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交易銀行算不算數位時代的生態金融?

金融機構是實現市場交易的重要基礎設施, 也是服務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和社會資金資本資源配置的中心, 具有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公信力。 依託金融核心功能, 集聚更多資源要素, 通過連接經濟生態中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 並吸引其他生態要素, 整合資金流、資訊流、物流和商流, 圍繞交易行為全過程, 為生態中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和非金融的交易銀行服務, 實現無邊界高效能要素聚合, 提高整體經濟生態效能, 這是數位時代交易銀行服務轉型的戰略方向和最佳模式。

基於生態分層與多邊交易的生態金融

美國《連線》雜誌的創始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提出影響未來20年互聯網發展的四大趨勢——“分享(Sharing)、互動(Interacting)、流動(Flowing)、認知(Cognifying)”, 這也成為重塑未來商業的推動力。 商業的不斷創新必將導致產業鏈的重構與不同產業的融合, 最終形成一個新的商業生態。

隨著生產經營逐漸呈現出變化多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這將促使銀行的經營理念和金融服務模式升級。

一、數位化與資訊標準化

企業經營內外部環境的數位化程度不斷提升, 尤其是企業用戶互聯網化習慣的提升, 逐漸向物聯網化升維,

數位化成為企業經營戰略。 同時, 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促進了資訊標準化的進程。

二、共用化與低成本交互

互聯網、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打破了資訊交互的壁壘, 降低了成本。 比如物聯網技術增加了資料獲取源, 並使得萬物互聯, 區塊鏈技術保障資料的真實可信, 打破信任壁壘, 降低交易的信任成本, 促進交易效率提升。

三、平臺化與新增長動力

“平臺+生態”范式將成為企業升維的下一個經濟形態。 領先企業都是在發展過程中構建了平臺化、生態化的商業形態。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已成為黑洞式的要素生態平臺, 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也在向互聯網轉型, 開始推動經營模式向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服務化的“平臺+生態”模式轉變,

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四、分層化與交易鏈重構

跨界、去中心化和生態分層成為趨勢, 將影響交易模式和交易費用。 數位化發展和技術群落應用, 將改變使用者的消費行為和交易行為, 商業、產業、企業活動的邊界不斷拓展, 使產業鏈進行重構或融合。 這些方式的變化, 都將影響價值鏈的交易治理結構和多邊交易關係的重塑, 使得交易模式和交易費用也隨之變化。

從非對稱資訊博弈論來看, 資訊不對稱主要是指資訊非對稱發生的時間與內容, 如何設定資訊結構成為重點。 從科斯、威廉姆森提出的交易費用理論的角度, 交易治理結構是指使交易費用最小化的組織結構, 經濟中交易治理結構和交易關係的變化將影響銀行經營理念和金融服務創新方向。

銀行本質上是服務於交易活動的, 因而經濟中交易治理結構的變化將影響銀行經營理念和金融服務創新。

交易銀行服務要適應技術和社會變革趨勢, 以更先進的理念、技術和方式, 滿足社會交易的新要求。 客戶在哪裡交易, 銀行就應該在哪裡服務, 客戶怎樣交易, 銀行就應該怎樣服務。 生態金融就是銀行適應社會交易形態變化而產生的新型金融服務模式。

生態金融提升經濟生態系統的金融效能

隨著第三次浪潮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逐步深入, 金融互聯網化和金融服務的模式創新逐步呈現出生態化趨勢, 金融與產業的融合日益深化, 跨界整合特徵日趨明顯。 作為互聯網+公司金融,交易銀行是最具互聯網技術特徵的創新業務,通過金融科技實現跨界連接,進一步促進了傳統線下跨場景服務向互聯網線上融合場景式生態金融服務的轉型。

中信銀行早在2009年就開始探索生態金融的雛形,推出了交易銀行1.0,依託金融服務,創造性地運用了全新的商業理念,通過賣方整合,為企業提供金融+IT的多銀行資金管理服務,實現了初步的金融與IT的跨界。

