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郭沫若小女兒濟南“尋親”

奔著父親一封信來, 卻沒想到, 收穫這麼多驚喜。 14日上午, 在濟南報業大廈3樓的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 郭沫若小女兒郭平英寫下“驚訝親切 目不暇接”八個字。

她沒想到, 此次前來有這麼多意外之喜。 “孤陋寡聞, 只恨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來之前, 真的不知道, 一個人能有這麼多的收藏。 從近現代名人墨蹟到油畫再到拓片, 這種跨界收藏了不得。 ”郭平英說, 一個電影明星跨界唱歌, 都不容易, 更何況一個人能將幾百年的歷史, 如數家珍般講出來, 了不起!

“其實, 我們是奔著郭老與陽翰笙的信來的。 ”郭沫若紀念館前副館長趙曉虹介紹,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封信時, 大多模糊不清, 我們就想著找找原件, 沒想到, 在這裡還看到了郭老與陽翰笙的其他信劄。

“尺素如殘雪, 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裡事, 看取腹中書。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館長、中文圖書網創始人、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徐國衛介紹, 陽翰笙比郭沫若小10歲, 兩人既是8年抗戰中並肩戰鬥過的老戰友, 又是在歷史劇創作上默契的知音, 還是在生活與工作中肝膽相照、互相幫助的異姓兄弟。 兩人之間的情誼到底深厚到什麼程度?據瞭解, 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要公開演出, 在白色恐怖依然籠罩的環境下, 陽翰笙為此事奔波操勞, 最後竟累得病倒吐血;而陽翰笙撰寫歷史劇《草莽英雄》時, 郭沫若也盡己所能地出點子。

參觀時, 看到徐國衛拿出父親郭沫若改寫的開幕詞以及親手簽名的文稿等, 郭平英有些激動。 她說, “我們到沒有水的地方去看”、“這些已經侵蝕書信的曲別針是不是應該拿掉了?”、“這個字體都沒了, 濕掉了”……說著, 她用手一點點將書稿中褶皺的地方撫平。

“30年來, 我就幹了一件事, 收藏。 ”徐國衛介紹,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接觸收藏。 一開始是因為喜歡集郵,然後對書畫產生了興趣。

沒有人引導,完全憑著自己對文化的一腔熱愛之情、一顆執著之心,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據悉, 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位於濟南報業大廈3樓, 根據內容分為名人墨蹟館、中國老油畫館和中國書法館三大展館。 名人墨蹟館中單獨設立了“老舍專題”展覽。館藏的各類文物和文化藏品可以用豐富多樣、十分珍貴來形容。其以文學、文獻、繪畫、傳統金石拓片等為特色,涵蓋中國歷代書法及近代篆刻、中國元眀清至現代繪畫作品、中國早期油畫、中國近現代名人墨蹟、中國近現代建築圖紙、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料、中國新文學版本、老舍手跡文獻專區、新中國重要文化史料檔案等幾大門類。

其中,元明清書畫300餘幅、中國早期名家油畫400余幅、新中國成立以前碑刻拓片15000余張、名家篆刻500余方、近現代名人墨蹟近萬件。有相當數量的藏品屬全國罕見,具有很高的珍稀性及展覽展示性,對於目前普遍缺乏文學、文獻、老油畫藏品的我省博物館行業乃至全國博物館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補充。

愛濟南新聞用戶端記者:趙尚梅 攝影:李銳

名人墨蹟館中單獨設立了“老舍專題”展覽。館藏的各類文物和文化藏品可以用豐富多樣、十分珍貴來形容。其以文學、文獻、繪畫、傳統金石拓片等為特色,涵蓋中國歷代書法及近代篆刻、中國元眀清至現代繪畫作品、中國早期油畫、中國近現代名人墨蹟、中國近現代建築圖紙、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料、中國新文學版本、老舍手跡文獻專區、新中國重要文化史料檔案等幾大門類。

其中,元明清書畫300餘幅、中國早期名家油畫400余幅、新中國成立以前碑刻拓片15000余張、名家篆刻500余方、近現代名人墨蹟近萬件。有相當數量的藏品屬全國罕見,具有很高的珍稀性及展覽展示性,對於目前普遍缺乏文學、文獻、老油畫藏品的我省博物館行業乃至全國博物館行業來說是一個重要補充。

愛濟南新聞用戶端記者:趙尚梅 攝影:李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