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和誰一起睡,會影響孩子一生?

每次發佈關於寶寶睡眠的文章, 就會收到媽媽們留言:寶寶能不能和老人一起睡?孩子到底跟誰睡最好?

留言都無一例外的提到一個現狀:家裡寶寶都是和老人一起睡, 還提到了一篇網文:《孩子和誰睡, 竟影響了他的一生》。

文章內容和結論如下:

1. 孩子和老人睡, 影響健康和發育;

2. 孩子和媽媽睡, 性格更優秀。

真的有這麼嚴重?孩子和誰睡真的會影響娃一生?

一、孩子和誰睡, 和最終性格養成關係不大

秦楠老師首先給到大家一顆定心丸。

任何一個孩子的性格成長都是一個複雜且漫長的過程, 性格的發展, 很難會因為某一個事情而決定最終的發展方向。

如果說孩子和誰一起睡會影響一生, 那孩子每天和誰一起吃飯玩耍, 再大點兒每天和怎樣的老師同學共處, 是不是也都會影響孩子一生呢?

孩子從小跟誰一起睡, 就和誰更親密, 會對親子關係有影響。

但不能因此說, 和誰一起誰就影響孩子性格一生。

二、孩子和老人睡會影響健康和發育?

對於這一點, 我們必須要為辛苦帶娃的老人們正名, 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老人需要氧氣多, 會搶走孩子的氧氣?

且不說家裡睡覺要不要開窗透氣, 一個老年人的氧氣量所需,

難道還比兩個成年人(孩子爸媽)更高?

——老人呼出來的病菌多孩子吸進去容易生病?

如果是呼吸道疾病的隱患, 成人患呼吸道疾病的幾率一樣大, 再說了, 孩子白天也和老人一起吃飯玩耍, 如果有影響也一樣會受到影響不是麼?

這個結論, 更像是為了說服自己, 不想讓老人陪娃睡的一個強行結論。

好吧, 既然這個說法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成立。 為什麼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很有道理」?

那是因為,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 媽媽們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和老人一起睡的孩子, 比起自己和老人更親。

其實, 是媽媽不想讓老人「搶走」孩子而已。

三、孩子和媽媽睡性格會更加優秀?

沒有證據說明孩子和誰睡, 性格會更優秀, 無論老人還是父母。

我家孩子一直就是跟我一起睡的, 感覺比其他的老人一起睡帶大的孩子更聽話啊。

那是因為, 由媽媽陪睡的孩子會和媽媽更親密, 自然也會更聽媽媽的話。

雖然孩子是不是和媽媽睡和性格優秀無關, 但媽媽的陪伴、特別是睡前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

對於孩子來說, 依戀關係的物件(重要看護人)越穩定越好, 而所有的依戀理論中, 孩子的第一看護對象甚至連爸爸都不是, 是媽媽。

媽媽作為最早的餵養對象, 能夠給予孩子穩定、持續的安全感, 在這一點上無人可以與媽媽相媲美;

在新生兒初期時, 媽媽能夠給予孩子最方便的照顧與看護, 並且在依戀關係建立期時, 這種生活上的照顧、心理情感上的滿足都是強化與鞏固親子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期;

媽媽能為孩子提供超長續航的安全感。 因為在前十八個月時, 孩子主要通過主要看護對象的形象去信任這個世界。 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情感滿足, 從而才能對周圍人產生信任感, 否則會對世界產生恐懼與懷疑;

媽媽能陪著孩子,還能夠同時安撫好母子的心理狀態,讓母子能夠更快地走出對環境適應的焦慮感。

媽媽白天忙著上班沒有時間陪孩子,回到家裡除了陪孩子玩以外,儘量也陪陪孩子睡覺,利用陪睡時間聊聊天、看看繪本,培養下親密值,讓孩子知道,媽媽雖然白天去上班,但是最愛的還是自己(這一點爸爸也同理)。

四、娃只要老人陪睡我該怎麼辦?

出於很多現實原因,有些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成長暫時託付給老人。面對對老人已經絕對依戀的孩子,又該怎麼去重新建立親子關係呢?

