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一直說鄧超的惡棍天使演的爛的可以,那你知道這部鄧超演技炸天的電影麼?

冰冷的畫面裡, 一雙手冷靜地握著注射器, 沒有絲毫顫抖, 十足的訓練有素。 紮好針之後, 松掉橡皮管, 注射器活塞被緩緩推動,

管內液體迅速鑽進手臂。

鏡頭一切, 辛小豐泛黃的臉上表情呆滯, 眼神沒有十分的恐慌, 亦沒有過多的留戀, 只有近乎解脫的平靜。 隨後黑屏, 再亮起, 辛小豐臉型開始扭曲, 瞳孔放大, 注射液的“藥效”開始發生作用;再黑屏, 再亮起, 更加扭曲, 更加放大, 伴隨著抽搐;再黑屏, 再亮起, 冰冷的畫面裡, 辛小豐顫抖起來, 是痛苦的顫抖, 生命在抽離, 再度黑屏, 死亡發生。

戲裡, 鄧超飾演的辛小豐在這一個黑屏後徹底結束生命, 也徹底得到其預想的解脫:用死亡的方式, 完成所有罪責的自我救贖。 戲外, 坐在銀幕前的大多數觀眾被這個場景震顫到, 內心一方面會有對於死亡的畏懼, 一方面又會有對於辛小豐的憐憫, 壓抑中 不禁發出一聲歎息。 如同黑屏之後切換到的伊谷春警官表情那樣, 充滿了克制地驚懼以及無奈地憐憫。

據相關資料得知, 導演曹保平和主演鄧超在拍完這場戲時, 兩人抱頭痛哭。 那種通過電影感知到的生命抽離至死亡的痛苦, 讓兩位創作者大為觸動。 觀眾亦如此。

而類似的觸動在電影《烈日灼心》裡多次出現, 有的包含著對人性惡的驚駭, 有的包含著對人性好的感動, 有的則包含著對人性壓抑、恐懼、迷失、無奈、痛苦等多重真實元素的理解、同情與歎息。 這種對人性的探討使得影片具備了一定的深度, 而罪與罰、情與法、感性與理性的多重矛盾衝突, 又使得影片具備了較強的戲劇性。 加上劇情上涉及的犯罪題材以及雖談不上多麼濃烈但也足夠叫人緊張的懸疑色彩, 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精彩。

1、陰鬱而又濕漉漉的“烈日”

直到影片最後一個鏡頭, 銀幕上才真正出現了“烈日”。 而在此之前, 影片幾乎都流淌在陰天或者雨天場景裡, 像所有南方潮濕的氣候一樣, 給人一種陰鬱而又濕漉漉的感覺。

打從第一個鏡頭開始, 畫面就是陰鬱潮濕的。 但這還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說法, 事實上, 開頭的好些個鏡頭, 都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因為交代了一個“滅口案件”, 有好些個案發現場的血腥鏡頭。 而在隨後的一系列鏡頭裡, 伴隨著評書旁白, 我們看到的鏡頭無一不是陰鬱、潮濕甚至黑暗的。

大多數場景都在夜裡, 大部分時候要麼下雨要麼在水附近(地下積水或海邊), 就連找個房子, 也是在濕氣較重的山林裡。 不多的白日場景裡, 也不見“烈日”, 全是陰天。 即便是在頗為高潮段落的樓頂戲裡, 算得上最揪心最灼心的時刻, 也不見有“烈日”。

一部沒有“烈日”的《烈日灼心》, 如何“灼心”?

導演曹保平顯然不是那種虛張聲勢的愛好者, 他選擇用陰鬱潮濕的方式來表現“烈日”, 實際上更為“灼心”。 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陰天也好, 雨天也好, 黑夜也好, 這種毫無“烈日”的畫面帶給觀眾的壓抑感、恐懼感更加強烈, 也更能體會到影片角色的那種境地:暗無天日。

是的, 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這三個“犯下罪行”的人雖然在“水庫滅門案”中暫逃法網, 自由地過了七年,還各自有著一份職業,卻很難說他們是在真正的“生活”。生活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負擔,因罪責而深藏於心的恐懼,讓他們的生活“暗無天日”:做什麼事情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中,還有對罪行的負疚感帶來的內心折磨。他們不敢參加公務員考試、被搶劫了也不敢聲張、受了刀傷也不敢去醫院,甚至連住的地方,也要躲躲藏藏,像地下老鼠一般,怕見光。這樣的情境,如果純粹用真實的“烈日”來表現,似乎有些過於“陽光”了,而用好幾場雨戲及多數陰天這種陰鬱又濕漉漉的方式來表現,則恰好反映了他們生活的“暗無天日”,以及內心的壓抑、恐懼與煎熬。