2015年中信銀行推出國內首個交易銀行品牌—“交易+”,進入交易銀行2.0時代。通過中信集團和銀行內部協同和與IT、諮詢、電商、物流、資料等服務商的外部協作,為客戶提供“不止于金融”的綜合服務方案,助力企業通過搭建和參與供應鏈電商,實現交易線上化和經營互聯網轉型。

2017年5月23日中信銀行發佈了“生態金融雲”服務平臺,提出“生態金融”的業務理念,進入以多層次金融+IT+場景+雲平臺為代表的交易銀行3.0時代。

中信銀行充分運用平臺化、生態化的商業模式,構建線上雲服務平臺,跨界聚合生態要素,提升服務範圍和服務能力,全力滿足全產業鏈各節點以及各生態群落客戶的一站式需求。

中信銀行宣導的“生態金融”是以交易銀行為基礎,引入共用思維、平臺思維、場景思維和資料思維,通過資源跨界整合,以及線上化平臺,實現高效的資金結算、融資等交易銀行服務,同時聚合並有效配置各類生態要素等,提升金融效能。

綜上,生態金融是金融機構在深入洞悉客戶需求基礎上,應用賣方整合理念和金融科技,依託線上化雲服務平臺,通過自建場景、嵌入場景、輸出場景等不同交易場景,聚集各類金融機構和其他服務要素,實現無邊界高效能要素聚合,形成多層次跨界融合服務能力,為生態平臺客戶提供不止于金融的一站式綜合化交易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助力客戶健康快速成長,提升經濟生態系統的金融效能,使金融更加有效高效,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生態金融的特徵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資料化轉型

生態金融的開放性以及互聯網化,使得資料共用成為可能,資料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生態金融的各參與方充分利用彼此資料資源,實現服務管道線上化、風控模式資料化、服務方式智慧化。國內外領先銀行都紛紛啟動核心流程的數位化改造,通過建立數位化平臺、雲服務平臺以及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為客戶提供現金管理、貿易融資、票據池、B2B電商等線上化服務。

場景化服務

生態金融的形態是線上化生態場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金融產品與服務平滑的嵌入到交易場景中,實現金融服務與交易的無縫對接。

平臺化運營

生態金融將多元化的服務主體,如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諮詢機構、P2P等聚合在同一平臺,圍繞交易場景,打通資金、支付、結算、倉儲、物流各環節,構建基於統一平臺和資料的生態迴圈。生態金融的平臺化發展對提高社會協作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好降低生態價值鏈條的融資成本以及有效控制金融風險方面具有顯著效應。

共用化模式

生態金融催生了客戶、資料和服務的共用,在生態化平臺上,各類參與主體都將更加專注於其核心能力建設,並將核心能力向平臺其他主體進行輸出,形成平臺要素,與此同時,企業經營所需的其他能力和要素則通過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業務流程外包)方式獲取。

多方參與、共生共贏、連接賦能的生態金融

生態金融可以說是一種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業態,利用系統思維以及分類、分層的方法論,將生態金融的各個參與方進行組織、運營。其中銀行基於帳戶優勢、風控優勢、信用優勢、資金優勢和客戶資源優勢等,往往扮演金融生態服務體系的搭建者和參與者。銀行通過與同業如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以及財務公司、小貸公司、P2P等金融、類金融機構,與合作夥伴如科技公司、專業機構、監管機構,以及有金融需求的生態主體聚合在同一個互聯網平臺上,以“開放、共用、協作、創新”的互聯網精神引導分工協作,“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聚合和輸出各自專業能力優勢,相互賦能、相互競合,實現生態金融價值鏈的共生共榮共贏。

生態金融的服務方式可以概括為三種:自建場景、嵌入場景與輸出場景。

自建場景是指銀行利用自身的網銀、手機銀行,以及電商管道等電子和互聯網管道,搭建電商平臺或場景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批量化、標準化、生態化的客戶服務。如工商銀行融e購、平安銀行橙e網、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和e中信等,這種模式適用於小微型企業。

