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珍藏著一部中國本土已失傳的佚書

蔡正孫是宋末著名詩人, 字粹然, 號蒙齋野逸, 又號方寸翁, 福建建安人, 生於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 卒年不詳。 史載, 蔡正孫在宋亡前去臨安參加科舉考試,

未第, 遂長期居留於杭州;宋亡後歸隱故鄉建安, 詩酒自娛, 堅持遺民立場, 不書元朝年號, 只書甲子(年號)。

蔡正孫是宋遺民,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詩評家,其《詩林廣記》為世所重。 蔡氏還編有《唐宋千家聯珠詩格》二十卷, 是一部研究宋元之際詩學發展的重要文獻, 卻罕為人知。 此書選唐宋千家詩人的七言絕句作品, 包括自己及大量宋遺民作品, 凡1000餘首, 分標三百四十格,並加評釋。

《聯珠詩格》對於研究宋代文學有重要的校勘、輯佚及史料價值, 尤其是此書的輯佚價值。 此書保存近400首《全宋詩》未收的佚作, 其中有大量的宋代詩人不見於《全宋詩》。 郭紹虞《宋詩話考》考述蔡正孫著作, 未及此書;《全宋詩》廣搜博采,

收詩20多萬首, 作者近萬人, 總頁數達到45698頁的大書, 亦遺此書。

此書在編成後不久, 從元初就在中國本土失傳, 但在韓國和日本有多種翻刻本, 流傳非常廣, 影響亦甚大, 長期流傳於域外, 現在這部書最早的版本都是朝鮮本。

據史載, 《詩格》在中國久佚, 晚清時始從日本傳回中國, 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 現存最早的版本為朝鮮的古刻本, 此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有收藏, 韓國一些圖書館亦藏有殘本。 直到晚清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十三、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七、李盛鐸《木樨軒藏書書錄》才著錄此書的朝鮮古刻本。

現在, 韓國奎章閣有成宗十五年(1484年)甲辰字本二十卷、明宗四年(1549年)墨書刊本殘二冊。 延世大學校亦有甲辰字殘本八卷(卷一三至二○),

又有覆刻甲寅字殘本七卷(卷五至八、卷一二至一四)。

日本有五山版及多種翻刻本, 比較常見的是天保二年(1831年)須靜主人(貫名海屋)刊本(有朝鮮人徐居正等人的增注), 以及大窪行(天民、詩佛)校, 日本文化元年(1804年)江戶金蘭閣須原屋孫七等刊本(無增注, 僅保留蔡正孫的自注)。

朝鮮徐居正(1420—1492)等人的增注本, 也是目前最早的版本。 朝鮮時代柳希齡仿此書編有《大東聯珠詩格》, 江戶時代日本學者舒亭先生的《聯珠詩格譯注》則將此書全部譯成日語。 朝鮮學者成汝信(1546—1632)稱此書:“其為聲也, 諧格調、中律呂, 理性情而追三百, 祛淫哇而洗六朝”, 而日本山本信有《孝經樓詩話》卷上雲:“《唐詩選》, 偽書也;《唐詩正聲》、《唐詩品匯》, 妄書也;《唐詩鼓吹》、《唐三體詩》,

謬書也;《唐音》, 庸書也;《唐詩貫珠》, 妄書也;《唐詩歸》, 疏書也;其他《唐詩解》、《唐詩訓解》等俗書, 不足論也。 特有宋義士蔡正孫編選之《聯珠詩格》, 正書也。 ”所謂“正書”, 就是最適合學詩入門的書。 由此可見, 該書對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的深遠影響。

我所珍藏著的是日本文化元年手刻的線裝《聯珠詩格》, 全書20卷, 四冊。 這套書標明是“享和三年開版”, 享和是日本的年號之一, 在寬政年號之後、文化年號之前, “享和三年”即1803年。 “文化改元”即享和四年二月十一日(甲子年, 陽曆1804年3月22日)改元為“文化”年號, 故稱“文化版”。

日版《聯珠詩格》全稱為《精刊唐宋千家聯珠詩格》, 由番易默齋於濟德夫和建安(今南京)蒙齋蔡正孫粹然編集。 於濟, 字德夫, 號默齋,

番易(今屬江西)人。 據蔡正孫在序中稱, 《聯珠詩格》一書最初為於濟所編, 僅有三卷。 由於蔡正孫在當時詩壇的影響, 於濟就將此編寄給了並未曾謀面的蔡氏, 蔡正孫嫌其“雜而未倫, 略而未詳”, 於是在於濟原本的基礎上大加增擴, 號稱千家, 重加排比, 成二十卷, 由其子彌高梓行。 是書有大德元年(原題“德酉”, 當為大德丁酉, 即大德元年, 1297年)於濟序, 又有大德三年(1299年)王淵濟序, 王淵濟和蔡正孫同為謝疊山(謝枋得)門人, 而蔡正孫序題“庚子春”, 為大德四年(1300年), 蔡氏時年62歲, 可見此書成于元初。