作為觀眾,你不會不被這樣的場景氛圍所感染到。倘若你還記得那個暴雨如注的雨夜裡,幾個穿著雨衣的員警矗立在雨中的畫面,一個遠景,暴雨傾盆,澆築小小的人,你會感覺到一股肅殺、寒冷以及驚懼,哪怕那裡站的是員警。而在辛小豐被鐵框困腳陷進積水中、楊自道受刀傷在小屋裡自我縫針、伊谷春被辛小豐拉住懸在空中等橋段裡,灰暗陰鬱的畫面讓人感到壓抑、緊張和驚恐,比烈日烘烤更灼心。

2、影帝的相殺相惜

上影節頒獎禮將“影帝”殊榮同時給了三個演員,締造了“三黃蛋”的創舉,一時引起熱議,甚至不乏質疑者搬出了陰謀論的說辭。時至今日,大多數觀看過影片的人看到了段奕宏、鄧超以及郭濤的表現後,對“三黃蛋”給予了某種不約而同的認可,像一記閃亮的耳光扇向了那些質疑。

儘管質疑從來都是人的權利,不同的看法也應得到尊重,但對於《烈日灼心》的大部分演員而言,表演上的出色的確值得大面積的讚譽。當我們走出影院後回顧坐在銀幕前觀影的感受時,會想起那些由演員的精彩發揮所帶來的“入戲感”。這種感覺將觀眾帶入戲中,會不自覺地為其中的角色心生同情或歡喜,也會由此為劇情所吸引,心系其中的人物命運,關注其中的故事進展,甚至在不少時刻,感受到一股提心吊膽的緊張。

尤以段奕宏和鄧超這兩個分別承擔著正義與罪責的演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段奕宏繼《士兵突擊》裡的袁郎之後,再次給觀眾帶來了心生歡喜的硬派男人形象。沒有太高的個頭,沒有白嫩的皮膚,沒有俊俏的臉蛋,頭髮多數時候淩亂,造型基本粗獷不羈,談不上有多少偶像氣質。但你卻會被他深深吸引,在於他那犀利而富有魄力的眼神,以及他整個雷厲風行、耿直真切、大情大義的處事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呈現了一個成熟男人該有的模樣,也呈現了一個敏銳員警該有的風範。從他出場時的一身雨衣包裹下的淩厲,到抓歹徒時的勇敢,到掏出一張銀行卡扔給辛小豐的情義,再到結尾一身休閒裝扮陪伴小女孩的溫情,段奕宏始終都能把嚴肅與隨意、溫柔與決絕、感性與理性拿捏得恰到好處。在許多女性觀眾眼裡,段奕宏飾演的伊警官不可能沒有女朋友。

而鄧超則徹底通過辛小豐這個角色擺脫掉不少《分手大師》和“奔跑隊長”帶給觀眾的逗比印象,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演技超凡”的超哥。鄧超是有演技的,這對很多熟知他的人而言似乎是個共識。在中戲時期,他就曾通過不少戲劇表演展現了他的這種功底。只是由於他所接演的不少角色都很難豎立他“有演技”的口碑,以致於許多人會輕易地被其逗比形象所帶跑偏。事實上,《烈日灼心》辛小豐這個角色一開始是打算給段奕宏的,但後來由鄧超出演,他也交出了一份叫人滿意的答卷。甚至不止是滿意。他所出演的辛小豐,無論是造型上打磨出了一個“有故事”的人的形象,還在細節表演上,很好地將一個負罪的、糾結的、痛苦的、備受煎熬的角色內心世界展現了出來。與其說他的演出是一種對以往印象的顛覆,不如說他在吃透角色之後的職業發揮。