嵌入場景是指銀行通過銀企直聯或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方式,將支付、融資和理財等金融產品服務定制化的嵌入客戶主導的交易場景,如中信銀行與海爾日日順、五礦電子商務平臺和中石化益派客電商平臺的合作,這種模式適用於大型企業。

輸出場景是指銀行通過把自己的優勢產品服務進行打包,如帳戶技術、風控能力、資金體量、信用評級、資訊系統等專業能力,再進一步整合生態金融參與方的專業能力,整體輸出生態金融場景給客戶使用。如中信銀行搭建的生態金融雲平臺,提供了涵蓋“金融+IT+物流+運營等”的整體性服務資源,這種模式適用於中型企業。

銀行作為生態金融服務平臺的搭建者和運營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具有“開放、共用、協作、創新”的先進理念,並能充分應用最新的金融科技,才能承擔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吸引和聚合各類生態要素,實現高效協同。不同金融機構必須具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客戶定位和風險偏好,形成多層次的錯位競爭態勢,這樣才能為更大範圍的生態參與方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平臺運營者需要建立客戶、資料、服務和利益共用和分配的機制,並建立共用服務的流程與系統,吸引多方參與,通過錯位服務、高效流程和合理分潤,實現共生共贏。通過平臺實現客戶、資料和服務的高效連接,通過能力輸出和流程外包,實現連接賦能,增強服務主體的服務能力,為參與主體創造更大價值。

平臺、技術、資料和金融成為生態金融的關鍵要素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降低了交易成本,更為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以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開放式架構技術的推進,引發了產業鏈平臺化、生態化的發展。交易銀行服務從電子化、線上化往自動化和智慧化方向升級,銀行利用日益成熟的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等去開展資料融資和智慧信貸,進一步提高業務效率和客戶體驗,降低融資成本,強化風險管控能力。

從生態金融的構建路徑來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個步驟:

一是識別生態金融參與方,即合作夥伴篩選。銀行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場地位、金融話語權,基於專業能力考量和平等共贏的理念,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建立合作夥伴聯盟。

二是聚合生態金融參與方的專業能力,即搭建基於開放式的連接賦能平臺。銀行根據生態金融主體的需求,組織和聚合各參與方的專業能力,並形成體系化、分層化、開放式的連接賦能平臺。

三是管理生態金融參與方,即合作夥伴管理。如同生態圈的優勝劣汰一樣,生態金融模式也會建立相應的淘汰機制,所有的合作夥伴不僅需要在內部進行競爭,還需要與外部市場競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四是輸出專業能力,通過構建生態金融雲平臺輸出平臺上服務主體的專業能力,不僅是滿足用戶的金融需求,也可以向平臺外輸出金融智慧,實現良性迴圈。

此外,從生態金融平臺的技術上來看,統一的身份認證、資料共用、功能整合以及分潤機制的實現成為平臺構建的關鍵。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資金如水,在生態中自由流淌,滋潤整個生態,扶優限劣,保持生態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生態金融立足於提升經濟生態系統的金融效能,通過建立多樣化層次化的生態金融服務,使金融更加高效有效,將迎來巨大機會。

“崔嵬分水嶺,高下與雲平。上有分流水,東西隨勢傾。”在商業的世界裡,我們正經歷著“分水嶺式”的變革:從單一產品到一體化、全鏈條;從傳統“人、財、物”到“資料、交易、商業模式”;從單個企業競爭到生態鏈的競爭;從本土化到全球化……伴隨著技術集群革新和新思想的出現,這種分水嶺式的現象更趨明顯,生態金融也將邁入新的時代。

