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家姓沈氏

簡介

沈姓主要源於贏姓、姒姓、姬姓和羋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位。 其最早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之間, 主要分佈在浙江、江蘇、河南、安徽等地, 形成以江浙為中心向外散射的分佈狀。 當代沈姓的人口已達570多萬, 排在全國第四十九位, 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8%。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沈姓人口由95萬激增到470萬, 增長了6.3倍, 沈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沈」姓源出

第一支源出贏姓

第二支源出姒姓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初, 分封周公之後于沈, 西元前506年為蔡國所滅, 子孫以國名為氏。

第四支源出羋姓。 楚穆王時楚國滅河南固始的沈國, 楚莊王封孫叔敖之子于沈, 又封其公子貞于沈鹿, 兩地後代均以沈為氏。

沈姓分佈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間地。 春秋時, 沈國被蔡國滅掉後, 季載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國, 其孫沈尹戌, 初隱居於零山, 後仕楚為左司馬。

尹戌之子沈諸梁, 世襲作司馬, 食采于葉(今河南葉縣)。 秦時, 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離集)侯。 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 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 此為沈姓南遷之始。 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 至唐代, 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唐初, 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闢漳州, 在福建安家落戶, 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 唐末, 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 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遷王。 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 其子沈廷輔, 隨父入閩, 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 沈廷輔有8子, 分居甯化、龍岩、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
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 明末, 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 為沈姓移居臺灣之始。 清乾隆、嘉慶年間, 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 又有多支遷往臺灣, 進而又移居海外。

姓氏文化

堂號

吳興堂:自東漢至隋代, 沈姓名人基本上都出自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 所以沈姓後裔以“吳興”為堂號。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 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 對天文、曆算、方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 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 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 著有《夢溪筆談》。 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三善堂:南宋兵部尚書沈度, 字光雅。 在當地方官時有善政:一無荒土、二無遊民、三無冤獄, 時人稱為“三善”。

沈姓後人為紀念沈度, 以“三善”為堂號。

六禮堂:是指唐代沈佺期注《禮記》中的“六禮”一事。

沈姓族人還以“三易”、“九思”、“肅雍”、“承裕”、“忠清”、“樹本”、“文肅”、“永思”、“聚順”、“敘倫”、“敦倫”、“憩石”、“六宜”、等作為其堂號。

家族名人

沈括:(1029~1093)字存中, 宋錢塘人(今浙江省杭縣)。 博學多才, 兼通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算數等。 嘗出使契丹。 著有夢溪筆談、長興集等書。

沈周:(1427~1509)字啟南, 號石田, 又號白石翁, 明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 少從陳孟賢學, 及長, 博綜典籍, 詩文俱佳, 尤工於畫, 與唐寅、文征明、仇英並稱明之四大家。 著有客坐新聞、石田集、石田詩鈔等。

沈鈞儒: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

沈複:(1763年—1825年以後), 字三白, 號梅逸, 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 清代文學家。

著有《浮生六記》。

沈從文:(1902-1988), 中國著名作家, 原名沈岳煥, 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 乳名茂林, 字崇文。 湖南鳳凰縣人, 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 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 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