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告別“光灰城市”,黃石煤老闆們get另類生存技能

忍受住黑色謝幕的陣痛, 更多“煤老闆”們開始從曾經身價暴漲的神話中走出來, 積極擁抱轉型, 從光伏發電、種茶採茶到家禽養殖, 他們開始發掘自己其他的生存技能。

《支點》記者 李文卉

黃石園博會, 濃縮了黃石從資源依賴型城市向生態可持續發展型城市轉變的歷程。

“高標準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2016年6月3日, 在湖北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升級工作會議上, 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立下的軍令狀, 至今還如雷貫耳。

在軍令狀立下的三個月後, 因礦而興的老工業城市黃石便宣佈, 全市16家煤礦全部關閉退出, 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域無煤炭生產企業目標, 共計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35萬噸, 占湖北省的33.8%。

煙囪倒下了, 藍天歸來了, 遊客也多了。 當月舉行的首屆湖北省(黃石)園博會, 便吸引了60多萬名中外遊客。

如今的黃石, 天藍、地綠、水清、氣爽, 半城山色半城湖。

不遠處, 黃石港一片繁忙, 滬士電子、奧控電子等企業生產的新型電子產品, 正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運向四面八方, 全國第三大電子線路板產業基地在黃石崛起。

這座有著近百年採煤歷史的工礦老城, 何以將“去產能、調結構”的步子邁得更大?又何以能加速向“技術新城”“生態美城”蝶變?

“黃老二”壯士斷腕

黃石坐擁豐富的礦產資源, 歷史上曾創造過傲人的“煤炭GDP”, 成就了湖北省“黃老二”的輝煌。

但在長達百年的煤炭開採史中, 400多個開山塘口、150多座尾礦庫、數十萬畝工礦廢棄地, 以及可能無法統計的水域污染面積, 無疑也給這座城市的生態帶來莫大的傷害, 一度戴上“光灰城市”的帽子, 也讓這座城市的經濟對資源有著近乎“畸形”的依賴。

長期以來, 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等, 都是黃石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加分項。 有資料顯示, 鋼鐵、有色金屬等主導產業一度占該市工業比重的60.9%, 然而自2011年開始, 伴隨著這些產能過剩領域產品的價格下跌, 大幅拉低了黃石市的經濟增速。

為了青山綠水, 也為了經濟的健康發展, 黃石對高污染和落後的產能堅決說“不”。

在一次市委全會上, 時任黃石市委書記的周先旺首先發出詰問:“再走破壞資源老路, 不僅資源難以為繼, 甚至呼吸不到清新空氣, 那叫什麼幸福生活?”

隨後, 黃石確立“生態立市、產業強市”戰略, 打破“資源依賴怪圈”, 生態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3月15日, 黃石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擴大)會議召開,

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 為黃石進一步正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會議認為, 為了從產能過剩的桎梏中走出來, 重獲供給側優勢, 首先是去除多餘產能和無效產能, 實現產業“瘦身提質”。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 鋼鐵煤炭又是去產能重中之重, 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黃石, 必須壯士斷腕。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 2016年, 黃石共壓減粗鋼產能73萬噸, 淘汰落後鋼鐵產能36萬噸, 關停模具鋼企業165家, 關閉煤礦16處, 三年任務一年完成, 在湖北率先實現全域無煤炭生產企業目標, 同時實現全域無落後鋼鐵產能。

位於黃石市西塞山區的袁倉煤礦, 早在2014年就已關閉, 但它所隸屬的黃石工礦集團還在維持運行,

後者是湖北省最大的國有老礦之一。

“過去, 工礦集團僅在黃石地區就有4個煤礦, 僅袁倉煤礦高峰時就有4000多工人。 現在, 整個集團的留守人員不到110人。 ”黃石工礦集團副總經理張祖華介紹, 直到2016年底, 集團完成了旗下最後一個煤礦——株樹煤礦的關閉退出, 正式成為一家徹底不產煤的煤礦企業。

在黃石, 還有著很多跟黃石工礦集團命運相似的煤礦企業。 僅在陽新縣, 2016年下半年就集中關停了8家中小煤礦。 早在“十二五”期間, 黃石就已經先後關閉12家煤礦, 淘汰落後產能105萬噸。

那麼沒有自產煤之後, 能源問題怎麼解決?

