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巴中非遺文化傳人剪影 堅守初心匠心獨具

圖1:李亞雪進行剪紙創作

圖2:肖德秋在幕後表演皮影戲

圖3:李積芳製作泥塑作品

圖4:吳氏兄弟倆的葉雕作品

巴中非物質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 深深地烙印“巴國、巴人”的獨特風格, 同時又融合了三國文化、秦漢文化、洞穴文化, 非物質文化資源豐富,

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個、省級名錄10 個、市級名錄46 個、縣級名錄852 個。

我市非遺傳承人堅守初心, 刻苦鑽研, 精益求精。 日前, 在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2017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主場活動上, 我市27 個非遺項目參展, 120 余人參加展演。 7 月12 日, 本報記者採訪了參展的部分非遺傳承人, 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

剪紙傳承人李亞雪:靠一把剪刀走天下的“拐杖天使”

人物檔案:

李亞雪, 四川手工剪紙代表性傳承人, 20多年來, 她不僅手藝精湛, 還幫助過上千名殘疾人, 資助過多名貧困學生上學, 被大家稱為“拐杖天使”。

一把剪刀, 一張大紅紙, 在李亞雪的“擺弄”下, 只需幾分鐘, 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鳥圖就展現在眾人眼前。

李亞雪三歲時患小兒麻痹症, 使她再也無法站立起來。 在一次偶然的經歷中, 她體會到剪紙的樂趣。 在努力鑽研中, 剪刀和紙在李亞雪的手裡變得與眾不同, 其剪紙題材包含人物、花草、鳥獸、房屋、戲曲人物、神話故事等, 特別擅長人物剪紙。

在剪紙創業道路上, 李亞雪付出了數倍于常人的努力。 她奔波全國師從30余位老師學藝, 博眾家之長, 創辦了以製作、加工、銷售剪紙藝術品為主的剪紙公司。 2016年1月, 在中國成都善利殘疾人公益書畫藝術中韓交流開幕式上, 李亞雪以藝術家的身份參與剪綵, 同時在韓國舉辦了一場“剪紙繪畫作品韓國巡展”, 其多幅作品在現場被購買或收藏。

皮影傳承人肖德秋:適時革新讓皮影藝術重獲新生

人物檔案:

2008年, 皮影表演藝術被成功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肖德秋成了這門藝術的傳承人, 現在他經常會被邀請到全國各地進行表演。

40年前, 那時肖德秋14歲, 因家境貧寒, 初中一畢業他就跟著父親學唱皮影戲。 肖德秋說, 20年前, 聽戲和看戲是農村的主要娛樂方式。 每逢廟會或誰家有喜事, 都會請上戲班子, 唱一唱、鬧一鬧。

肖德秋認為, 皮影是一門綜合藝術, 至少牽涉三門學問, 劇本創作涉及文學知識, 人物造型和雕刻涉及美術知識, 譜曲和演奏涉及音樂知識, 將三者完美融合, 才能唱出一部精彩的皮影戲。 近年來, 他在皮影戲的表演形式、運營方式及推廣上下了不少苦功。 對未來的發展, 肖德秋成竹在胸, “我們要主動作為謀求發展路子,而不僅是靠政府的幫扶。”在他看來,傳統的表演模式已經落伍了,只有緊跟時代、適時革新才能讓皮影藝術重獲新生。

泥塑傳承人李積芳:希望更多人來傳承這門手藝

人物檔案:

今年70多歲的李積芳,人稱“泥人李”,是巴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代表性傳承人,“玩泥巴”60餘年。

李積芳從小就喜歡在農村的田埂上挖“泥巴”、玩泥人。由於對泥塑有濃厚的興趣,加之自身天賦,他很快就學會用手捏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如今,達州、廣元等地的寺廟或公園裡都有他的作品。巴州區奇章中學校園內的大型石雕“周總理像”、通江縣毛浴鎮列寧小學校園內的大型漢白玉石雕“列寧像”都出自他手。李積芳經常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在現場做泥塑,“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對這門技藝很感興趣”。目前,李積芳已創作出包括石雕、泥塑在內的作品千餘件。

近年來,由於泥塑漸漸被人遺忘,李積芳先後自學了石刻、書畫等,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很難想像,他只是一名小學畢業生。李積芳告訴記者,如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手藝不要失傳,能有年輕人學習泥塑,傳承這門手藝。

葉雕傳承人吳星明:把大巴山的樹葉賣到成都錦裡

人物檔案:

