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淄河邊的童年記憶這麼美好!可惜回不去了……

最近看到我們村畫家馮衍成大哥的幾副畫作:明朝進士鄭光溥家府大門外的小橋、從前邀兔崖最熱鬧的地方——前街大槐樹、邀兔崖從前的大石灣——威灣。

我老家所處的胡同就在當初鄭光溥的解元府內, 小時候胡同裡還有好多古建築。 我家住的四合院內的房子是那種老式大瓦房, 前出廈、後落階, 東面的院子裡還有一座二層樓, 胡同最北面還有一座家廟, 我只記得廟裡有一棵老松樹,

我曾經偷偷跑進去撿松球。

當時胡同裡住了十幾戶人家, 幾十口人, 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 院子裡炊煙嫋嫋, 孩子們的打鬧聲, 大人們的說笑聲, 咯咯的雞叫聲, 狗的吠聲, 好不熱鬧。

有一年, 我家屋頂上飛來了一大群鴿子, 有三十多隻, 有一只是白色的,

其餘全部是灰色的, 父親用高粱杆子編了一個長方形的席排, 搭在房子前出廈的兩根大橫樑上, 還在橫樑上掛上了個陶罐子, 罐底墊上些草。 平時鴿子就在房頂上活動, 要孵小鴿子時就把蛋下到罐子裡, 小鴿子剛孵化出來還不會飛時就在罐子裡或者跳到席排上活動, 直到長大了會飛了才飛到房頂上加入它們的大家庭。 不會飛的小鴿子經常從前出廈的席排上掉下來, 我們就踩著梯子把它送上去。

記不清這群鴿子在我們家住了幾年, 後來附近有個人經常趁我們不在家時用自製的槍打它們, 有一天, 鴿子全都飛走了, 再也沒有回來, 我們全家為此失落了好長時間。

胡同口有一磐石碾, 那時還沒有機器來磨碎糧食, 村裡人都是用石碾把糧食壓碎。 附近的鄰居每天都有人來推碾, 有時人多了還要排隊, 人歇碾不歇。

出了胡同迎面一座小石橋, 就是衍成大哥畫的那座橋, 石橋橫跨南北, 圓弧形的橋洞, 橋上欄杆也是用青石雕刻而成。 橋下有一條小水溝,

下大雨時, 從村西面山上流下來的水穿越村莊, 流過石橋洞向東進入村前的小河——淄河。 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們在石橋上玩耍, 有時靠在欄杆上, 有時翻身趴在欄杆上, 有的小夥伴爬上去橫跨在欄杆上, 我膽小, 從來不敢嘗試。

從我們胡同裡左拐有一條青石路, 路右邊有大約半米高的圍欄,上面是一塊塊長方形的大青石板,小孩子們喜歡在上面走來走去,更小的或者是膽小的讓大人牽著手在上面走;老太太們做好了飯,就拿個玉米皮編的蒲團坐在上面,東家長李家短;男人們在茶餘飯後或者農閒時節,蹲在圍欄上抽著自己卷的旱煙,湊在一起拉呱,拉拉今年莊稼的長勢,拉拉誰家又買了頭豬,拉拉誰家要蓋房子娶兒媳婦……;我們女孩子經常兩個人對坐在一起,玩抓石子和勾挑繩子的遊戲。天長日久,每一塊石板都被摩挲的溜光滑潤。

圍欄盡頭石板路的左邊有一棵老槐樹,就是衍成大哥畫中的大槐樹,樹幹很粗,兩個人方能合抱過來,樹幹下面有一個很大的樹洞,大小能鑽進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老槐樹下是村民的聚居地,更是夏天休閒納涼的好地方。外來的手工藝人也都習慣把攤子擺在那裡,補鍋的、焗盆的、磨剪子的、爆米花的……。大人們坐在槐樹下談天說地,說古道今,孩子們穿梭在大人的中間,從樹洞中鑽進鑽出,或者從家裡端一小瓢玉米來爆米花,“嘭”的一聲米花出鍋了,孩子們一哄而上。

經過老槐樹,順著青石路往前走大約一百米就來到了村口,我最早的記憶是村口有一個很大的水灣,這就是衍成哥畫中的“威灣”,夏天的夜晚從灣邊走,會聽到青蛙“呱、呱”的叫聲。