黃石市給出的答案是:一是利用湖北九省通衢的交通優勢, 進一步拓寬煤炭物流通道, 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十三五’,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如是說。

目前,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歷來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煤礦關閉對當地的能源供給影響不大。

黃石市袁倉煤礦的老礦井退出歷史舞臺。

煤老闆的“另類”生存技能

拋開政策引導,從純市場化的角度看,由於資源日漸枯竭,黃石地區的煤礦開採難度大,且瓦斯含量高,地下水問題突出,每噸煤開採成本高達300-400元。“2012年以來,煤炭價格一路走低,一噸煤一度只能賣200多元,很多曾經靠資源發家的公司其實早已難以為繼。”曾經在陽新縣一家民營煤礦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張黎告訴《支點》記者,關停也是很多煤礦企業不得不作出的抉擇。

只不過,由於去產能效果初步顯現,煤炭供給在短時間內有了較大縮減,市場上的煤炭價格在去年一路飆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湖北很多地區煤炭行業去產能的積極性,黃石也不例外。

黃石市經信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作出全部退出決定時,確實遇到過一些阻力。恰逢去年煤炭價格大漲,很多被關停的小煤礦老闆表示不理解:“為什麼偏偏要在價格回升的時候,讓企業放棄賺錢呢?”但市、縣兩級政府出面,與企業負責人分析形勢、宣傳政策、動員其關閉退出。直至去年8月,陽新縣九龍宮煤礦提出關閉退出申請,許多小煤礦才慢慢理解了政府的用意和決定。

“宜快不宜慢,越早越主動。”對政府的去產能思路,張祖華表示堅決支持,“其實,早點跳出煤炭行業,對公司職工和黃石市長遠發展都有好處。”

但是,去產能不僅僅只是舊產能的淘汰和出清。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快速完成騰籠換鳥,這才是更重大的任務。

為此,黃石市大力實施“振興黃石製造”計畫,推進“黃石製造”向“黃石智造”升級。在新興管業,2400萬元技改資金的投入,讓老舊的半自動設備完成了智慧化改造,球墨鑄鐵管生產線上的一個按鈕,就替代了原來30多個人工動作,工作效率提高兩倍的同時,產品性能也有了質的飛躍;在水泥、鋼鐵等行業進入“冰凍期”的大背景下,華新水泥通過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改造,成為全國迴圈經濟示範點;新冶鋼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產品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

除了升級,很多煤炭企業必須要轉型。

“目前,市政府正結合國家政策、企業實際,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引導煤炭企業向生態旅遊、種植養殖等方面轉型發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了煤炭企業轉型的方向。

在轉型過程中,陽新縣金海煤炭開發管理區成了先行軍,在關閉區域內所有煤礦後,投資1.5億元種植了1萬畝白茶園,並修建國家級健身登山步道,引導關停礦井的煤老闆就地投身綠色產業;在陽新縣洋港礦業有限公司,企業留守職工用藤條和板材搭起圈舍,從事畜禽養殖。

更多的“煤老闆”,則開始從曾經身價暴漲的神話中走出來,積極擁抱轉型,從光伏發電、種茶採茶到家禽養殖,他們開始發掘自己其他的生存技能。

比如,去年11月,黃石市組織召開推進煤礦企業轉型發展金橋會,華電西塞山電廠、黃石東貝新能源公司對已退出的16處煤礦實地考察,讓煤礦企業轉行掘金新能源市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黃石人堅信,只有忍受住黑色謝幕的陣痛,綠色才能崛起。

陽新縣金海煤炭開發區白茶節。

幫助煤炭職工“換跑道”

相對於“財大氣粗”的煤老闆,以及那些還有能力向別的行業轉型的企業來說,普通煤炭職工的命運,則更加讓人牽掛。

在黃石市,僅陽新縣洋港鎮一地,就曾有2萬人端著“煤飯碗”,隨著煤礦關停,他們收入銳減。於是,有效安置職工及家屬,就成了黃石去產能工作的首要任務。

張黎介紹,在陽新縣,因為煤礦關閉需要再就業的職工多數在40歲以上,“幾乎在礦上幹了一輩子,也沒有別的謀生本領”。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市制定了引導退出煤礦企業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農業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轉型發展的思路,幫助這些企業職工再就業。

在市場短暫回暖與長遠利益間,有人徘徊。關鍵時刻,中央下達4.64億元去產能獎補資金,湖北省也籌措2.44億元配套,支持職工安置等。

在去年關停的黃石煤炭企業中,除工礦集團株樹煤礦一家國企外,其餘15家均是由各地在不同歷史階段招商引資來的民營企業。相對來說,國有企業職工安置較規範,但民營企業用工靈活,有臨時工,有季節工,流動性較大。

