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關於防曬的所有擔心和疑慮,都請先看了這篇再說

護膚裡有三個經典基礎命題:洗臉、防曬、保濕。

我已經講過兩個了(洗臉、保濕), 今天補最後一個——防曬。

和任何護膚一樣, 防曬是個長期工程。 不是說要去海邊了才要防曬, 也不是只有夏天才要防曬。

君不見娜紮小公主, 在《花兒與少年》裡, 隨時隨地開噴:

旅行結束後, 男生變成了黑炭頭, 女生大多也黑了1個色度, 唯獨娜紮同志還白得如同白熾燈,

娜紮的做法雖然誇張, 但是紫外線的狠毒, 讓人不得不防。

皮膚老化分為自然老化和光老化兩種。

自然老化的結果是皮膚變薄, 彈性喪失。 光老化帶來的結果則是深皺紋、皮革樣, 乾燥和色素沉著。

下面這張, 很好的對比了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的區別:

右側臉常年受到陽光照射, 和左側臉的自然老化相比, 差距巨大

即使同一個人, 常年暴露在外的臉頰, 脖頸, 同被衣服遮蓋的皮膚相比, 衰老程度也是相差巨大:

勃頸處的皮膚一般會比胸前皮膚看上去耿老。

造成「光老化」的元兇是紫外線, 其大致的影響機制是這樣的:

紫外線作用在皮膚上, 產生大量自由基, 促進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的產生, MMP能降解細胞外基質中的膠原纖維, 造成皮膚皺紋、鬆弛、彈性降低。

這圖, 略複雜, 感興趣的小妹仔細看看就能明白。

紫外線波長越長,穿透力越強,傷害越大。紫外線分為UVC、UVB(280nm-320nm)、UVA(320nm-400nm)三種。

圖說明瞭不同波段紫外線造成的影響:

其中UVC波長過短,大多被臭氧擋住,

UVA,不管陰晴冬夏都有,可達真皮層,對皮膚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UVB只能到達皮膚表皮,引起曬傷、變紅發痛,在修養一段時間後,可以恢復。

所以在選防曬時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紫外線波段防護完全,特別是UVA的防護要完全。

防曬要看PA和SPF值,大多數人都知道了。PA指UVA防護力,SPF指UVB的防護力。

常年困擾大家的一個問題是:日常要選多大係數的防曬才行?

目前有兩種看法:

①防曬霜有負擔派

日常用防曬SPF15,PA+就夠了,高倍數防曬讓皮膚會有負擔哦~

②我怕陽光派:

陽光太可怕了,我出門倒垃圾都要日常SPF50,PA+++起跳。

關於具體選擇什麼路線,我覺得應該從SPF、PA的定義說起。

SPF,PA都是指是防護紫外線的能力,粗暴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SPF=塗防曬霜後曬出紅斑時間/不塗防曬霜曬出紅斑時間

舉個:

一般人曬20分鐘出紅斑,塗了SPF10防曬後,20*10=200分鐘才會出紅斑。

PA定義類似,只不過不是用數字表示,而用了加號表示。PA的加號和延緩曬黑時間倍數的換算關係如下:

到此,我們不難發現,不同人即使用同一種SPF值的防曬,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對陽光的敏感度不同。

有人曬5分鐘就紅,有人曬40分鐘都沒事兒(亞洲人的平均值在20分鐘左右,呈正態分佈)。

而且,越白的人,黑色素少,對陽光的敏感度越高。對於光敏感者,FDA也推薦用SPF30以上的防曬霜。

另外,實驗室測量SPF值時,使用劑量是2mg/c㎡,日常使用往往只能達到0.5-1mg/c㎡。也就是說,在日常情況下,我們獲得的防曬能力是標注SPF值的一半不到。

So....

到底是選擇高SPF,抵抗明確會讓人變老的紫外線,還是選擇低SPF值,避免高係數帶來的負擔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各有看法吧,並不強求。

我的選擇是:在選擇安全防曬成分基礎上,儘量選高防曬係數的....