文化版《聯珠詩格》扉頁寫著:文化元年夏新鐫 天民先生校 東京書肆 金蘭閣梓, 以及“不辭千里, 翻刻必究”的字樣。

還有書商慶元、山本信有、佐藤坦大道等日本人題跋的《序》, 現摘錄如下:

文化二年乙丑春日,書商慶元主人題寫的《序》為:

宋蔡蒙齋聯珠詩格二十卷 我邦刻有三本焉。其一,徐氏增注者,文煩事雜。其二,皆無注者,倂冊蔡氏自評,惟存詩格,省略之過,當亦非其本意,則俱不如自評之簡出盡也。因今就自評元本紋之梓(木頭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不敢少加私,以複其舊。惟格中重複者不一而足,唐宋豈無別作格之詩乎?而不取者,蓋欲大著其終於宋士之貞心義氣也!故新標再出,字於各詩上,使人易觀,是吾輩微志也!

北山山本信有撰寫的《新刻唐宋聯珠詩格序》篇幅很長,其雲:

國初文教方興之時,斯書盛用乎。詩家有印版數通,及後來偽詩始行而併(合在一起)書與版,將幾廢偶存者,經年之久,剝蝕朽滅,今無完者矣。邇來江戶書賈某某等七家相謀戮,力 資更新鏤版託校訂於天民,求題辭于餘,天民乃衰愛日樓所藏元刻本、綠陰茶寮朝鮮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鮮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別版巾箱本,及唐宋詩人本集、總集、選集、別集數十百部,彼此較仇(校對並加以考證),誤者正之,訛者改之,數閱月而竣功,乃為善本,餘作之序曰:斯書不啻(僅僅)可存而列于藝文,其所以可必傳者有三焉……蒙齋者謝疊山門人也,蔡能繼師志終身不肯仕於元……有顯名不立於元朝廷者之詩於卷中,於是宋史不收宋末節士待之,可始知姓名字型大小者數十人矣。若受之爵食元粟者,雖夙(舊有的、素有的)譽乎宋代之士不敢收一人,有美有刺,以一小詩冊子大助名教,又益乎史學,是可必傳一矣。

斯書始出日,當時賣國乞降、受祿貪權之徒,不得不慙恚側目、借勢禁阻,是故元時早已逸亡,明清諸名家藏書目錄竹堂絳雲樓、也是園等不得藏之、續之;文獻通考、國史經籍志亦不收之;四庫全書提要載蒙齋著述《詩林廣記》,然不及斯書,可以知彼邦今猶無之。故元以降數百年間,博于文、深於詩者,亦皆不能見之。幸我邦相傳不失,至於今得,無非天欲存不叛師、不負國忠臣義士之名字,吟詠於東方君子國乎,是可必傳二矣。

彼邦亡之已久矣,然物之隱顯必有時,是書他日得良機會,有力君子能助天為善,轉傳於彼邦,使宋遺民名與詩,久隱滅不聞者,再顯乎其所出地方,天神人鬼亦破顏,是可必傳三矣。

舊本有增注不載作者姓名,世多不知為何人作,及見朝鮮本始得知,其卷末有竹溪安琛跋雲:“成化乙已年間,達城徐公居正增為注解,頗詳密。後七年,我成宗大王命臣琛及……將徐注加補削,由是初知為朝鮮人徐居正作。居正有史學著《東國通鑒》五十六卷、外紀一卷……”今省增注,複蔡原本,貴其真也。

……今日文化之初,是亦助天為善也。

江戶一齋居士佐藤坦大道撰寫的《刻聯珠詩格敘》,作于文化甲子歲孟夏月,其寫道:

宋於濟聯珠詩格蔡正孫增訂而評譯之,王淵濟敘之久傳於我,版亦非一,今行本有增注不署撰者姓名氏,近得朝鮮本閱之,有其邦人安琛跋雲:成化年間徐公居正增為注解,則知增注出韓人之手,而非原本也!余讀宋元而下說部數百種,未見一言及斯編者,回檢楊士奇文淵閣書目,王坅續經籍……亦不登載,頗疑其或於彼佚矣!

又考三子履歷,宋元史並無傳,至於雜史諸書,亦未見名伹。……而蔡詩亦不一見焉,然後乃斷知其為佚 也!