兩場戲很能說明上述兩位演員的表現。一場是被多數人不小心漏掉許多關鍵資訊點的車內對談戲(正是這一段,交待了許多可以解釋後面人物和情節發展動機的資訊,建議細看)。段奕宏飾演的伊谷春作為新來的警官為照顧自己比較欣賞的手下,陪同鄧超飾演的協警辛小豐前往海邊“取金魚”。在行駛的車內,伊穀春頗為悠閒地抽著煙,然後極其自然地說起當年的“水庫滅門案”,辛小豐則一邊開車一邊聽著,也表現出一副自然的樣子。彼時的劇情其實已經交代,伊穀春已經開始對辛小豐有所關注甚至懷疑,因此他的那份悠閒地自然,實際上是帶著試探意味的。而這種試探包含著他作為員警敏銳的嗅覺,他斜躺在副駕駛靠椅上望向辛小豐的眼神,帶著犀利的光,仿佛一雙電眼。而辛小豐也已經意識到自己被盯上了,內心的驚恐和慌亂讓他有些失了分寸,但他又不能表現出來,反而要裝作很自然的樣子。兩人就在這樣的“自然”中隱藏著各自的心思,而段奕宏和鄧超亦在交替的反打、特寫以及遠近焦距的變幻中,相當出色地把這種帶著掩飾的“自然”表演了出來。

另一場戲則是樓頂銬走辛小豐那一段。伊谷春和辛小豐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這種一起出生入死,以及辛小豐沒有放開的手,讓兩人的相惜情感得以變濃。也讓作為員警的伊谷春陷入了一種強烈的矛盾:在情與法,感性與理性之間,他必須做出選擇。他很矛盾,也很累,甚至有些茫然,眼前這個剛剛救過他的人,剛好就是他所認為的罪犯,該如何處理?他點燃了一根煙,遞給了還在喘氣的辛小豐,然後做出了決定。員警上來,給辛小豐戴上了手銬。伊穀春非常不忍,但又必須理智處理,必須讓法取代情。而辛小豐則沒有像想像中那樣驚慌和恐懼,反倒是出奇的平靜,他像如釋重負一般,欣然接受。這一段表演裡,鄧超的表演扣人心弦,細節把握恰到好處,那種克制地平靜,釋然地放鬆,體現在他的眼神裡,表情裡,以及動作裡,將人物內心表現得十分到位。正是這樣一段表演,將觀眾帶入戲中,並和伊穀春一樣,心生出一份憐憫。

兩人共同出生入死過,彼此欣賞,彼此相惜,但又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得不在面對罪與罰、情與法時,做出“相殺”的選擇。伊穀春的內心糾結與辛小豐的內心煎熬,形成兩個人物非常鮮明的個性。段奕宏和鄧超的表演,將兩者的內心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確夠得上影帝殊榮。那根他們共同抽的煙,最終燃盡,化為一縷煙霧,卻觸動觀者心弦。值得敬佩和同情的情感,流淌于觀眾的感受之中,很真實。

其他演員的表現也給影片提供了很大的支撐,無論是同獲影帝殊榮的郭濤(那段負傷回家自我縫針的戲足夠說服力),還是被扭曲掉面部形象的高虎,亦或是醬油角色的呂頌賢與師傅“杜志國”,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發揮。而王珞丹雖然可能因為角色本身要求的純粹讓她並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水準,卻也還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一個屬於她的人物表現。影片整體角色的造型幾乎都談不上細皮嫩肉那種“小鮮肉”風格,而是有棱有角、粗曠不羈,不大合韓范的柔帥,卻飽含男人的粗礪氣慨,十分有氣質。加上畫面的質感和服化道的樸素化,讓這幾個人物角色顯得更加真實接地氣。

3、人性拷問與愛的一聲歎息

影片最吸引人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演員表現之外,便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本身了。說它是近些年國內最好的犯罪懸疑電影或許有些誇張,但它的水準的確夠得上大批量好口碑。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的本片雖然做了很大的調整,看起來脫離了不少故事的設定,卻符合了電影表達所需要的敘事文本。故事的劇情充滿張力,劇情引人,節奏得當,末尾的反轉給觀眾帶來不少驚豔之感,配得上精彩之評。只是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審核原因,電影的不少故事交待被刪減,整體基調也被調整,多少給影片帶來了一些不便於細細推敲的瑕疵。一些人物的動機和故事的走向給了精明的觀眾揪住進行質疑的空間,算是本片不可忽視的不足。譬如對有著竊聽癖好的房東的背景交待幾乎沒有(據說未刪減之前是有的),譬如高虎戲份的大量減少讓陳比覺這個人物也變得不夠立體,譬如對伊谷春師傅的交待也略顯單薄,等等。可即便如此,影片還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精彩,還富有意義。