到底什麼才是安全又有效的防曬成分?我們還得從防曬劑類型開始說起。

目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防曬劑有50多種,主要分為物理和化學防曬劑兩大類。

①物理防曬劑

物理防曬的主將是氧化鋅和二氧化鈦。

兩者防曬機制略有不同,氧化鋅靠吸收和折射,二氧化鈦只靠折射。

兩者對紫外線能力也所有不同,氧化鋅UVA部分表現更好一些

物理防曬劑由於粒子大,不容易被吸收,光穩定性強,因此被認為是較為安全的防曬劑。

但因為粒子大,多少都會有泛白問題。所以大廠紛紛著力於改造防曬劑的顆粒形態,改善其自然光的透明度。

資生堂的專利是花瓣狀氧化鋅,花王的專利是片狀氧化鋅。不過資料表明,資生堂的自然光透明度要好一些,用起來,泛白更不嚴重。

②化學防曬劑

化學防曬家族則龐大許多,主要的機制靠吸收紫外線。

化學防曬劑中專門吸收UVB的,也有專門吸收UVA的,也有UVA和UVB都吸收的,這張圖做了一些簡要的說明(字太小大家看個意思好了):

化學防曬劑體系繁雜,一個一個開八,估計我這周都寫不完了,簡明扼要的分了兩大塊:有潛在風險的 VS 安全可靠的。

潛在風險

我們先從有一定風險的防曬劑說起:

NO.1 二苯酮

儘量避免

二苯酮是非常有效的UVA,UVB防曬劑,並且有多種衍生物

防曬產品最常用的是二苯酮-3。動物實驗證明二苯酮衍生物會影響內分泌和雌激素水準,並且有生物毒性,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並且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

美國居民尿液二苯酮的檢出率為為96.8%,加州(陽光多)高於其他州,女性高於男性,科學家推測與防曬霜和護膚品的使用有關(Skin Deep® Cosmetics Database)。

由於二苯酮的問題很明確,目前長點心的產品都已經淘汰,不過仍然有一些配方比較老的產品,在繼續使用。

開個單子:

NO2. Octinoxate (桂皮酸鹽)

引起內分泌紊亂,孕婦慎用

如果說二苯酮已經逐漸被淘汰的話,桂皮鹽酸在防曬霜裡的應用可謂是遍地開花了,越來越流行了。

作為化學UVB防曬劑,它光穩定性高,對皮膚刺激性小,化學性質比較穩定。

但它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一,容易經皮膚吸收;第二、動物試驗表明,會引起內分泌失調。所以目前各國都對其添加計量有嚴格限制。所以日常用沒有問題,但是風險仍然存在。

含有它的產品也是相當多:

我的態度是:孕婦和小盆友儘量避免。由於當中有不少經典產品,膚感又比歐美老油霜好很多,追求膚感的同志們,該用還得用。

NO3.奧克立林

釋放自由基,注意抗氧化

奧克立林也是常見的UVA+UVB防曬劑。

整體來說,它不易被皮膚吸收,對皮膚也不會造成刺激,放在這裡有點吹毛求疵。

它的問題是:陽光照射後產生活氧自由基,而自由基也是造成肌膚老化的兇手。

老司機們的做法是,使用奧克立林添加的防曬霜時候,搭配抗氧化精華,來抵消自由基的潛在風險。

開個單子,:

相對安全

當然也不是所有化學防曬都有安全風險,常用的Uvinul A Plus、聚矽氧烷-15都是不錯的安全化學防曬。

另外Mexoryl XL和SX,Tinosorb S和M這兩對最新的明星產品更值得好好誇讚,防護範圍廣、無毒副作用、不易吸收。

NO.1 Mexoryl XL和SX

Mexoryl XL 和 SX是歐萊雅家的專利產品,所以歐萊雅、蘭蔻、科顏氏、理膚泉、薇姿裡,大多數情況都是有的。

由於Mexoryl SX對UVA的覆蓋不全,Mexoryl XL有環境污染的風險,因此純Mexoryl的防曬不存在,常和奧克立林或者Tinosorb複配。

NO2. Tinosorb S 和 M

Tinosorb S 、M 是瑞士一家公司研發出來的新型防曬劑,覆蓋波段非常全面,對380nm-400nm這種物理防曬也疲軟的死區,都有不錯的效果。

作為分子量大的化學物質,它們不會透過皮膚,對嬰兒和孕婦都很友好。但可能會泛白,膚感也稍顯油膩。

歐洲藥妝(雅漾、貝德瑪),日本大牌(嘉娜寶、資生堂,花王)在自己主打溫和的防曬裡,比較喜歡用。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它,但是以它主打的產品,膚感比日系,真是差了很多。隨著年紀大,臉皮幹,我倒是覺得可以接受了。

幾個經典例子:

我對防曬的消耗是非常快的,基本上1.5個月一瓶。

這兩年隨著自己知識的更新換代,對防曬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

第一,防護段儘量全面, UVA和UVB都要照顧到,特別是長波段的UVA;

第二,在前一個要求的前提下,成分儘量安全。

下面是我最近幾年用過的防曬(包含一些小樣,且是不完全統計):

為了對齊,把安耐曬倍護放在了開架了。

媽呀,真的被我寫成了超長大帖子了!

