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平安年報首次公佈三個重要數字,戰略大變局要看懂

2017年3月22日晚, 中國平安公佈了其2016年財報。 淨利潤依然逆勢上漲15.1%, 派息更是同比增長41.5%達到每股0.75元。

正如2017年元旦中國平安董事長新年致辭大談「在你身邊」讓業內震驚, 此次中國平安的年報同樣讓許多業內人士充滿了驚歎和驚喜——在談完了「在你身邊」的情懷和抒情之後, 在這份年報中, 中國平安首次以「客戶本位」的視角, 公佈了個人客戶數量、客均合同數和客均利潤三個嶄新的運營指標。

KPI是什麼, 每一個現代企業的雇員都明白。 當中國平安在年報中將這三項指標公之于眾, 其實就是強調了未來發展中最重要的三個KPI,

而這背後則是企業大戰略的重新規劃和出發。

▌ 要讓普通人看懂的董事長致辭

要看懂此次中國平安2016年財報中的董事長致辭, 你就要首先重溫2017年初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新年獻詞。

這份新年獻詞, 是讓許多平安老臣子和平安的多年同行都大跌眼鏡的獻詞——在往年頻頻用「打造」、「輝煌」、「引領」、「金融」、「科技」、「時代」等宏大詞彙勾勒平安的未來之後, 2017年的這份獻詞有一個非常親民的標題——《專業, 讓平安在你身邊》, 而其內容更是凸顯了這種溫情和親和。

是的, 要在你身邊的平安, 在新年獻詞中, 「你」字足足出現了17次, 平安對於作為「你」的客戶至重視, 也可見一斑。

當然, 這種重視, 同樣體現在今次財報的董事長致辭中。

其實,

平心而論, 每年中國平安年報的董事長致辭, 已經算是數千家上市公司中比較有可讀性的那份了。 但是平安顯然絕不滿足於此, 因此在這次的致辭中, 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環節:普通人看得懂的平安分析。

對於這個問題, 馬明哲是如此說的:

平安的戰略和價值, 我們在每年年報中都會詳盡地介紹, 相信大多數金融業的投資者都很熟悉, 也很認同, 但對於一些非專業金融投資者來說, 綜合金融模式的價值, 在一定程度上顯得不那麼容易理解。 為了讓更多投資者能簡易讀懂平安的年報。 今年, 我們在金融業標準的報告模式上, 增加一種「簡易通俗、深入淺出」的方法, 它既能讓職業的金融投資者和分析師更加深入、清晰地瞭解平安的戰略和價值,

也讓廣大其他的投資者讀起來簡單明瞭。

雖然在整篇董事長致辭中, 「你」字只是在結尾的部分以「你們」的形式出現了一次, 但是這種要讓作為普通人非專業人士的股東都能讀懂平安的意願, 已經可以想像和推論平安對於普通客戶的重視了。

▌ 一二四架構下的平安

其實, 這種轉變, 你只需要對比下2015年和2016年平安財報封面上的二維碼, 就能發現這種「客戶為本」的進化。

是的, 如果你掃描去年發佈的2015年財報封面, 會導引你進入一個叫平安IR的APP, 一個讓投資者和平安互動的軟體。 但是你再掃描新近發佈的2016年財報封面, 就會直接進入一個微網站, 裡面既有平安的即時股價也有投資者關係模組, 更有平安大量可在手機上閱讀的資料。

當然, 這種強調客戶體驗的表達, 其實在馬明哲董事長致辭中的「一個定位, 兩個聚焦, 四個生態服務」中更是可見一斑。

中國平安是一家根據市場變化, 戰略在不斷微調甚至大調整的活力企業——這些年最大的一個變化,

無疑是從單一金融變成了金融+健康兩大支柱。

也許正是為了讓股民讓用戶明白平安重心的變化, 所以有了上文的「一二四」這個提法。 看看下面我繪製的圖表, 也許你會看的更加明確。

老實說, 在這次致辭中看到這樣的提法,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我國昔日的「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和四項基本原則」。平安此次採用普通人極為耳熟能詳的一二四結構來解讀平安的戰略,為了做到「簡易通俗、深入淺出」的苦心真是可見一斑了。

▌ 三個客戶資料才是真核心

當然,年報說的再好,也許也就只是心口不一。

但是,相比新年致辭或者董事長致辭的溫情,其實這次平安年報真正的大舉動,還是客戶規模、客均產品和客均利潤這三項客戶指標的首度公佈——在我看來,這代表著中國平安「客戶本位」理念下的新思路。

