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禮記》有“毋齧骨”之誡,大概包括啃骨頭的舉動在內

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 他旅遊西南某地的時候, 偶於餐館進食, 忽聞壁板砰砰作響, 其聲清脆, 密集如連珠炮, 向人打聽才知道是鄰座食客正在大啖糖醋排骨。 這一道菜是這家餐館的拿手菜, 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餘, 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 你也吐, 我也吐, 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當響。 不但顧客為之快意, 店主人聽了也覺得臉上光彩, 認為這是大家為他捧場。 這位外國朋友問我這是不是國內各地普遍的風俗, 我告訴他我走過十幾個省還不曾遇見過這樣的場面, 而且當場若無壁板設備, 或是顧客嘴部筋肉不夠發達,

此種盛況即不易發生。 可是我心中暗想, 天下之大, 無奇不有, 這樣的事恐怕亦不無發生的可能。

暢遊中國旅遊年卡一卡通全國通用旅遊卡全國五百多個景點免費遊 ¥90 購買

《禮記》有“毋齧骨”之誡, 大概包括啃骨頭的舉動在內。 糖醋排骨的肉與骨是比較容易脫離的, 大塊的骨頭上所帶著的肉若是用牙齒咬斷下來, 那齜牙咧嘴的樣子便覺不大雅觀。 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對在桌面上進膳的人而言的, 齧骨應該是桌底下另外一種動物所做的事。 不要以為我們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劈啪響便斷定我們的吃相不佳。 歐洲中古時代, 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 從11世紀到15世紀不曾被普遍使用, 有些人自備刀叉隨身攜帶,

這種作風一直延至18世紀還偶爾可見。 據說在酷嗜通心粉的國度, 市廛道旁隨處都有販賣通心粉的攤子, 食客都是伸出右手, 像五股鋼叉一般把粉條一卷就送到口裡, 乾淨俐落。

不要恥笑西方風俗鄙陋, 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也是雙手萬能。 《禮記》:“共飯不澤手。 ”呂氏注曰:“不澤手者, 古之飯者以手, 與人共飯, 摩手而有汗澤, 人將惡之而難言。 ”飯前把手洗洗揩揩也就是了。 樊噲把一塊生豬肘子放在鐵楯上拔劍而啖之, 那是鴻門宴上的精彩節目, 可是那個吃相也就很可觀了。 我們不願意在餐桌上揮刀舞叉, 我們的吃飯工具主要是筷子。 細細的兩根竹筷, 搦在手上, 運動自如, 能戳、能夾、能撮、能扒, 神乎其技。

不過我們至今也還有用手進食的地方, 像從蘭州到新疆, “抓飯”“抓肉”都是很馳名的。 我們即使運用筷子, 也不能不有相當的約束, 若是頻頻夾取如金雞亂點頭, 或挑肥揀瘦地在盤碗裡翻翻弄弄如撥草尋蛇, 就不雅觀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