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西洋樂器的世界工廠

中國的樂器行業, 主要細分為中樂器、西樂器、電子樂器和其他樂器及零配件等四個子行業, 其中西樂器製造占了整個行業52%的產量。

中國的西樂器製造, 是在清末由傳教士帶進國內, 後來發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最早是由上海的琴行發端, 第一家樂器廠正是摩德利琴行前店後廠。

時至今日, 中國產的西樂器已經佔據了世界總產量的半壁江山, 實力不容小覷。 根據統計, 2016年1-9月中國西樂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收入達到154.05億, 同比增長7.95%, 利潤總額11.13億元, 同比增長達到21%。 然而, 這一片欣欣向榮真的就能讓人高枕無憂嗎?

一、行業現狀, 產銷量絕對世界第一

中國樂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曾澤民透露, 中國原來的西樂器行業很小,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都抵不上國外一個廠營業額的光景, 慢慢發展了起來。 這個過程中也是用“兩條腿走路”, 一個是市場開發,

一個是科技創新, 詳細內容下文另述。

當我們重新審視中國製造樂器產品的出口變化, 會發現實際上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才出現了快速增長。 原來中國都是些較小的作坊、或公私合營企業、或國企分散的各加工協作廠等模式, 那會兒不少企業紛紛引進技術、設備和專家, 到1994-1995年前後就開始規模化生產, 之後歐美的訂單就紛至遝來。

目前論及整個樂器行業, 中國有近6000家製造企業, 存在著大量的小微企業和家庭作坊, “應收幾百萬甚至幾十萬的企業很多”。 這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238家, 而西樂器製造企業又占到了135家。 預計2016年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390億元, 占全行業65%左右。

曾澤民透露, 西樂器的出口占比一般在60%以上,

比例很高。 這源於自改革開放後, 中國產品的技術提升, 把原來粗製濫造的手工製造改成了國際能接受的水準, 但仍然保持的低價增加了競爭力。 “你想想, 比日本的價格低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 市場自然就過來了。 ”曾澤民說。

在全球樂器生產商, 鋼琴是一個代表。 以鋼琴為例, 改革開放前中國產量2萬台, 1998年達到了25萬台, 兩年後達到了30-35萬台。 要知道全球鋼琴年產量也才50萬台, 國產貨占去了75%。

其他樂器產品的生產也很突出。 吉他, 現在全球每年1300多萬把, 中國生產近700萬, 出口400萬把。 管樂器, 中國生產100-110萬支, 其中90萬支出口。 提琴, 產量接近100萬把, 70萬把出口。

中國樂器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曾澤民

二、高端欠缺, 堅持創新找出路

雖然中國在西樂器的產量上非常多, 但曾澤民也指出:“我們的西樂器中高端製造就比較弱。 ”

就管樂、吉他、提琴和鋼琴來說, 目前為止, 僅有少數品牌如珠江鋼琴的愷撒堡還有長江、星海、海倫可以生產少量音樂會用琴, 主要還是國內。

曾澤民詳細介紹了西樂器製造的發展歷史。

西樂器的世界性生產, 自19世紀開始從義大利、德國等起源地開始了產業轉移, 在上世紀20年代達到了高潮, 美國冒出100多家鋼琴廠。 二戰後, 美國製造的成本上升, 鋼琴的生產有開始轉移到日韓。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產業轉移開始向中國大陸進行。

西樂器的產業轉移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個是生產要素, 由成本材料提升導致。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產業發展, 繼而導致的消費市場的變化。 歐美市場早已形成穩定的用戶群, 那裡的樂器普及率很高, 以鋼琴為例, 每百戶人家的佔有率, 日本將近40%, 歐美超過20%。 反觀中國不到6%, 但是每年都在快速增長。

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本土市場火爆, 讓眾多境外品牌和風投資本也紛紛佈局內地樂器銷售和音樂培訓市場, 這點在2016上海國際樂器展上表現的很明顯。而在普及型產品的製造上,中國已經做到了公認的產銷大國。