如果你常年閱讀中國平安的年報,就會發現其對於客戶統計的重視。

往年,最值得一看的,自然是交叉銷售相關的資料。比如下面的圖表就是2015年財報中對於不同類型公司之間客戶遷移的展示。

但是,上述的表述,毫無疑問是一種「業務線本位」的表述,更關注的是子公司獲客的情況,業務線是核心,而不是將客戶作為一個經營的核心對象。

而此次三大客戶指標,無疑是理念上的巨大轉變,不再是「業務線本位」,而是真正聚焦客戶,以「客戶為本位」,關注客戶的數量和品質。

從此次首度公佈的數字來看,很是不錯:

截至2016年末,平安的個人客戶數達到1.31億,較2016年初增長20.1%;客均合同數達到2.21個;客均利潤從人民幣289.07元增至人民幣311.51元。

從「業務線本位」到「客戶本位」這種轉變,其實馬明哲在字裡行間已經吐露了戰略上的思考:

中國是人口大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財富的快速增長,讓中國擁有了全球最龐大的中高收入群體,成為世界最大、增長最快的個人消費市場。平安聚焦龐大的中產階層為主的目標客戶群,積極開拓這一客群的零售市場、個人消費市場、個人金融服務市場。而個人零售是相對穩定的業務,其需求受經濟週期和市場波動的影響最小。

當然,而與這種戰略思考相匹配的,則是財務資料上顯示的個人業務強勁動力。

從今次平安發佈的財報數據來看,平安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623.94億元,同比增長15.1%,繼續保持著不俗的增速。仔細看增速來源,其中來自個人業務的利潤為408.2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9.5%,占總利潤的占比為65.4%。

這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進入了平穩發展的狀態,而實體經濟也處於調結構的過程中,而金融機構也成為降低企業負擔的重要來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司業務顯然發展潛力是不如個人業務的,平安大體突出並做強個人業務,可以規避整個宏觀經濟的景氣度,帶來更多的經營平穩性。

更何況,個人業務不僅僅是相對平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年資紅利」。以下是此次中國平安財報中對於客戶屬性的一段統計,充分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在拓展客戶之外,深耕客戶的價值:

通過對客戶的長期經營,平安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認同和互信,客戶年資越高,擁有的合同數越多,5年資及以上客戶平均擁有2.48個合同,較1年資以下的新客戶多62.1%。

▌ 平安需要用新的指標被認識

新的指標,對於中國平安,自然是一個新的KPI,一個新的考核方向。

當然,對於準備兩條腿走路的平安,其實這又是必須的。

曾幾何時,中國平安是一家以壽險為核心的上市公司。保險公司的價值如何評估,只要看過幾份券商財務報告,你就會知道「內含價值」是一個通用的評判標準和評價體型。

但是,伴隨著中國平安多元金融的策略發展,銀行、基金、信託、證券等一系列金融業務的推進,使得單單用「內含價值」,其實已經無法衡量中國平安的價值了。

而這種情況,伴隨中國平安將大健康作為兩大支柱之後,會變得更為嚴謹。

看看此次的年報,你就會發現中國平安在大健康這塊的發展至迅猛。

如果說在一年前,談及中國平安的健康業務,除了傳統的健康險和平安好醫生之外亮點不多,那麼此次財報中可是就有大段的涉獵了。

比如萬家醫療,以成為「中國連鎖健康服務第一平臺」為願景,致力於全面提升國內基層醫療機構運營管理能力。平臺累計上線診所16,575家。

又比如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以「中國最大的開放式管理醫療服務平臺」為目標,構建了「城市一賬通」。截至2016年底,「城市一賬通」覆蓋全國近60%城市和5億人口。

當這樣的業務在中國平安的體系下越來越多,占比越來越高之後,甚至連所有傳統的金融衡量指標也會變得片面無效。

這時候,如何去認識去衡量中國平安?