NO.1安耐曬金瓶 SPF50+ PA++++

優點:防曬力強,對UVA, UVB防護全面,成膜快,乾爽不油,防水防汗。

缺點:防曬劑有桂皮酸鹽,對孕婦兒童不友好。使用矽油做成膜劑,有堵塞毛孔風險。

安耐曬有缺點,但是仍然值得推薦,主要是防曬力高,膚感佳(不信去試試歐系的老油防曬),去海邊、高原還得靠它。

它的質地是稀稀的乳液狀,很好推開,成膜快,不會泛油光,微微拔幹,我這種幹皮也能接受。

有人說用了會長閉口,我想說,這個問題幾乎不可避免。我這種大幹皮,也長。但是及時清潔,就不至於長痘,後面我會簡單說下處理方式。

我的建議:盛夏、海灘必備。但是春秋冬可避免使用。

NO.2 安熱沙倍呵防曬乳 SPF34 PA+++

優點:純物理防曬,非常安全,防水防汗,同時質地乾爽。

缺點:略有泛白,對380nm以上UVA防護不好,最好搭配物理防曬。

純物理防曬,沒有酒精,用聚矽氧烷作為基地,膚感乾爽,可能是最「拔幹」的物理防曬了,敏感的大油皮也能用。最近才發現,如果早幾年臉皮很油的時候發現,應該會超級愛。

我的建議:春秋冬作為日常防曬,夏天使用,建議同時加持防曬傘、帽子,墨鏡

NO3 貝德瑪皙妍倍護防曬噴霧 SPF30+ PA+++

優點:化學防曬,防護力全面,全波段的UVA和UVB都有照顧到,補塗方便。

缺點:奧克立林有釋放自由基的風險,建議搭配VC等強力抗氧化劑一起用。

如果不喜歡日式的塗改液質地,可以嘗試一下貝德瑪的噴霧。

防曬體系是:Tinosorb S、Tinosorb M 複配 Avobenzene,奧克立林。防曬力全面,因為有Avobenzene,可能會有點熏眼睛。

有人說它質地輕薄,但我用起來,覺得還是有點油的,質地像是用霧化的乳液,上臉後略有油亮感,成膜比日式搖搖樂慢,但是相比其它歐系的大油防曬,貝德瑪這款可以說,膚感已經算不錯的了。

我的建議:把它當補防曬神器用,卡卡5秒,就能搞定。如擔心奧克立林自由基問題,可搭配樂敦CC美白噴霧一起用。

NO.4 理膚泉每日防曬隔離清透露 SPF30+ PA+++

優點:防護力全面,且防曬成分選用的都是墜安全的。

缺點:不防水,泛白,易暗沉

主力防曬劑有Uvinul A Plus,Mexoryl XL、Tinosorb S、二氧化鈦,波段覆蓋全面,成分也很安全。

乳液狀,不會覺得油膩,作為一個歐系老油霜後代,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成膜後,會泛油光,需要用散粉壓一壓才好。另外,容易泛白,還會暗沉。

但是考慮到它的防曬體系非常安全,以及防護力夠全,也是值得入手的。

我的建議:我目前日常的主力防曬,出門前會疊加散粉就好。

①用了防曬要不要卸妝?

注意閉口的清理,但不一定指望卸妝油。(閉口是下巴上的將冒未冒的小凸起,不是已經紅了的痘痘)

首先,大多數防曬劑都是油融性的,一天下來,會隨皮脂分泌被破壞,用清潔力強的洗面乳就足夠了。

其次,防曬劑中的成膜劑,大多依靠矽油,這才是毛孔堵塞的威脅,且矽油不溶於油,用普通卸妝油無濟於事。

我的建議是,以下巴上的閉口為指標,一旦閉口稍顯嚴重,可以用潔面儀、卸妝油單獨清潔T區(我一般是2天一次)

②用了防曬就萬事大吉?

不是。

大多數防曬劑對380-400nm的UVA效果都不算好。這部分紫外線,恰好是對皮膚傷害最嚴重的。

所以如果有條件,遮陽傘、墨鏡都應該配備起來。

④多長時間補塗一次?

