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專訪李瑞麒:中美貿易規則需要更新 BIT談判重要但不會容易

起起伏伏的中美經貿關係將迎來一次重要的“段考”。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閉幕後, 中美雙方商定, 首輪全面經濟對話將於7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這將是首次按照兩國領導人在4月會晤時商定的對話新模式進行的涵蓋經濟和貿易問題的雙邊會談。

5月12日, 中美元首海湖莊園會晤達成了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 計畫包括十項成果, 涵蓋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投資和能源等領域。 目前, 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畫”已取得重要進展, 雙方正商談開展一年合作計畫。

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來說, 美國商界的利益和訴求將是重點考慮內容。 他在候任期間就成立了一個由美國大型企業CEO組成的顧問團隊——“策略和政策論壇”。 波士頓諮詢公司CEO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已經退出。 你喜歡這個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嗎?

李瑞麒:從被邀請那天起, 我一直認為, 這是一個公民有機會為國家做貢獻時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不是政府成員, 也不是決策制定者, 但可以提供坦誠而直接的建議。 我覺得, 總統也需要從不同角度吸取建議。 目前, 我們只見過兩次面, 分別在二月和四月。 當然, 還有一些非正式方式來提供建議。

《21世紀》:你們提出的建議被採納了嗎?

李瑞麒:我覺得兼而有之。 首先有積極的方面。 《紐約時報》5月對我們的一次會面進行了部分報導。 我們討論了中國是否是貨幣操縱國的問題。 很多成員明確表示, 他們不認為中國是貨幣操縱國。 幾個月後, 總統最終決定不給中國貼上這個標籤。 這與顧問團的意見是一致的。 另外, 我們認為有必要, 也有機會改善貿易關係。 5月, 總統決定重新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進行談判,

而不是徹底結束這個談判。 我覺得與我們的意見也是一致的。 作為顧問, 你無法得知這些建議能帶來多大影響。 但看上去, 我們的建議在這些領域是有效的。

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顧問團的很多成員強烈支持美國履行《巴黎協定》, 但總統卻決定退出。 當然, 我們理解並非所有的建議都會被總統採納。

《21世紀》:既然不是所有的建議都被採納, 你對這個機制還有信心嗎?你在這個團隊中提供了什麼建議?

李瑞麒:我覺得每個政府都是在不斷成長的。 我不會嘗試預測這個機制會如何發展, 但我覺得, 現在還是新政府執政的早期階段, 我們需要觀察會如何發展。 我嘗試在BCG最擅長的話題上提供建議, 包括貿易、氣候、移民等問題。

《21世紀》:如果你有機會就中美關係提出建議的話, 你會說什麼?

李瑞麒:我覺得對兩國來說, 不僅是對特朗普, 中美經濟關係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 需要繼續保持強勁。 對美國來說,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40%, 在2016-2021年, 中國將有1.8萬億美元的消費增量, 相當於德國今天的消費總量。 對人口不足世界5%的美國來說, 進入這樣的國際市場是未來經濟成功的關鍵。 而對中國來說, 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體, 在中國經濟向更高品質、更複雜的上游產業轉型時, 美國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市場。

今天的貿易規則是幾十年前制定的, 那時候雲計算還不存在, 甚至沒有這個概念。

當最後一個重要的貿易協定簽署時, 美國的貿易政策還一直十分開放, 而中國那時還在非常不同的發展階段, 對國內某些產業進行保護性措施是非常合適的。 但現在, 我覺得有必要對貿易協定進行一些升級, 並融入一些現代內容。 這樣對兩者來說才是公平的, 才能反映當前的經濟情況和科技水準。

《21世紀》: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會是一個好的途徑嗎?

李瑞麒:我覺得, 現在的美國政府更傾向於制定雙邊協定, 而不是多邊協定。 鑒於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 我認為, 兩國進行直接的、坦率的、前瞻性的討論是很重要的, 這將產生積極的結果。

但這不會是容易的事情。 儘管雙方有充分的理由要談成這個協定, 但還面臨很大的國內壓力。在美國,大多數人的收入十年都沒有增長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全球化造成的。同時,美國對華貿易也面臨巨大赤字。而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但很多行業還需要一些保護和扶持。這些都是兩國面臨的一些國內壓力。

預計中國今年對外投資會下降

《21世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對外投資飆升44%,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僅次於美國。但據彭博社報導,今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並購金額減少47%。你如何預測中國海外投資的趨勢?

