個零件,機器接著能動。”她在公司建立了很多內部資料庫,也寫程式做資料的自動更新。這讓資訊共用更加高效,也讓團隊更容易研究趨勢,從整個創業族群身上學習。

“你要相信資料的力量。”在張璐看來,做投資人其實是在進行樣本採集,“樣本量足夠大時,群體行為能預示一些趨勢。比如,有時一個概念媒體上炒得火熱,但你真去探索,會發現越來越少的創業者進入這個方向,那這個方向可能就不適合早期投資者再去投資了。”

不僅如此,她還基於自己的創業經驗寫了一套200多頁的資料“How to do a startup”,不講虛概念和願景,全是實用的方法:初次創業者如何不找律師自己註冊公司、不找會計自己做賬、如何設置股權架構、申請專利、如何讀投資協定、怎麼做go to market……這套資料給每個入職員工看,也給創業公司培訓,“這些小的點浪費了創業者很多時間去自己搞清楚,我們提供這個培訓資料,創業101,來幫助創業者更好的分配時間,把時間用在產品和戰略上。”

如今,她的資料庫裡有了5000多個專案,也會通過寫小程式從網上抓取專案下輪融資的資訊,“我會隔段時間比較一下,是我們投的專案發展更好,還是我們沒投的更好?這是一個即時的自我監控和糾錯。萬一我們沒投的專案發展都很好,那證明我們的投資策略可能有問題。當然現在這樣的事情也沒有怎麼發生,但是至少有這樣一個自我監控,可以讓團隊時刻保持警惕和自省。”

由於張璐和她團隊的技術背景,他們的投資領域更專注投技術,重點關注領域包括:

1.智慧工業:工業街智慧硬體、車聯網、企業級應用軟體

2.移動網路技術:雲端安全、移動安全、網路加速技術

3.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學習、電腦視覺

4.技術創新:健康醫療、航空航太技術

她喜歡投已經有一些市場驗證的項目,也很看重創業者的洞察力,“有insight才能有vision,有insight才能有long-term plan,有insight你才有不公平優勢。”

她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投資風格:相對穩健,不追高,也不盲目。在這5000多個項目中,她的投資比例不到1%,投了其中38個。

關於投後工作,張璐說:“我們不喜歡做babysit,不做micro management,如果你這個公司需要我幫你做產品,我為什麼要投資這個公司?我自己做個公司就行了。我覺得需要創始人去掌舵,你是船長,我是你的go-to person,你需要讓我介紹人、資源,或者幫助你學習和資本市場合作,聊發展戰略和融資規劃,我馬上給你提供,我是你的補給。”

此外,張璐也坦言自己的團隊“比較實在,不承諾太多,但是我們說到做到。”這讓她的團隊口碑頗好,主動談的專案基本都能拿下。如今,不光大基金非常願意投資他們的專案,甚至一些創業者在被他們拒絕後,還會建議好朋友來跟他們聊聊。

這兩年,中國市場的增量不容忽視,促進了矽谷資本正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中國,“洪水猛獸”般的恐懼伴隨著未知好奇。雖然至今在她投資的38個專案中,僅有4個是中國人創辦的,但如今她也會專門花一些時間與中國的創投市場交互。如今,她一小半的LP是國內資深投資人和傑出企業家,其他的大部分LP則是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方和家族辦公室。

不過,短期內張璐不打算在國內建office,“一開始做兩個市場非常困難,就跟做初創公司一樣,我一定要先把這個市場做起來,有了強有力的立足點,那個時候再考慮要不要佈局新的市場。”

創立NewGen Capital至今,張璐仍未給自己發過工資,辦公室房租也是她自己付的。“我其實還是一個創業的心態,先期願意自己多些投入,好組建更好的團隊和架構。至於房租,因為是我選擇了在矽谷最核心的地方辦公、和最頂尖的基金做鄰居,那我願意個人為這個去承擔。”

