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一天一首古詩詞

伐柯

先秦:佚名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 籩豆有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

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 這個規則在近前。 要想見那姑娘面, 擺好食具設酒宴。

注釋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 《說文解字》:柯, 斧柄也;伐, 擊也, 從人, 持戈。

2.匪:同“非”。 克:能。

3.取:通“娶”。

4.則:原則、方法。 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覯(gòu):通“遘”, 遇見。

6.籩(biān)豆有踐: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 用籩豆等器皿, 放滿食品, 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 叫做籩豆有踐。 此處指迎親禮儀有條不紊。 籩, 竹編禮器, 盛果脯用。 豆, 木制、金屬制或陶制的器皿, 盛放醃制食物、醬類。

鑒賞

《國風·豳風·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爾時所唱的歌, 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滿。 首章明白告訴讀者:媒妁是使兩人好合的人。 男女雙方的結合,

要有媒人從中料理, 婚姻才得以成功。 作者說得斬釘截鐵, 不容置疑, 其道理就像做個斧柄那樣簡單明白, 興中有比, 比喻淺顯易懂。

詩的第二章讚美了新婚的妻子, 但奇怪的是, 一不贊其年輕貌美, 二不言其和順溫柔, 獨獨說“籩豆有踐”, 讚賞其善於料理祭祀宴饗事宜。 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覯之子, 籩豆有踐”, 男子很興奮地看到, 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經驗。 封建社會裡, 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綿家族為目的, 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 能生兒育女, 而是能夠輔佐宴饗祭祀。 “椒聊之實, 蕃衍盈升。 ”“椒聊之實, 蕃衍盈掬。 ”(《國風·唐風·椒聊》)暗示這位女子的外貌, 是一個多子多孫的美女子。

詩中的男主人公滿心歡喜因為娶這樣的女子為妻。

他鄭重提出“籩豆有踐”這一點並因此而滿心歡喜, 宣佈其婚姻的美滿。 認為只有懂得籩豆之事, 才真正“宜其室家”。 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了封建的倫理觀念、宗法觀念已經滲透到婚姻生活中, 成為衡量愛情是否美滿的準則了。

此詩從語義上分析, 有兩重意義, 一是文本的表層語義, 二是作為引申隱喻的深層語義。

從文本語義來說, 《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頭柄子作比喻, 說男子找一個心目中的妻子, 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 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式, 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 男子心中的得意, 情緒的興奮, 都凝聚在這首自得自悅的歡歌中。 在古代詩歌中, 常以諧音示意。 “斧”字諧“夫”字,

柄子配斧頭, 喻妻子配丈夫。 詩中所說“匪媒不得”“籩豆有踐”, 也是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 最後雙方同意, 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 妻子過門來。 這是中國古代喜慶民俗的場景, 也表示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嚴肅重視。

從引伸隱喻義來說, 重點落在“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這兩句詩上。 此處的伐柯, 已經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樣狹義的比喻, 而是廣義地比喻兩種事物的協調關係:砍伐樹枝做斧頭柄, 有斧與柄的協調關係;做其他事情, 也有兩方面的協調關係。 要協調兩方面的關係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頭, 那就不能背離基本的原則方法(“其則不遠”)。 如果砍下的枝條歪七扭八, 過粗或過細, 都不能插進斧頭眼中,

成為適手的斧柄。 砍取斧柄, 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 那麼, 協調一件事物或一種活動的雙方, 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 從具象的斧與柄的關係, 上升到抽象的一體兩面的關係, 這個比喻就有了廣泛的意蘊, 啟示了一個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按一定原則才能協調。 後人常用“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 來表示有原則的協調關係, 來引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 就是從廣義的比喻性來理解這兩句詩的。

這首詩還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一方面強調“匪斧不克”、“匪媒不得”, 因為運動變化需要一個仲介, 所謂“自內出者無匹不行”, 或如陽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 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心外求理, “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自身,外面的仲介只是“應”,“感”才是運動變化的主宰,或雲“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整首詩是在闡述《易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前半部分說“無平不陂”,後半部分說“無往不復”。

此詩歌者採取了設問的方式,從最淺顯的比喻入手,言簡意賅,形象鮮明,把娶妻必須行媒的道理說得很明確、很具體,給人一種不可置疑的印象。詩意單純明朗,語言樸素自然。在一問一答的陳述中,歌者那喜形於色的情態也躍然紙上。由於此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後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為“作伐”“伐柯”“執柯”。

其則不遠”,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自身,外面的仲介只是“應”,“感”才是運動變化的主宰,或雲“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整首詩是在闡述《易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前半部分說“無平不陂”,後半部分說“無往不復”。

此詩歌者採取了設問的方式,從最淺顯的比喻入手,言簡意賅,形象鮮明,把娶妻必須行媒的道理說得很明確、很具體,給人一種不可置疑的印象。詩意單純明朗,語言樸素自然。在一問一答的陳述中,歌者那喜形於色的情態也躍然紙上。由於此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後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為“作伐”“伐柯”“執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