李瑞麒:我們的預測是中國今年的跨境投資將出現下滑,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國國內資本管控和交易審查的影響。但長期來看,中國的跨境投資還會增長,中國會繼續成為可持續的海外投資者。這與中國企業對技術、品牌和全產業鏈的需求相一致。我與一些客戶交流時發現,他們致力於長期的投資,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中國政府也表示過,希望一些行業進行更多的海外投資,增加海外佈局,包括技術和消費。因此,儘管今年會出現下滑,但這並不是一個趨勢,很快會重現增長。

《21世紀》:隨著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在西方抬頭,中國海外投資還在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審查。這是否會成為一個常態?

李瑞麒:在某些案例中,這可能是真的,但我想強調,很多時候,阻礙並不僅是政治障礙。對於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來說,關鍵是要制定清晰的並購目標,充分反映各方的利益訴求,仔細分析交易的風險。

六個月前,大家認為將迎來全球保護主義浪潮,但現在,我不確定這還是我們看到的趨勢。很清楚的是,在美國會有這方面的挑戰,而歐盟和日本上周剛剛宣佈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儘管距離轉化成文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能實現的話,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之一。我們都在應對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一些不確定性,但這並不是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情況。我比之前要樂觀。

《21世紀》:BCG有關於中國海外並購方面的諮詢業務嗎?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面臨的共同挑戰是什麼?

李瑞麒:是的,我們參與了許多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案,包括戰略制定、風險分析、並購整合等。它們在海外並購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第一,要擁有清晰的、有力的並購戰略。為什麼進行投資?預期回報是什麼?第二,要充分瞭解並購的風險,並應對各方的利益訴求。這些挑戰都是非常獨特的,沒有簡單的藥方。第三,要制定非常詳盡的整合計畫,並要儘早著手,甚至在所有審批完成前就開始,以留住人才、避免市場波動、儘早挖掘交易價值。在並購整合方面,不光是針對這一次並購,而要考慮企業的長期組織框架,如何引入被並購企業的領導者,並購不僅要增加企業的海外存在,還要擴展國際領導力的觀念。

要當工業4.0的領導者?中國仍有差距

《21世紀》:對於中國的經濟“新常態”,你有什麼觀察?

李瑞麒:總體來說,我持積極看法。在很多方面,我覺得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中國保持了較好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增長超過工業,服務業占GDP的比例超過50%,這將給民眾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好處,涵蓋健康、教育、零售、旅遊等各個方面。隨著財富的累積,中國的消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四年後的中國消費增量將達到德國如今的總量。在發展議程方面,中國對內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議程提高生產力水準,對外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

但另一方面,債務占GDP的比例正在增加,並已經處於高水準。中國的經濟結構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很多資產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擁有,因此,我們不能說合適的債務比例是多少,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債務正處在相對高的水準。對新一屆中國政府來說,關鍵將在於在保增長的同時處理好債務問題。

另外,需要做的是,或者將資金導向更加有生產力的行業,或者提高國有企業的運行水準和生產效率。可能兩者都需要做。

《21世紀》:你覺得中國會繼續成為外國企業的投資熱土嗎?

李瑞麒:至於吸引外資,如果能解決好債務問題,就會增加投資者的熱情。同時,還需要繼續深化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不論是在管理機制方面,還是在各行業的競爭方面。這才能讓投資者相信,如果他們投入就可以取得可觀的回報。不管是對國內企業還是外國企業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已經看到這方面的進展,但未來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1世紀》:你覺得中國的初創產業與發達國家比有什麼特點?

