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伏羲氏族發祥地在哪裡?

誰是中華民族的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他的源頭在哪裡?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

——任城(濟甯)文化的源頭

主持人李慧林:回眸人類社會歷史, 探索新時代文化現象。 歡迎收看《人文任城》。 大家都知道我們濟甯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卻很少知道任城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 今天我們請來濟寧職業技術學院賈慶超教授講述那些古老的歷史。 賈教授您好(主持人好)。

(片花:賈慶超,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鄒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濟甯市突出貢獻專家。 長期從事鄒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研究)

李:探索人類文明的起源, 是常談常新的永恆性話題。 要談任城文明的起源不得不從遠古說起, 追溯遠古自然要說到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各指誰呢?

賈:具體到三皇五帝這八位先祖的名號, 說法不太統一, 但一般認為三皇是太昊(伏羲)、少昊、神農(炎帝),

有的把少昊說成祝融或帝嚳;五帝是黃帝、顓頊、堯、舜、禹;把太昊伏羲作為三皇五帝之首是沒有歧義的。 其實, 這都不是確指個體的人, 而是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制部落的代表, 代表著文明演進的過程、時段。 先秦時代成書的《呂氏春秋》、《世本》已將太昊、伏羲合為一體, 統稱太昊伏羲氏。 《漢書·古今人表》定格為“上上聖人”, 以後通稱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百王之先。

李:哦!百王之先、上上聖人、人文始祖, 與我們任城有什麼關係嗎?

賈:不僅有, 而且太直接了。 乾脆一點說:任城濟寧一帶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 這一帶文明起源很早, 考古發掘的北辛文化類型證明8000年前就已進入了鋤耕農業階段。 夏王朝產生之前有一個部落方國時代,

任國就是“有仍氏”建立的部落方國, 較早跨入國家文明的門檻。 古代“仍”、“任”二字同音通用, 夏商時期稱之為“仍國”、“有仍氏國”或“任國”, 其後習慣只稱“任”而不再稱“仍”了。 戰國時期, 孟子多次來到任國, 他與任國國君的弟弟季任有深厚交往, 二人互相饋贈禮物;戰國末期, 任國被楚國所滅;秦代統一後設任城縣;漢代、唐代又設任城國;元代至正年間(約西元1350年前後)濟寧州治由巨野遷至任城, 從此改稱濟寧。

李:也就是說700年之前我們這裡一直稱任城, 任城是濟寧的前身, 先前的名字。

賈:對!如果對任城歷史文化淵源給予定位, 就是兩句話:從地理環境上說, 屬於泰蒙山脈西麓——汶泗流域的腹心地帶——鄒魯地區的中西部,

波及魯西南;從文化的脈承關係上講, 屬於東夷昊族文化圈及其之後衍生的孔孟儒家文化。

李:噢, 任城的歷史定位有這麼幾個關鍵字:泰蒙山脈, 汶泗流域, 鄒魯地區, 東夷昊族, 孔孟文化。 那東夷昊族……

賈:東夷昊族就是太昊伏羲氏族, 相當於考古學上的大汶口文化時期, 是母系制後期向父系制過渡和父系制初期階段, 大致距今7500年到5500年之間吧。 明確而最早提到“任”是太昊的後裔故地的文獻資料, 是《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的記載:“任、宿、須句、顓臾, 風姓也, 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 以服事諸夏。 ”爾後的史書典籍均以此為據。

李:“任、宿、須句、顓臾, 風姓也, 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 以服事諸夏”。 說的什麼意思呢?

賈:這句記載雖然簡短, 但指意明確,

內涵深刻。 大致包含四層意思:一是通過祭祀地望標明地理位置;二是“鳳姓”族系, 風即鳳凰的“鳳”, 屬於原始鳳鳥圖騰崇拜, 後面我還要專講;三是主持太昊和濟水神的祭祀, 屬於太昊後裔, 也就是太昊之墟;四是以這種古老的資格與特殊身份, 建立和穩定中原各國。

李:噢, 那你就先說一下這四個小國的地理位置吧?

賈:這四個小國集中處於今濟寧市及其周邊範圍, 東起蒙山, 西到濟水, 南鄰微山湖, 北接大汶河, 即泗河的中上游地帶, 這裡才是太昊伏羲氏族獨立起源的發祥地, 而不是從黃河中上游或其他地域遷徙流傳過來的。 這是《左傳》經文明確無誤的記載, 而其他地區多是由“注疏”引發, 缺乏如同《左傳》這樣的經典記載和考古學的支援。

李: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河南淮陽說太昊伏羲是從他那兒流布到我們山東的。請你具體講一下。

賈:從地理學上來講,河南淮陽屬於洪泛平原,人類文明起源不會太早;再從考古學上來看,當地最早的平糧台遺址出土的東西主要是龍山期的,早期的可達大汶口文化後期,應當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亞地方文化類型。唐蘭、王獻唐先生的“太昊伏羲氏族創造了大汶口文化”的論斷,幾十年前已為學界公認,那麼,淮陽史前新石器文化的歸屬,即三皇五帝的根源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呵!太昊伏羲氏族的根還是在泗河流域。那就請你繼續把太昊後裔的四個小國說清楚吧!

賈:首先提到任國,就是今天的任城、濟寧駐地了,所以《濟寧直隸州治》稱任城為“青帝之墟”,“青帝”即東方太陽大帝——太昊伏羲,“墟”即故土舊地、誕生地;宿國,位於今任城、汶上與甯陽交界一帶,春秋時被宋國所奪,宿人南遷,定居蘇北,所以叫宿遷;須句(古字古音為勾),今梁山東平一帶,當邾國侵犯須句時,由於須句是魯僖公的母親成風的娘家(也就是魯僖公的姥姥家),成風便對魯僖公說“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若封須句,是崇昊、濟而修祀”,又乙太昊故居舊邦的身份尋求魯國保護,讓魯國出兵伐邾而複國;顓臾,今泗水東部,除對太昊的祭祀之外,還主持對蒙山神的祭祀,《論語》有孔子曰“先王以為東蒙主”,孔子從維護顓臾的古老地位出發,反對季氏攻打顓臾。說明直到春秋時代的顓臾雖然成為魯國附庸,但也保持相對獨立性。

李:尋根溯源的關鍵字又在“祭祀”,主持祭祀說明了什麼?

賈:《左傳》多次提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把祭祀與軍事作為國家最大的兩件事,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軍事的重要不用再說,尤其在部落諸侯紛爭兼併的年代。祭祀的作用和意義就是運用祖先神靈統一人心,煥發愛國愛民的民族情結,凝聚意志,保家衛國,即儒家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並且對祭祀的要求非常嚴格,只限本族,緊緊依循和維護族統血統、血緣祖根。《左傳》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即神靈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別族的神靈。直到現在還有這種傳統的影子,當嘲笑一個人從根上錯了之後,就說“你不看誰的林,光知道哭”,“哭錯林了”就是連最起碼的族系血緣宗親分不清,當然是最荒唐可笑的。《左傳·哀公六年》記楚昭王患病,占卜的人說是黃河之神在作怪,勸楚昭王祭祀黃河,昭王卻執意不肯,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來規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過本國的山川土地,自己受命祭祀的領地在江南,與黃河無緣,顯現一種理性的固本精神。所以孔子聽後讚揚道:“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認為這麼一個懂得大道理的國王不會失國。任國既祭祀先祖太昊,又主持濟水神的祭祀,不僅說明對名山大川的崇拜,也說明西部地望已達到與黃河並行而流的濟水。所以,《呂氏春秋》高誘注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於東方。”既然起於東方,也要葬于東方,自然要被東方後裔長久祭祀了。

李:噢,任城濟寧是名副其實的太昊之裔、青帝之墟。這些古典現象還接今天的地氣嗎?或者說現在還有祭祀的遺址、蹤跡可尋嗎?

