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有人傾訴,有人傾聽,於是就有了民謠

趙雷能理性地指出你現在所發生的問題, 這是個好事兒。 ”

馬頔說, 自己沒有粉絲, 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詞的反感。 “為什麼非要把歌加在某一個人身上呢,

我寫歌也不都是我身上所發生的事情啊。 那只是一個載體, 如果你聽歌, 儘量不要愛屋及烏。 ”馬頔說。

和馬頔一樣, 宋冬野似乎也不習慣被追捧。

2013年, 左立在《快樂男聲》的舞臺上唱紅了《董小姐》, 也唱紅了詞曲作者及原唱宋冬野。

“愛上一匹野馬, 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這句出自《董小姐》的歌詞一度成為了當年最熱門的網路流行語。

宋冬野也坦言, 自己那會兒有些浮躁, “覺得自己很厲害, 終於有這麼一天。 ”但之後他又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當普通人突然一曲成名, 多少都有點不知所措。 面對成名, 他們顯得有點矛盾, 一方面享受著名氣帶給他們的衣食無憂和揚眉吐氣, 一方面又不喜歡被議論和被追捧。

作為一直獨立運作甚至以態度著稱的民謠歌手, 他們的心態和那些被商業和資本包裝起來的偶像相比, 確實有些差異。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其實你我都一樣終將被遺忘”, 宋冬野最新的作品《郭源潮》裡這樣唱到。 “走過來/走過去/走過來再走過去”, 馬頔用萬曉利的這首《走過來走過去》總結自己的2015年。 “知名度這個東西肯定會過去的, 這東西是虛的。 過兩年再看看評價。 就知道了, 這東西挺沒勁的。 ”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趙小雷趙小雷, 趙雲將軍的趙、豎心小、雷鋒的雷, 我名字的意思是日照時下小雨小雨中響得一聲雷。 ”在《趙小雷》這首歌裡, 趙雷唱著自己。

17歲拒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趙雷開始去地下通道唱歌,

開始了他的音樂路, 隨後在後海酒吧唱歌。 2012年, 他從成都出發, 騎著摩托車, 用30天的時間, 在中國的20個城市演出了11場。

他的經歷某種程度上折射了當下中國城市民謠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普通人、酒吧和流浪。

2010年, 24歲的趙雷站在了當年最受關注的音樂選秀節目《快樂男聲》的舞臺上, 最終獲得全國第14名的成績, 之後, 他用借來的60萬發行了第一張專輯《趙小雷》。 2014年, 參加《中國好歌曲》, 演唱原創歌曲《畫》, 被劉歡稱讚為近些年聽到最好的歌詞, 自此之後, 趙雷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參加 《歌手》之後, 當趙雷成了朋友圈蹭熱點文章中躲不掉的名字, 那些真正的歌迷心情是複雜的。

一方面他們看著趙雷一路走來, 從花50塊聽他現場, 到如今花1000塊聽去他的演唱會,

自然為他如今的“揚眉吐氣”頗感欣慰。 但他們也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 “藏在心裡的歌手, 代表最私密的感情的歌曲, 就這麼眼睜睜飛到理髮廳和尋常百姓家了。 ”知乎上有網友這樣感歎。 此外, 他們也會擔心趙雷變得酒飽飯足之後, 就創作不出好音樂了。

這幾乎是所有民謠歌手火起來後, 他們的歌迷一致的心情。

好妹妹樂隊2015年通過眾籌的方式在北京能坐三萬多人的工人體育場舉辦了演唱會, 一度造成了當晚北京交通的擁堵。 當時, 很多歌迷就表示了同樣的擔心。

好妹妹的成員之一張小厚對這種擔心感到不解。 “創作更多時候是一種能力, 而不是一種靈感。 ”這是張小厚當下的感受。 而15分鐘就能寫出一首歌的好妹妹另一位成員秦昊也自認為是一個有天賦的創作者。

他們並不擔心安逸的生活會束縛他們的創作。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要探討的內容。 ”張小厚說。

秦昊以前不理解“陽光”和“正能量”這類詞, 他習慣讓自己陷入悲觀的情緒中, 站在人潮擁擠的北京四惠地鐵站, 他寫下了這樣的歌詞 :“你有多久沒有看到滿天的繁星, 城市夜晚虛偽的光明遮住你的眼睛。 ”在2015年9月的演唱會上, 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三萬多人在手機燈光營造的星空下陪好妹妹一起淚流滿面, 唱著這首《一個人的北京》。

現在的秦昊恐怕再也寫不出那樣充滿悲傷的詞曲了。 伴隨著歡快的曲風, 他和張小厚一起唱著“如果這城市不理睬你的愁, 不如我們來聽一首歌”。 這是他們不久前推出的一首單曲《不如我們來聽一首歌》。“越過山丘有越過山丘的表達”,秦昊和張小厚看起來很享受當下的創作狀態。