李瑞麒: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創業生態系統是多麼發達,中國提供了多麼領先的消費端數字經濟。百度、阿裡巴巴、騰訊(BAT)是巨大的平臺締造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及獲取產品和服務的方式。

第二,中國的初創環境非常讓人興奮,每天有1.5萬戶新登記企業。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都在鼓勵創新、創業。全球第二大獨角獸企業(投資界對於10億美元以上估值,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公司的稱謂)就在中國。BAT正在提供非常有力的平臺,成立或投資了80%的獨角獸企業。這體現了當前非常有活力和讓人興奮的氛圍。另外,風險投資迅速發展,傾向於投資大項目,這讓大規模初創企業快速發展,也許這是可以改進的,但這仍然是非常繁榮的景象。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的驅動力將不再是出口而是生產力的提高,以此增加人們的收入,並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工業4.0將實現從自動化生產到數位化生產的飛躍。在這方面,中國也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和初創群體。也許可以從消費端的創新熱潮中借鑒經驗,比如,鼓勵科研機構、職業學校和產業進行合作,成立像BAT一樣的大型平臺企業來支援製造業投資,建立適當的融資機制來幫助現有企業的擴大和初創企業的建立。我覺得,中國的創新思維讓人印象深刻,但還需要做一些重要的工作來提高生產力水準。

《21世紀》:中國已經開始向海外輸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商業模式,比如手機支付、共用單車等。你覺得,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可以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導者?

李瑞麒:隨著全世界向更加數位化的生態系統發展,中國絕對會成為領導者。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跡象了,比如中國的社交系統、支付系統正在進行大量創新。中國在很短時間有這樣的發展非常讓人驚訝。整個世界都在觀察中國發生的變化,並在考慮本國是否可以借鑒。

工業4.0偏重於製造業和供應鏈,對於工業占重要比重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準備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實際上,中國將成為下一代機器人系統的重要購買者之一。我們的一些顧客實際上正在積極備戰工業4.0。

但我不會說,中國在工業4.0中的領導者地位能與它在數字消費經濟中的一樣。可能不會落後太多,但排名不盡相同。在製造業方面,德國、北美有明顯的競爭力。在“中國製造2025”的指引下,中國有希望在這方面表現更加出色。這不僅能提高生產力,也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 但還面臨很大的國內壓力。在美國,大多數人的收入十年都沒有增長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全球化造成的。同時,美國對華貿易也面臨巨大赤字。而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但很多行業還需要一些保護和扶持。這些都是兩國面臨的一些國內壓力。

預計中國今年對外投資會下降

《21世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對外投資飆升44%,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僅次於美國。但據彭博社報導,今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並購金額減少47%。你如何預測中國海外投資的趨勢?

李瑞麒:我們的預測是中國今年的跨境投資將出現下滑,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國國內資本管控和交易審查的影響。但長期來看,中國的跨境投資還會增長,中國會繼續成為可持續的海外投資者。這與中國企業對技術、品牌和全產業鏈的需求相一致。我與一些客戶交流時發現,他們致力於長期的投資,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中國政府也表示過,希望一些行業進行更多的海外投資,增加海外佈局,包括技術和消費。因此,儘管今年會出現下滑,但這並不是一個趨勢,很快會重現增長。

《21世紀》:隨著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在西方抬頭,中國海外投資還在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審查。這是否會成為一個常態?

李瑞麒:在某些案例中,這可能是真的,但我想強調,很多時候,阻礙並不僅是政治障礙。對於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來說,關鍵是要制定清晰的並購目標,充分反映各方的利益訴求,仔細分析交易的風險。

六個月前,大家認為將迎來全球保護主義浪潮,但現在,我不確定這還是我們看到的趨勢。很清楚的是,在美國會有這方面的挑戰,而歐盟和日本上周剛剛宣佈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儘管距離轉化成文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能實現的話,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協定之一。我們都在應對美國貿易政策帶來的一些不確定性,但這並不是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情況。我比之前要樂觀。

《21世紀》:BCG有關於中國海外並購方面的諮詢業務嗎?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面臨的共同挑戰是什麼?