此次的三大客戶指標,顯然也就是為了解決「兩個聚焦」時代下的中國平安的衡量標準的問題。

接下來,就讓我們期待未來每年的中報年報中這三個資料的公佈,期待這三個數字增長下平安的新潛力。

兩個基本點和四項基本原則」。平安此次採用普通人極為耳熟能詳的一二四結構來解讀平安的戰略,為了做到「簡易通俗、深入淺出」的苦心真是可見一斑了。

▌ 三個客戶資料才是真核心

當然,年報說的再好,也許也就只是心口不一。

但是,相比新年致辭或者董事長致辭的溫情,其實這次平安年報真正的大舉動,還是客戶規模、客均產品和客均利潤這三項客戶指標的首度公佈——在我看來,這代表著中國平安「客戶本位」理念下的新思路。

如果你常年閱讀中國平安的年報,就會發現其對於客戶統計的重視。

往年,最值得一看的,自然是交叉銷售相關的資料。比如下面的圖表就是2015年財報中對於不同類型公司之間客戶遷移的展示。

但是,上述的表述,毫無疑問是一種「業務線本位」的表述,更關注的是子公司獲客的情況,業務線是核心,而不是將客戶作為一個經營的核心對象。

而此次三大客戶指標,無疑是理念上的巨大轉變,不再是「業務線本位」,而是真正聚焦客戶,以「客戶為本位」,關注客戶的數量和品質。

從此次首度公佈的數字來看,很是不錯:

截至2016年末,平安的個人客戶數達到1.31億,較2016年初增長20.1%;客均合同數達到2.21個;客均利潤從人民幣289.07元增至人民幣311.51元。

從「業務線本位」到「客戶本位」這種轉變,其實馬明哲在字裡行間已經吐露了戰略上的思考:

中國是人口大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財富的快速增長,讓中國擁有了全球最龐大的中高收入群體,成為世界最大、增長最快的個人消費市場。平安聚焦龐大的中產階層為主的目標客戶群,積極開拓這一客群的零售市場、個人消費市場、個人金融服務市場。而個人零售是相對穩定的業務,其需求受經濟週期和市場波動的影響最小。

當然,而與這種戰略思考相匹配的,則是財務資料上顯示的個人業務強勁動力。

從今次平安發佈的財報數據來看,平安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623.94億元,同比增長15.1%,繼續保持著不俗的增速。仔細看增速來源,其中來自個人業務的利潤為408.2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9.5%,占總利潤的占比為65.4%。

這幾年,中國的宏觀經濟進入了平穩發展的狀態,而實體經濟也處於調結構的過程中,而金融機構也成為降低企業負擔的重要來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司業務顯然發展潛力是不如個人業務的,平安大體突出並做強個人業務,可以規避整個宏觀經濟的景氣度,帶來更多的經營平穩性。

更何況,個人業務不僅僅是相對平穩,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年資紅利」。以下是此次中國平安財報中對於客戶屬性的一段統計,充分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在拓展客戶之外,深耕客戶的價值:

通過對客戶的長期經營,平安與客戶建立起良好的認同和互信,客戶年資越高,擁有的合同數越多,5年資及以上客戶平均擁有2.48個合同,較1年資以下的新客戶多62.1%。

▌ 平安需要用新的指標被認識

新的指標,對於中國平安,自然是一個新的KPI,一個新的考核方向。

當然,對於準備兩條腿走路的平安,其實這又是必須的。

曾幾何時,中國平安是一家以壽險為核心的上市公司。保險公司的價值如何評估,只要看過幾份券商財務報告,你就會知道「內含價值」是一個通用的評判標準和評價體型。

但是,伴隨著中國平安多元金融的策略發展,銀行、基金、信託、證券等一系列金融業務的推進,使得單單用「內含價值」,其實已經無法衡量中國平安的價值了。

而這種情況,伴隨中國平安將大健康作為兩大支柱之後,會變得更為嚴謹。

看看此次的年報,你就會發現中國平安在大健康這塊的發展至迅猛。

如果說在一年前,談及中國平安的健康業務,除了傳統的健康險和平安好醫生之外亮點不多,那麼此次財報中可是就有大段的涉獵了。

比如萬家醫療,以成為「中國連鎖健康服務第一平臺」為願景,致力於全面提升國內基層醫療機構運營管理能力。平臺累計上線診所16,575家。

又比如平安醫療健康管理公司,以「中國最大的開放式管理醫療服務平臺」為目標,構建了「城市一賬通」。截至2016年底,「城市一賬通」覆蓋全國近60%城市和5億人口。

當這樣的業務在中國平安的體系下越來越多,占比越來越高之後,甚至連所有傳統的金融衡量指標也會變得片面無效。

這時候,如何去認識去衡量中國平安?

此次的三大客戶指標,顯然也就是為了解決「兩個聚焦」時代下的中國平安的衡量標準的問題。

接下來,就讓我們期待未來每年的中報年報中這三個資料的公佈,期待這三個數字增長下平安的新潛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