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監管層嚴把准入關日否三單IPO 淨利3000萬以下過會難度趨高

在從嚴審核的監管理念下, 今年以來一直是資本市場關注焦點的IPO節奏, 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7月12日, 創業板發審委第57次、第58次發審委會議同日召開, 審核了5家企業的IPO申請, 最終否決3家、通過2家, 當日的否決率達到60%。

此之前的6月, 無論是IPO審核數量還是通過率, 都陷入今年來的“冰點”。 與此同時, 發審委當月的否決率急劇攀升到20%以上。

當日,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 將嚴把上市公司准入關, 從源頭上防止IPO“病從口入”。 其此番表態的背景是, 2016年以來證監會已審結首發企業692家, 整體未通過率27.02%。

對IPO從嚴把關的同時, 監管層對申請企業盈利能力的要求也在趨嚴。 資料統計顯示, 目前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的創業板申請企業、低於5000萬元的主機板和中小板申請企業的被否率都趨高。

如7月12日被否的三家首發企業裡, 愛威科技和江蘇聯動軸承2016年扣非後淨利潤均未超過3000萬元, 分別為2604.28萬元和2894.63萬元。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粗略統計, 今年上半年41家被否的首發企業裡, 其中24家擬登陸創業板、7家擬登陸中小板、10家擬登陸主機板。

24家被否的創業板首發企業裡, 約有13家申請企業最新年度的扣非後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 占比54%;17家被否的主機板和中小板首發企業裡, 約有10家申請企業最新年度的扣非後淨利潤低於5000萬元, 占比59%。

“實際上, 不僅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和5000萬元被否的企業概率加大,

有些達不到這一門檻的企業被勸退了, 尤其是淨利潤不足3000萬元的。 ”某大型上市券商的一名保薦代表人透露。

這一組資料實際上比監管層明文規定的標準要高出很多。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規定, 發行人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最近兩年連續盈利, 且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 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 其中, 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者為計算依據。

“首發管理辦法只是下限, 審核口徑從來都不可能從低走。 ”上述北京某大型券商保代表示, 從會計學角度講, 利潤只是結果匯出, 而審核的關鍵本來就是結果呈現的過程是否合理可靠。

實際上, 並非所有淨利潤不足3000萬元的創業板首發申請企業都會被否。

比如新勁剛(300629.SZ)2016年淨利潤僅有2682萬元、杭州園林(300649.SZ)淨利潤為2524萬元, 但它們均在今年上半年順利過會。

“雖然監管層對首發企業的盈利能力把關趨嚴, 但是應該是一事一議, 並不是僅僅看重淨利潤這一絕對數。 ”上述北京某大型券商保代認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