李瑞麒:是的,我們參與了許多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案,包括戰略制定、風險分析、並購整合等。它們在海外並購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第一,要擁有清晰的、有力的並購戰略。為什麼進行投資?預期回報是什麼?第二,要充分瞭解並購的風險,並應對各方的利益訴求。這些挑戰都是非常獨特的,沒有簡單的藥方。第三,要制定非常詳盡的整合計畫,並要儘早著手,甚至在所有審批完成前就開始,以留住人才、避免市場波動、儘早挖掘交易價值。在並購整合方面,不光是針對這一次並購,而要考慮企業的長期組織框架,如何引入被並購企業的領導者,並購不僅要增加企業的海外存在,還要擴展國際領導力的觀念。

要當工業4.0的領導者?中國仍有差距

《21世紀》:對於中國的經濟“新常態”,你有什麼觀察?

李瑞麒:總體來說,我持積極看法。在很多方面,我覺得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中國保持了較好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增長超過工業,服務業占GDP的比例超過50%,這將給民眾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好處,涵蓋健康、教育、零售、旅遊等各個方面。隨著財富的累積,中國的消費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四年後的中國消費增量將達到德國如今的總量。在發展議程方面,中國對內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議程提高生產力水準,對外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

但另一方面,債務占GDP的比例正在增加,並已經處於高水準。中國的經濟結構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很多資產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擁有,因此,我們不能說合適的債務比例是多少,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債務正處在相對高的水準。對新一屆中國政府來說,關鍵將在於在保增長的同時處理好債務問題。

另外,需要做的是,或者將資金導向更加有生產力的行業,或者提高國有企業的運行水準和生產效率。可能兩者都需要做。

《21世紀》:你覺得中國會繼續成為外國企業的投資熱土嗎?

李瑞麒:至於吸引外資,如果能解決好債務問題,就會增加投資者的熱情。同時,還需要繼續深化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不論是在管理機制方面,還是在各行業的競爭方面。這才能讓投資者相信,如果他們投入就可以取得可觀的回報。不管是對國內企業還是外國企業來說,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已經看到這方面的進展,但未來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1世紀》:你覺得中國的初創產業與發達國家比有什麼特點?

李瑞麒:首先,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創業生態系統是多麼發達,中國提供了多麼領先的消費端數字經濟。百度、阿裡巴巴、騰訊(BAT)是巨大的平臺締造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及獲取產品和服務的方式。

第二,中國的初創環境非常讓人興奮,每天有1.5萬戶新登記企業。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都在鼓勵創新、創業。全球第二大獨角獸企業(投資界對於10億美元以上估值,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公司的稱謂)就在中國。BAT正在提供非常有力的平臺,成立或投資了80%的獨角獸企業。這體現了當前非常有活力和讓人興奮的氛圍。另外,風險投資迅速發展,傾向於投資大項目,這讓大規模初創企業快速發展,也許這是可以改進的,但這仍然是非常繁榮的景象。

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的驅動力將不再是出口而是生產力的提高,以此增加人們的收入,並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工業4.0將實現從自動化生產到數位化生產的飛躍。在這方面,中國也需要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和初創群體。也許可以從消費端的創新熱潮中借鑒經驗,比如,鼓勵科研機構、職業學校和產業進行合作,成立像BAT一樣的大型平臺企業來支援製造業投資,建立適當的融資機制來幫助現有企業的擴大和初創企業的建立。我覺得,中國的創新思維讓人印象深刻,但還需要做一些重要的工作來提高生產力水準。

《21世紀》:中國已經開始向海外輸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商業模式,比如手機支付、共用單車等。你覺得,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可以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導者?

李瑞麒:隨著全世界向更加數位化的生態系統發展,中國絕對會成為領導者。我們已經看到這個跡象了,比如中國的社交系統、支付系統正在進行大量創新。中國在很短時間有這樣的發展非常讓人驚訝。整個世界都在觀察中國發生的變化,並在考慮本國是否可以借鑒。

工業4.0偏重於製造業和供應鏈,對於工業占重要比重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準備成為這次科技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實際上,中國將成為下一代機器人系統的重要購買者之一。我們的一些顧客實際上正在積極備戰工業4.0。

但我不會說,中國在工業4.0中的領導者地位能與它在數字消費經濟中的一樣。可能不會落後太多,但排名不盡相同。在製造業方面,德國、北美有明顯的競爭力。在“中國製造2025”的指引下,中國有希望在這方面表現更加出色。這不僅能提高生產力,也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