後來村裡人把大灣填平,靠南牆壘起了一個平臺,在平臺上南面建了幾間房子,當做了村裡的戲臺子,戲臺子兩邊豎著兩根木頭柱子,放電影時用來掛幕布。那時公社定期到各個村子放電影,每次要來放電影,大隊的喇叭就提前廣播下通知,村裡的大人小孩都興奮地奔相走告,小孩們更是提前到戲臺子下占地方。

我和弟弟下午早早就來到村口,用小石塊把占的地方圈起來,當中放上塊大點的石塊坐在上面等著天黑,天黑後我和弟弟輪流回家吃飯,順便從家裡拿三個小凳子來。一般是我和弟弟還有父親一塊看電影,母親在家忙忙碌碌很少出來看。那時的電影無非就是《南征北戰》了、《英雄兒女》了、《小兵張嘎》了等等,每個片子都看了好多遍了,但是每次放映人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弟弟每次看完電影回家都是眉飛色舞地從頭到尾表演一遍。

那時冬天農閒時節,村裡愛好戲曲的人就湊在一起唱戲排練,過完春節元宵節以前,就化好妝、穿上戲衣打扮起來,在戲臺子上一齣戲一齣戲地唱,唱的是呂劇《拾玉鐲》、《姊妹易嫁》、《小姑賢》、《牆頭記》等,表演唱腔非常精彩,吸引了好多鄰村的人前來觀看。

我們村子的東面有一條小河——淄河,沿著村邊由南往北緩緩流去。河水清澈見底,四季長流,白白的河沙鋪在河床上,魚兒在水中游來遊去。小孩子們在河水中捉魚、打水仗、游泳,女人們在河邊的石塊上洗衣服。我經常用洗臉盆端了幾件衣服去河邊洗,每洗完一件就曬在河邊的碎石塊上,衣服全都洗完後就來到水中和小夥伴們嬉鬧玩耍,厚厚的沙子踩在腳下軟綿綿的,跑起來非常費勁,如果有誰跑不迭就會讓別的小夥伴霍上一身水。

水中的魚兒很狡猾,看它在慢慢地游著,有時好像都停止不動了,你剛伸手去抓,它卻迅速地遊走了,就像在逗著你玩。等到玩夠了,曬的衣服也幹了,把衣服疊好放到盆子端回家去,到了明天又端著幾件衣服來到河邊……

河的對岸有很大一片白楊樹林,我經常領著弟弟和小夥伴們在林子裡玩。記得當時樹下是那種沙土地,有很多小蟲子在沙地裡爬來爬去,也不知聽誰說過螞蟻的屁股是酸的,我們就捉住最大的那種螞蟻用舌頭舔它的屁股,舔一隻嘗不出啥滋味,繼續捉繼續舔,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螞蟻的屁股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

我們玩的最多的遊戲就是把一隻蟲子埋到小沙堆裡,應該是只小甲蟲吧,把它埋上不長時間它就鑽了出來,大家手忙腳亂地再重新把它埋起來。這樣重複很多次,能玩很長時間,最後才把它放走,現在想想當時那小甲蟲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我很小的時候,土地都是集體所有,隊裡的社員都是一塊下地幹活,每個家庭只是分得很少的一部分山坡地當做自留地。我家的自留地堰邊有幾棵山楂樹和兩棵很大的柿子樹,山楂樹的果實又紅又大,但是好看不好吃,又苦又澀,深秋,紅紅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夠得著的就摘下來擔回家,奶奶都曬成了甜甜的柿餅,夠不著掛在樹上的有時自己會掉下來,從地下撿起剝了皮吃,軟軟的、甜甜的,我們叫做“喝烘柿”。

那時家家都養豬,我有一個任務就是上山打豬草,實際上就是挖野菜,苦菜、青青菜、灰灰菜、婆婆丁等等都是豬愛吃的野菜。我們幾個人挎著籃子,拿上小鐮刀,每天都往山上跑,除了打豬草就是漫山遍野地找野果子吃,麥收時節摘桑椹,夏天摘託盤和車厘子,秋天摘酸棗,哪個地方的酸棗樹多,哪棵樹上的酸棗又甜又脆我們都一清二楚,還順便逮螞蚱,從玉米地裡割了甜黍節像吃甘蔗一樣嚼著吃,還有一樣好吃的就是高粱杆子上的烏黴,咬一口滿嘴烏黑,現在知道烏黴實際上就是一種菌,就像蘑菇、木耳。