賈:不僅有,而且眾多,密集性的,還是國營與民營合作聯辦的,平日的旅遊,節日的廟會,蔚為壯觀,至為罕見。首先要說兩城陳莊伏羲女媧陵,特點有三:一是年代最早,《漢書·地理志》有載,以後史不絕書。現在矗立的主殿系北宋建築風格,時為“大宋熙寧七年”即西元1074年,還是重修。二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廟,陵廟合一。孔子說“古者墓而不墳”, 即上古時代埋葬後不堆墳頭,爾後在陵墓上建享堂、廟宇進行祭祀,體現古代禮儀葬制;三是北依群山,南臨獨山湖,山環水抱,湖光山色,奠定了人文初創、易學演繹的優美生態環境。

李:聽說規模最為盛大的一處,要數鄒城郭裡鳧山腳下的伏羲女媧廟了?

賈:對!世世代代民間親切地稱為“爺娘廟”。它依據山勢,分上中下三路佈局,中路主建築為羲皇殿,上下兩路供奉眾多帝王和神仙。氣勢恢宏像個小圓明園,讓人產生震撼。廟中碑碣甚多,雕刻精美,最早的有唐代《重修伏羲廟碑》,最為高大的是明萬曆《綱紀碑》,至今聳立。“綱紀”就是皇綱帝王譜,從太昊一直到明神宗,共計載刻正統13朝234名帝王年號及其在位時間。全文2950字。通史跨度之長,皇帝年號之清晰,在位時間之確鑿,接續時代之謹嚴,鐫刻文字之簡約,在中國碑刻群中絕世無雙。所以我把它稱作“中國皇統第一碑”。

李:聽說嘉祥城西、臥龍山坡的長直集伏羲廟,也很有價值。

賈:對!站在那裡向西俯瞰就是遠古茫茫的大野澤與黃河、濟水了,屬於海拔較低的魯西南黃泛沖積平原。所謂“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明顯是為任國的西部邊界,從而實現與西部中原文化的交合與對接。

李:通過這些文物史跡和生活現象,請你對太昊伏羲氏族的起源及其主要活動區域作以總結概括。

賈:好!三皇五帝的根源還是以鄒魯為中心的汶泗流域,東起蒙山,西到濟水,泰山以南,淮河以北,黃河下游、黃淮平原,包括魯西、魯南、蘇北、皖北、豫東廣大地區,形成風俗習慣相同、文化命脈一致的獨特的文化類型和地緣關係。

汶泗流域為什麼會成為三皇五帝的搖籃?太昊伏羲氏族創始的文明如何流布全國?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

——中華民族的同根共源

主持人李慧林:賈教授,上次您從文獻記載與祭祀的地理位置上談了任城一帶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還要深入剖析,誕生這種文明,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賈:文化追根溯源必須按地理“流域”而斷,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埃及文明,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發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恒河流域締造了古印度文明,黃河長江流域崛起了華夏文明。今天我們所談的是在黃河下游、泰沂山脈西麓誕生的汶泗流域文明,最早可推至50萬—120萬年前的沂源猿人,以及5萬年前的新泰智人。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發育成熟繼而向全國流布,這是總體發展趨勢。

李:文明起源都是有地域特點的,有山水之根的。是否可以說,古老悠久、獨立起源、持續發展,這三大特徵是衡量、考證一切文明起源的尺規?

賈:很對!以鄒魯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大本營,從目前多種學科資料論證,應是確定無疑。人類發祥的“三部曲”是以山為根,以水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然後才去開發大平原。同時,也不可否認在發展流布的過程當中,有各種迂回、倒流的現象,不斷分化、征戰、兼併、融合、遷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分支族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著部落聯盟的總旗號,繼續舊有的名字,或以“氏”重新命名,這叫“族遷名隨”。即使摻雜進新的地域名號,但從根本神韻上依然呈現東方少昊伏羲氏族“自東而西而南而北”演進的歷史足跡,所有波及之處,應視為他的再生或再遷。這與考古發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佈區域及流布形態完全吻合,既說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發祥地,又說明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昊族文化。

李:好!你的立足點很堅實,思路很清晰。首先從起源和流布的基本形態、趨勢上,緊緊把握文化演進的脈絡和軌跡。

賈:是啊!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的建構。近幾年我一直堅持和宣導地理學、考古學、文獻學、民俗學、社會學、比較學、哲學等等,多學科綜合研究,齊頭並進互相印證,從而可以看出:具備汶泗流域這麼古老悠久、獨立起源、持續發展三大特徵的地區,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至為罕見。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古老文明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那麼,汶泗鄒魯地區則是中國唯一沒有中斷的地區。

李:強調我們這一地區的核心作用,與文明起源多元化、甚至“多元一體”的觀點是否矛盾?

賈:不矛盾!這就不得不講明“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係。一是“多元”不等於無核心,無核心無統一的“多元”是一盤散沙,永遠不會成為“一體”,這就要求統一的因素,核心的作用;二是不同區域的“多元”是基礎,是個性,是必要條件,但不是目的,融匯統一為“一體”才是目的,是主流,是趨勢。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大團結、大和諧、大一統,也就是孔子歸納的《春秋》精神、社會理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就要看在多元的統一中,誰的凝聚力最強,誰的輻射面最廣,誰最能代表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乙太昊伏羲氏族為引領的父系制文明、大汶口文化,生命力非常強悍,很快成為征服各方而席捲全國的歷史潮流。

李:您能舉幾個例子,說明對其他地區和民族的影響嗎?

賈:黃河中游的仰紹文化後期發現了許多大汶口文化器物,即山東人的生活遺存,逐步取而代之。伏羲女媧摶土作人,濟世補天,滾磨成親,洪水之後再生人類的“兄妹婚姻”等神話傳說,不僅流行東方漢人典籍,而且在眾多少數民族(如西南苗瑤彝族)中傳唱不衰。河南南陽、四川、陝北等地的漢畫像石雕刻,也以伏羲女媧為主要題材。特別是那幅唐代吐魯番絹畫(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出土),官態富麗,雍容華貴,給伏羲加上維吾爾族的小鬍子,包裝與審美明顯西域風情化了,但其人首蛇身的主體內涵未變。說明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逐漸將伏羲女媧同化為自己的祖先,共認自己也是龍的傳人。

李:這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最終還要取決於他的發明創造。他究竟做了些什麼,有哪些突出的歷史貢獻?

賈:《周易》中說得比較全面,你的普通話說得好,請你讀一下吧——

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賈:結繩為網、以佃以漁表明漁獵經濟時代。是說伏羲初創人文時,上觀天文,下觀地理,近觀人間,遠觀萬物,依據天地自然和人類發育的法則,製成八卦,治理天下。陰陽八卦作為古老的文化符號,表徵著中國文字的先聲和理念的先河,標明哲學思維的誕生。

李:哦,據說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之所以成為現代電子電腦之父,就是由於受陰陽八卦二進位的啟發影響。

賈:是的,儘管時代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但一切人文科學的發明創造都蘊含著一種基本精神——“蓋取諸離”。“離”就是美麗的麗,附麗的麗,即附麗天地,依循規律,取法自然,才能構成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天地人的相生相成。即《周易·離》卦精神:“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嘉祥武氏祠題榜為“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明顯是繼承和總結《周易》的這段話,用16個字作以精煉概括。

李:還是武氏祠那幅精美絕倫的《伏羲女媧交尾圖》,每當想起或者看到它,就有一種祖先認同感、歸屬感,可以稱為我國歷史文明起源的圖示。

賈:對!人首蛇身,標誌著龍蛇圖騰,誕育人類;手執規矩,標誌著規天矩地,裁定萬物。這就從人類的草創到取法自然作八卦,經過漁獵經濟進入農耕文明,“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白虎通》),涵蓋了人類起源和文明演進的漫長過程。由此可見,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團,在祖國的東方汶泗流域披荊斬棘,前仆後繼,開拓文明,繁衍生息,率先進入父系制文明社會,然後以極其強悍的力量向周邊擴展,進入蔓延全國的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禹時代,奠定了夏王朝的誕生。

李:談到人類起源、人文初創,使我突然想到了盤古。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家喻戶曉,他與太昊伏羲什麼關係?

