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最怕的兩個字,大多數中國父母天天都在說!

“聽話”二字, 幾乎能被我們大人運用到各種育兒場景中。 似乎, 孩子只要表現好, 讓大人滿意, 就能用聽話來表揚;否則, 就是不聽話。 也因此, 聽話成了語義最廣, 也最為模糊的育兒詞語之一。 從這點上看, 可以和聽話相媲美的還有“乖”、“懂事”。

想想, 漢語詞彙那麼豐富, 可為什麼被我們用來形容孩子的行為的詞卻如此匱乏?因為我們大人在育兒上太過界限不清。

原本孩子努力的初衷有很多種, 或許是因為喜歡, 或許是因為好奇。 原本孩子叛逆的初衷也有很多種, 或許是因為不舒服, 或者是因為他們長大了。

總之, 孩子的行為舉動多半有他們自己的理由, 然而家長們卻僅僅用一個“聽話”二字, 把原本屬於孩子的事都給“拿”了過來。

聽話, 聽誰的話?聽父母的話, 順從父母的意願。 於是孩子的生活內容, 就被全盤納入了父母的意志領地。 好像孩子們來到這個世上, 不是為自己而活, 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而存在著。

若孩子能夠表達, 他們一定會說, “聽話”是這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

聽話要分兩種:一種是紀律, 是基本的行為規範。 這種“聽話”對孩子的確是必須的。 孩子一定要有紀律才會學習, 沒有紀律的孩子不能教。

另外一種是, 你要聽我的, 我叫你怎麼樣做你要怎麼做, 那種做法就不合理了, 卻非常頻繁地出現在中國式育兒當中。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要求孩子聽話, 那麼孩子的自我成長是受到壓制的。 他可能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 變得膽小, 也可能變得叛逆, 更加不聽話。

這麼做還可能帶來一個問題, 就是讓孩子失去創造力。 比如, 媽媽看到3歲的孩子隨意塗鴉, 就說他畫得不像, 偏要他聽她的話,

畫出具體的形狀來。 我們知道, 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 豐富到無法用具體形狀來表達, 所以要求孩子這樣的聽話, 只會限制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育兒上也一樣, 把我們的控制欲消除掉, 孩子才能給你驚喜。 換句話說, 如果想要孩子成功, 那麼請給他不聽話的空間。

想要孩子“聽話”, 一般有3個條件:

一是, 你有沒有先聽孩子的話。

如果沒有, 那麼你們的親子關係就堪憂了, 孩子很可能不聽你的。 我建議朋友先“聽孩子的話”, 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彈, 是不是從中體會到了什麼樂趣?如果孩子覺得這樣好玩, 那就讓他玩一會兒, 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板著臉孔監督孩子彈鋼琴, 估計他很快就會興趣全無。 不如先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彈3分鐘, 之後再讓他認真按照老師教的彈。

二是, 你說的話是否正確, 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其實就是前面說到的育兒界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是不是成長問題, 還是原則問題, 你是不是必須要管,

是不是如果不按照你說的做, 孩子就變壞了, 會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如果不是你不管天就塌了, 那麼我建議你先等等。 比如孩子沒有按照計畫的步驟練琴, 這只是一個小偏差, 有什麼關係呢?他的好奇心, 他在探索中的那份快樂體驗才更寶貴。

三是, 你說的話, 孩子能否聽得懂。

這是語言表達的問題。 我們需要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跟他立規矩。 比如, 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方式去“教訓”孩子, 更不要動不動就以“你怎麼這樣那樣”的句式評判孩子。 而是用一顆平等的心去靠近孩子, 以及多用“我想/我希望……”去引導和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 是我們太過焦慮, 只是單方面地想要孩子聽我們的話, 卻不願意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拓寬了自己的界限,孩子也就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自然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願意聽我們的話,他們也喜歡這種合作共贏的結果。

——我們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拓寬了自己的界限,孩子也就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自然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願意聽我們的話,他們也喜歡這種合作共贏的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