“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況變好了,自然就陽光了,這才真實的狀態。”好妹妹的經紀人奚韜一直認為“做自己”是好妹妹身上最寶貴的一點,也是很多年輕人喜歡他們的原因。好妹妹的音樂節目《你妹電臺》這兩年很少更新,因為他們越來越忙,閒暇時間越來越少,奚韜覺得這沒有任何問題,順其自然就好。為了讓兩人處於最舒服的狀態,他已經為好妹妹推掉了“五分之四的工作”。

和好妹妹相比,歌手馬頔仿佛沒那麼自如。

當愛好變成職業後,馬頔坦承自己沒以前那麼喜歡唱歌了。“我可能缺失的是以前的激情。第一是沒有時間;第二,每天都在這個圈子裡混,發現大家說的都差不多,發生的事也都差不多,很難找到點能把它寫出來。”他覺得這可能也跟年齡有關,“年紀越大,會越堅硬”。

民謠歌手馬頔。圖 / 受訪者提供

現在,“麻油葉”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越來越忙,大家沒辦法再像以前一樣,一幫人光著腳沿著二環跑上一圈,喝多了就往地上一躺。

“如果真唱不了就不唱了唄,我沒什麼想一定要唱一輩子。如果到60多歲,想唱歌就再唱兩句,那不是也挺好的嘛。”馬頔對自由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在每一種角色裡,都儘量做一個舒服的角色。”

和馬頔一樣,宋冬野也在盡可能讓自己的創作保有自由。

宋冬野喜歡宅在家裡,最長的一次他一連兩個月沒出過門,“死都不肯下樓”,吃飯就讓小賣部的老闆送兩個饅頭上來。那是一段被他稱之為“醉生夢死”的時光,當時他最愛的也是最愛他的奶奶去世,女朋友也離他而去。《董小姐》之後,宋冬野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安省橋北》,那也是他至今唯一的一張專輯,裡面有12首歌,其中有一半的歌都是那兩個月寫下的。

《安省橋北》之後,宋冬野一直沒有新作品。因為一次眾所周知的事件,宋冬野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2016年10月24日,伴隨著一首單曲《郭源潮》,他悄悄回歸。“層樓終究誤少年,自由早晚亂餘生。”宋冬野唱給郭源潮,或許,他也在唱給自己聽,單曲的封面圖是宋冬野孤獨的背影。

“我想和你一起虛度時光”

趙雷長得不算帥,但這並不妨礙很多姑娘為他著迷。

“聽他的歌就像在酒桌上,一個喝醉的人在給你傾訴這些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你只用不動聲色地聽著,最後拿起酒杯,敬往事一杯,點一支煙,讓生活隨風飄去。”一位網友在知乎上關於“如何評價民謠歌手趙雷?”的問題下這樣寫道。

某種程度上,這和當下這個複雜和匆忙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卻恰好迎合了人們“心嚮往之,終不能至”的心境。

“我憂鬱的白襯衫,青春口袋裡的第一支香煙。”28歲的趙雷唱著《少年錦時》。

這一幕,很容易把人拉回到199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高曉松曾回憶,1990年,每個星期五清華東大操場都有數十個來自北京高校的學生,大家一起點歌唱歌,那是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也並不骨感”的年代,青年一代開始更多地關注自我。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看了你的日記。誰把你的長髮盤起,誰給你做的嫁衣。”高曉松在這個時期寫下了《同桌的你》。

1994年,大地唱片的策劃人黃小茂,搜集了一批1983年到1993年的學生歌作並出版,專輯名稱叫《校園民謠1》,《同桌的你》被收錄進來,這一舉動被認為是內地校園民謠正式的開端。大地唱片對校園民謠做了如下界定:“在校大學生或者已離開校園的年輕人,他們仍以高校學生的心態創作的歌曲,不僅包括敘述校園內發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感動,也包括校園外的感觸。”

1995年,27歲的老狼,穿著白襯衫和黑西褲,站上春晚的舞臺。一首《同桌的你》,獲得了當年全國觀眾評選的“春晚最受歡迎節目”一等獎。同一年,老狼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戀戀風塵》,創下了20天23萬的銷售紀錄,成為當年中國大陸發行量最高的專輯。而這一年,也是“校園民謠”最火爆的一年。“校園民謠歌手”這個標籤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一直跟隨著老狼。

1994年和1995年也是校園民謠最盛行的兩年。《校園民謠1》之後,很快出了2、3和4。後來因為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厚,加上大眾審美疲勞,這股熱潮也就退了下來。

