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中庸》開篇語正解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幾句的意思。

天命之謂性:天命, 就是上天賦予的, 所謂上天賦予, 其實就是與生俱有的。

性就是性質, 事物本身的性質, 也就是事物本來的道理。

率性之謂道:率, 就是遵循, 遵循事物的性質、道理。

修道之謂教:修, 即習, 學習。 學習瞭解事物就稱之為教。 人在最初的時候, 是蒙昧無知的, 他只有通過讀書學習, 向老師請教, 才能獲得對各種事物的認識, 瞭解, 掌握。

概括來講, 這幾句話就是說: 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事物之所以存在, 必定是它遵循了本身自然發展的邏輯。 我們只有學習, 理解、掌握了這種自然發展的邏輯, 即事物本身的性質、道理, 才能繼承往昔, 開闢未來。

本作者中庸譯文第一章:

與生俱有的, 稱之為性, 遵從這種天性, 就叫道, 學習道的方法稱之為教。

道的這種事物是不可片刻離開的, 可離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 學問和道德高的人警惕謹慎於自己不能看見的, 恐懼於自己不能聽見的。 沒有比隱蔽的更能表明真相, 沒有比細小的更能說明真情, 因此君子謹慎于自己的無知。

喜怒哀樂還沒表現出來叫著中, 表現出來又都適度符合禮教叫著和。

中的這種事物是天下一切的根本;和的這種事物是天下一切通行的原理。 達到中和, 天地就會各順其位, 萬物就會發育。

孔子說:“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 是因為君子時刻都顯得適中。 小人反中庸, 則因為小人愚昧低下無所顧慮、畏懼。

孔子說:“中庸的這個原理能夠理解達到的人很少, 已很久了。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通行, 我知道其中原因了, 學問高的人有餘, 愚昧的人不足。 中庸之道不能認識清楚, 我知道其中原因了, 道德高的人有餘, 道德差的人達不到, 人沒有不飲食的, 卻很少能夠知道滋味。

中庸原文:

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

國學

孔子

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