賈:呃,開天闢地的“盤古”,最早的文獻資料見於唐代的《藝文類聚》,其中注引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作品《五運歷年記》和《三五曆記》,才得以流傳開來。至於徐整的這兩部作品已不得而知了。可見盤古神話最早追溯到三國時代;或者說,唐代之前影響很小,三國之前根本沒有“盤古”這個名字。與三皇五帝相比,不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體系,明顯有佛化的影子,可視為佛家文化傳入中土的“舶來品”。而中國三皇五帝見諸古典經傳,先秦時代已經成熟,漢代已經定型,是土著根生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起源標誌。

李:這就清楚了!您揭示太昊伏羲氏族的肇始和發祥,清晰而完整地表述了鄒魯古老文化的淵源,及其在中華史前文明的源頭地位,校正並深化了我們的認識。

千秋萬代的人們,為什麼崇拜太陽,崇拜龍鳳?他的思想淵源在哪裡?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發源地的太陽崇拜

主持人李慧林:前兩期節目,分別從地理和族系根源上,說明鄒魯任城為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以及作為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開創文明並成為中華民族的同根共源。這期節目,我們還是請賈慶超教授從意識形態領域,即文化心理、民俗習慣上談談我們這一帶的原始先民如何嚮往光明、追求美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李:賈教授,您好!(主持人好)。人們一提到民俗文化,就自然追溯到圖騰崇拜,“圖騰”究竟什麼意思?

賈:最先把“圖騰”一說引入中國的是近代學者嚴複。“圖騰”一詞是北美印第安人方言的音譯,原意就是自己的“親族”,馬克思稱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即人類的幼年對自己及其族系來源的解釋和認定。這種對自身起源的追問和思考,也可視為生命科學的前夜。那時社會生產力和認識能力極度低下,只能通過擬人化的天真幼稚的想像,認為世界的一切都和自己一樣,具有生命、意志和靈魂,即“萬物有靈”的觀念,成為宗教信仰與圖騰崇拜產生的基礎。並且往往發生兩個極端,一是對威力無比、兇神惡煞、不可征服的奇禽猛獸或者自然現象,由恐懼轉化為佔有;二是對人親近的和善的美好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由嚮往轉化為佔有。並且人格化,都與自己的部族首領結合起來,形成半人半神或者禽、獸、人合體的崇拜偶像,以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形象、標誌或象徵,成為具有血親關係的“生命神”、“保護神”,即氏族圖騰。

李:哦,這就是那些神奇奧妙的形象的來源。可是,既然圖騰崇拜伴隨著宗教和神話而產生,那麼,本應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消失。為什麼沒有消失,反而長久地吸引著人們的幻想和迷戀呢?

賈:這是一個深邃的心理科學和文化現象,有的美學理論家稱為“有意味的形式”。我國民俗風情源遠流長,許多富有特色的內容都與遠古的觀念信仰息息相關。當把自然物與自己的族領結合為一體、創造了圖騰標誌的時候,就體現一種探索思維的精神,是力圖揭示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關係問題的最初思考。必然潛移默化為民族意識、心理習慣、生活風情、審美樂趣保留下來。所以通常又把民俗習慣稱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所謂歷史與現代一脈相承,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民族性與世界性相對統一的理論依據,都是因為文化精神的本質粘連,深深植根於風俗習慣之中,成為流淌民族血液的DNA。

李:噢,風俗習慣、血緣關係才是民族文化的根!據說,原始的信仰崇拜首先表現在自然現象,尤其是太陽崇拜上,對嗎?

賈:應該是!太陽崇拜是最早產生的世界性的十分普遍與穩定的自然崇拜。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特別在原始人類的生活中,最感恐懼的莫過於陰森寒冷再加狂風暴雨的黑夜,太陽一出,整個世界煥然一新,迎來光明、溫暖和幸福。所以,甲骨卜辭就有“迎日出、送日入”的記載,世界許多民族都有不同方式的太陽崇拜。希臘神話的阿波羅,羅馬神話的朱庇特,都具有太陽神的意義。

李:噢,那我們東方的“太陽神”可以稱為太昊伏羲嗎?

賈:可以。首先從其名號來看,伏羲的“羲”即曦,為日出之光;“昊”字像人頭頂太陽,光照天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字,均作正面人形,漢畫石刻中的“太昊舉日”,堪稱形象化的“昊”字;古代一再把太昊伏羲所居的汶泗流域,從地理地望、四方五行、八卦方位,到天國職能,均與東方日出、太陽崇拜連為一體,稱其“位在東方”,“出於震”,“主春,象日之明”,“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繼太昊而立的少昊也是“字青陽”,沿襲並保留太陽一族的神韻。

李:這是從文獻資料上看,從考古發掘中還能提供一些證明嗎?

賈:首先從墓葬方向上看,大汶口文化類型的墓葬方向普遍朝東,頭向太陽。而仰紹文化墓葬的方向基本以朝西為主,可能比喻人死如日落;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絕大多數朝北;河姆渡遺址墓葬朝東或東北。可能都在比喻和表達生前死後的信仰與靈魂的歸宿。再從器物的文字和裝飾上講,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日月山”,明顯是祭祀和崇拜太陽的,有的學者認為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族徽”。大汶口遺址的彩陶豆、野店遺址的彩陶盆,都圖繪著完整清晰的“太陽紋”,還有許多“十字紋”。不僅證明了太昊、少昊崇拜太陽,而且進一步證實了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昊族文化。

李:還有一些圖繪,太陽中有鳥,或者鳥與太陽合為一體,這是為什麼?

賈:這種“太陽鳥”現象,最早見於野店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背壺上,這是繼太陽與鳳鳥崇拜之後,二者的合一,說明東夷昊族崇尚太陽和以鳥為圖騰的一致性。在原始先民的眼中,太陽升起,黑暗過去,鳥兒才得以出現在枝頭歡快地鳴叫,翱翔于藍天。於是在陰陽觀念中,皆為“陽性”之屬,《鶡冠子》稱鳳鳥為“火鳥”,“火精”,“純火之禽,陽之精也”。加之那時不懂太陽與地球的運動關係,認為大地是永恆不動的,而太陽則由神鳥馱著,每天從東方起飛,降落西方。是太陽賦予鳥兒生命,又是鳥兒載著太陽運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漢畫像石中便形象地雕刻“金烏”、“陽鳥”、“三足烏”等等。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上,就有“金烏”立于陽中。所以,東方民族崇陽、尚鳥、尊龍有其深奧而又共通的歷史文化淵源。

李:哦,在有關太陽崇拜的神話傳說中,家喻戶曉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屬“夸父追日”了吧?

賈:對!《山海經》兩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請你念一下原文。

李:“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請您解釋一下。

賈:首先要解釋“誇父”及其身世。按《說文》解“誇從大,虧聲”,與東夷的“夷”同類相符;“父”在先秦典籍中不僅作“父親”講,又多是指男子、丈夫,誇父就是大丈夫,典型的東夷部落首領形象。許多典籍說他在炎黃蚩尤大戰中,與少昊、蚩尤一起,被炎黃集團殺戮,證明他屬於東夷昊族集團。《山海經》又稱“後土生信,信生誇父”,可見誇父之祖為“後土”,即土地神,社神,又與東方農業民族相契合。再者,我們任城喻屯為漢代亢父縣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亢”之本意為喉結,男性表徵,引申為高亢、高大,與“誇”同音同義,誇父即亢父。或因一音兩呼與兩寫,或因誇父部落被鎮壓之後而改傳“亢父”。《戰國策》曾記“亢父之險”,秦漢時代均置亢父縣,當時“亢父縑”是名揚中外的紡織品。總之,從誇父族系及其活動區域和亢父縣地望考察,可以說亢父即任城喻屯鎮的城南張,即誇父之鄉。直到現在全國流行俗語稱山東人為“山東侉子”,沒有誰說河南侉子、江蘇侉子的,這不應當是“傻大個”的貶義,而應當是包含歷史真情的讚語尊稱,即“誇父之子”,誇父的後代。

李:呵!誇父的故鄉、後代。那他追趕太陽又說明了什麼?