四年之後的1999年,樸樹帶著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引領了另一股熱潮。

“我們都是很可憐的動物,來到這世界,受點委屈,受點刺激,這麼苟且的活著。”樸樹唱道。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間點,在一個理想日漸崩塌的年代,朴樹如同一個憤怒的詩人,他用音樂擊碎了年輕人不切實際的憧憬,把他們拉回了現實的無奈和遺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20年後的2016年,高曉松又用他最擅長的方式為年輕人描摹了一個全新的理想生活。雖被指責“情懷行銷”,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句歌詞確確實實成了近兩年最火的雞湯文。

辭職去遠方的勇氣可不是誰都有,所以一名女教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才能刷爆朋友圈。相比之下,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更容易實現。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音樂人程璧用她的音樂把人們帶入了另一個詩意的世界。她幾乎是和宋冬野、馬頔和趙雷同一時期引起樂迷關注的民謠歌手之一。

穿著素色的寬鬆棉麻衣服,一頭長髮梳成辮子自然落在腦後,生活中的程璧和她歌曲裡所唱的畫面完全吻合,都很“文藝”。“她傳遞的不僅僅是音樂,還是一種‘文藝可以更美好’的價值觀。”民謠經紀人郭小寒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

而這種價值觀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推崇,或許正是因為它和時代形成的某種微妙反差。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重慶詩人李元勝的同名詩作。2013年,他幾乎是一氣呵成寫了這首詩。在此之前,“虛度”被等同於“浪費”,李元勝說他在這首詩裡刻意把貶義詞當褒義詞用,也代表了他對時代的一個全新價值判斷。

這恰好觸及了人們的痛點。“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出現一種‘瘋狂工作’的狀態,我們國家到了一個拐點,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拐點,我們應該停下來思考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民謠啊民謠》一書中收錄了李元勝的專訪,在李元勝看來,這首歌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程璧的作曲和演唱沒有考慮取悅任何人,也沒有想過被傳唱。

“生來就是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單,不管你擁有什麼”

“趙雷和李志誰更牛?”《成都》火了之後,這個問題再次被討論。李志是當代民謠圈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名字。

某種程度上說,老狼算是李志的粉絲,雖然他其實算是李志的前輩。李志的作品中,老狼最喜歡《工體東路沒有人》這一張專輯,是他一個人,一把琴,在“愚公移山”酒吧演出的現場Live專輯。

“他在臺上唱完一首歌,有時會跟歌迷插科打諢,但是他的作品本身顯現出的是他內心的狂野和超乎正常的反叛。”老狼說。

“愛情不過是生活的屁,折磨著我也折磨著你。”李志在《天空之城》中這樣放肆地描寫愛情。

老狼說,李志是他聽到的第一個把“屎屁尿”寫進歌裡,還表達得特別自然的歌手。

從高曉松式的“風花雪月”到李志的“屎尿屁臭”,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轉變。美好之外,青春的殘酷和生活的無奈也被唱進了民謠。

“忙忙碌碌為了什麼。什麼都別說,重複是你最好的選擇。”李志這樣歌唱生活。比起高曉松式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中故意忽略崎嶇現實的表達,李志的音樂更敢於直面現代人生活的真相。這當然和他的經歷有關。

2004年,李志從大學退學,進入音樂行業,和朋友在家裡用著盜版軟體和借來的琴錄製了第一張唱片《被禁忌的遊戲》。做到第三張唱片,他已經負債五六萬,迫於債務壓力,他去了一家電腦公司過了兩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他後來的很多歌都是那兩年寫的。

“生來就是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單,不管你擁有什麼。”李志在《梵古先生》中呢喃。

李志在當代民謠界,註定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僅是他在音樂中對生活的憤怒,還有他做音樂的過程中對行業的不滿和反叛。

李志後來是用借來的30萬製作了第四張專輯《我愛南京》,他認為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唱片,定價120元,由三張CD組成,最終還是讓他賠了錢。他不理解,把沒賣完的幾大箱子唱片拖到郊外,燒掉了。

在一股濃煙中,李志以抗議的姿態放棄了實體唱片,但他並沒有放棄音樂。在那之後,他的堅韌和執拗開始為他逐漸贏來聲譽和商業成功。

2017年2月19日,已經有了眾多鐵杆粉絲的李志舉行了人生中第一場直播發佈會。39歲的李志又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用12年,在全國334個地級市做334場演出,這個被他成為“三三肆計畫”。

之前,李志的巡演都是幾個固定的城市,固定的場地。2016年4月,重慶巡演結束後,李志還是快樂不起來了。

“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活著才能開心一點,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不妨礙我在悲觀裡找到一些開心的事情,但越找越不開心。”在一檔電臺節目的採訪中,李志曾這樣剖析自己。