作為互聯網+公司金融,交易銀行是最具互聯網技術特徵的創新業務,通過金融科技實現跨界連接,進一步促進了傳統線下跨場景服務向互聯網線上融合場景式生態金融服務的轉型。

中信銀行早在2009年就開始探索生態金融的雛形,推出了交易銀行1.0,依託金融服務,創造性地運用了全新的商業理念,通過賣方整合,為企業提供金融+IT的多銀行資金管理服務,實現了初步的金融與IT的跨界。

2015年中信銀行推出國內首個交易銀行品牌—“交易+”,進入交易銀行2.0時代。通過中信集團和銀行內部協同和與IT、諮詢、電商、物流、資料等服務商的外部協作,為客戶提供“不止于金融”的綜合服務方案,助力企業通過搭建和參與供應鏈電商,實現交易線上化和經營互聯網轉型。

2017年5月23日中信銀行發佈了“生態金融雲”服務平臺,提出“生態金融”的業務理念,進入以多層次金融+IT+場景+雲平臺為代表的交易銀行3.0時代。

中信銀行充分運用平臺化、生態化的商業模式,構建線上雲服務平臺,跨界聚合生態要素,提升服務範圍和服務能力,全力滿足全產業鏈各節點以及各生態群落客戶的一站式需求。

中信銀行宣導的“生態金融”是以交易銀行為基礎,引入共用思維、平臺思維、場景思維和資料思維,通過資源跨界整合,以及線上化平臺,實現高效的資金結算、融資等交易銀行服務,同時聚合並有效配置各類生態要素等,提升金融效能。

綜上,生態金融是金融機構在深入洞悉客戶需求基礎上,應用賣方整合理念和金融科技,依託線上化雲服務平臺,通過自建場景、嵌入場景、輸出場景等不同交易場景,聚集各類金融機構和其他服務要素,實現無邊界高效能要素聚合,形成多層次跨界融合服務能力,為生態平臺客戶提供不止于金融的一站式綜合化交易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助力客戶健康快速成長,提升經濟生態系統的金融效能,使金融更加有效高效,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生態金融的特徵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資料化轉型

生態金融的開放性以及互聯網化,使得資料共用成為可能,資料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生態金融的各參與方充分利用彼此資料資源,實現服務管道線上化、風控模式資料化、服務方式智慧化。國內外領先銀行都紛紛啟動核心流程的數位化改造,通過建立數位化平臺、雲服務平臺以及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為客戶提供現金管理、貿易融資、票據池、B2B電商等線上化服務。

場景化服務

生態金融的形態是線上化生態場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金融產品與服務平滑的嵌入到交易場景中,實現金融服務與交易的無縫對接。

平臺化運營

生態金融將多元化的服務主體,如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諮詢機構、P2P等聚合在同一平臺,圍繞交易場景,打通資金、支付、結算、倉儲、物流各環節,構建基於統一平臺和資料的生態迴圈。生態金融的平臺化發展對提高社會協作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好降低生態價值鏈條的融資成本以及有效控制金融風險方面具有顯著效應。

共用化模式

生態金融催生了客戶、資料和服務的共用,在生態化平臺上,各類參與主體都將更加專注於其核心能力建設,並將核心能力向平臺其他主體進行輸出,形成平臺要素,與此同時,企業經營所需的其他能力和要素則通過BPO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業務流程外包)方式獲取。

多方參與、共生共贏、連接賦能的生態金融

生態金融可以說是一種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和業態,利用系統思維以及分類、分層的方法論,將生態金融的各個參與方進行組織、運營。其中銀行基於帳戶優勢、風控優勢、信用優勢、資金優勢和客戶資源優勢等,往往扮演金融生態服務體系的搭建者和參與者。銀行通過與同業如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以及財務公司、小貸公司、P2P等金融、類金融機構,與合作夥伴如科技公司、專業機構、監管機構,以及有金融需求的生態主體聚合在同一個互聯網平臺上,以“開放、共用、協作、創新”的互聯網精神引導分工協作,“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聚合和輸出各自專業能力優勢,相互賦能、相互競合,實現生態金融價值鏈的共生共榮共贏。