為了安置煤礦職工,黃石市政府按照“補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則,通過召開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免費提供轉崗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拓寬了煤炭去產能後職工就業管道。也就是在一次專場招聘會上,張黎謀得了一份保險公司的職位,目前已完成了兩次業務培訓,“以前還真沒想過自己還能從事金融行業”。說這話時,他的語氣略帶調侃和慶倖。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2月以來,黃石市勞動就業局牽頭舉辦了80余場“春風行動”系列招聘會,以“精准幫扶就業”為主旨,累計有262家企業提供了2.8萬餘個崗位,主要為普工、業務員等基礎性崗位,重點對接農村勞動者、貧困人員、去產能再就業人群需求。另一方面,該市開辦的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班、西式麵點培訓班等創業輔導培訓,也成了當地公共就業服務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堅定去產能,使得黃石工業產值大幅減少,卻換來了綠色發展空間。

近年來,黃石啟動近百億元資金,修復治理轄區內327個開山塘口、5萬多公頃石漠化荒地。2015年起還逐步關停沿江、環湖等重點區域80%以上的礦山,並將大冶湖水面從60平方公里恢復到75平方公里。

通過開展“五邊三化”“八園六帶”建設,黃石新建山地生態公園、濕地公園、沿湖沿江景觀帶,新增和改造綠地面積125公頃,城市綠心由磁湖拓展至大冶湖。

煙囪倒下去,生態立起來。2013年,鐵山工礦廢棄地上的生態園博會,創造了“石頭上開花”的奇跡;2014年,大冶茗山鄉鄉村玫瑰園博會,開啟了轉型發展的“玫瑰之約”;2015年,陽新城市園博會,讓市民生活更美好;連續6年,黃石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好於國家二級標準,天數達到301天以上。

杉林水岸、七彩花田、淩波步道、花鳥濕地……一幅美輪美奐的生態畫卷,正在黃石展開。

構建西電東輸特高壓電網;二是調結構,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引導燃煤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或改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及其他清潔能源。

“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十三五’,湖北新能源產業將迎來最好的時期。”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銘如是說。

目前,黃石市的主要電源是華電西塞山電廠和黃石熱電廠,年均用煤超過400萬噸,而黃石全市所有煤礦企業產能不足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黃石電廠電煤歷來以外購為主,本地煤僅為補充,煤礦關閉對當地的能源供給影響不大。

黃石市袁倉煤礦的老礦井退出歷史舞臺。

煤老闆的“另類”生存技能

拋開政策引導,從純市場化的角度看,由於資源日漸枯竭,黃石地區的煤礦開採難度大,且瓦斯含量高,地下水問題突出,每噸煤開採成本高達300-400元。“2012年以來,煤炭價格一路走低,一噸煤一度只能賣200多元,很多曾經靠資源發家的公司其實早已難以為繼。”曾經在陽新縣一家民營煤礦擔任技術負責人的張黎告訴《支點》記者,關停也是很多煤礦企業不得不作出的抉擇。

只不過,由於去產能效果初步顯現,煤炭供給在短時間內有了較大縮減,市場上的煤炭價格在去年一路飆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湖北很多地區煤炭行業去產能的積極性,黃石也不例外。

黃石市經信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作出全部退出決定時,確實遇到過一些阻力。恰逢去年煤炭價格大漲,很多被關停的小煤礦老闆表示不理解:“為什麼偏偏要在價格回升的時候,讓企業放棄賺錢呢?”但市、縣兩級政府出面,與企業負責人分析形勢、宣傳政策、動員其關閉退出。直至去年8月,陽新縣九龍宮煤礦提出關閉退出申請,許多小煤礦才慢慢理解了政府的用意和決定。

“宜快不宜慢,越早越主動。”對政府的去產能思路,張祖華表示堅決支持,“其實,早點跳出煤炭行業,對公司職工和黃石市長遠發展都有好處。”

但是,去產能不僅僅只是舊產能的淘汰和出清。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快速完成騰籠換鳥,這才是更重大的任務。

為此,黃石市大力實施“振興黃石製造”計畫,推進“黃石製造”向“黃石智造”升級。在新興管業,2400萬元技改資金的投入,讓老舊的半自動設備完成了智慧化改造,球墨鑄鐵管生產線上的一個按鈕,就替代了原來30多個人工動作,工作效率提高兩倍的同時,產品性能也有了質的飛躍;在水泥、鋼鐵等行業進入“冰凍期”的大背景下,華新水泥通過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改造,成為全國迴圈經濟示範點;新冶鋼實施產品資訊技術革新,產品成功應用於“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