這一晚,重複和不變又一次讓他陷入失落。一旁的合夥人建議他可以把巡演的地點做得均勻一點。當天晚上,他越想越興奮,很快就做出了初步的計畫書。

“牛啊!”這是經紀人遲斌聽到後的第一反應,緩了幾秒鐘後,他又加了一句“不確定性實在太多了。”歌手張瑋瑋得知自己的家鄉白銀也被李志列入了巡演計畫後感到很意外。除了白銀,這份計畫出現了不少諸如那曲縣和巴彥浩特等陌生地名,歌迷把334計畫稱之為“下鄉文藝匯演”

改變自己,完善行業,這是李志一直在做的事情。

剛開始做音樂那段時間,在飯局上,被問及職業是什麼,李志支支吾吾,用埋頭吃肉來躲避回答。2015年,他請父母去工人體育場,看自己的演唱會,才第一次向父母坦承了自己的職業。這個時候,他已經在這一行混了十年。

“我們國家的民眾對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有歧視的,這個來源大部分是從業者自己所造成的,這些年我一直想做一件事,把人們的偏見稍微扭轉一點。”李志說。他隨性,但不懶散,對待音樂極為認真。

目前,他合作的樂手全部和他的團隊簽約。這個團隊要接受一年超過200天的排練強度,為此李志買了一台打卡機,遲到三分鐘以內,扣掉一半排練費,超過三分鐘,一分錢的排練費都拿不到。500多次排練,李志自己從沒遲到過一次。

“你好你好,歡迎來獨立音樂新醫院”

和李志不同,好妹妹一直在順應時代的潮流。但和李志一樣,好妹妹也一直在為行業帶來新的玩法。

在好妹妹樂隊的音樂歷程中,2015年9月在北京工人場舉辦的那場演唱會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那是獨立音樂人通過眾籌第一次站上只有汪峰和周傑倫等一線歌手才能登上的舞臺。他們的經紀人奚韜也承認,好妹妹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自此之後明顯提高了。在那之後,好妹妹頻繁登上湖南衛視各地晚會,為多部電影演唱主題曲。

那次眾籌演唱會是奚韜成為好妹妹的經紀人之後一次大膽的嘗試,在獨立音樂圈產生了不小的波動。就這樣,兩個喜歡唱歌的普通上班族如今成了身家不菲的明星。

而在十年前,這一切幾乎不可能發生。放在那個時候,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如果不跟大的唱片公司合作,靠自己的力量,註定只能上演懷才不遇的悲劇。而到了好妹妹這裡,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民謠經紀人郭小寒認為,互聯網是降低技術門檻和擴大傳播的最好的工具。

2009年,只學了三個月吉他的邵夷貝寫了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放在網路上,很快點擊過萬,邵夷貝一曲成名。

2014年10月,歌手陳粒發現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了一個社交平臺的音樂排行榜上,“怎麼會有這種事,不花錢也能上。”她第一反應是哪個朋友花錢替她上了。隨後,她的名字成為多個音樂平臺的新寵和常客。憑藉著20多首粗糙的歌曲Demo,她舉辦了個人專場,一票難求。此後,自稱“一百八十線歌手”的陳粒一次次打破了獨立音樂的紀錄。

奚韜現在同時是好妹妹樂隊和陳粒的經紀人,負責他們除了音樂創作以外的所有事情。最近,他們又玩出了新花樣——在烏鎮做了一個創作營,跟近十個音樂平臺合作,連續九天直播好妹妹新專輯的整個製作過程。他們希望讓粉絲看到音樂的生產過程,能更好地認同音樂的價值。在直播中,好妹妹唱了歌曲的Demo,網友發表意見,而這些意見可能會影響到作品最後的呈現方式。

這張名為《實名制》的數字專輯會在2017年4月份正式上線,這一次在專輯的售賣上奚韜又嘗試了新的玩法:九天預售期前三天賣5塊,之後是10塊,最後是15塊,預售結束後,回到20塊。

“用賣樓的方式賣音樂,你買的是一個期貨,對消費者也更公平。”奚韜使用了消費者這個詞彙,而不是歌迷。“互聯網對人們的消費方式帶來了改變,每個時代你要找到一個跟消費者溝通的合適管道。”他說。

雖然他很清楚這次新的玩法會減少他們的收入,但“趣味性”“新的銷售模式”“新的互動方式”是他看重的。2017年,好妹妹的工作已經排滿了,他們將會去到10個城市舉辦演唱會。如果順利,他們還會出現在大螢幕上,這一次,不是唱主題曲,是當演員,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奚韜透露,好妹妹不會是主角,“他倆的故事是真實的,但又是非大眾的,不會引發更多人的共鳴。”近兩年有不少影視公司找上門來談好妹妹IP開發的事情,奚韜一直沒授權,他擔心交給別人,不能夠準確傳達好妹妹的價值觀。如今,劇本已經打磨好了。