時間

她掏出手機給我看:赫然陳列著52774封未讀E-mail。

對她而言,每日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白日沒時間處理,睡前和醒後總會躺著處理一些E-mail——由此她的合夥人總是知道她休息起床的時間——每晚兩點左右入睡,上午八點鐘醒來。

她對時間極度珍視,對堵車深惡痛絕,雖然從家開車到辦公室僅需15分鐘,她卻“還覺得有點浪費,還希望更近一點”。

她很享受把一團糟的to do list安排的妥妥當當,快速高效逐一攻克,“創業也是性格使然,不僅僅是我選擇要去做,而是我必然要去做。”

我們採訪的當天是禮拜五,會議一貫少了些,她也陸續開了三個。平日每個週四,公司都有pitch session,上午9點到晚上6點,一個一個面見篩出來的團隊。

她回想去年,有段時間“真的有點累著了”。她曾在兩三周之內出差趕赴美國東岸、歐洲、中國、美國西部,歷經四個時區。“我的情緒很奇怪,如果身體突然很疲憊,我不會自怨自艾,我會很憤怒,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弱。所以我這麼懶的一個人,現在會開始漸漸鍛煉。”

超高強度的時間表,讓你或許以為她是個徹頭徹尾的工作狂,然而事實上,她對“浪費時間”卻自有一番定義:

“本來一件事如果能用15分鐘完成,你用了一個小時,你就是浪費時間。但是如果我玩遊戲玩一個小時,陪我的狗玩半個小時,我很OK,沒有浪費時間。做事效率很重要,浪費生命很不好,但我不是一個純粹的工作狂、不生活的人,我還是生活的。”

她在家裡佈置了一個小音樂室,陳列著架子鼓、吉他、琵琶、鋼琴等眾多樂器,她規定自己每個禮拜五晚不工作,逗狗、看電影、打鼓,都是她解壓的方式。

她不愛社交,以此省下很多時間。在斯坦福讀書時她從未去過party,“稍微有一點點anti-social,但是現在為了工作也可以去。” 她形容自己是“去了party之後永遠坐在後面的人”,她所擁有的堪稱華麗的矽谷人脈並非她主動結識,全是做項目過程中逐漸積累的,“他們可能也是比較認可我的做事風格。”

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她對公益有著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有一年,她堅持在斯坦福的Cantor Arts Center(坎特藝術中心)做義工,每個禮拜日下午,她都有兩個小時在那裡幫別人講解藝術品。

她很珍惜做義工的時光。沒人來的時候,她坐在安靜、空曠、高屋頂的展館裡,翻看展品介紹,覺得心特別靜,想事情就會理得特別順,“那些時光感覺完全是屬於自己的。”

來路

“我沒有什麼是不敢的”,是張璐對自己的評價。採訪過程中她幾次提起“risk taker”,“反正你試一下,nothing to lose,就試一下,說不定試成了。”

她從小性格直接,愛恨分明,說話不繞彎子,“自我意識”強烈。她笑談,相比高中的自己,“現在已經慫多了”,“有大學學弟現在見到我說,學姐,你現在和藹可親很多。(笑)”

她從小習慣了“我行我素”,發現自學比聽講快得多,就仰仗起了“小聰明”,經常翹課,“一種玩的心態,做什麼都不屑——所以高考才會那樣。”

高考,是張璐經歷的一個“滑鐵盧”。

她平日數學成績非常好,夢想上北大數院,數學老師是位特教,也非常看好她。高考那天,下雨,出考場的一瞬間,張璐知道自己考砸了。老師舉著傘在考場門口等她,“他覺得我出來一定會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沒想到是個壞消息。”

回想那段日子,張璐卻沒有把高考失利歸為意外,“是我自己的問題。”

高中時天天玩,靠著小聰明抱佛腳就能拿第一,班主任也寵她,見她翹課去樂隊排練,總替她“打掩護”。高考考砸了,班主任哭得特別厲害,說“一定是我害了你。”

