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老子智慧:為什麼要報怨以德, 如何才能報怨以德?

2017-07-10 傳統文化論壇網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有言:

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 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意即:大要從小做起, 多要從少做起, 報答怨恨, 從“德”做起。 解決困難要從容易的開始, 想要成大事要從細微的開始;天下所有難事, 必定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再偉大的事情, 必定從細微的開始。 所以有道的人從來自以為大, 也不做什麼大事, 因此能成就其偉大。

老子的這一章, 很多人都解讀過, 有不少歧義, 不同的人解讀不一樣。

在讀這章的時候, 會給人一種空曠感, 讓人頓時感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所有的困難也都不是困難;再難的事情, 也是從容易開始解決;再偉大的事情, 也是從細微開始積累;再厲害的人, 都是在做一些小事;馬雲、比爾蓋茨、李嘉誠很厲害吧,

不也是一步一步做起來的麼?

有人說:我平時強迫自己讀很多書, 也讀傳統國學, 但讀幾年也讀不出什麼感覺。

有人讀書只是學習知識, 記性不錯, 甚至能背下來全文, 這種讀書意義就少了很多。 讀國學經典, 應該結合自己, 結合人生, 結合社會, 結合歷史有一些思考。 一旦你開始結合, 你會發現很容易跟古人對話。 並非對書中的內容一定要認同, 但一定要理解, 他有他的觀點, 你有你的觀點, 你們相互比較, 莞爾一笑。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每個人都有焦慮和擔心, 人們經常會對某件可能要發生的事情特別擔心。 但每每想到“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就很容易釋懷。 管它呢, 再大的事情, 也是一步一步來的。

我每時每刻需要面對的, 都是小事。

其實這些都好理解, 最難理解是“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 字面理解就是別人對我不好, 我還要對別人好。 但為什麼要這樣?

這些聖人, 都是一些怪異的人。

老子說:報怨以德。

耶穌說:別人拿走你的襯衣, 你把外套也給他。

孔子學生問:以德報怨, 何如?

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別人對你不好, 你就不要忍讓, 用正直報答怨恨, 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如果讓孔子回答耶穌的話, 孔子會說:誰拿走了你的襯衣, 你要立馬搶回來!誰要是送你衣服, 你也要送他衣服。

從這個回答看,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下立判。 孔子區別德和怨, 而老子沒有區別。 孔子以直報怨, 但怨依然在。 老子在第七十九章說:

和大怨, 必有餘怨。

意思是無論你如何調節怨恨, 總會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 而報怨以德, 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真的可以做到報怨以德麼?當然, 當我們理解了怨、理解了德、理解了愛, 就能做到。

首先, “怨”從何來?

有人偷了我的襯衣, 我心生怨氣。 如果襯衣對我很重要, 我怨氣就會非常重;如果襯衣對我不重要, 我怨氣就回比較小;如果那件襯衣本身就是我要丟掉的, 那我沒有怨氣。 這時我們會明白, 怨氣大還是小, 更多依賴於我們自己是否看重襯衣, 而和別人關係不大。

襯衣丟失,是物理現象,是一個事情的發生。我們內心把這個現象定義為“偷”,而我們從小被教育,偷東西是可恥的,於是有怨氣;襯衣被定義為是“我的”,我的東西被偷了,是個損失,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於是有怨氣。

如果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襯衣不見了,他會不會有怨氣呢?小朋友可能會著急,但一定不會有怨氣。得道的人,就像小孩子。

所有的怨氣,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其次,何為“德”?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們去追求德行,已經不符合德了。有人為了讓自己是道德模範,每天都要去做好事,這種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人從內心覺得清潔工人辛苦,每天都給他們送茶倒水,這種是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會刻意去分別這個行為是不是符合德行。

如果有人為了做到“報怨以德”,可以忍氣吞聲,做出高姿態還對別人好,但內心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評價,這時候早已遠離了“德”。

不德即不執著於德。心中不存在德的概念,也就不會產生怨與不怨的問題了。

再次,向內求。

別人對我好,我用一種方式做事;別人對我不好,我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事。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自己的做事方式是隨著別人的行為來變化,自己的情緒也是隨著外界而變化的。

我們希望得到的幸福、安寧,都在依賴外界環境。我們想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子,穿更漂亮的衣服,好像得到了這些我們就會幸福一樣。實際並非如此,社會發展這麼快,很多人積累了很多財富,但從來沒覺得幸福。這些都是向外求。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於得道的人來說,他會向內求。怨氣會不會生氣?這完全是內部產生的;誰對我不公平,只是內心的標籤;周圍社會的關係,都是內心的投射。得道的人,不會去分別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會抱著本心做事。所以老子說:抱一為天下式。

一個得道的人,根本不會對人起“怨”。因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來自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個得道的人,其行為符合德行。不只是報怨以德,報什麼都是以德。報怨以德,是說給我們世俗人聽的。

最後,什麼是“愛”?