奚韜算了一筆賬,2017年,十場演唱會直接能接觸到30萬人群,這些人都是好妹妹的精准受眾,如果電影籌備順利,他會把電影路演和演唱會合二為一。這部電影是否能順利開拍並走進影院,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籌備期間如果發生任何影響電影品質的事情,他們就會停掉這個計畫。“很多人覺得,好妹妹玩得越來越大了。”奚韜說,“因為我們能承受失敗的程度越來越高了啊。”

但他不希望把好妹妹和陳粒定義為“民謠歌手”。“如果要給他們一個標籤,只能是獨立音樂人,其他所有的定義都是不準確的。”他理解的“獨立”,一是創作自由不受市場影響,二是經營獨立,不受他人干擾。

對於《成都》帶動的這股民謠熱,奚韜覺得只是一個導火索,這是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果。

“復興,哪來的復興?其實還是外界因素在主導。可能有一天獨立音樂和主流音樂發展就是一樣,那就沒有主流和獨立了。”馬頔說。

“因為永遠有人要呐喊,所以永遠有搖滾樂,因為永遠有人要傾訴,所以永遠有民謠。”高曉松說。

宋冬野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說,自己身邊的很多獨立音樂人,他們都沒多大志向,沒想要多偉大,多火,“要是哪天沒人聽了也沒轍,畢竟平淡生活才是後半生該有的樣兒吧。”

馬頔用“歪打正著”形容自己的成名。一開始唱歌時他並沒有什麼訴求,也不覺得靠唱歌能養活自己。好妹妹出第一張唱片時,就想著能留下一個以後可以吹噓的資本,就挺好。“你看,你爸年輕時是做音樂的。”

而至於“什麼是音樂?”李志特意查閱了新華字典。“人類在長期勞動的過程中表達感情的工具。”新華字典告訴他。“它是表達感情的,如果表達的感情是假的,那就不是音樂了。”

在李志的觀念裡,大眾歌手是觀眾要什麼就給什麼,小眾歌手是我有什麼放什麼。“我沒有生來勇敢,天賦過人,面對人山人海只剩一些誠懇,我沒有怪脾氣,沒有鮮豔紋身,力量只夠表達一些真心。”《普通人》這首歌或許唱出了民謠打動人的最重要的一點。

就如同趙雷傾訴的那樣,“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這是他們不久前推出的一首單曲《不如我們來聽一首歌》。“越過山丘有越過山丘的表達”,秦昊和張小厚看起來很享受當下的創作狀態。

“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況變好了,自然就陽光了,這才真實的狀態。”好妹妹的經紀人奚韜一直認為“做自己”是好妹妹身上最寶貴的一點,也是很多年輕人喜歡他們的原因。好妹妹的音樂節目《你妹電臺》這兩年很少更新,因為他們越來越忙,閒暇時間越來越少,奚韜覺得這沒有任何問題,順其自然就好。為了讓兩人處於最舒服的狀態,他已經為好妹妹推掉了“五分之四的工作”。

和好妹妹相比,歌手馬頔仿佛沒那麼自如。

當愛好變成職業後,馬頔坦承自己沒以前那麼喜歡唱歌了。“我可能缺失的是以前的激情。第一是沒有時間;第二,每天都在這個圈子裡混,發現大家說的都差不多,發生的事也都差不多,很難找到點能把它寫出來。”他覺得這可能也跟年齡有關,“年紀越大,會越堅硬”。

民謠歌手馬頔。圖 / 受訪者提供

現在,“麻油葉”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越來越忙,大家沒辦法再像以前一樣,一幫人光著腳沿著二環跑上一圈,喝多了就往地上一躺。

“如果真唱不了就不唱了唄,我沒什麼想一定要唱一輩子。如果到60多歲,想唱歌就再唱兩句,那不是也挺好的嘛。”馬頔對自由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在每一種角色裡,都儘量做一個舒服的角色。”

和馬頔一樣,宋冬野也在盡可能讓自己的創作保有自由。

宋冬野喜歡宅在家裡,最長的一次他一連兩個月沒出過門,“死都不肯下樓”,吃飯就讓小賣部的老闆送兩個饅頭上來。那是一段被他稱之為“醉生夢死”的時光,當時他最愛的也是最愛他的奶奶去世,女朋友也離他而去。《董小姐》之後,宋冬野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安省橋北》,那也是他至今唯一的一張專輯,裡面有12首歌,其中有一半的歌都是那兩個月寫下的。

《安省橋北》之後,宋冬野一直沒有新作品。因為一次眾所周知的事件,宋冬野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一段時間。2016年10月24日,伴隨著一首單曲《郭源潮》,他悄悄回歸。“層樓終究誤少年,自由早晚亂餘生。”宋冬野唱給郭源潮,或許,他也在唱給自己聽,單曲的封面圖是宋冬野孤獨的背影。