我還曾經跟著他們去掀蠍子,掀開石塊看到蠍子,用筷子做的鑷子夾起來放到一個小瓶子裡,把蓋子擰緊。有一次我把石塊下的蠍子夾起來,擰開瓶蓋想把蠍子放進去,沒想到瓶子裡的蠍子已經爬到了瓶蓋子上,嚇得我“啊”的一聲把瓶子、蓋子、夾子扔得老遠,以後再也沒有掀過蠍子。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已過去,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房子早已人去屋空,有的已經坍塌,有的已經拆掉蓋起了白牆紅瓦的新房,小石橋已埋到了地下,欄杆也沒了,大槐樹也早已不見蹤影,小樹林變成了莊稼地,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村裡也不放映露天電影了。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進城了,村裡只剩下了些年紀大的人還在種地,原來的山坡地沒人種了,長滿了雜樹和野草,村與村之間的羊腸小路不見了,全部拓寬建成了水泥路。

我現在休息時經常回老家,到處尋找小時候的蹤跡,有一句話常掛在嘴上:原來不是這樣子的。

我所懷念的早已成為過去,再也回不到我們的從前了!

文/無痕

(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瞭解更多淄博故事)

路右邊有大約半米高的圍欄,上面是一塊塊長方形的大青石板,小孩子們喜歡在上面走來走去,更小的或者是膽小的讓大人牽著手在上面走;老太太們做好了飯,就拿個玉米皮編的蒲團坐在上面,東家長李家短;男人們在茶餘飯後或者農閒時節,蹲在圍欄上抽著自己卷的旱煙,湊在一起拉呱,拉拉今年莊稼的長勢,拉拉誰家又買了頭豬,拉拉誰家要蓋房子娶兒媳婦……;我們女孩子經常兩個人對坐在一起,玩抓石子和勾挑繩子的遊戲。天長日久,每一塊石板都被摩挲的溜光滑潤。

圍欄盡頭石板路的左邊有一棵老槐樹,就是衍成大哥畫中的大槐樹,樹幹很粗,兩個人方能合抱過來,樹幹下面有一個很大的樹洞,大小能鑽進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老槐樹下是村民的聚居地,更是夏天休閒納涼的好地方。外來的手工藝人也都習慣把攤子擺在那裡,補鍋的、焗盆的、磨剪子的、爆米花的……。大人們坐在槐樹下談天說地,說古道今,孩子們穿梭在大人的中間,從樹洞中鑽進鑽出,或者從家裡端一小瓢玉米來爆米花,“嘭”的一聲米花出鍋了,孩子們一哄而上。

經過老槐樹,順著青石路往前走大約一百米就來到了村口,我最早的記憶是村口有一個很大的水灣,這就是衍成哥畫中的“威灣”,夏天的夜晚從灣邊走,會聽到青蛙“呱、呱”的叫聲。

後來村裡人把大灣填平,靠南牆壘起了一個平臺,在平臺上南面建了幾間房子,當做了村裡的戲臺子,戲臺子兩邊豎著兩根木頭柱子,放電影時用來掛幕布。那時公社定期到各個村子放電影,每次要來放電影,大隊的喇叭就提前廣播下通知,村裡的大人小孩都興奮地奔相走告,小孩們更是提前到戲臺子下占地方。

我和弟弟下午早早就來到村口,用小石塊把占的地方圈起來,當中放上塊大點的石塊坐在上面等著天黑,天黑後我和弟弟輪流回家吃飯,順便從家裡拿三個小凳子來。一般是我和弟弟還有父親一塊看電影,母親在家忙忙碌碌很少出來看。那時的電影無非就是《南征北戰》了、《英雄兒女》了、《小兵張嘎》了等等,每個片子都看了好多遍了,但是每次放映人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弟弟每次看完電影回家都是眉飛色舞地從頭到尾表演一遍。

那時冬天農閒時節,村裡愛好戲曲的人就湊在一起唱戲排練,過完春節元宵節以前,就化好妝、穿上戲衣打扮起來,在戲臺子上一齣戲一齣戲地唱,唱的是呂劇《拾玉鐲》、《姊妹易嫁》、《小姑賢》、《牆頭記》等,表演唱腔非常精彩,吸引了好多鄰村的人前來觀看。