但是在高端產品上,中國與世界頂級水準的差距還是存在。曾澤民透露,凡是可以機械化生產的樂器,中國企業的水準並不差,製作材料上也可以做到與國外水準持平,差距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部分製造企業從領導到技術人員都對樂器的聲學品質把握的還有些弱。什麼聲音是好?好是怎麼來的?因為眼界不夠開闊,自然瞭解不夠透徹。

第二,是樂器的演奏性能上,雖然中國企業的設備、材料都和外國差不多,但別人那種精細工藝和工匠精神我們還有欠缺,在製作精度和配合度上達不到別人的靈敏。比如鋼琴,按照它的曲目要求,一秒鐘內立式琴按鍵8次以上、臥式琴一秒鐘12次以上。很多中國鋼琴也能達到這個標準,但行家一上手就知道按鍵不夠靈敏、不能跟著手“跑”。

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曾澤民認為是部分中國企業缺乏精工細作和能夠精密配合的人才,“不是機械的製造能力,而是我們的一線工人水準很差。在精品線上出來的產品沒得說,但一般生產線上就不靈了。”一線操作工人的職業技術水準和管理都還有進一步職業化和精細化的上升空間。

科技創新,是西樂器製造企業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手段。曾澤民說,協會每年都組織科技專案交流研討活動,影響行業發展的共性科技課題都會組織研討。

2016年12月14日,協會的理事會議暨科技研討會在青島舉行。這次會議以推動行業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為重點,為此特地邀請了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余隋懷進行了專題講座,專門講述了在文化產業延伸創意方面,從創新理念、到文化產業和工業設計之間的結合點。據介紹,在這次會議上有四個合作平臺展開了研討,都請到了相關高校相關專業的領軍人物。

曾澤民說:“沒有科技進步就不能產品創新,總是生產最低端的低價位的產品,等勞動力材料成本上來,就轉移到東南亞去了。所以科技進步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三、打造樂器強國,品牌先行

目前,中國樂器行業共有樂器生產企業5000多家,但只有18家企業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如何培育中國樂器行業的世界級品牌,對實現“樂器強國夢”尤為重要。

就缺乏知名品牌而言,一是因為部分企業品牌意識較為淡薄,二是缺乏科學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和手段,三是這部分企業核心競爭力欠缺。而要想民族品牌得到發展,曾澤民也提到了兩個方法:

首先是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吸收一批國外的高端品牌和工廠。目前已經有珠江鋼琴、柏斯音樂集團等一批企業先行一步,都開始到歐洲去買品牌,包含他們的工廠和市場。還有寧波森鶴是製造樂器配件的企業,也收購了法國最老的鋼琴品牌普萊耶爾。有意思的是,在收購簽約儀式上,法國大使還出面了,因為大使夫人小時候的琴就是普萊耶爾,特別有感情。

不管怎麼說,引進消化和合作,購買是一條快捷的路。但這樣到最後,雖然贏得了市場,但品牌名稱還是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那些。

所以曾澤民還重點提到了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自主創新,他點到了紅棉吉他、珠江鋼琴、長江鋼琴、鳳靈提琴還有海倫鋼琴的名。“別看海倫鋼琴產量不到三萬,但出口占比較大,而且是自己的品牌出口。他們大量引進了專家、培訓國內團隊,通過國際化運作來打自己的品牌。”曾澤民說。

實現民族品牌的騰飛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當務之急是做好對那些優秀國產品牌的宣傳推廣,讓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信心和認可得到提升,逐步破除對於“洋品牌”的盲目追捧。

四、結合文化產業乃大勢所趨

在西樂器市場,原來可以叫做產銷市場,所有的企業都是圍繞國內管道、國外市場、新產品開發等等發力,現在這幾年,大家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轉入到市場的延伸,從樂器的生產到音樂的教育、從音樂教育又延伸到大眾文化生活。這樣就把樂器市場的範疇,從原來的純產品市場擴展到文化產業大市場。