“我想和你一起虛度時光”

趙雷長得不算帥,但這並不妨礙很多姑娘為他著迷。

“聽他的歌就像在酒桌上,一個喝醉的人在給你傾訴這些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而你只用不動聲色地聽著,最後拿起酒杯,敬往事一杯,點一支煙,讓生活隨風飄去。”一位網友在知乎上關於“如何評價民謠歌手趙雷?”的問題下這樣寫道。

某種程度上,這和當下這個複雜和匆忙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卻恰好迎合了人們“心嚮往之,終不能至”的心境。

“我憂鬱的白襯衫,青春口袋裡的第一支香煙。”28歲的趙雷唱著《少年錦時》。

這一幕,很容易把人拉回到1990年代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高曉松曾回憶,1990年,每個星期五清華東大操場都有數十個來自北京高校的學生,大家一起點歌唱歌,那是一個“理想很豐滿,現實也並不骨感”的年代,青年一代開始更多地關注自我。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看了你的日記。誰把你的長髮盤起,誰給你做的嫁衣。”高曉松在這個時期寫下了《同桌的你》。

1994年,大地唱片的策劃人黃小茂,搜集了一批1983年到1993年的學生歌作並出版,專輯名稱叫《校園民謠1》,《同桌的你》被收錄進來,這一舉動被認為是內地校園民謠正式的開端。大地唱片對校園民謠做了如下界定:“在校大學生或者已離開校園的年輕人,他們仍以高校學生的心態創作的歌曲,不僅包括敘述校園內發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感動,也包括校園外的感觸。”

1995年,27歲的老狼,穿著白襯衫和黑西褲,站上春晚的舞臺。一首《同桌的你》,獲得了當年全國觀眾評選的“春晚最受歡迎節目”一等獎。同一年,老狼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戀戀風塵》,創下了20天23萬的銷售紀錄,成為當年中國大陸發行量最高的專輯。而這一年,也是“校園民謠”最火爆的一年。“校園民謠歌手”這個標籤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一直跟隨著老狼。

1994年和1995年也是校園民謠最盛行的兩年。《校園民謠1》之後,很快出了2、3和4。後來因為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厚,加上大眾審美疲勞,這股熱潮也就退了下來。

四年之後的1999年,樸樹帶著他的專輯《我去2000年》,引領了另一股熱潮。

“我們都是很可憐的動物,來到這世界,受點委屈,受點刺激,這麼苟且的活著。”樸樹唱道。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特殊時間點,在一個理想日漸崩塌的年代,朴樹如同一個憤怒的詩人,他用音樂擊碎了年輕人不切實際的憧憬,把他們拉回了現實的無奈和遺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20年後的2016年,高曉松又用他最擅長的方式為年輕人描摹了一個全新的理想生活。雖被指責“情懷行銷”,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句歌詞確確實實成了近兩年最火的雞湯文。

辭職去遠方的勇氣可不是誰都有,所以一名女教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才能刷爆朋友圈。相比之下,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更容易實現。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音樂人程璧用她的音樂把人們帶入了另一個詩意的世界。她幾乎是和宋冬野、馬頔和趙雷同一時期引起樂迷關注的民謠歌手之一。

穿著素色的寬鬆棉麻衣服,一頭長髮梳成辮子自然落在腦後,生活中的程璧和她歌曲裡所唱的畫面完全吻合,都很“文藝”。“她傳遞的不僅僅是音樂,還是一種‘文藝可以更美好’的價值觀。”民謠經紀人郭小寒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

而這種價值觀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推崇,或許正是因為它和時代形成的某種微妙反差。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重慶詩人李元勝的同名詩作。2013年,他幾乎是一氣呵成寫了這首詩。在此之前,“虛度”被等同於“浪費”,李元勝說他在這首詩裡刻意把貶義詞當褒義詞用,也代表了他對時代的一個全新價值判斷。

這恰好觸及了人們的痛點。“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出現一種‘瘋狂工作’的狀態,我們國家到了一個拐點,這也是一個時代的拐點,我們應該停下來思考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民謠啊民謠》一書中收錄了李元勝的專訪,在李元勝看來,這首歌最特別的地方在於程璧的作曲和演唱沒有考慮取悅任何人,也沒有想過被傳唱。

“生來就是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單,不管你擁有什麼”

“趙雷和李志誰更牛?”《成都》火了之後,這個問題再次被討論。李志是當代民謠圈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名字。

某種程度上說,老狼算是李志的粉絲,雖然他其實算是李志的前輩。李志的作品中,老狼最喜歡《工體東路沒有人》這一張專輯,是他一個人,一把琴,在“愚公移山”酒吧演出的現場Live專輯。

