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心若自在清涼 何處不是“禪茶一味”?

諸多在山上飲過茶的師兄、道友, 總會惦記寺院裡那茶的清涼與甘潤, 總覺得世間茶不如山中茶, 也有人常說茶神出釋門。

在城裡久居,

到山上去討口茶喝, 似乎成了一種情結, 也可以說是一種嚮往, 這個情結在文化圈更加明顯。

白雲悠悠, 清風徐來;明月當空, 鳥飛花落。 不經意間或聞蟲鳴或聽松風, 心裡好不清涼, 好不自在。

這個時候若能手捧清茶一盞, 呷一口, 周身上下便有種出塵的感覺, 通透、酣暢。

別說我們凡夫俗子, 就是當年的“草聖”懷素和尚也忍不住寫下“苦筍及茗異常佳, 乃可逕來。 懷素和尚這寥寥十來字的傳世書法作品《苦筍帖》。

僧人飲茶, 久有歷史。

《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 不畏寒暑, 常服小石子, 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 所飲茶蘇而已。 ”

陸羽《茶經》中提到:“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 ”可見這個茶的誘惑力是不同非凡, 否則懷素和尚也不會直接手書讓人寄筍與茶。

東坡居士那句“戲作小詩君勿笑, 從來佳茗似佳人。 ”多了些些生活的隨性。

林逋那句“世間絕品人難識, 閑對茶經憶古人”倒是更符合于文人之境。

至於“禪茶一味”這個說法, 大正藏經文裡是沒有具體明文出處的。

一般是認為從河北趙州禪師以“吃茶去”這個機鋒作為引子, 至宋代圓悟克勤所立。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

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

僧答:“曾到”。

趙州曰:“吃茶去。 ”

又問僧, 僧答:“不曾到”。

趙州曰:“吃茶去”。

“吃茶去”這個機鋒, 參了數百年。 直到宋代, 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以《碧岩錄》為學, 所悟“自心是佛”禪茶一味之道。 並手書“茶禪一味”四字, 贈與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 禪茶一味這個說法才正式出現。

後來這四個字被榮西法師帶回日本, 至今收藏在奈良大德寺, 所以日本茶道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到了後來, 茶在叢林裡也越來越被重視, 屬於重禮, 素有謝茶不謝客之說。

禪茶一味

禪宗四大叢林之一的揚州高旻寺裡有一個古本規約之書, 叫《高旻寺規約》。

這個規約裡就有關於喝茶的儀軌, 那時也叫“茶湯會”。

“如住持宴請首座或遠來尊宿等茶湯, 皆開列名單, 由侍者報知, 謂之知單。 方丈、庫司招待大眾茶湯的請柬則用榜, 首座請柬用狀。 方丈請首座, 榜貼於僧堂前東邊牌上, 庫司請首座, 榜貼於西邊牌上。 首座請下頭首茶, 狀貼於僧堂前下間板上。 ”

種種儀軌, 種種傳承;種種道心, 種種擔當。

讓人歎息的是, 時隔千年, 祖德禪師們所提倡的“平常心是道, 自心是佛”現在又被我們搞得繁複無比。

喝茶變成式樣, 喝法也變得越來越講究, 茶具也越來越精美, 茶也越來越名貴, 水要經過過濾, 壺還得講究器形, 喝茶的場地挑三揀四等等。

煮水、侯湯、洗杯、燙壺、賞茶、投茶、沖水、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觀色、品茶回味、謝茶這些在不可缺少的心境之路變成了一種擺設或者是流水動作。

茶的門類也越發挑剔, 雨前、雨後、白茶、毛尖、猴魁、龍井、觀音、瓜片、生普、熟普……

慢慢的, 我們把喝茶當做一種習性的炫耀, 天天喝著茶, 卻離茶道、茶心越來越遠。

就像我們學佛一樣, 學佛一年, 佛在眼前, 佛兩年, 佛在大殿, 學佛三年, 佛在西天。

天天阿彌陀佛, 一不如意便起嗔心, 一把火燒功德林。

又或者是一直忙忙碌碌, 無法清淨, 喝茶的時候心猿意馬, 喝的茶終究無法體會真諦, 終究是在名相中沉浮, 這道茶喝下去, 也僅僅是喝了一個茶名。

喝茶也僅僅是一種形式,每天飲茶,卻不知飲為何物,何物為飲。

娑婆世間,我們被塵世種種所累,忘記本來面目,累不堪言,卻一直在心外求得解脫,始終無法消除煩惱。

若能轉物,便是如來,若被物轉,便是眾生。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無一不是法身。

虛雲老和尚在禪堂吃茶開悟時所偈:“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何從喝茶到禪茶一味,取決於心。

心平氣和者,舌抵上顎也是禪茶一味;心懷悲心者,一句彌陀聖號,也是禪茶一味;真心發願者,挑柴運水也是禪茶一味;常懺悔者,行住坐臥也都是禪茶一味。

而盞中這一口茶,仍需用心體會,至少是在此刻,不要說本來面目這些誑語,學會真切放下,才能飲得甘露味。

茶入口中,茶非茶,禪非禪,悉皆平等。

喝茶也僅僅是一種形式,每天飲茶,卻不知飲為何物,何物為飲。

娑婆世間,我們被塵世種種所累,忘記本來面目,累不堪言,卻一直在心外求得解脫,始終無法消除煩惱。

若能轉物,便是如來,若被物轉,便是眾生。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無一不是法身。

虛雲老和尚在禪堂吃茶開悟時所偈:“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何從喝茶到禪茶一味,取決於心。

心平氣和者,舌抵上顎也是禪茶一味;心懷悲心者,一句彌陀聖號,也是禪茶一味;真心發願者,挑柴運水也是禪茶一味;常懺悔者,行住坐臥也都是禪茶一味。

而盞中這一口茶,仍需用心體會,至少是在此刻,不要說本來面目這些誑語,學會真切放下,才能飲得甘露味。

茶入口中,茶非茶,禪非禪,悉皆平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