據介紹,原先各個企業也都有培訓的雛形,大家都意識到人們買了樂器得學,所以就以教學來促進銷售、以銷促產。但是以前的企業對這塊兒認識不夠,他們僅僅認為這是一種經營手段,一種市場推廣手段,看得比較窄。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力的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大家發現樂器企業可以更深入的結合進音樂教育產業中去,學校教學、政府採購、社會辦學與考級、各種演出活動等等,可以深入結合社會文化活動的地方太多了。

樂器裝備行業已被列入文化產業的範圍,很多骨幹製造企業都成了當地的文化產業特色基地,每年各省市都有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支持力度很大。

“現在比較困擾的是,製造業和琴行之間的聯繫往往都是垂直關係,在橫向聯合比如教育系統、社會採購以及音樂老師的聯繫上還很薄弱”,曾澤民說:“所以我們聯合幾家成立了一個音樂教育服務聯盟合作平臺,打通中間環節。”這是由中國樂器協會於2015年8月開始牽頭籌備的一個平臺,據說連美國國際音樂製品協會對這個聯盟的成立也很驚訝,他們都沒想到在半年時間裡,就成立起來了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

2017年1月18日,在美國舉行了一次全球行業論壇,主要國家的樂器協會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中國樂器協會受邀參加,將做主題發言,內容就是介紹音樂教育服務聯盟合作平臺事宜。

如今這個聯盟合作平臺的工作重點之一在於社會師資的培訓與認證。曾澤民介紹說,百度上註冊登記的音樂教育機構有65萬家,官方的統計中國目前有琴行2萬家,其中90%都有培訓。但是琴行雖然各自在做音樂教師的培訓,可是水準卻參差不齊,“我們要研究的是集體課,側重於基礎類、聲學、趣味等共性的市場鏈東西,從音樂教法上尋求突破重點。”

自2015年開始,中國樂器協會與上海國展展覽中心有限公司舉辦了首屆北京音樂生活展,這個展會上不賣樂器,而是賣項目,在展會上通過實行生活體驗,把樂器和咖啡、傢俱、音響結合起來,讓人體驗起來覺得很有意思,通過生活的時尚來引領消費潮流。

曾澤民說:“第一屆我們都找不到感覺,有人會問‘不賣樂器幹嘛來了呢?’2016年,我們組織了大量的音樂培訓內容,邀請國外大師講課60多場,所有的活動都面對終端的使用者,結果是場場爆滿。”通過茶道、書法、古琴等等表現形式,用充滿意境的方式去引領一個音樂生活的市場,在曾澤民看來很有市場空間。

五、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當今,每個行業不和“互聯網”做一點結合,總會給人不合時宜的感覺,西樂器行業也不例外。很多西樂器製造企業很早就開始了傳統的電子商務,他們在中國製造網上註冊帳號,或者乾脆建立自己的企業網站,這是樂器觸網的初期階段,現在看來都沒有跳出品牌經營、線上展示+線下體驗的模式。

而最近這段時間,樂器行業普遍對互聯網的結合程度加快了。很多大企業例如珠江、海倫,都投入了不少資金,與一些網路公司合作,比如珠江鋼琴就成立了91琴趣網。曾澤民說:“現在有很多互聯網領域的人進入了樂器行業,還有一批風投都進來了。”

曾澤民介紹說,就產品和銷售而言,比如吉他、口風琴、電聲樂器、配件及音樂書籍等這些產品,與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結合是很好的。他舉例徐州大鳳樂器,他們的吉他和尤克裡裡網上就賣得很好,難得的是品牌還把握的很好。

但是他也坦承,因為製造業固有的思維框架,靠樂器行業本身的人在互聯網上突破比較困難。現在看來還是文化和互聯網行業的人更能抓住樂器和音樂教育結合發展的機遇。這裡唯一要警惕的是防止資本的杠杆作用,引起行業的大起大落。