賈:一方面飽含太陽崇拜的意蘊,與時間賽跑、追求光明、嚮往美好等精神元素;一方面反映東方太陽族團(或者稱“陽夷”、“十日族”)打著太陽圖騰崇拜的旗號,風風獵獵逆黃河而上,向大西北遷徙挺進。英勇悲壯,氣壯山河,就連黃河、渭水也不足以解渴,雖然“道渴而死”者不少,但其後代畢竟艱難跋涉,到達渭水流域,安營紮寨,繁衍生息。“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即“桃林”。《列子·湯問篇》還說因為他的拐杖浸透了血肉,所以在大荒廣漠變成碧野綠洲,“鄧林數千里焉”。這就與在黃河中游考古發掘的大汶口文化遺存一致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共同反映出歷史的真相(也就是與我們上期節目中講的):發祥于祖國東方汶泗流域、鄒魯地區的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團,“自 東而西而南而北”向全國流布的歷史足跡。

李:好!今天從原始圖騰崇拜的形成,到太陽一族,到夸父追日,從古老的歷史中談出許多新意,謝謝賈教授。

要瞭解中華文明,必須瞭解龍鳳文化。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的美好願望來自哪裡?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讀:

龍鳳圖騰崇拜的故鄉

主持人李慧林:上期節目探討了我們任城濟寧古老的太陽崇拜以及誇父之鄉。今天我們繼續請賈慶超教授談龍鳳圖騰崇拜。

李:賈教授,您好!(主持人好)龍鳳崇拜是古往今來談論最多的話題,你怎樣認為?

賈:千百年來,龍鳳文化浸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說龍是威嚴、冷峻、權勢、力量的象徵,那麼鳳則是高貴、華麗、優美、溫柔的代表;龍給人以暴烈的莊嚴,鳳則給人以自由的親情;望子成龍蘊含著男性陽剛的追求,喜女成風則寄託著女性陰柔的祝福;龍譬若宙斯山上的雷火震驚世界,鳳宛如中國美的維納斯溫暖人間。千百年來,無論民間俗文化,還是儒士雅文化,還是宮廷官文化,各種傳說著述和儀式活動層出不窮。

李:那麼,追根溯源,與我們任城濟寧的關係如何呢?

賈: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原始圖騰崇拜,離不開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左傳》記載“黃帝以雲紀”,就是以雲為徽號,炎帝以火為徽號,共工以水為徽號,太昊以龍為徽號,少昊以鳥為徽號。這是三皇五帝時期各大部落集團的總稱號、總代表,其內部分支氏族又有不同的徽號或標誌。如炎黃大戰阪泉之野時的虎豹熊羆等等,顯然不是動物大會戰,而是以這些猛獸作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結合。“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其內部又有長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上龍氏、燭龍氏等等。當陰陽五行觀念形成之後又有分工,其下屬“春官(屬木)為青龍氏,夏官(屬火)為赤龍氏,秋官(屬金)為白龍氏,冬官(屬水)為黑龍氏,中官(屬土)為黃龍氏”。多種資料反映,太昊伏羲氏族在祖國的東方汶泗流域,建立過一個龐大的龍氏集團。

李:噢,因為我們這兒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源地,所以稱作中華龍文化的根。

賈:是的。在原始社會的“創生”與“感生”神話世界中,太昊伏羲以及炎帝、黃帝都是其母“感雷”所生,即雷神的兒子。如何理解“雷神”與龍的關係,是破解“龍圖騰”的關鍵。《周易》說“雲從龍”,說明遠古觀念中的風雷雨電是龍所致,龍成為雷電的“生命格”。換一個角度說,因為原始人類對暴雨雷電的震撼太恐怖、太深刻了,電閃雷鳴,取“隆隆”之聲,蜿蜒又像蛇形,因此逐漸吸收以蛇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特徵,再與自己的族領結合起來,集中抽象化為族系的圖騰標誌。所以,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們大多是人面蛇身,中華兒女也自覺共認為“龍的傳人”。

李:噢,既然作為圖騰,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還一定會有生殖孕育的因素吧?

賈:這個問題提得好!恩格斯講推動原始社會發展的“兩大生產”,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人類自身的生產。各種原始的生殖崇拜,其本質的意義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原始人不懂生育科學,卻還要解釋生育的起源,即人是怎麼產生的。這就必然與夢境感生、飲食起居聯繫起來。當時漁獵經濟時代,現實生活中的蛇、鱷應是“龍圖騰”的原生形態,或者說“龍”是以蛇、鱷為基本主體而附匯了其它多種動物的特徵。兗州王因遺址考古發現,大量的灰坑食品垃圾堆裡有許多蛇與揚子鰐的骨骼。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而又把夢境信以為真。他們白天與龍蛇虎豹搏鬥,晚上做夢並生了孩子,就認為是與龍蛇虎豹打交道的結果,說成龍蛇虎豹的兒子;再者,對人體生理的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不分,混為一團通稱肚子,認為吃什麼就拉什麼,吃什麼就生什麼,所以孩子也成了吃的結果。至今孕婦還有許多禁忌,如孕婦不能吃醜怪的東西,否則生的孩子不俊美,甚至不能吃兔子,吃了兔子生豁嘴,實際與生殖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原始生命科學的前夜,因充滿直觀幼稚的類比化的想像而產生的結果。

李:噢,以此類推,那“鳳圖騰”的產生也與“龍圖騰”一樣道理嘍?

賈:是啊。尚鳥之風起源很早,首先因為鳥兒歡快飛舞、活潑可愛的體態與習性,容易使人產生心理的愉悅與親情;特別是鳥兒自由翱翔、搏擊藍天的本領,更讓人心慕神往,從而導致仿生科學的萌芽;加之宗教信仰觀念,認為飛鳥往來於天地人之間,成為向天帝神靈通風報信的使者,或者受天帝指派,或者為天帝的化身,巡視並掌握人間。《山海經》中58個人神氏族的圖騰標誌中,鳥圖騰就占了14個,大都“出於東方君子之國”,即發祥於汶泗流域的“少昊鳥國”。

李:少昊鳥國?

賈:對。如同“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一樣,少昊則“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建立了一個龐大而有序的“鳥氏王國”。《左傳昭公十七年》有一段完整的記載,郯子面朝魯君,以少昊後裔談論少昊鳥國。當初因為少昊(摯)即位的時候,鳳鳥恰好飛來,取其瑞應“以鳥命官”。鳳鳥氏懂得天文曆法做了“曆正”總管,下按農時設立四季之官,如玄鳥氏(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主管“司分”,即掌管春分、秋分,實際上就是春耕春種、秋收秋種,是一年最關鍵的季節。四季之外,還有五鳩、五雉、九扈,共計24種鳥類,分別掌管國家不同的行政事務和農事安排。

李:呃,這麼有趣。內在的含義是什麼?