……況又宋季諸彥,失其傳者其詩往往散見,而其書今佚於彼,而獨存於我,則如是,何其不珍而秘哉!余藏元槧(簡劄、牘)一部,有評譯、無增注,蓋當時原本。屬者大窪天民請余藏本校訂改寫……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看不起漢人的朝代,尤其看不起讀書人。元朝等級森嚴,統治者把人分成九類,其中有“七娼、八丐、九儒”,讀書人排在最後一位,後來把知識份子稱為“臭老九”便是源自此。

元朝推行的民族壓迫激起了蔡正孫的強烈反抗與鄙視,他頻頻以“胡”稱呼看不起漢民族的統治者。這個“胡”源自于王昌齡《出塞》“不教胡馬度陰山”句。蔡正孫的《梅花》:“惆悵南枝玉雪姿,人生消得幾歡悲。夜來酒醒欹寒枕,樓上胡笳抵死吹。”(卷五)蔡氏自評雲:“胡人卷蘆葉吹曰笳。”武元衡《汴州聞角》:“何處金笳月裡悲,悠悠邊客夢先知。單于城上關山曲,今日中原總解吹。”(卷五)蔡氏評雲:“胡人卷蘆葉吹,謂之笳”,“夷狄之音流入中國,天下事可知也”。已入元朝的蔡正孫無所顧忌地稱蒙古族為“胡”,這需要一定的膽量。幾百年後,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也同樣以“韃虜”稱呼“滿清”統治者。

關於蔡氏的作品 ,《全宋詩》僅輯得二首,而《唐宋千家聯珠詩格》卻保存了編者蔡正孫本人58首佚詩,此外宋代著名詩人,如趙蕃、劉克莊、戴復古、方岳、姜夔、趙師秀、謝枋得等都有數量較多的佚詩;而且還保存一大批《全宋詩》未收詩人的佚作,如周南峰25首、王秋江21首,皆可以補《全宋詩》之闕;並且《全宋詩》中很多宋詩的殘句也可以藉此書而成完璧;蔡正孫的自注中還保留一些詩人的傳記資料,對於瞭解很多名不見經傳詩人的生平多有裨益。如他的以下兩首詩,充滿了他的才氣和慈悲情懷。

《梅》

冰肌玉骨不知寒,深掩柴荊鶴夢殘。

月又漸高霜又下,惜花猶自倚吟闌。

《春社》

雨過芹香帶淺泯,海棠花下倚斜暉。

呼僮莫把柴門掩,留待舊巢新燕歸。

“呼僮莫把柴門掩,留待舊巢新燕歸”,這是何等慈悲情懷。

這套《聯珠詩格》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東京生活時,在神保町一古書籍店裡無意中買到的,終使流落域外七百多年的吾國舊籍重返故國。

現摘錄如下:

文化二年乙丑春日,書商慶元主人題寫的《序》為:

宋蔡蒙齋聯珠詩格二十卷 我邦刻有三本焉。其一,徐氏增注者,文煩事雜。其二,皆無注者,倂冊蔡氏自評,惟存詩格,省略之過,當亦非其本意,則俱不如自評之簡出盡也。因今就自評元本紋之梓(木頭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不敢少加私,以複其舊。惟格中重複者不一而足,唐宋豈無別作格之詩乎?而不取者,蓋欲大著其終於宋士之貞心義氣也!故新標再出,字於各詩上,使人易觀,是吾輩微志也!

北山山本信有撰寫的《新刻唐宋聯珠詩格序》篇幅很長,其雲:

國初文教方興之時,斯書盛用乎。詩家有印版數通,及後來偽詩始行而併(合在一起)書與版,將幾廢偶存者,經年之久,剝蝕朽滅,今無完者矣。邇來江戶書賈某某等七家相謀戮,力 資更新鏤版託校訂於天民,求題辭于餘,天民乃衰愛日樓所藏元刻本、綠陰茶寮朝鮮本、平安翻刻元版本、朝鮮版翻刻本、活字本、正德本、巾箱本、別版巾箱本,及唐宋詩人本集、總集、選集、別集數十百部,彼此較仇(校對並加以考證),誤者正之,訛者改之,數閱月而竣功,乃為善本,餘作之序曰:斯書不啻(僅僅)可存而列于藝文,其所以可必傳者有三焉……蒙齋者謝疊山門人也,蔡能繼師志終身不肯仕於元……有顯名不立於元朝廷者之詩於卷中,於是宋史不收宋末節士待之,可始知姓名字型大小者數十人矣。若受之爵食元粟者,雖夙(舊有的、素有的)譽乎宋代之士不敢收一人,有美有刺,以一小詩冊子大助名教,又益乎史學,是可必傳一矣。