有人說:理解是理解了,但我不是得道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報怨以德?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如此。首先父母不會對自己小孩產生怨恨,無論是什麼行為。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判斷是否有德行,只是在為他好。這正是抱怨以德。

父母為什麼可以這麼愛小孩?因為在很多父母心裡,孩子就是他們的一切。就像年輕人墜入情網,對方就是他的一切!到底是因為孩子是父母的一切,父母才愛小孩,還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父母的一切?答案是分不開。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某項東西是你的一切時,此時你就愛它。其實此時你就是愛,也就是一。

愛就是一,或者愛就是合一,或者愛就是你能意識到的合一,理解了這點,你會明白你本身就是愛,只是被情緒所掩蓋。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愛伴隨著怨恨。若能做到報怨以德,那麼怨恨才會徹底消失。

怨恨生於內心。一個聰明的人,一定擁有化解內心怨恨的能力,把視線從怨恨轉向愛。你必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的認知,從怨恨的黑淵中一步步走出。怨恨永遠在這裡,但當你登高前行,它就會成為行進的足跡。立於怨恨中止步不前,痛苦就會構成你生命的全部。

聖人之道,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以德行天下。

總有人說,我不是聖人,我不可能做到。

凡夫步出苦境,是為聖人。聖人淪落苦域,淪為凡夫。這一切取決於你自身的選擇,取決於你,是否真誠的愛著自己。

王陽明言“人皆以為堯舜”,每個人,無論是高矮胖瘦,無論是粗短細長,都有著超凡的秉質,都會成就偉大的事業。

所以,每個人都是聖人,你也是。

襯衣丟失,是物理現象,是一個事情的發生。我們內心把這個現象定義為“偷”,而我們從小被教育,偷東西是可恥的,於是有怨氣;襯衣被定義為是“我的”,我的東西被偷了,是個損失,我們從小被教育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於是有怨氣。

如果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襯衣不見了,他會不會有怨氣呢?小朋友可能會著急,但一定不會有怨氣。得道的人,就像小孩子。

所有的怨氣,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其次,何為“德”?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但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們去追求德行,已經不符合德了。有人為了讓自己是道德模範,每天都要去做好事,這種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人從內心覺得清潔工人辛苦,每天都給他們送茶倒水,這種是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會刻意去分別這個行為是不是符合德行。

如果有人為了做到“報怨以德”,可以忍氣吞聲,做出高姿態還對別人好,但內心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評價,這時候早已遠離了“德”。

不德即不執著於德。心中不存在德的概念,也就不會產生怨與不怨的問題了。

再次,向內求。

別人對我好,我用一種方式做事;別人對我不好,我用另外一種方式做事。這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自己的做事方式是隨著別人的行為來變化,自己的情緒也是隨著外界而變化的。

我們希望得到的幸福、安寧,都在依賴外界環境。我們想住更大的房子,買更好的車子,穿更漂亮的衣服,好像得到了這些我們就會幸福一樣。實際並非如此,社會發展這麼快,很多人積累了很多財富,但從來沒覺得幸福。這些都是向外求。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於得道的人來說,他會向內求。怨氣會不會生氣?這完全是內部產生的;誰對我不公平,只是內心的標籤;周圍社會的關係,都是內心的投射。得道的人,不會去分別是德行或者非德行,只會抱著本心做事。所以老子說:抱一為天下式。

一個得道的人,根本不會對人起“怨”。因為他明白所有的怨都來自自己,所有的怨只是“自我”的演化。一個得道的人,其行為符合德行。不只是報怨以德,報什麼都是以德。報怨以德,是說給我們世俗人聽的。

最後,什麼是“愛”?

有人說:理解是理解了,但我不是得道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報怨以德?

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如此。首先父母不會對自己小孩產生怨恨,無論是什麼行為。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判斷是否有德行,只是在為他好。這正是抱怨以德。

父母為什麼可以這麼愛小孩?因為在很多父母心裡,孩子就是他們的一切。就像年輕人墜入情網,對方就是他的一切!到底是因為孩子是父母的一切,父母才愛小孩,還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父母的一切?答案是分不開。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某項東西是你的一切時,此時你就愛它。其實此時你就是愛,也就是一。

愛就是一,或者愛就是合一,或者愛就是你能意識到的合一,理解了這點,你會明白你本身就是愛,只是被情緒所掩蓋。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愛伴隨著怨恨。若能做到報怨以德,那麼怨恨才會徹底消失。

怨恨生於內心。一個聰明的人,一定擁有化解內心怨恨的能力,把視線從怨恨轉向愛。你必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的認知,從怨恨的黑淵中一步步走出。怨恨永遠在這裡,但當你登高前行,它就會成為行進的足跡。立於怨恨中止步不前,痛苦就會構成你生命的全部。

聖人之道,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以德行天下。

總有人說,我不是聖人,我不可能做到。

凡夫步出苦境,是為聖人。聖人淪落苦域,淪為凡夫。這一切取決於你自身的選擇,取決於你,是否真誠的愛著自己。

王陽明言“人皆以為堯舜”,每個人,無論是高矮胖瘦,無論是粗短細長,都有著超凡的秉質,都會成就偉大的事業。

所以,每個人都是聖人,你也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