-END-

這點在2016上海國際樂器展上表現的很明顯。而在普及型產品的製造上,中國已經做到了公認的產銷大國。

但是在高端產品上,中國與世界頂級水準的差距還是存在。曾澤民透露,凡是可以機械化生產的樂器,中國企業的水準並不差,製作材料上也可以做到與國外水準持平,差距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部分製造企業從領導到技術人員都對樂器的聲學品質把握的還有些弱。什麼聲音是好?好是怎麼來的?因為眼界不夠開闊,自然瞭解不夠透徹。

第二,是樂器的演奏性能上,雖然中國企業的設備、材料都和外國差不多,但別人那種精細工藝和工匠精神我們還有欠缺,在製作精度和配合度上達不到別人的靈敏。比如鋼琴,按照它的曲目要求,一秒鐘內立式琴按鍵8次以上、臥式琴一秒鐘12次以上。很多中國鋼琴也能達到這個標準,但行家一上手就知道按鍵不夠靈敏、不能跟著手“跑”。

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曾澤民認為是部分中國企業缺乏精工細作和能夠精密配合的人才,“不是機械的製造能力,而是我們的一線工人水準很差。在精品線上出來的產品沒得說,但一般生產線上就不靈了。”一線操作工人的職業技術水準和管理都還有進一步職業化和精細化的上升空間。

科技創新,是西樂器製造企業提升產品品質的重要手段。曾澤民說,協會每年都組織科技專案交流研討活動,影響行業發展的共性科技課題都會組織研討。

2016年12月14日,協會的理事會議暨科技研討會在青島舉行。這次會議以推動行業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為重點,為此特地邀請了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余隋懷進行了專題講座,專門講述了在文化產業延伸創意方面,從創新理念、到文化產業和工業設計之間的結合點。據介紹,在這次會議上有四個合作平臺展開了研討,都請到了相關高校相關專業的領軍人物。

曾澤民說:“沒有科技進步就不能產品創新,總是生產最低端的低價位的產品,等勞動力材料成本上來,就轉移到東南亞去了。所以科技進步是我們生存的關鍵。”

三、打造樂器強國,品牌先行

目前,中國樂器行業共有樂器生產企業5000多家,但只有18家企業取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如何培育中國樂器行業的世界級品牌,對實現“樂器強國夢”尤為重要。

就缺乏知名品牌而言,一是因為部分企業品牌意識較為淡薄,二是缺乏科學有效的品牌管理制度和手段,三是這部分企業核心競爭力欠缺。而要想民族品牌得到發展,曾澤民也提到了兩個方法:

首先是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引進吸收一批國外的高端品牌和工廠。目前已經有珠江鋼琴、柏斯音樂集團等一批企業先行一步,都開始到歐洲去買品牌,包含他們的工廠和市場。還有寧波森鶴是製造樂器配件的企業,也收購了法國最老的鋼琴品牌普萊耶爾。有意思的是,在收購簽約儀式上,法國大使還出面了,因為大使夫人小時候的琴就是普萊耶爾,特別有感情。

不管怎麼說,引進消化和合作,購買是一條快捷的路。但這樣到最後,雖然贏得了市場,但品牌名稱還是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那些。

所以曾澤民還重點提到了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自主創新,他點到了紅棉吉他、珠江鋼琴、長江鋼琴、鳳靈提琴還有海倫鋼琴的名。“別看海倫鋼琴產量不到三萬,但出口占比較大,而且是自己的品牌出口。他們大量引進了專家、培訓國內團隊,通過國際化運作來打自己的品牌。”曾澤民說。

實現民族品牌的騰飛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當務之急是做好對那些優秀國產品牌的宣傳推廣,讓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信心和認可得到提升,逐步破除對於“洋品牌”的盲目追捧。

四、結合文化產業乃大勢所趨

在西樂器市場,原來可以叫做產銷市場,所有的企業都是圍繞國內管道、國外市場、新產品開發等等發力,現在這幾年,大家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轉入到市場的延伸,從樂器的生產到音樂的教育、從音樂教育又延伸到大眾文化生活。這樣就把樂器市場的範疇,從原來的純產品市場擴展到文化產業大市場。