這種意義一方面集中在對人性的拷問上:面對曾經犯下的罪責,該如何得體地度過一生?面對情與法的糾結,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面對愛與痛的交纏,該如何進行取捨?影片通過對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三個人暗無天日一般的生活的展現,告訴觀眾哪怕是一時失手造成的罪責,也必將面臨生活之不可承受之煎熬。即使你再費盡心思地謀求各種方式試圖得體地度過一生,也終究逃不過法理或心理的折磨。罪責帶來的壓抑、恐懼會讓你的生活蒙上灰暗,備受痛苦煎熬。伊谷春和伊谷夏則用理性的正義和單純的愛證明了情與法當中,法終將超越情。

“太煎熬了”。辛小豐被銬上手銬時,沒有驚慌,反倒平靜,說出這句話後,感覺如釋重負。壓在他和其他二人身上的罪責讓他們背負了太多心靈包袱,是一種煎熬,也是他們許多行為動機的一個重要理由:正是因為內心備受煎熬,而本性又是善良的,於是一方面會勇敢于抓歹徒、會追擊搶劫者、會甘願當“同性戀”,一方面,又時常陷入陰鬱的心境,渴望心靈的自我救贖。而最後他們的赴死,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他們各自實現了渴望已久的自我救贖。

至於愛與痛的交纏,影片用三個負有罪責的“罪犯”共同赴死傳遞出了一個宏大主題:愛。是的,如你所知,影片裡三個人最後的赴死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認為他們赴死的理由並不充分,甚至覺得毫無意義。但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為影片中的人物想一想,你便會發現,他們的選擇,其實包含了大愛,卻也由此透出一份悲涼。辛小豐和楊自道之所以平靜接受法律制裁,智商超高的陳比覺巧妙地逃過法律制裁仍選擇死亡,一方面是心靈上終於得以解脫,一方面,則是為了小女孩“尾巴”的將來著想。後者所體現的,便是一種大愛:小女孩“尾巴”支撐了他們生活七年的勇氣和希望,他們不想因為那個實在太殘酷的真相而影響小女孩的成長,於是選擇用死亡的方式讓這種影響減少。實際上,如果你真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便不難發現,影片裡最具悲劇色彩的,其實是小女孩“尾巴”。出生之後便失去了親人,成長過程還遭遇病痛折磨,必然會被知曉的真相如果放在將來,那也是對她一種巨大的打擊。所以,無論是三人赴死也好,還是伊谷春兄妹的熱心照料也好,都是一種愛的體現。

也正是影片最後的愛的回歸,才讓幾個角色形象得以昇華,即便是他們有過罪行,也還是會為他們內心的善良所激發出的愛而感動。而影片反轉出來的一個“真相”,則更添加了那三個角色值得同情的理由:原來他們並非大惡,那個輕描淡寫地交待罪行的傢伙才是真正的大惡。到影片最後,你會發現,那幾個被認為十惡不赦的人,原來並不是惡人,而是用死亡傳遞了大愛的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不禁會為之發出一聲歎息。這歎息包含了同情,包含了惋惜,也包含了影片所反映出來的某些真實。

那一劑注射不是電影結束,結束是在一片烈日下的海灘,那意味著某種光明,意味著某種美好,這美好裡,沒有灼心,只有希望。

自由地過了七年,還各自有著一份職業,卻很難說他們是在真正的“生活”。生活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負擔,因罪責而深藏於心的恐懼,讓他們的生活“暗無天日”:做什麼事情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中,還有對罪行的負疚感帶來的內心折磨。他們不敢參加公務員考試、被搶劫了也不敢聲張、受了刀傷也不敢去醫院,甚至連住的地方,也要躲躲藏藏,像地下老鼠一般,怕見光。這樣的情境,如果純粹用真實的“烈日”來表現,似乎有些過於“陽光”了,而用好幾場雨戲及多數陰天這種陰鬱又濕漉漉的方式來表現,則恰好反映了他們生活的“暗無天日”,以及內心的壓抑、恐懼與煎熬。

作為觀眾,你不會不被這樣的場景氛圍所感染到。倘若你還記得那個暴雨如注的雨夜裡,幾個穿著雨衣的員警矗立在雨中的畫面,一個遠景,暴雨傾盆,澆築小小的人,你會感覺到一股肅殺、寒冷以及驚懼,哪怕那裡站的是員警。而在辛小豐被鐵框困腳陷進積水中、楊自道受刀傷在小屋裡自我縫針、伊谷春被辛小豐拉住懸在空中等橋段裡,灰暗陰鬱的畫面讓人感到壓抑、緊張和驚恐,比烈日烘烤更灼心。