這個問題更玄學。雞賊的說法是,視防曬膜被破壞情況而定。

出汗多,出油多,一直在戶外,1-2個小時一定要補。日常通勤,上學,中午出門吃飯前,一定要補充一次。

另外,補防曬最佳選擇是防曬噴霧,對,就是娜紮用的那種。不破壞妝面,哢哢噴兩下,5秒就搞定,迅速方便。

安全不怕油膩就選貝德瑪,膚感好可以選娜紮小公舉用的娜麗絲。

附錄參照論文&網站

Skin Deep® Cosmetics Database | EWG 美國環境工作組化妝品資料庫官網

COSDNA

程豔,QSAR技術對化妝品中防曬劑成分經皮暴露評估 ,香料香精化妝品,2009年6月第三期

龍飛,二苯甲酮類紫外吸收劑人體暴露的研究進展,環境與健康雜誌,2015年7月第32卷第7期

紫外線波長越長,穿透力越強,傷害越大。紫外線分為UVC、UVB(280nm-320nm)、UVA(320nm-400nm)三種。

圖說明瞭不同波段紫外線造成的影響:

其中UVC波長過短,大多被臭氧擋住,

UVA,不管陰晴冬夏都有,可達真皮層,對皮膚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UVB只能到達皮膚表皮,引起曬傷、變紅發痛,在修養一段時間後,可以恢復。

所以在選防曬時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紫外線波段防護完全,特別是UVA的防護要完全。

防曬要看PA和SPF值,大多數人都知道了。PA指UVA防護力,SPF指UVB的防護力。

常年困擾大家的一個問題是:日常要選多大係數的防曬才行?

目前有兩種看法:

①防曬霜有負擔派

日常用防曬SPF15,PA+就夠了,高倍數防曬讓皮膚會有負擔哦~

②我怕陽光派:

陽光太可怕了,我出門倒垃圾都要日常SPF50,PA+++起跳。

關於具體選擇什麼路線,我覺得應該從SPF、PA的定義說起。

SPF,PA都是指是防護紫外線的能力,粗暴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SPF=塗防曬霜後曬出紅斑時間/不塗防曬霜曬出紅斑時間

舉個:

一般人曬20分鐘出紅斑,塗了SPF10防曬後,20*10=200分鐘才會出紅斑。

PA定義類似,只不過不是用數字表示,而用了加號表示。PA的加號和延緩曬黑時間倍數的換算關係如下:

到此,我們不難發現,不同人即使用同一種SPF值的防曬,結果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對陽光的敏感度不同。

有人曬5分鐘就紅,有人曬40分鐘都沒事兒(亞洲人的平均值在20分鐘左右,呈正態分佈)。

而且,越白的人,黑色素少,對陽光的敏感度越高。對於光敏感者,FDA也推薦用SPF30以上的防曬霜。

另外,實驗室測量SPF值時,使用劑量是2mg/c㎡,日常使用往往只能達到0.5-1mg/c㎡。也就是說,在日常情況下,我們獲得的防曬能力是標注SPF值的一半不到。

So....

到底是選擇高SPF,抵抗明確會讓人變老的紫外線,還是選擇低SPF值,避免高係數帶來的負擔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各有看法吧,並不強求。

我的選擇是:在選擇安全防曬成分基礎上,儘量選高防曬係數的....

到底什麼才是安全又有效的防曬成分?我們還得從防曬劑類型開始說起。

目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防曬劑有50多種,主要分為物理和化學防曬劑兩大類。

①物理防曬劑

物理防曬的主將是氧化鋅和二氧化鈦。

兩者防曬機制略有不同,氧化鋅靠吸收和折射,二氧化鈦只靠折射。

兩者對紫外線能力也所有不同,氧化鋅UVA部分表現更好一些

物理防曬劑由於粒子大,不容易被吸收,光穩定性強,因此被認為是較為安全的防曬劑。

但因為粒子大,多少都會有泛白問題。所以大廠紛紛著力於改造防曬劑的顆粒形態,改善其自然光的透明度。

資生堂的專利是花瓣狀氧化鋅,花王的專利是片狀氧化鋅。不過資料表明,資生堂的自然光透明度要好一些,用起來,泛白更不嚴重。

②化學防曬劑

化學防曬家族則龐大許多,主要的機制靠吸收紫外線。

化學防曬劑中專門吸收UVB的,也有專門吸收UVA的,也有UVA和UVB都吸收的,這張圖做了一些簡要的說明(字太小大家看個意思好了):