據介紹,原先各個企業也都有培訓的雛形,大家都意識到人們買了樂器得學,所以就以教學來促進銷售、以銷促產。但是以前的企業對這塊兒認識不夠,他們僅僅認為這是一種經營手段,一種市場推廣手段,看得比較窄。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國力的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大家發現樂器企業可以更深入的結合進音樂教育產業中去,學校教學、政府採購、社會辦學與考級、各種演出活動等等,可以深入結合社會文化活動的地方太多了。

樂器裝備行業已被列入文化產業的範圍,很多骨幹製造企業都成了當地的文化產業特色基地,每年各省市都有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持,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支持力度很大。

“現在比較困擾的是,製造業和琴行之間的聯繫往往都是垂直關係,在橫向聯合比如教育系統、社會採購以及音樂老師的聯繫上還很薄弱”,曾澤民說:“所以我們聯合幾家成立了一個音樂教育服務聯盟合作平臺,打通中間環節。”這是由中國樂器協會於2015年8月開始牽頭籌備的一個平臺,據說連美國國際音樂製品協會對這個聯盟的成立也很驚訝,他們都沒想到在半年時間裡,就成立起來了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

2017年1月18日,在美國舉行了一次全球行業論壇,主要國家的樂器協會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中國樂器協會受邀參加,將做主題發言,內容就是介紹音樂教育服務聯盟合作平臺事宜。

如今這個聯盟合作平臺的工作重點之一在於社會師資的培訓與認證。曾澤民介紹說,百度上註冊登記的音樂教育機構有65萬家,官方的統計中國目前有琴行2萬家,其中90%都有培訓。但是琴行雖然各自在做音樂教師的培訓,可是水準卻參差不齊,“我們要研究的是集體課,側重於基礎類、聲學、趣味等共性的市場鏈東西,從音樂教法上尋求突破重點。”

自2015年開始,中國樂器協會與上海國展展覽中心有限公司舉辦了首屆北京音樂生活展,這個展會上不賣樂器,而是賣項目,在展會上通過實行生活體驗,把樂器和咖啡、傢俱、音響結合起來,讓人體驗起來覺得很有意思,通過生活的時尚來引領消費潮流。

曾澤民說:“第一屆我們都找不到感覺,有人會問‘不賣樂器幹嘛來了呢?’2016年,我們組織了大量的音樂培訓內容,邀請國外大師講課60多場,所有的活動都面對終端的使用者,結果是場場爆滿。”通過茶道、書法、古琴等等表現形式,用充滿意境的方式去引領一個音樂生活的市場,在曾澤民看來很有市場空間。

五、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當今,每個行業不和“互聯網”做一點結合,總會給人不合時宜的感覺,西樂器行業也不例外。很多西樂器製造企業很早就開始了傳統的電子商務,他們在中國製造網上註冊帳號,或者乾脆建立自己的企業網站,這是樂器觸網的初期階段,現在看來都沒有跳出品牌經營、線上展示+線下體驗的模式。

而最近這段時間,樂器行業普遍對互聯網的結合程度加快了。很多大企業例如珠江、海倫,都投入了不少資金,與一些網路公司合作,比如珠江鋼琴就成立了91琴趣網。曾澤民說:“現在有很多互聯網領域的人進入了樂器行業,還有一批風投都進來了。”

曾澤民介紹說,就產品和銷售而言,比如吉他、口風琴、電聲樂器、配件及音樂書籍等這些產品,與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結合是很好的。他舉例徐州大鳳樂器,他們的吉他和尤克裡裡網上就賣得很好,難得的是品牌還把握的很好。

但是他也坦承,因為製造業固有的思維框架,靠樂器行業本身的人在互聯網上突破比較困難。現在看來還是文化和互聯網行業的人更能抓住樂器和音樂教育結合發展的機遇。這裡唯一要警惕的是防止資本的杠杆作用,引起行業的大起大落。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