吳星明和弟弟吳敏在小小的樹葉上雕刻、描繪出惟妙惟肖的葉雕和葉脈畫,並將產品遠銷北京、新加坡等地,單枚價格在幾十元左右,套系價格在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吳氏兄弟結緣葉雕純屬偶然。弟弟吳敏還在繈褓中時,一場疾病讓他永遠失去了聽覺和語言能力。從小在愛好繪畫的哥哥吳星明的影響下,畫畫成了吳敏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大山裡的樹葉、蝴蝶、昆蟲,都成為兄弟倆畫筆下的“故事”,為他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樂趣。2012年一天,吳敏偶然在山裡發現,被蟲子蠶食過的樹葉宛如一幅天然的畫作,他興奮地通過手語把這一發現告訴了當美術老師的哥哥,並製作出簡單的雕刻工具,依靠自己的想像,在薄薄的樹葉上進行創作。試驗了大半年後,兄弟倆找到了合適的樹葉。同時,為了記錄浸泡樹葉的效果,他們經常在半夜被鬧鐘叫醒。

吳星明介紹,葉雕、葉脈畫製作的主要工序有十幾個步驟,包括選材、浸泡、雕刻、清洗、軟化、上色等,其優勢在於成本低廉、便於攜帶,因此吳星明將產品定位為旅遊商品。很快,他們在成都找到了合作商家,將作品賣到了錦裡等旅遊景點,還準備向更加廣闊的市場進軍。

原標題:堅守初心匠心獨具

“我們要主動作為謀求發展路子,而不僅是靠政府的幫扶。”在他看來,傳統的表演模式已經落伍了,只有緊跟時代、適時革新才能讓皮影藝術重獲新生。

泥塑傳承人李積芳:希望更多人來傳承這門手藝

人物檔案:

今年70多歲的李積芳,人稱“泥人李”,是巴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代表性傳承人,“玩泥巴”60餘年。

李積芳從小就喜歡在農村的田埂上挖“泥巴”、玩泥人。由於對泥塑有濃厚的興趣,加之自身天賦,他很快就學會用手捏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如今,達州、廣元等地的寺廟或公園裡都有他的作品。巴州區奇章中學校園內的大型石雕“周總理像”、通江縣毛浴鎮列寧小學校園內的大型漢白玉石雕“列寧像”都出自他手。李積芳經常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在現場做泥塑,“很多人特別是小孩,對這門技藝很感興趣”。目前,李積芳已創作出包括石雕、泥塑在內的作品千餘件。

近年來,由於泥塑漸漸被人遺忘,李積芳先後自學了石刻、書畫等,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很難想像,他只是一名小學畢業生。李積芳告訴記者,如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手藝不要失傳,能有年輕人學習泥塑,傳承這門手藝。

葉雕傳承人吳星明:把大巴山的樹葉賣到成都錦裡

人物檔案:

吳星明和弟弟吳敏在小小的樹葉上雕刻、描繪出惟妙惟肖的葉雕和葉脈畫,並將產品遠銷北京、新加坡等地,單枚價格在幾十元左右,套系價格在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吳氏兄弟結緣葉雕純屬偶然。弟弟吳敏還在繈褓中時,一場疾病讓他永遠失去了聽覺和語言能力。從小在愛好繪畫的哥哥吳星明的影響下,畫畫成了吳敏表達內心的一種方式。大山裡的樹葉、蝴蝶、昆蟲,都成為兄弟倆畫筆下的“故事”,為他們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樂趣。2012年一天,吳敏偶然在山裡發現,被蟲子蠶食過的樹葉宛如一幅天然的畫作,他興奮地通過手語把這一發現告訴了當美術老師的哥哥,並製作出簡單的雕刻工具,依靠自己的想像,在薄薄的樹葉上進行創作。試驗了大半年後,兄弟倆找到了合適的樹葉。同時,為了記錄浸泡樹葉的效果,他們經常在半夜被鬧鐘叫醒。

吳星明介紹,葉雕、葉脈畫製作的主要工序有十幾個步驟,包括選材、浸泡、雕刻、清洗、軟化、上色等,其優勢在於成本低廉、便於攜帶,因此吳星明將產品定位為旅遊商品。很快,他們在成都找到了合作商家,將作品賣到了錦裡等旅遊景點,還準備向更加廣闊的市場進軍。

原標題:堅守初心匠心獨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