“他在臺上唱完一首歌,有時會跟歌迷插科打諢,但是他的作品本身顯現出的是他內心的狂野和超乎正常的反叛。”老狼說。

“愛情不過是生活的屁,折磨著我也折磨著你。”李志在《天空之城》中這樣放肆地描寫愛情。

老狼說,李志是他聽到的第一個把“屎屁尿”寫進歌裡,還表達得特別自然的歌手。

從高曉松式的“風花雪月”到李志的“屎尿屁臭”,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轉變。美好之外,青春的殘酷和生活的無奈也被唱進了民謠。

“忙忙碌碌為了什麼。什麼都別說,重複是你最好的選擇。”李志這樣歌唱生活。比起高曉松式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中故意忽略崎嶇現實的表達,李志的音樂更敢於直面現代人生活的真相。這當然和他的經歷有關。

2004年,李志從大學退學,進入音樂行業,和朋友在家裡用著盜版軟體和借來的琴錄製了第一張唱片《被禁忌的遊戲》。做到第三張唱片,他已經負債五六萬,迫於債務壓力,他去了一家電腦公司過了兩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他後來的很多歌都是那兩年寫的。

“生來就是孤獨,我們生來就是孤單,不管你擁有什麼。”李志在《梵古先生》中呢喃。

李志在當代民謠界,註定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不僅是他在音樂中對生活的憤怒,還有他做音樂的過程中對行業的不滿和反叛。

李志後來是用借來的30萬製作了第四張專輯《我愛南京》,他認為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唱片,定價120元,由三張CD組成,最終還是讓他賠了錢。他不理解,把沒賣完的幾大箱子唱片拖到郊外,燒掉了。

在一股濃煙中,李志以抗議的姿態放棄了實體唱片,但他並沒有放棄音樂。在那之後,他的堅韌和執拗開始為他逐漸贏來聲譽和商業成功。

2017年2月19日,已經有了眾多鐵杆粉絲的李志舉行了人生中第一場直播發佈會。39歲的李志又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用12年,在全國334個地級市做334場演出,這個被他成為“三三肆計畫”。

之前,李志的巡演都是幾個固定的城市,固定的場地。2016年4月,重慶巡演結束後,李志還是快樂不起來了。

“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活著才能開心一點,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不妨礙我在悲觀裡找到一些開心的事情,但越找越不開心。”在一檔電臺節目的採訪中,李志曾這樣剖析自己。

這一晚,重複和不變又一次讓他陷入失落。一旁的合夥人建議他可以把巡演的地點做得均勻一點。當天晚上,他越想越興奮,很快就做出了初步的計畫書。

“牛啊!”這是經紀人遲斌聽到後的第一反應,緩了幾秒鐘後,他又加了一句“不確定性實在太多了。”歌手張瑋瑋得知自己的家鄉白銀也被李志列入了巡演計畫後感到很意外。除了白銀,這份計畫出現了不少諸如那曲縣和巴彥浩特等陌生地名,歌迷把334計畫稱之為“下鄉文藝匯演”

改變自己,完善行業,這是李志一直在做的事情。

剛開始做音樂那段時間,在飯局上,被問及職業是什麼,李志支支吾吾,用埋頭吃肉來躲避回答。2015年,他請父母去工人體育場,看自己的演唱會,才第一次向父母坦承了自己的職業。這個時候,他已經在這一行混了十年。

“我們國家的民眾對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有歧視的,這個來源大部分是從業者自己所造成的,這些年我一直想做一件事,把人們的偏見稍微扭轉一點。”李志說。他隨性,但不懶散,對待音樂極為認真。

目前,他合作的樂手全部和他的團隊簽約。這個團隊要接受一年超過200天的排練強度,為此李志買了一台打卡機,遲到三分鐘以內,扣掉一半排練費,超過三分鐘,一分錢的排練費都拿不到。500多次排練,李志自己從沒遲到過一次。

“你好你好,歡迎來獨立音樂新醫院”

和李志不同,好妹妹一直在順應時代的潮流。但和李志一樣,好妹妹也一直在為行業帶來新的玩法。

在好妹妹樂隊的音樂歷程中,2015年9月在北京工人場舉辦的那場演唱會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那是獨立音樂人通過眾籌第一次站上只有汪峰和周傑倫等一線歌手才能登上的舞臺。他們的經紀人奚韜也承認,好妹妹的影響力和關注度自此之後明顯提高了。在那之後,好妹妹頻繁登上湖南衛視各地晚會,為多部電影演唱主題曲。

那次眾籌演唱會是奚韜成為好妹妹的經紀人之後一次大膽的嘗試,在獨立音樂圈產生了不小的波動。就這樣,兩個喜歡唱歌的普通上班族如今成了身家不菲的明星。

而在十年前,這一切幾乎不可能發生。放在那個時候,一個有才華的音樂人如果不跟大的唱片公司合作,靠自己的力量,註定只能上演懷才不遇的悲劇。而到了好妹妹這裡,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民謠經紀人郭小寒認為,互聯網是降低技術門檻和擴大傳播的最好的工具。