“那個時候太幼稚了,沒有意識到事情都要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你不可能有那麼多捷徑可走。別人複習的時候,我八九點鐘就睡覺了,我為什麼睡覺?因為兩點起來偷偷去樓上書房上網玩遊戲,父母直到我快高考前才知道。”

高考“全砸”,是張璐眼中年少叛逆期的必然。“後來人家說什麼當初,我說不要講這種當初,我說我活該,這個事情真的就是你付出什麼、得到什麼。當然,回頭看,我也很感謝那一段時光,在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我很自由,我看了大量的書獲取了多樣化的資訊,自由地成長,可能對我現在的心智和做事選擇是有幫助的。但是那個當下,當然會受到打擊。”

以她的性格,回頭路是絕對不會走的,乾脆硬著頭皮向前。“要是再把我打回到高一,這三年我還會這麼過,這就是這個人的性格,我這種性格也應該經歷一下打擊。但我還是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北大清華中國最優秀的師資資源。這就是代價。”

好在,就讀于天津大學的張璐,也得到了非常好的鍛煉:

就讀於材料工程專業,她研究的方向有納米薄膜材料、羥基磷灰石等材料,也做一些生物感測器,自己搭爐子燒碳納米管。“當時我們學校有一個樓特別舊的實驗室,專門給我們這種危險實驗的人用,偶爾就冒個火災什麼的。(笑)”

與此同時,她擔任多個社團主席,獲得天津大學十佳傑出青年第一名,還參加國際大學生企業家聯盟,做北方區大區經理,帶領40多個高校團隊在500強企業的資助下發展一些公益創業專案。她跑了很多地方,帶隊參加比賽,聯盟也有國際賽,要麼在柏林,要麼在洛杉磯,所有專案語言都是英文。

畢業前申請研究生,她“孤注一擲”地只申請了最頂級的學校。很快,她順利拿到了多個北美名校的offer,她選擇了坐落於矽谷的斯坦福——並在之後成為斯坦福材料專業碩士生中唯一一位拿到獎學金的學生。

這之後,便有了前文中從2010年開始加速起飛的矽谷七年:一切似乎都在迎合著她的不羈的個性與決心。

“矽谷給與了我無限的包容,讓我恣意生長,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底色

童年與家庭,是每個人繞不過去的底色。

曾供職于國企的父母是90年代最早一批下海的商人,兒時目睹父母白手起家,張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應該得做得比他們好,因為我的起點比他們當初高太多。我曾經很想證明我可以完全靠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留在美國,因為這是一個我需要從頭打拼的地方。”

小時候,父親常年出差,也喜歡帶著她一起,她沒怎麼上過幼稚園,跟著父親去廣州深圳和香港,小學初中跟父母去歐洲、美國各處旅行,從小看遍大千世界。

經歷過創業打拼的父母,剛開始很反對張璐自己做公司。如果跟她視頻,發現她在加班,母親總會難過。“我媽說,像你這個年紀的小姑娘都在外面逛街玩呢,你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啊?我們給你任何壓力了嗎你要這樣?她回去就把我爸罵一頓,我爸就給我打電話說,哎呀,你這樣,你說我的日子怎麼過。(笑)”

她從小玩樂器,當樂隊鍵盤手,鋼琴、鼓點、吉他、琵琶,大學加入民樂團,愛音樂,也愛畫畫。這股才情也許來自父母,母親在溫哥華和國內都有自己的小畫室,家裡的畫都出自母親的手筆,而父親年輕時也自己有過樂隊。她半開玩笑地告訴Xtecher:“大家有時候會開玩笑說想不到我是我媽的女兒,她是個特別精緻的女人,從小要求我‘be a lady’,但是沒有什麼作用,可能我爸爸的基因太強大了。(笑)”

母親對女兒有著別樣的“挑剔”,“你知道嗎,福布斯出來,她很不高興,不喜歡那張照片(笑),覺得醜。”