化學防曬劑體系繁雜,一個一個開八,估計我這周都寫不完了,簡明扼要的分了兩大塊:有潛在風險的 VS 安全可靠的。

潛在風險

我們先從有一定風險的防曬劑說起:

NO.1 二苯酮

儘量避免

二苯酮是非常有效的UVA,UVB防曬劑,並且有多種衍生物

防曬產品最常用的是二苯酮-3。動物實驗證明二苯酮衍生物會影響內分泌和雌激素水準,並且有生物毒性,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並且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

美國居民尿液二苯酮的檢出率為為96.8%,加州(陽光多)高於其他州,女性高於男性,科學家推測與防曬霜和護膚品的使用有關(Skin Deep® Cosmetics Database)。

由於二苯酮的問題很明確,目前長點心的產品都已經淘汰,不過仍然有一些配方比較老的產品,在繼續使用。

開個單子:

NO2. Octinoxate (桂皮酸鹽)

引起內分泌紊亂,孕婦慎用

如果說二苯酮已經逐漸被淘汰的話,桂皮鹽酸在防曬霜裡的應用可謂是遍地開花了,越來越流行了。

作為化學UVB防曬劑,它光穩定性高,對皮膚刺激性小,化學性質比較穩定。

但它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一,容易經皮膚吸收;第二、動物試驗表明,會引起內分泌失調。所以目前各國都對其添加計量有嚴格限制。所以日常用沒有問題,但是風險仍然存在。

含有它的產品也是相當多:

我的態度是:孕婦和小盆友儘量避免。由於當中有不少經典產品,膚感又比歐美老油霜好很多,追求膚感的同志們,該用還得用。

NO3.奧克立林

釋放自由基,注意抗氧化

奧克立林也是常見的UVA+UVB防曬劑。

整體來說,它不易被皮膚吸收,對皮膚也不會造成刺激,放在這裡有點吹毛求疵。

它的問題是:陽光照射後產生活氧自由基,而自由基也是造成肌膚老化的兇手。

老司機們的做法是,使用奧克立林添加的防曬霜時候,搭配抗氧化精華,來抵消自由基的潛在風險。

開個單子,:

相對安全

當然也不是所有化學防曬都有安全風險,常用的Uvinul A Plus、聚矽氧烷-15都是不錯的安全化學防曬。

另外Mexoryl XL和SX,Tinosorb S和M這兩對最新的明星產品更值得好好誇讚,防護範圍廣、無毒副作用、不易吸收。

NO.1 Mexoryl XL和SX

Mexoryl XL 和 SX是歐萊雅家的專利產品,所以歐萊雅、蘭蔻、科顏氏、理膚泉、薇姿裡,大多數情況都是有的。

由於Mexoryl SX對UVA的覆蓋不全,Mexoryl XL有環境污染的風險,因此純Mexoryl的防曬不存在,常和奧克立林或者Tinosorb複配。

NO2. Tinosorb S 和 M

Tinosorb S 、M 是瑞士一家公司研發出來的新型防曬劑,覆蓋波段非常全面,對380nm-400nm這種物理防曬也疲軟的死區,都有不錯的效果。

作為分子量大的化學物質,它們不會透過皮膚,對嬰兒和孕婦都很友好。但可能會泛白,膚感也稍顯油膩。

歐洲藥妝(雅漾、貝德瑪),日本大牌(嘉娜寶、資生堂,花王)在自己主打溫和的防曬裡,比較喜歡用。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它,但是以它主打的產品,膚感比日系,真是差了很多。隨著年紀大,臉皮幹,我倒是覺得可以接受了。

幾個經典例子:

我對防曬的消耗是非常快的,基本上1.5個月一瓶。

這兩年隨著自己知識的更新換代,對防曬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

第一,防護段儘量全面, UVA和UVB都要照顧到,特別是長波段的UVA;

第二,在前一個要求的前提下,成分儘量安全。

下面是我最近幾年用過的防曬(包含一些小樣,且是不完全統計):

為了對齊,把安耐曬倍護放在了開架了。

媽呀,真的被我寫成了超長大帖子了!