2009年,只學了三個月吉他的邵夷貝寫了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放在網路上,很快點擊過萬,邵夷貝一曲成名。

2014年10月,歌手陳粒發現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了一個社交平臺的音樂排行榜上,“怎麼會有這種事,不花錢也能上。”她第一反應是哪個朋友花錢替她上了。隨後,她的名字成為多個音樂平臺的新寵和常客。憑藉著20多首粗糙的歌曲Demo,她舉辦了個人專場,一票難求。此後,自稱“一百八十線歌手”的陳粒一次次打破了獨立音樂的紀錄。

奚韜現在同時是好妹妹樂隊和陳粒的經紀人,負責他們除了音樂創作以外的所有事情。最近,他們又玩出了新花樣——在烏鎮做了一個創作營,跟近十個音樂平臺合作,連續九天直播好妹妹新專輯的整個製作過程。他們希望讓粉絲看到音樂的生產過程,能更好地認同音樂的價值。在直播中,好妹妹唱了歌曲的Demo,網友發表意見,而這些意見可能會影響到作品最後的呈現方式。

這張名為《實名制》的數字專輯會在2017年4月份正式上線,這一次在專輯的售賣上奚韜又嘗試了新的玩法:九天預售期前三天賣5塊,之後是10塊,最後是15塊,預售結束後,回到20塊。

“用賣樓的方式賣音樂,你買的是一個期貨,對消費者也更公平。”奚韜使用了消費者這個詞彙,而不是歌迷。“互聯網對人們的消費方式帶來了改變,每個時代你要找到一個跟消費者溝通的合適管道。”他說。

雖然他很清楚這次新的玩法會減少他們的收入,但“趣味性”“新的銷售模式”“新的互動方式”是他看重的。2017年,好妹妹的工作已經排滿了,他們將會去到10個城市舉辦演唱會。如果順利,他們還會出現在大螢幕上,這一次,不是唱主題曲,是當演員,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奚韜透露,好妹妹不會是主角,“他倆的故事是真實的,但又是非大眾的,不會引發更多人的共鳴。”近兩年有不少影視公司找上門來談好妹妹IP開發的事情,奚韜一直沒授權,他擔心交給別人,不能夠準確傳達好妹妹的價值觀。如今,劇本已經打磨好了。

奚韜算了一筆賬,2017年,十場演唱會直接能接觸到30萬人群,這些人都是好妹妹的精准受眾,如果電影籌備順利,他會把電影路演和演唱會合二為一。這部電影是否能順利開拍並走進影院,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籌備期間如果發生任何影響電影品質的事情,他們就會停掉這個計畫。“很多人覺得,好妹妹玩得越來越大了。”奚韜說,“因為我們能承受失敗的程度越來越高了啊。”

但他不希望把好妹妹和陳粒定義為“民謠歌手”。“如果要給他們一個標籤,只能是獨立音樂人,其他所有的定義都是不準確的。”他理解的“獨立”,一是創作自由不受市場影響,二是經營獨立,不受他人干擾。

對於《成都》帶動的這股民謠熱,奚韜覺得只是一個導火索,這是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果。

“復興,哪來的復興?其實還是外界因素在主導。可能有一天獨立音樂和主流音樂發展就是一樣,那就沒有主流和獨立了。”馬頔說。

“因為永遠有人要呐喊,所以永遠有搖滾樂,因為永遠有人要傾訴,所以永遠有民謠。”高曉松說。

宋冬野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說,自己身邊的很多獨立音樂人,他們都沒多大志向,沒想要多偉大,多火,“要是哪天沒人聽了也沒轍,畢竟平淡生活才是後半生該有的樣兒吧。”

馬頔用“歪打正著”形容自己的成名。一開始唱歌時他並沒有什麼訴求,也不覺得靠唱歌能養活自己。好妹妹出第一張唱片時,就想著能留下一個以後可以吹噓的資本,就挺好。“你看,你爸年輕時是做音樂的。”

而至於“什麼是音樂?”李志特意查閱了新華字典。“人類在長期勞動的過程中表達感情的工具。”新華字典告訴他。“它是表達感情的,如果表達的感情是假的,那就不是音樂了。”

在李志的觀念裡,大眾歌手是觀眾要什麼就給什麼,小眾歌手是我有什麼放什麼。“我沒有生來勇敢,天賦過人,面對人山人海只剩一些誠懇,我沒有怪脾氣,沒有鮮豔紋身,力量只夠表達一些真心。”《普通人》這首歌或許唱出了民謠打動人的最重要的一點。

就如同趙雷傾訴的那樣,“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