賈:既然稱之為“圖騰”,就應當與親族血緣有關。而不是到了少昊即位時鳳鳥突然而至,才認定圖騰。而是因為太昊“風(鳳)姓”鳥祖所生,故而“鳳鳥適至”才“以鳥命官”。這是在我國曆法史上“觀星象”之前的“觀物象”階段的產物——候鳥紀曆,即根據候鳥的來往和鳴叫時間的起止變化,確定節氣的劃分和農事安排。反映了少昊時代對農業生產的高度負責,並且體現出國家管理機構的雛形。孔子聽到郯子的這段話後也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認為東夷昊族各國保留了遠古時代的風俗文化。

李:噢,“蛇”為太昊母族圖騰,而“鳥”則為少昊母族圖騰,蛇與鳥應是中國龍鳳文化的源頭。

賈:對了!少昊鳥國有24個氏族,殷商和秦、趙等國都是鳳鳥氏族的子孫。《詩經》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繼而說商契的母親簡狄,因吞食“玄鳥卵”(燕子蛋)而生契,標明商族源于東方玄鳥氏族,甲骨卜辭也提供了證明;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死者生前口含陶球,當與“玄鳥卵”的崇拜歸屬有直接關係。直到現在生孩子,千百年的慣例仍然吃紅雞蛋,“紅”是血液生命的象徵,雞蛋鳥卵含圖騰的孑遺,寓意還是生命來源與鳥卵合一的表徵。有的考古學者通過王因遺址“鳥形陶鬹”一系的流布狀態,與其他文化區系比較,說明大汶口文化向全國的傳播和蔓延,見根中的,卓有成效。《史記·秦本紀》稱秦人的先祖“女修吞卵”而生皋陶,其子伯益輔佐舜、禹平治水土有功,賜姓“嬴氏”,成為嬴秦的始祖,西遷後建立趙國、秦國,所以“秦、趙宜祖少昊氏”。再看《史記·楚世家》稱顓頊為“楚國之先”,而顓頊本源於少昊鳥國,“少昊孺帝顓頊”。總起來講,東夷鳥族發育強大之後,遷徙擴散各地,東至沿海,北達燕遼,西到渭水,南通江淮。最近有人論證,東北的高麗族、臺灣的高山族,都是由少昊鳥族遷徒過去的,因為至今還保留著鳳鳥圖騰崇拜的淵源關係和生活習慣。

李:哦,通過圖騰崇拜可以看出人類的血脈繼承。那就請你對龍鳳文化的民族精神與現代品格,作以簡練概括吧。

賈:好。首先還是它的人民性,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是遠古勞動人民的創造和發展,並又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第二是哲理性,體現運動的,繼承的,更新的,發展的,多元的,抽象的,意念的,陰陽對立的,辯證統一的哲學意蘊。第三是時代性,體現蓬勃向上、昂揚奮發、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精神氣概和形態,成為民族振興的精神標誌和源泉。第四是凝聚力、號召力,體現多元一體到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和諧,成為維繫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兒女莫不以“龍鳳傳人”而認同和自豪,從而激發熱愛和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和優良傳統,播揚世界。

李: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河南淮陽說太昊伏羲是從他那兒流布到我們山東的。請你具體講一下。

賈:從地理學上來講,河南淮陽屬於洪泛平原,人類文明起源不會太早;再從考古學上來看,當地最早的平糧台遺址出土的東西主要是龍山期的,早期的可達大汶口文化後期,應當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亞地方文化類型。唐蘭、王獻唐先生的“太昊伏羲氏族創造了大汶口文化”的論斷,幾十年前已為學界公認,那麼,淮陽史前新石器文化的歸屬,即三皇五帝的根源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呵!太昊伏羲氏族的根還是在泗河流域。那就請你繼續把太昊後裔的四個小國說清楚吧!

賈:首先提到任國,就是今天的任城、濟寧駐地了,所以《濟寧直隸州治》稱任城為“青帝之墟”,“青帝”即東方太陽大帝——太昊伏羲,“墟”即故土舊地、誕生地;宿國,位於今任城、汶上與甯陽交界一帶,春秋時被宋國所奪,宿人南遷,定居蘇北,所以叫宿遷;須句(古字古音為勾),今梁山東平一帶,當邾國侵犯須句時,由於須句是魯僖公的母親成風的娘家(也就是魯僖公的姥姥家),成風便對魯僖公說“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若封須句,是崇昊、濟而修祀”,又乙太昊故居舊邦的身份尋求魯國保護,讓魯國出兵伐邾而複國;顓臾,今泗水東部,除對太昊的祭祀之外,還主持對蒙山神的祭祀,《論語》有孔子曰“先王以為東蒙主”,孔子從維護顓臾的古老地位出發,反對季氏攻打顓臾。說明直到春秋時代的顓臾雖然成為魯國附庸,但也保持相對獨立性。

李:尋根溯源的關鍵字又在“祭祀”,主持祭祀說明了什麼?

賈:《左傳》多次提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把祭祀與軍事作為國家最大的兩件事,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軍事的重要不用再說,尤其在部落諸侯紛爭兼併的年代。祭祀的作用和意義就是運用祖先神靈統一人心,煥發愛國愛民的民族情結,凝聚意志,保家衛國,即儒家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並且對祭祀的要求非常嚴格,只限本族,緊緊依循和維護族統血統、血緣祖根。《左傳》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即神靈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別族的神靈。直到現在還有這種傳統的影子,當嘲笑一個人從根上錯了之後,就說“你不看誰的林,光知道哭”,“哭錯林了”就是連最起碼的族系血緣宗親分不清,當然是最荒唐可笑的。《左傳·哀公六年》記楚昭王患病,占卜的人說是黃河之神在作怪,勸楚昭王祭祀黃河,昭王卻執意不肯,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來規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過本國的山川土地,自己受命祭祀的領地在江南,與黃河無緣,顯現一種理性的固本精神。所以孔子聽後讚揚道:“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認為這麼一個懂得大道理的國王不會失國。任國既祭祀先祖太昊,又主持濟水神的祭祀,不僅說明對名山大川的崇拜,也說明西部地望已達到與黃河並行而流的濟水。所以,《呂氏春秋》高誘注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於東方。”既然起於東方,也要葬于東方,自然要被東方後裔長久祭祀了。

李:噢,任城濟寧是名副其實的太昊之裔、青帝之墟。這些古典現象還接今天的地氣嗎?或者說現在還有祭祀的遺址、蹤跡可尋嗎?

賈:不僅有,而且眾多,密集性的,還是國營與民營合作聯辦的,平日的旅遊,節日的廟會,蔚為壯觀,至為罕見。首先要說兩城陳莊伏羲女媧陵,特點有三:一是年代最早,《漢書·地理志》有載,以後史不絕書。現在矗立的主殿系北宋建築風格,時為“大宋熙寧七年”即西元1074年,還是重修。二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廟,陵廟合一。孔子說“古者墓而不墳”, 即上古時代埋葬後不堆墳頭,爾後在陵墓上建享堂、廟宇進行祭祀,體現古代禮儀葬制;三是北依群山,南臨獨山湖,山環水抱,湖光山色,奠定了人文初創、易學演繹的優美生態環境。

李:聽說規模最為盛大的一處,要數鄒城郭裡鳧山腳下的伏羲女媧廟了?

賈:對!世世代代民間親切地稱為“爺娘廟”。它依據山勢,分上中下三路佈局,中路主建築為羲皇殿,上下兩路供奉眾多帝王和神仙。氣勢恢宏像個小圓明園,讓人產生震撼。廟中碑碣甚多,雕刻精美,最早的有唐代《重修伏羲廟碑》,最為高大的是明萬曆《綱紀碑》,至今聳立。“綱紀”就是皇綱帝王譜,從太昊一直到明神宗,共計載刻正統13朝234名帝王年號及其在位時間。全文2950字。通史跨度之長,皇帝年號之清晰,在位時間之確鑿,接續時代之謹嚴,鐫刻文字之簡約,在中國碑刻群中絕世無雙。所以我把它稱作“中國皇統第一碑”。

李:聽說嘉祥城西、臥龍山坡的長直集伏羲廟,也很有價值。

賈:對!站在那裡向西俯瞰就是遠古茫茫的大野澤與黃河、濟水了,屬於海拔較低的魯西南黃泛沖積平原。所謂“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明顯是為任國的西部邊界,從而實現與西部中原文化的交合與對接。

李:通過這些文物史跡和生活現象,請你對太昊伏羲氏族的起源及其主要活動區域作以總結概括。

賈:好!三皇五帝的根源還是以鄒魯為中心的汶泗流域,東起蒙山,西到濟水,泰山以南,淮河以北,黃河下游、黃淮平原,包括魯西、魯南、蘇北、皖北、豫東廣大地區,形成風俗習慣相同、文化命脈一致的獨特的文化類型和地緣關係。

汶泗流域為什麼會成為三皇五帝的搖籃?太昊伏羲氏族創始的文明如何流布全國?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

——中華民族的同根共源

主持人李慧林:賈教授,上次您從文獻記載與祭祀的地理位置上談了任城一帶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還要深入剖析,誕生這種文明,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賈:文化追根溯源必須按地理“流域”而斷,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埃及文明,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發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恒河流域締造了古印度文明,黃河長江流域崛起了華夏文明。今天我們所談的是在黃河下游、泰沂山脈西麓誕生的汶泗流域文明,最早可推至50萬—120萬年前的沂源猿人,以及5萬年前的新泰智人。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發育成熟繼而向全國流布,這是總體發展趨勢。

李:文明起源都是有地域特點的,有山水之根的。是否可以說,古老悠久、獨立起源、持續發展,這三大特徵是衡量、考證一切文明起源的尺規?