我們村子的東面有一條小河——淄河,沿著村邊由南往北緩緩流去。河水清澈見底,四季長流,白白的河沙鋪在河床上,魚兒在水中游來遊去。小孩子們在河水中捉魚、打水仗、游泳,女人們在河邊的石塊上洗衣服。我經常用洗臉盆端了幾件衣服去河邊洗,每洗完一件就曬在河邊的碎石塊上,衣服全都洗完後就來到水中和小夥伴們嬉鬧玩耍,厚厚的沙子踩在腳下軟綿綿的,跑起來非常費勁,如果有誰跑不迭就會讓別的小夥伴霍上一身水。

水中的魚兒很狡猾,看它在慢慢地游著,有時好像都停止不動了,你剛伸手去抓,它卻迅速地遊走了,就像在逗著你玩。等到玩夠了,曬的衣服也幹了,把衣服疊好放到盆子端回家去,到了明天又端著幾件衣服來到河邊……

河的對岸有很大一片白楊樹林,我經常領著弟弟和小夥伴們在林子裡玩。記得當時樹下是那種沙土地,有很多小蟲子在沙地裡爬來爬去,也不知聽誰說過螞蟻的屁股是酸的,我們就捉住最大的那種螞蟻用舌頭舔它的屁股,舔一隻嘗不出啥滋味,繼續捉繼續舔,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螞蟻的屁股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

我們玩的最多的遊戲就是把一隻蟲子埋到小沙堆裡,應該是只小甲蟲吧,把它埋上不長時間它就鑽了出來,大家手忙腳亂地再重新把它埋起來。這樣重複很多次,能玩很長時間,最後才把它放走,現在想想當時那小甲蟲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我很小的時候,土地都是集體所有,隊裡的社員都是一塊下地幹活,每個家庭只是分得很少的一部分山坡地當做自留地。我家的自留地堰邊有幾棵山楂樹和兩棵很大的柿子樹,山楂樹的果實又紅又大,但是好看不好吃,又苦又澀,深秋,紅紅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夠得著的就摘下來擔回家,奶奶都曬成了甜甜的柿餅,夠不著掛在樹上的有時自己會掉下來,從地下撿起剝了皮吃,軟軟的、甜甜的,我們叫做“喝烘柿”。

那時家家都養豬,我有一個任務就是上山打豬草,實際上就是挖野菜,苦菜、青青菜、灰灰菜、婆婆丁等等都是豬愛吃的野菜。我們幾個人挎著籃子,拿上小鐮刀,每天都往山上跑,除了打豬草就是漫山遍野地找野果子吃,麥收時節摘桑椹,夏天摘託盤和車厘子,秋天摘酸棗,哪個地方的酸棗樹多,哪棵樹上的酸棗又甜又脆我們都一清二楚,還順便逮螞蚱,從玉米地裡割了甜黍節像吃甘蔗一樣嚼著吃,還有一樣好吃的就是高粱杆子上的烏黴,咬一口滿嘴烏黑,現在知道烏黴實際上就是一種菌,就像蘑菇、木耳。

我還曾經跟著他們去掀蠍子,掀開石塊看到蠍子,用筷子做的鑷子夾起來放到一個小瓶子裡,把蓋子擰緊。有一次我把石塊下的蠍子夾起來,擰開瓶蓋想把蠍子放進去,沒想到瓶子裡的蠍子已經爬到了瓶蓋子上,嚇得我“啊”的一聲把瓶子、蓋子、夾子扔得老遠,以後再也沒有掀過蠍子。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已過去,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房子早已人去屋空,有的已經坍塌,有的已經拆掉蓋起了白牆紅瓦的新房,小石橋已埋到了地下,欄杆也沒了,大槐樹也早已不見蹤影,小樹林變成了莊稼地,電視、電腦、手機的普及,村裡也不放映露天電影了。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進城了,村裡只剩下了些年紀大的人還在種地,原來的山坡地沒人種了,長滿了雜樹和野草,村與村之間的羊腸小路不見了,全部拓寬建成了水泥路。

我現在休息時經常回老家,到處尋找小時候的蹤跡,有一句話常掛在嘴上:原來不是這樣子的。

我所懷念的早已成為過去,再也回不到我們的從前了!

文/無痕

(識別二維碼添加關注瞭解更多淄博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