斯書始出日,當時賣國乞降、受祿貪權之徒,不得不慙恚側目、借勢禁阻,是故元時早已逸亡,明清諸名家藏書目錄竹堂絳雲樓、也是園等不得藏之、續之;文獻通考、國史經籍志亦不收之;四庫全書提要載蒙齋著述《詩林廣記》,然不及斯書,可以知彼邦今猶無之。故元以降數百年間,博于文、深於詩者,亦皆不能見之。幸我邦相傳不失,至於今得,無非天欲存不叛師、不負國忠臣義士之名字,吟詠於東方君子國乎,是可必傳二矣。

彼邦亡之已久矣,然物之隱顯必有時,是書他日得良機會,有力君子能助天為善,轉傳於彼邦,使宋遺民名與詩,久隱滅不聞者,再顯乎其所出地方,天神人鬼亦破顏,是可必傳三矣。

舊本有增注不載作者姓名,世多不知為何人作,及見朝鮮本始得知,其卷末有竹溪安琛跋雲:“成化乙已年間,達城徐公居正增為注解,頗詳密。後七年,我成宗大王命臣琛及……將徐注加補削,由是初知為朝鮮人徐居正作。居正有史學著《東國通鑒》五十六卷、外紀一卷……”今省增注,複蔡原本,貴其真也。

……今日文化之初,是亦助天為善也。

江戶一齋居士佐藤坦大道撰寫的《刻聯珠詩格敘》,作于文化甲子歲孟夏月,其寫道:

宋於濟聯珠詩格蔡正孫增訂而評譯之,王淵濟敘之久傳於我,版亦非一,今行本有增注不署撰者姓名氏,近得朝鮮本閱之,有其邦人安琛跋雲:成化年間徐公居正增為注解,則知增注出韓人之手,而非原本也!余讀宋元而下說部數百種,未見一言及斯編者,回檢楊士奇文淵閣書目,王坅續經籍……亦不登載,頗疑其或於彼佚矣!

又考三子履歷,宋元史並無傳,至於雜史諸書,亦未見名伹。……而蔡詩亦不一見焉,然後乃斷知其為佚 也!

……況又宋季諸彥,失其傳者其詩往往散見,而其書今佚於彼,而獨存於我,則如是,何其不珍而秘哉!余藏元槧(簡劄、牘)一部,有評譯、無增注,蓋當時原本。屬者大窪天民請余藏本校訂改寫……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看不起漢人的朝代,尤其看不起讀書人。元朝等級森嚴,統治者把人分成九類,其中有“七娼、八丐、九儒”,讀書人排在最後一位,後來把知識份子稱為“臭老九”便是源自此。

元朝推行的民族壓迫激起了蔡正孫的強烈反抗與鄙視,他頻頻以“胡”稱呼看不起漢民族的統治者。這個“胡”源自于王昌齡《出塞》“不教胡馬度陰山”句。蔡正孫的《梅花》:“惆悵南枝玉雪姿,人生消得幾歡悲。夜來酒醒欹寒枕,樓上胡笳抵死吹。”(卷五)蔡氏自評雲:“胡人卷蘆葉吹曰笳。”武元衡《汴州聞角》:“何處金笳月裡悲,悠悠邊客夢先知。單于城上關山曲,今日中原總解吹。”(卷五)蔡氏評雲:“胡人卷蘆葉吹,謂之笳”,“夷狄之音流入中國,天下事可知也”。已入元朝的蔡正孫無所顧忌地稱蒙古族為“胡”,這需要一定的膽量。幾百年後,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也同樣以“韃虜”稱呼“滿清”統治者。

關於蔡氏的作品 ,《全宋詩》僅輯得二首,而《唐宋千家聯珠詩格》卻保存了編者蔡正孫本人58首佚詩,此外宋代著名詩人,如趙蕃、劉克莊、戴復古、方岳、姜夔、趙師秀、謝枋得等都有數量較多的佚詩;而且還保存一大批《全宋詩》未收詩人的佚作,如周南峰25首、王秋江21首,皆可以補《全宋詩》之闕;並且《全宋詩》中很多宋詩的殘句也可以藉此書而成完璧;蔡正孫的自注中還保留一些詩人的傳記資料,對於瞭解很多名不見經傳詩人的生平多有裨益。如他的以下兩首詩,充滿了他的才氣和慈悲情懷。

《梅》

冰肌玉骨不知寒,深掩柴荊鶴夢殘。

月又漸高霜又下,惜花猶自倚吟闌。

《春社》

雨過芹香帶淺泯,海棠花下倚斜暉。

呼僮莫把柴門掩,留待舊巢新燕歸。

“呼僮莫把柴門掩,留待舊巢新燕歸”,這是何等慈悲情懷。

這套《聯珠詩格》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東京生活時,在神保町一古書籍店裡無意中買到的,終使流落域外七百多年的吾國舊籍重返故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