賈:很對!以鄒魯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大本營,從目前多種學科資料論證,應是確定無疑。人類發祥的“三部曲”是以山為根,以水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然後才去開發大平原。同時,也不可否認在發展流布的過程當中,有各種迂回、倒流的現象,不斷分化、征戰、兼併、融合、遷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分支族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著部落聯盟的總旗號,繼續舊有的名字,或以“氏”重新命名,這叫“族遷名隨”。即使摻雜進新的地域名號,但從根本神韻上依然呈現東方少昊伏羲氏族“自東而西而南而北”演進的歷史足跡,所有波及之處,應視為他的再生或再遷。這與考古發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佈區域及流布形態完全吻合,既說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發祥地,又說明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昊族文化。

李:好!你的立足點很堅實,思路很清晰。首先從起源和流布的基本形態、趨勢上,緊緊把握文化演進的脈絡和軌跡。

賈:是啊!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框架的建構。近幾年我一直堅持和宣導地理學、考古學、文獻學、民俗學、社會學、比較學、哲學等等,多學科綜合研究,齊頭並進互相印證,從而可以看出:具備汶泗流域這麼古老悠久、獨立起源、持續發展三大特徵的地區,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至為罕見。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古老文明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那麼,汶泗鄒魯地區則是中國唯一沒有中斷的地區。

李:強調我們這一地區的核心作用,與文明起源多元化、甚至“多元一體”的觀點是否矛盾?

賈:不矛盾!這就不得不講明“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係。一是“多元”不等於無核心,無核心無統一的“多元”是一盤散沙,永遠不會成為“一體”,這就要求統一的因素,核心的作用;二是不同區域的“多元”是基礎,是個性,是必要條件,但不是目的,融匯統一為“一體”才是目的,是主流,是趨勢。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大團結、大和諧、大一統,也就是孔子歸納的《春秋》精神、社會理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就要看在多元的統一中,誰的凝聚力最強,誰的輻射面最廣,誰最能代表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乙太昊伏羲氏族為引領的父系制文明、大汶口文化,生命力非常強悍,很快成為征服各方而席捲全國的歷史潮流。

李:您能舉幾個例子,說明對其他地區和民族的影響嗎?

賈:黃河中游的仰紹文化後期發現了許多大汶口文化器物,即山東人的生活遺存,逐步取而代之。伏羲女媧摶土作人,濟世補天,滾磨成親,洪水之後再生人類的“兄妹婚姻”等神話傳說,不僅流行東方漢人典籍,而且在眾多少數民族(如西南苗瑤彝族)中傳唱不衰。河南南陽、四川、陝北等地的漢畫像石雕刻,也以伏羲女媧為主要題材。特別是那幅唐代吐魯番絹畫(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出土),官態富麗,雍容華貴,給伏羲加上維吾爾族的小鬍子,包裝與審美明顯西域風情化了,但其人首蛇身的主體內涵未變。說明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逐漸將伏羲女媧同化為自己的祖先,共認自己也是龍的傳人。

李:這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最終還要取決於他的發明創造。他究竟做了些什麼,有哪些突出的歷史貢獻?

賈:《周易》中說得比較全面,你的普通話說得好,請你讀一下吧——

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賈:結繩為網、以佃以漁表明漁獵經濟時代。是說伏羲初創人文時,上觀天文,下觀地理,近觀人間,遠觀萬物,依據天地自然和人類發育的法則,製成八卦,治理天下。陰陽八卦作為古老的文化符號,表徵著中國文字的先聲和理念的先河,標明哲學思維的誕生。

李:哦,據說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之所以成為現代電子電腦之父,就是由於受陰陽八卦二進位的啟發影響。

賈:是的,儘管時代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但一切人文科學的發明創造都蘊含著一種基本精神——“蓋取諸離”。“離”就是美麗的麗,附麗的麗,即附麗天地,依循規律,取法自然,才能構成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天地人的相生相成。即《周易·離》卦精神:“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嘉祥武氏祠題榜為“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明顯是繼承和總結《周易》的這段話,用16個字作以精煉概括。

李:還是武氏祠那幅精美絕倫的《伏羲女媧交尾圖》,每當想起或者看到它,就有一種祖先認同感、歸屬感,可以稱為我國歷史文明起源的圖示。

賈:對!人首蛇身,標誌著龍蛇圖騰,誕育人類;手執規矩,標誌著規天矩地,裁定萬物。這就從人類的草創到取法自然作八卦,經過漁獵經濟進入農耕文明,“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白虎通》),涵蓋了人類起源和文明演進的漫長過程。由此可見,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團,在祖國的東方汶泗流域披荊斬棘,前仆後繼,開拓文明,繁衍生息,率先進入父系制文明社會,然後以極其強悍的力量向周邊擴展,進入蔓延全國的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禹時代,奠定了夏王朝的誕生。

李:談到人類起源、人文初創,使我突然想到了盤古。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家喻戶曉,他與太昊伏羲什麼關係?

賈:呃,開天闢地的“盤古”,最早的文獻資料見於唐代的《藝文類聚》,其中注引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作品《五運歷年記》和《三五曆記》,才得以流傳開來。至於徐整的這兩部作品已不得而知了。可見盤古神話最早追溯到三國時代;或者說,唐代之前影響很小,三國之前根本沒有“盤古”這個名字。與三皇五帝相比,不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體系,明顯有佛化的影子,可視為佛家文化傳入中土的“舶來品”。而中國三皇五帝見諸古典經傳,先秦時代已經成熟,漢代已經定型,是土著根生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起源標誌。

李:這就清楚了!您揭示太昊伏羲氏族的肇始和發祥,清晰而完整地表述了鄒魯古老文化的淵源,及其在中華史前文明的源頭地位,校正並深化了我們的認識。

千秋萬代的人們,為什麼崇拜太陽,崇拜龍鳳?他的思想淵源在哪裡?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析:

太昊伏羲發源地的太陽崇拜

主持人李慧林:前兩期節目,分別從地理和族系根源上,說明鄒魯任城為太昊伏羲氏族的發祥地,以及作為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開創文明並成為中華民族的同根共源。這期節目,我們還是請賈慶超教授從意識形態領域,即文化心理、民俗習慣上談談我們這一帶的原始先民如何嚮往光明、追求美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李:賈教授,您好!(主持人好)。人們一提到民俗文化,就自然追溯到圖騰崇拜,“圖騰”究竟什麼意思?

賈:最先把“圖騰”一說引入中國的是近代學者嚴複。“圖騰”一詞是北美印第安人方言的音譯,原意就是自己的“親族”,馬克思稱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即人類的幼年對自己及其族系來源的解釋和認定。這種對自身起源的追問和思考,也可視為生命科學的前夜。那時社會生產力和認識能力極度低下,只能通過擬人化的天真幼稚的想像,認為世界的一切都和自己一樣,具有生命、意志和靈魂,即“萬物有靈”的觀念,成為宗教信仰與圖騰崇拜產生的基礎。並且往往發生兩個極端,一是對威力無比、兇神惡煞、不可征服的奇禽猛獸或者自然現象,由恐懼轉化為佔有;二是對人親近的和善的美好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由嚮往轉化為佔有。並且人格化,都與自己的部族首領結合起來,形成半人半神或者禽、獸、人合體的崇拜偶像,以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形象、標誌或象徵,成為具有血親關係的“生命神”、“保護神”,即氏族圖騰。

李:哦,這就是那些神奇奧妙的形象的來源。可是,既然圖騰崇拜伴隨著宗教和神話而產生,那麼,本應隨著科學的發展而消失。為什麼沒有消失,反而長久地吸引著人們的幻想和迷戀呢?