4 歲多的小寶剛剛幼稚園升中班, 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忙,小寶一直都是跟著奶奶一起睡,琢磨著孩子大了,爸媽就給小寶買了一個小床,想把娃接回到一起同房分床睡。

可自從分床計畫開始,聽話的小寶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晚上哭哭咧咧不睡非要找奶奶,還好幾次爬到奶奶房裡,晚上睡不好,在幼稚園也各種哭鬧 。

沒辦法,最後只好讓奶奶睡主臥,陪著小寶度過這段分床適應期。

看著小寶牽著奶奶的手睡著了,寶媽心裡又難過又無奈……

小寶父母要上班,這幾年來的主要的看護者都是奶奶。孩子已經形成了和奶奶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絕對依賴關係。

當爸媽突然提出要分床並和奶奶分開睡的時候,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焦慮、危險、恐懼、害怕等多種負面的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難免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和老人一起睡所以才這麼嬌慣」,然而,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聽話」,恰恰是孩子在適應過程中發出的「求救信號」。

爸媽的心情能理解,但應該做的是與孩子一起共渡難關,而不是去指責孩子不聽話,更不該埋怨為孩子成長辛勤付出的老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就要想辦法彌補孩子心中的缺位,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過,不用過於焦慮,老人再多的陪伴也比不上爸爸,特別是媽媽,你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陪孩子睡覺,只是成長過程中很小的一個方面,讓孩子感覺到幸福的關鍵,並不是陪伴的時間,而是陪伴的品質。

和孩子在一起,用心陪伴。玩玩具、讀繪本、嬉笑打鬧,甚至啥都不幹,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我身邊,他們都在關注著我,陪著我,愛著我。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秦楠。

媽媽能陪著孩子,還能夠同時安撫好母子的心理狀態,讓母子能夠更快地走出對環境適應的焦慮感。

媽媽白天忙著上班沒有時間陪孩子,回到家裡除了陪孩子玩以外,儘量也陪陪孩子睡覺,利用陪睡時間聊聊天、看看繪本,培養下親密值,讓孩子知道,媽媽雖然白天去上班,但是最愛的還是自己(這一點爸爸也同理)。

四、娃只要老人陪睡我該怎麼辦?

出於很多現實原因,有些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成長暫時託付給老人。面對對老人已經絕對依戀的孩子,又該怎麼去重新建立親子關係呢?

4 歲多的小寶剛剛幼稚園升中班, 因為爸爸媽媽上班忙,小寶一直都是跟著奶奶一起睡,琢磨著孩子大了,爸媽就給小寶買了一個小床,想把娃接回到一起同房分床睡。

可自從分床計畫開始,聽話的小寶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晚上哭哭咧咧不睡非要找奶奶,還好幾次爬到奶奶房裡,晚上睡不好,在幼稚園也各種哭鬧 。

沒辦法,最後只好讓奶奶睡主臥,陪著小寶度過這段分床適應期。

看著小寶牽著奶奶的手睡著了,寶媽心裡又難過又無奈……

小寶父母要上班,這幾年來的主要的看護者都是奶奶。孩子已經形成了和奶奶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絕對依賴關係。

當爸媽突然提出要分床並和奶奶分開睡的時候,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焦慮、危險、恐懼、害怕等多種負面的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難免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和老人一起睡所以才這麼嬌慣」,然而,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聽話」,恰恰是孩子在適應過程中發出的「求救信號」。

爸媽的心情能理解,但應該做的是與孩子一起共渡難關,而不是去指責孩子不聽話,更不該埋怨為孩子成長辛勤付出的老人。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就要想辦法彌補孩子心中的缺位,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過,不用過於焦慮,老人再多的陪伴也比不上爸爸,特別是媽媽,你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陪孩子睡覺,只是成長過程中很小的一個方面,讓孩子感覺到幸福的關鍵,並不是陪伴的時間,而是陪伴的品質。

和孩子在一起,用心陪伴。玩玩具、讀繪本、嬉笑打鬧,甚至啥都不幹,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我身邊,他們都在關注著我,陪著我,愛著我。

本文首發于丁香醫生網站,作者:秦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