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師豐子愷筆下,為何都是下等人?

豐子愷的畫是通俗的藝術品, 即便只有幾筆, 卻也意境深遠, 可謂是通俗的藝術品。 他的文字也為我們帶來了無數的寧靜和溫暖。 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屢屢戰亂, 很不太平, 可在他的畫筆下卻描繪出了仁愛和悲憫, 展現了一個戰亂時代裡的美好與平靜。 他的筆下常常會畫出很多貧苦人, 因為這樣還被不少官商笑話說他很俗氣, 說他只會畫傭人、苦工還有叫花子等等, 笑他不懂風雅。

究竟誰是俗氣, 誰才是風雅。

他的女兒宛音回憶起來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在宛音的小時候, 也常常想不通為什麼父親總是畫貧苦人的形象。 因為當時老師偶讀是教她畫風景啊花鳥等, 心中都認為肯定是要畫美的東西入畫才是風雅。 因此她去問了父親, 豐子愷先生回答說:“有的畫並不是為了裝飾和欣賞的, 而是使人看了可以想想, 想出點意義來。 ”當時宛音還小,

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個問題。

豐子愷先生曾說過:“我不會又不喜作純粹的風景畫或花卉, 我希望畫中含有意義--人情味或社會問題。 ”

後來沒多久又發表了《人如狗, 狗如人》等畫作, 當時被很多人擔心他因此惹上是非, 都勸他還是少畫這些為好。

豐子愷先生並沒有因為旁人的說辭而停筆,

終日不斷作畫, 慢慢集成了兩本冊子:《都市相》和《人間相》。 這兩部畫作發表後他收到了很多來信, 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反應, 大多數讀者都說看了他的祖品後產生了深深的認同感, 對現實的不滿和深切的同情。 有一個讀者說自己竟與豐子愷先生的畫中人有著相同的悲慘命運, 這部畫作就是《最後的吻》。 還有一個讀者在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 自從看了豐子愷的作品《畢業後》, 內心頗有同感, 社會一片黑暗, 個人前途渺茫, 又要如何追求光明呢?

當然也還有些人認為他是在借漫畫發牢騷, 因為他不喜歡中國這個窮國家。 其實他內心熱愛祖國, 他只是想用漫畫來激勵人們, 儘管社會黑暗、不合理, 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改造它, 讓百姓安居樂業, 讓國家日漸強盛起來。

其實, 他也並不願多畫這些人世間的悲慘景象, 他還為這些畫刻了圖章叫“速朽之作”, 其中的涵義就是希望這些畫速朽, 讓這些景象儘快消逝。

當他作這些畫時總是悲憤不已, 完成畫作後又悶悶不樂、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雪琛先生就曾經說他是蘸著眼淚畫出來的這些畫作, 他自己則形容自己是“惡歲畫家”。

新中國成立後, 豐子愷先生可謂是欣喜若狂, 在他心目中, 那些悲慘的景象終於過去了, 他的‘速巧之作’也可終於速朽了。

1975年,他最後一次回故鄉,從此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歌頌祖國新氣象了。

1975年,他最後一次回故鄉,從此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歌頌祖國新氣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