與母親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在張璐的手機上,有各類新聞App,卻沒有一款美顏App。她對護膚品和服裝沒什麼概念,從小對物質沒有什麼感覺,很多衣服都是母親買了給她寄過來。

2010年張璐來到斯坦福留學時第一次創業開公司的事,父母剛開始是被蒙在鼓裡的,“否則他們不會同意的,怕我太辛苦。”包括如今的NewGen Capital,起初父母也不知道。“有一次回家我爸很生氣,那時他知道了,不理解我。我就把他拉過來,拿我的PPT給他從頭到尾講了一遍,我說,你不用擔心了吧?但即便如此,我一坐飛機、一出差,他們還是很擔心,所以我現在出差都會儘量少告訴他們。”

獨立篤定如她,卻並非沒有過自我懷疑的時刻。

初創業時,很多人上來就問“How old are you?”她答二十幾,人家說,我在這個行業都二十多年了,比你的歲數還大。“被否定後,自己也很鬱悶,但也會硬著頭皮做下去。”

“其實人類就三大敵:嫉妒、虛榮和自大,這三點哪怕抹掉一兩個,這個人都會發展不錯。”張璐說,“年輕的時候誰沒虛榮過”,但有趣的是,她從未有過嫉妒的情感。在她眼中,當下的成就離自己長期的“大目標”還相差很遠,而“大目標”是她暫時所不願描述的,“我還沒做到的東西,不太想去講。”

此刻,張璐剛剛度過28歲生日,仍風華正茂,卻流露出難得的從容。一位六七十歲的美國朋友曾對她說:“其實年輕人是最有資格有耐心的,但年輕人恰恰是最沒有耐心的,到了我這個歲數,想沒有耐心也不行。”

回首幾年前,張璐說:“我前幾年稍微有點著急,沒有耐心,總覺得離自己的期待有距離。但是這兩年,我愈發覺得人成長、變老,aging真是一個非常好的禮物——我覺得人類獲得最好的禮物就是人會衰老。”

“你想啊,如果人永遠保持25歲的狀態,你永遠無法學會接受自己,你永遠想著我還應該怎樣去改變。生理的變老,會讓你越來越學會和這個世界相處,和自己和解,你會漸漸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兒,你會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知道哪個階段該做什麼,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走下去。”

“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當下越有耐心”是她如今很喜歡的一句話,“年輕的時候會覺得英雄造時勢,漸漸成熟了會明白是時勢造英雄,有時候你要抓住機遇,跟著時勢走,我逐漸認識到事情的發展規律在哪裡。”

講到此處,已夜幕四合,她的語速終於慢了下來,我們的談話也走向了最後的領域。

“回首矽谷七年,對你而言,有沒有什麼magic moment?”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

她講起一個瞬間。那是七年前,她剛到斯坦福的時候。一次上課緊張,著急遲到,她慌忙奔跑著,一轉身,看到斯坦福雄偉的教堂和茂盛的兩排棕櫚樹,“心情亮了那麼一下。”

“哇”了一下之後,她接著跑了起來。

“第一眼,覺得很好,覺得非常好。”

這就是張璐,她的magic moment,不是賣掉公司,不是做了基金,不是登上福布斯,而是讓她心情亮了一下的初見之景。

時間是稀世之珍。如果說,幾年前的張璐是短途快跑衝刺起跳,如今,她更做好了長跑的準備,做時間的朋友。

對於21歲的張璐來說,時間是帶著節奏感的快速進階的跳躍關卡,對於28歲的張璐來說,時間是狹長人生甬道裡讓人知曉邊界的禮物。

她說,一個基金至少要衝著十年、十五年去做,她已為自己準備好了十年時間。路途辛苦,但她從不喝酒、不喝咖啡、不喝茶,她不需要這些刺激大腦神經的東西。畢竟,在她眼前所展開的一切,正如同七年前那一眼回眸,已足夠讓人興奮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