生態金融的服務方式可以概括為三種:自建場景、嵌入場景與輸出場景。

自建場景是指銀行利用自身的網銀、手機銀行,以及電商管道等電子和互聯網管道,搭建電商平臺或場景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批量化、標準化、生態化的客戶服務。如工商銀行融e購、平安銀行橙e網、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和e中信等,這種模式適用於小微型企業。

嵌入場景是指銀行通過銀企直聯或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方式,將支付、融資和理財等金融產品服務定制化的嵌入客戶主導的交易場景,如中信銀行與海爾日日順、五礦電子商務平臺和中石化益派客電商平臺的合作,這種模式適用於大型企業。

輸出場景是指銀行通過把自己的優勢產品服務進行打包,如帳戶技術、風控能力、資金體量、信用評級、資訊系統等專業能力,再進一步整合生態金融參與方的專業能力,整體輸出生態金融場景給客戶使用。如中信銀行搭建的生態金融雲平臺,提供了涵蓋“金融+IT+物流+運營等”的整體性服務資源,這種模式適用於中型企業。

銀行作為生態金融服務平臺的搭建者和運營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具有“開放、共用、協作、創新”的先進理念,並能充分應用最新的金融科技,才能承擔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吸引和聚合各類生態要素,實現高效協同。不同金融機構必須具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客戶定位和風險偏好,形成多層次的錯位競爭態勢,這樣才能為更大範圍的生態參與方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平臺運營者需要建立客戶、資料、服務和利益共用和分配的機制,並建立共用服務的流程與系統,吸引多方參與,通過錯位服務、高效流程和合理分潤,實現共生共贏。通過平臺實現客戶、資料和服務的高效連接,通過能力輸出和流程外包,實現連接賦能,增強服務主體的服務能力,為參與主體創造更大價值。

平臺、技術、資料和金融成為生態金融的關鍵要素

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降低了交易成本,更為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以雲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開放式架構技術的推進,引發了產業鏈平臺化、生態化的發展。交易銀行服務從電子化、線上化往自動化和智慧化方向升級,銀行利用日益成熟的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等去開展資料融資和智慧信貸,進一步提高業務效率和客戶體驗,降低融資成本,強化風險管控能力。

從生態金融的構建路徑來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個步驟:

一是識別生態金融參與方,即合作夥伴篩選。銀行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場地位、金融話語權,基於專業能力考量和平等共贏的理念,選擇合適的合作夥伴,建立合作夥伴聯盟。

二是聚合生態金融參與方的專業能力,即搭建基於開放式的連接賦能平臺。銀行根據生態金融主體的需求,組織和聚合各參與方的專業能力,並形成體系化、分層化、開放式的連接賦能平臺。

三是管理生態金融參與方,即合作夥伴管理。如同生態圈的優勝劣汰一樣,生態金融模式也會建立相應的淘汰機制,所有的合作夥伴不僅需要在內部進行競爭,還需要與外部市場競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四是輸出專業能力,通過構建生態金融雲平臺輸出平臺上服務主體的專業能力,不僅是滿足用戶的金融需求,也可以向平臺外輸出金融智慧,實現良性迴圈。

此外,從生態金融平臺的技術上來看,統一的身份認證、資料共用、功能整合以及分潤機制的實現成為平臺構建的關鍵。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資金如水,在生態中自由流淌,滋潤整個生態,扶優限劣,保持生態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生態金融立足於提升經濟生態系統的金融效能,通過建立多樣化層次化的生態金融服務,使金融更加高效有效,將迎來巨大機會。

“崔嵬分水嶺,高下與雲平。上有分流水,東西隨勢傾。”在商業的世界裡,我們正經歷著“分水嶺式”的變革:從單一產品到一體化、全鏈條;從傳統“人、財、物”到“資料、交易、商業模式”;從單個企業競爭到生態鏈的競爭;從本土化到全球化……伴隨著技術集群革新和新思想的出現,這種分水嶺式的現象更趨明顯,生態金融也將邁入新的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