賈:這是一個深邃的心理科學和文化現象,有的美學理論家稱為“有意味的形式”。我國民俗風情源遠流長,許多富有特色的內容都與遠古的觀念信仰息息相關。當把自然物與自己的族領結合為一體、創造了圖騰標誌的時候,就體現一種探索思維的精神,是力圖揭示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關係問題的最初思考。必然潛移默化為民族意識、心理習慣、生活風情、審美樂趣保留下來。所以通常又把民俗習慣稱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所謂歷史與現代一脈相承,所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民族性與世界性相對統一的理論依據,都是因為文化精神的本質粘連,深深植根於風俗習慣之中,成為流淌民族血液的DNA。

李:噢,風俗習慣、血緣關係才是民族文化的根!據說,原始的信仰崇拜首先表現在自然現象,尤其是太陽崇拜上,對嗎?

賈:應該是!太陽崇拜是最早產生的世界性的十分普遍與穩定的自然崇拜。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特別在原始人類的生活中,最感恐懼的莫過於陰森寒冷再加狂風暴雨的黑夜,太陽一出,整個世界煥然一新,迎來光明、溫暖和幸福。所以,甲骨卜辭就有“迎日出、送日入”的記載,世界許多民族都有不同方式的太陽崇拜。希臘神話的阿波羅,羅馬神話的朱庇特,都具有太陽神的意義。

李:噢,那我們東方的“太陽神”可以稱為太昊伏羲嗎?

賈:可以。首先從其名號來看,伏羲的“羲”即曦,為日出之光;“昊”字像人頭頂太陽,光照天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字,均作正面人形,漢畫石刻中的“太昊舉日”,堪稱形象化的“昊”字;古代一再把太昊伏羲所居的汶泗流域,從地理地望、四方五行、八卦方位,到天國職能,均與東方日出、太陽崇拜連為一體,稱其“位在東方”,“出於震”,“主春,象日之明”,“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繼太昊而立的少昊也是“字青陽”,沿襲並保留太陽一族的神韻。

李:這是從文獻資料上看,從考古發掘中還能提供一些證明嗎?

賈:首先從墓葬方向上看,大汶口文化類型的墓葬方向普遍朝東,頭向太陽。而仰紹文化墓葬的方向基本以朝西為主,可能比喻人死如日落;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絕大多數朝北;河姆渡遺址墓葬朝東或東北。可能都在比喻和表達生前死後的信仰與靈魂的歸宿。再從器物的文字和裝飾上講,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日月山”,明顯是祭祀和崇拜太陽的,有的學者認為就是太昊伏羲氏族的“族徽”。大汶口遺址的彩陶豆、野店遺址的彩陶盆,都圖繪著完整清晰的“太陽紋”,還有許多“十字紋”。不僅證明了太昊、少昊崇拜太陽,而且進一步證實了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昊族文化。

李:還有一些圖繪,太陽中有鳥,或者鳥與太陽合為一體,這是為什麼?

賈:這種“太陽鳥”現象,最早見於野店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背壺上,這是繼太陽與鳳鳥崇拜之後,二者的合一,說明東夷昊族崇尚太陽和以鳥為圖騰的一致性。在原始先民的眼中,太陽升起,黑暗過去,鳥兒才得以出現在枝頭歡快地鳴叫,翱翔于藍天。於是在陰陽觀念中,皆為“陽性”之屬,《鶡冠子》稱鳳鳥為“火鳥”,“火精”,“純火之禽,陽之精也”。加之那時不懂太陽與地球的運動關係,認為大地是永恆不動的,而太陽則由神鳥馱著,每天從東方起飛,降落西方。是太陽賦予鳥兒生命,又是鳥兒載著太陽運行,“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漢畫像石中便形象地雕刻“金烏”、“陽鳥”、“三足烏”等等。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上,就有“金烏”立于陽中。所以,東方民族崇陽、尚鳥、尊龍有其深奧而又共通的歷史文化淵源。

李:哦,在有關太陽崇拜的神話傳說中,家喻戶曉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屬“夸父追日”了吧?

賈:對!《山海經》兩次提到“夸父追日”的故事,請你念一下原文。

李:“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請您解釋一下。

賈:首先要解釋“誇父”及其身世。按《說文》解“誇從大,虧聲”,與東夷的“夷”同類相符;“父”在先秦典籍中不僅作“父親”講,又多是指男子、丈夫,誇父就是大丈夫,典型的東夷部落首領形象。許多典籍說他在炎黃蚩尤大戰中,與少昊、蚩尤一起,被炎黃集團殺戮,證明他屬於東夷昊族集團。《山海經》又稱“後土生信,信生誇父”,可見誇父之祖為“後土”,即土地神,社神,又與東方農業民族相契合。再者,我們任城喻屯為漢代亢父縣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亢”之本意為喉結,男性表徵,引申為高亢、高大,與“誇”同音同義,誇父即亢父。或因一音兩呼與兩寫,或因誇父部落被鎮壓之後而改傳“亢父”。《戰國策》曾記“亢父之險”,秦漢時代均置亢父縣,當時“亢父縑”是名揚中外的紡織品。總之,從誇父族系及其活動區域和亢父縣地望考察,可以說亢父即任城喻屯鎮的城南張,即誇父之鄉。直到現在全國流行俗語稱山東人為“山東侉子”,沒有誰說河南侉子、江蘇侉子的,這不應當是“傻大個”的貶義,而應當是包含歷史真情的讚語尊稱,即“誇父之子”,誇父的後代。

李:呵!誇父的故鄉、後代。那他追趕太陽又說明了什麼?

賈:一方面飽含太陽崇拜的意蘊,與時間賽跑、追求光明、嚮往美好等精神元素;一方面反映東方太陽族團(或者稱“陽夷”、“十日族”)打著太陽圖騰崇拜的旗號,風風獵獵逆黃河而上,向大西北遷徙挺進。英勇悲壯,氣壯山河,就連黃河、渭水也不足以解渴,雖然“道渴而死”者不少,但其後代畢竟艱難跋涉,到達渭水流域,安營紮寨,繁衍生息。“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即“桃林”。《列子·湯問篇》還說因為他的拐杖浸透了血肉,所以在大荒廣漠變成碧野綠洲,“鄧林數千里焉”。這就與在黃河中游考古發掘的大汶口文化遺存一致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共同反映出歷史的真相(也就是與我們上期節目中講的):發祥于祖國東方汶泗流域、鄒魯地區的太昊伏羲氏族部落集團,“自 東而西而南而北”向全國流布的歷史足跡。

李:好!今天從原始圖騰崇拜的形成,到太陽一族,到夸父追日,從古老的歷史中談出許多新意,謝謝賈教授。

要瞭解中華文明,必須瞭解龍鳳文化。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的美好願望來自哪裡?請看鄒魯文化研究專家賈慶超教授的解讀:

龍鳳圖騰崇拜的故鄉

主持人李慧林:上期節目探討了我們任城濟寧古老的太陽崇拜以及誇父之鄉。今天我們繼續請賈慶超教授談龍鳳圖騰崇拜。

李:賈教授,您好!(主持人好)龍鳳崇拜是古往今來談論最多的話題,你怎樣認為?

賈:千百年來,龍鳳文化浸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說龍是威嚴、冷峻、權勢、力量的象徵,那麼鳳則是高貴、華麗、優美、溫柔的代表;龍給人以暴烈的莊嚴,鳳則給人以自由的親情;望子成龍蘊含著男性陽剛的追求,喜女成風則寄託著女性陰柔的祝福;龍譬若宙斯山上的雷火震驚世界,鳳宛如中國美的維納斯溫暖人間。千百年來,無論民間俗文化,還是儒士雅文化,還是宮廷官文化,各種傳說著述和儀式活動層出不窮。

李:那麼,追根溯源,與我們任城濟寧的關係如何呢?