除了升級,很多煤炭企業必須要轉型。

“目前,市政府正結合國家政策、企業實際,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引導煤炭企業向生態旅遊、種植養殖等方面轉型發展。”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了煤炭企業轉型的方向。

在轉型過程中,陽新縣金海煤炭開發管理區成了先行軍,在關閉區域內所有煤礦後,投資1.5億元種植了1萬畝白茶園,並修建國家級健身登山步道,引導關停礦井的煤老闆就地投身綠色產業;在陽新縣洋港礦業有限公司,企業留守職工用藤條和板材搭起圈舍,從事畜禽養殖。

更多的“煤老闆”,則開始從曾經身價暴漲的神話中走出來,積極擁抱轉型,從光伏發電、種茶採茶到家禽養殖,他們開始發掘自己其他的生存技能。

比如,去年11月,黃石市組織召開推進煤礦企業轉型發展金橋會,華電西塞山電廠、黃石東貝新能源公司對已退出的16處煤礦實地考察,讓煤礦企業轉行掘金新能源市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黃石人堅信,只有忍受住黑色謝幕的陣痛,綠色才能崛起。

陽新縣金海煤炭開發區白茶節。

幫助煤炭職工“換跑道”

相對於“財大氣粗”的煤老闆,以及那些還有能力向別的行業轉型的企業來說,普通煤炭職工的命運,則更加讓人牽掛。

在黃石市,僅陽新縣洋港鎮一地,就曾有2萬人端著“煤飯碗”,隨著煤礦關停,他們收入銳減。於是,有效安置職工及家屬,就成了黃石去產能工作的首要任務。

張黎介紹,在陽新縣,因為煤礦關閉需要再就業的職工多數在40歲以上,“幾乎在礦上幹了一輩子,也沒有別的謀生本領”。黃石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市制定了引導退出煤礦企業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農業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轉型發展的思路,幫助這些企業職工再就業。

在市場短暫回暖與長遠利益間,有人徘徊。關鍵時刻,中央下達4.64億元去產能獎補資金,湖北省也籌措2.44億元配套,支持職工安置等。

在去年關停的黃石煤炭企業中,除工礦集團株樹煤礦一家國企外,其餘15家均是由各地在不同歷史階段招商引資來的民營企業。相對來說,國有企業職工安置較規範,但民營企業用工靈活,有臨時工,有季節工,流動性較大。

為了安置煤礦職工,黃石市政府按照“補到位、安到位、扶到位”原則,通過召開專場招聘會、發放求職補貼、免費提供轉崗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方式,拓寬了煤炭去產能後職工就業管道。也就是在一次專場招聘會上,張黎謀得了一份保險公司的職位,目前已完成了兩次業務培訓,“以前還真沒想過自己還能從事金融行業”。說這話時,他的語氣略帶調侃和慶倖。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2月以來,黃石市勞動就業局牽頭舉辦了80余場“春風行動”系列招聘會,以“精准幫扶就業”為主旨,累計有262家企業提供了2.8萬餘個崗位,主要為普工、業務員等基礎性崗位,重點對接農村勞動者、貧困人員、去產能再就業人群需求。另一方面,該市開辦的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班、西式麵點培訓班等創業輔導培訓,也成了當地公共就業服務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堅定去產能,使得黃石工業產值大幅減少,卻換來了綠色發展空間。

近年來,黃石啟動近百億元資金,修復治理轄區內327個開山塘口、5萬多公頃石漠化荒地。2015年起還逐步關停沿江、環湖等重點區域80%以上的礦山,並將大冶湖水面從60平方公里恢復到75平方公里。

通過開展“五邊三化”“八園六帶”建設,黃石新建山地生態公園、濕地公園、沿湖沿江景觀帶,新增和改造綠地面積125公頃,城市綠心由磁湖拓展至大冶湖。

煙囪倒下去,生態立起來。2013年,鐵山工礦廢棄地上的生態園博會,創造了“石頭上開花”的奇跡;2014年,大冶茗山鄉鄉村玫瑰園博會,開啟了轉型發展的“玫瑰之約”;2015年,陽新城市園博會,讓市民生活更美好;連續6年,黃石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好於國家二級標準,天數達到301天以上。

杉林水岸、七彩花田、淩波步道、花鳥濕地……一幅美輪美奐的生態畫卷,正在黃石展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