NO.1安耐曬金瓶 SPF50+ PA++++

優點:防曬力強,對UVA, UVB防護全面,成膜快,乾爽不油,防水防汗。

缺點:防曬劑有桂皮酸鹽,對孕婦兒童不友好。使用矽油做成膜劑,有堵塞毛孔風險。

安耐曬有缺點,但是仍然值得推薦,主要是防曬力高,膚感佳(不信去試試歐系的老油防曬),去海邊、高原還得靠它。

它的質地是稀稀的乳液狀,很好推開,成膜快,不會泛油光,微微拔幹,我這種幹皮也能接受。

有人說用了會長閉口,我想說,這個問題幾乎不可避免。我這種大幹皮,也長。但是及時清潔,就不至於長痘,後面我會簡單說下處理方式。

我的建議:盛夏、海灘必備。但是春秋冬可避免使用。

NO.2 安熱沙倍呵防曬乳 SPF34 PA+++

優點:純物理防曬,非常安全,防水防汗,同時質地乾爽。

缺點:略有泛白,對380nm以上UVA防護不好,最好搭配物理防曬。

純物理防曬,沒有酒精,用聚矽氧烷作為基地,膚感乾爽,可能是最「拔幹」的物理防曬了,敏感的大油皮也能用。最近才發現,如果早幾年臉皮很油的時候發現,應該會超級愛。

我的建議:春秋冬作為日常防曬,夏天使用,建議同時加持防曬傘、帽子,墨鏡

NO3 貝德瑪皙妍倍護防曬噴霧 SPF30+ PA+++

優點:化學防曬,防護力全面,全波段的UVA和UVB都有照顧到,補塗方便。

缺點:奧克立林有釋放自由基的風險,建議搭配VC等強力抗氧化劑一起用。

如果不喜歡日式的塗改液質地,可以嘗試一下貝德瑪的噴霧。

防曬體系是:Tinosorb S、Tinosorb M 複配 Avobenzene,奧克立林。防曬力全面,因為有Avobenzene,可能會有點熏眼睛。

有人說它質地輕薄,但我用起來,覺得還是有點油的,質地像是用霧化的乳液,上臉後略有油亮感,成膜比日式搖搖樂慢,但是相比其它歐系的大油防曬,貝德瑪這款可以說,膚感已經算不錯的了。

我的建議:把它當補防曬神器用,卡卡5秒,就能搞定。如擔心奧克立林自由基問題,可搭配樂敦CC美白噴霧一起用。

NO.4 理膚泉每日防曬隔離清透露 SPF30+ PA+++

優點:防護力全面,且防曬成分選用的都是墜安全的。

缺點:不防水,泛白,易暗沉

主力防曬劑有Uvinul A Plus,Mexoryl XL、Tinosorb S、二氧化鈦,波段覆蓋全面,成分也很安全。

乳液狀,不會覺得油膩,作為一個歐系老油霜後代,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成膜後,會泛油光,需要用散粉壓一壓才好。另外,容易泛白,還會暗沉。

但是考慮到它的防曬體系非常安全,以及防護力夠全,也是值得入手的。

我的建議:我目前日常的主力防曬,出門前會疊加散粉就好。

①用了防曬要不要卸妝?

注意閉口的清理,但不一定指望卸妝油。(閉口是下巴上的將冒未冒的小凸起,不是已經紅了的痘痘)

首先,大多數防曬劑都是油融性的,一天下來,會隨皮脂分泌被破壞,用清潔力強的洗面乳就足夠了。

其次,防曬劑中的成膜劑,大多依靠矽油,這才是毛孔堵塞的威脅,且矽油不溶於油,用普通卸妝油無濟於事。

我的建議是,以下巴上的閉口為指標,一旦閉口稍顯嚴重,可以用潔面儀、卸妝油單獨清潔T區(我一般是2天一次)

②用了防曬就萬事大吉?

不是。

大多數防曬劑對380-400nm的UVA效果都不算好。這部分紫外線,恰好是對皮膚傷害最嚴重的。

所以如果有條件,遮陽傘、墨鏡都應該配備起來。

④多長時間補塗一次?

這個問題更玄學。雞賊的說法是,視防曬膜被破壞情況而定。

出汗多,出油多,一直在戶外,1-2個小時一定要補。日常通勤,上學,中午出門吃飯前,一定要補充一次。

另外,補防曬最佳選擇是防曬噴霧,對,就是娜紮用的那種。不破壞妝面,哢哢噴兩下,5秒就搞定,迅速方便。

安全不怕油膩就選貝德瑪,膚感好可以選娜紮小公舉用的娜麗絲。

附錄參照論文&網站

Skin Deep® Cosmetics Database | EWG 美國環境工作組化妝品資料庫官網

COSDNA

程豔,QSAR技術對化妝品中防曬劑成分經皮暴露評估 ,香料香精化妝品,2009年6月第三期

龍飛,二苯甲酮類紫外吸收劑人體暴露的研究進展,環境與健康雜誌,2015年7月第32卷第7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