賈: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原始圖騰崇拜,離不開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左傳》記載“黃帝以雲紀”,就是以雲為徽號,炎帝以火為徽號,共工以水為徽號,太昊以龍為徽號,少昊以鳥為徽號。這是三皇五帝時期各大部落集團的總稱號、總代表,其內部分支氏族又有不同的徽號或標誌。如炎黃大戰阪泉之野時的虎豹熊羆等等,顯然不是動物大會戰,而是以這些猛獸作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結合。“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其內部又有長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上龍氏、燭龍氏等等。當陰陽五行觀念形成之後又有分工,其下屬“春官(屬木)為青龍氏,夏官(屬火)為赤龍氏,秋官(屬金)為白龍氏,冬官(屬水)為黑龍氏,中官(屬土)為黃龍氏”。多種資料反映,太昊伏羲氏族在祖國的東方汶泗流域,建立過一個龐大的龍氏集團。

李:噢,因為我們這兒是太昊伏羲氏族的發源地,所以稱作中華龍文化的根。

賈:是的。在原始社會的“創生”與“感生”神話世界中,太昊伏羲以及炎帝、黃帝都是其母“感雷”所生,即雷神的兒子。如何理解“雷神”與龍的關係,是破解“龍圖騰”的關鍵。《周易》說“雲從龍”,說明遠古觀念中的風雷雨電是龍所致,龍成為雷電的“生命格”。換一個角度說,因為原始人類對暴雨雷電的震撼太恐怖、太深刻了,電閃雷鳴,取“隆隆”之聲,蜿蜒又像蛇形,因此逐漸吸收以蛇為主體的多種動物的特徵,再與自己的族領結合起來,集中抽象化為族系的圖騰標誌。所以,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們大多是人面蛇身,中華兒女也自覺共認為“龍的傳人”。

李:噢,既然作為圖騰,除了自然的因素之外,還一定會有生殖孕育的因素吧?

賈:這個問題提得好!恩格斯講推動原始社會發展的“兩大生產”,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人類自身的生產。各種原始的生殖崇拜,其本質的意義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原始人不懂生育科學,卻還要解釋生育的起源,即人是怎麼產生的。這就必然與夢境感生、飲食起居聯繫起來。當時漁獵經濟時代,現實生活中的蛇、鱷應是“龍圖騰”的原生形態,或者說“龍”是以蛇、鱷為基本主體而附匯了其它多種動物的特徵。兗州王因遺址考古發現,大量的灰坑食品垃圾堆裡有許多蛇與揚子鰐的骨骼。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而又把夢境信以為真。他們白天與龍蛇虎豹搏鬥,晚上做夢並生了孩子,就認為是與龍蛇虎豹打交道的結果,說成龍蛇虎豹的兒子;再者,對人體生理的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不分,混為一團通稱肚子,認為吃什麼就拉什麼,吃什麼就生什麼,所以孩子也成了吃的結果。至今孕婦還有許多禁忌,如孕婦不能吃醜怪的東西,否則生的孩子不俊美,甚至不能吃兔子,吃了兔子生豁嘴,實際與生殖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原始生命科學的前夜,因充滿直觀幼稚的類比化的想像而產生的結果。

李:噢,以此類推,那“鳳圖騰”的產生也與“龍圖騰”一樣道理嘍?

賈:是啊。尚鳥之風起源很早,首先因為鳥兒歡快飛舞、活潑可愛的體態與習性,容易使人產生心理的愉悅與親情;特別是鳥兒自由翱翔、搏擊藍天的本領,更讓人心慕神往,從而導致仿生科學的萌芽;加之宗教信仰觀念,認為飛鳥往來於天地人之間,成為向天帝神靈通風報信的使者,或者受天帝指派,或者為天帝的化身,巡視並掌握人間。《山海經》中58個人神氏族的圖騰標誌中,鳥圖騰就占了14個,大都“出於東方君子之國”,即發祥於汶泗流域的“少昊鳥國”。

李:少昊鳥國?

賈:對。如同“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一樣,少昊則“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建立了一個龐大而有序的“鳥氏王國”。《左傳昭公十七年》有一段完整的記載,郯子面朝魯君,以少昊後裔談論少昊鳥國。當初因為少昊(摯)即位的時候,鳳鳥恰好飛來,取其瑞應“以鳥命官”。鳳鳥氏懂得天文曆法做了“曆正”總管,下按農時設立四季之官,如玄鳥氏(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主管“司分”,即掌管春分、秋分,實際上就是春耕春種、秋收秋種,是一年最關鍵的季節。四季之外,還有五鳩、五雉、九扈,共計24種鳥類,分別掌管國家不同的行政事務和農事安排。

李:呃,這麼有趣。內在的含義是什麼?

賈:既然稱之為“圖騰”,就應當與親族血緣有關。而不是到了少昊即位時鳳鳥突然而至,才認定圖騰。而是因為太昊“風(鳳)姓”鳥祖所生,故而“鳳鳥適至”才“以鳥命官”。這是在我國曆法史上“觀星象”之前的“觀物象”階段的產物——候鳥紀曆,即根據候鳥的來往和鳴叫時間的起止變化,確定節氣的劃分和農事安排。反映了少昊時代對農業生產的高度負責,並且體現出國家管理機構的雛形。孔子聽到郯子的這段話後也說:“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認為東夷昊族各國保留了遠古時代的風俗文化。

李:噢,“蛇”為太昊母族圖騰,而“鳥”則為少昊母族圖騰,蛇與鳥應是中國龍鳳文化的源頭。

賈:對了!少昊鳥國有24個氏族,殷商和秦、趙等國都是鳳鳥氏族的子孫。《詩經》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繼而說商契的母親簡狄,因吞食“玄鳥卵”(燕子蛋)而生契,標明商族源于東方玄鳥氏族,甲骨卜辭也提供了證明;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死者生前口含陶球,當與“玄鳥卵”的崇拜歸屬有直接關係。直到現在生孩子,千百年的慣例仍然吃紅雞蛋,“紅”是血液生命的象徵,雞蛋鳥卵含圖騰的孑遺,寓意還是生命來源與鳥卵合一的表徵。有的考古學者通過王因遺址“鳥形陶鬹”一系的流布狀態,與其他文化區系比較,說明大汶口文化向全國的傳播和蔓延,見根中的,卓有成效。《史記·秦本紀》稱秦人的先祖“女修吞卵”而生皋陶,其子伯益輔佐舜、禹平治水土有功,賜姓“嬴氏”,成為嬴秦的始祖,西遷後建立趙國、秦國,所以“秦、趙宜祖少昊氏”。再看《史記·楚世家》稱顓頊為“楚國之先”,而顓頊本源於少昊鳥國,“少昊孺帝顓頊”。總起來講,東夷鳥族發育強大之後,遷徙擴散各地,東至沿海,北達燕遼,西到渭水,南通江淮。最近有人論證,東北的高麗族、臺灣的高山族,都是由少昊鳥族遷徒過去的,因為至今還保留著鳳鳥圖騰崇拜的淵源關係和生活習慣。

李:哦,通過圖騰崇拜可以看出人類的血脈繼承。那就請你對龍鳳文化的民族精神與現代品格,作以簡練概括吧。

賈:好。首先還是它的人民性,不為統治階級所獨有,是遠古勞動人民的創造和發展,並又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第二是哲理性,體現運動的,繼承的,更新的,發展的,多元的,抽象的,意念的,陰陽對立的,辯證統一的哲學意蘊。第三是時代性,體現蓬勃向上、昂揚奮發、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精神氣概和形態,成為民族振興的精神標誌和源泉。第四是凝聚力、號召力,體現多元一體到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和諧,成為維繫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中華兒女莫不以“龍鳳傳人”而認同和自豪,從而激發熱愛和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和優良傳統,播揚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