2、影帝的相殺相惜

上影節頒獎禮將“影帝”殊榮同時給了三個演員,締造了“三黃蛋”的創舉,一時引起熱議,甚至不乏質疑者搬出了陰謀論的說辭。時至今日,大多數觀看過影片的人看到了段奕宏、鄧超以及郭濤的表現後,對“三黃蛋”給予了某種不約而同的認可,像一記閃亮的耳光扇向了那些質疑。

儘管質疑從來都是人的權利,不同的看法也應得到尊重,但對於《烈日灼心》的大部分演員而言,表演上的出色的確值得大面積的讚譽。當我們走出影院後回顧坐在銀幕前觀影的感受時,會想起那些由演員的精彩發揮所帶來的“入戲感”。這種感覺將觀眾帶入戲中,會不自覺地為其中的角色心生同情或歡喜,也會由此為劇情所吸引,心系其中的人物命運,關注其中的故事進展,甚至在不少時刻,感受到一股提心吊膽的緊張。

尤以段奕宏和鄧超這兩個分別承擔著正義與罪責的演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段奕宏繼《士兵突擊》裡的袁郎之後,再次給觀眾帶來了心生歡喜的硬派男人形象。沒有太高的個頭,沒有白嫩的皮膚,沒有俊俏的臉蛋,頭髮多數時候淩亂,造型基本粗獷不羈,談不上有多少偶像氣質。但你卻會被他深深吸引,在於他那犀利而富有魄力的眼神,以及他整個雷厲風行、耿直真切、大情大義的處事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呈現了一個成熟男人該有的模樣,也呈現了一個敏銳員警該有的風範。從他出場時的一身雨衣包裹下的淩厲,到抓歹徒時的勇敢,到掏出一張銀行卡扔給辛小豐的情義,再到結尾一身休閒裝扮陪伴小女孩的溫情,段奕宏始終都能把嚴肅與隨意、溫柔與決絕、感性與理性拿捏得恰到好處。在許多女性觀眾眼裡,段奕宏飾演的伊警官不可能沒有女朋友。

而鄧超則徹底通過辛小豐這個角色擺脫掉不少《分手大師》和“奔跑隊長”帶給觀眾的逗比印象,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演技超凡”的超哥。鄧超是有演技的,這對很多熟知他的人而言似乎是個共識。在中戲時期,他就曾通過不少戲劇表演展現了他的這種功底。只是由於他所接演的不少角色都很難豎立他“有演技”的口碑,以致於許多人會輕易地被其逗比形象所帶跑偏。事實上,《烈日灼心》辛小豐這個角色一開始是打算給段奕宏的,但後來由鄧超出演,他也交出了一份叫人滿意的答卷。甚至不止是滿意。他所出演的辛小豐,無論是造型上打磨出了一個“有故事”的人的形象,還在細節表演上,很好地將一個負罪的、糾結的、痛苦的、備受煎熬的角色內心世界展現了出來。與其說他的演出是一種對以往印象的顛覆,不如說他在吃透角色之後的職業發揮。

兩場戲很能說明上述兩位演員的表現。一場是被多數人不小心漏掉許多關鍵資訊點的車內對談戲(正是這一段,交待了許多可以解釋後面人物和情節發展動機的資訊,建議細看)。段奕宏飾演的伊谷春作為新來的警官為照顧自己比較欣賞的手下,陪同鄧超飾演的協警辛小豐前往海邊“取金魚”。在行駛的車內,伊穀春頗為悠閒地抽著煙,然後極其自然地說起當年的“水庫滅門案”,辛小豐則一邊開車一邊聽著,也表現出一副自然的樣子。彼時的劇情其實已經交代,伊穀春已經開始對辛小豐有所關注甚至懷疑,因此他的那份悠閒地自然,實際上是帶著試探意味的。而這種試探包含著他作為員警敏銳的嗅覺,他斜躺在副駕駛靠椅上望向辛小豐的眼神,帶著犀利的光,仿佛一雙電眼。而辛小豐也已經意識到自己被盯上了,內心的驚恐和慌亂讓他有些失了分寸,但他又不能表現出來,反而要裝作很自然的樣子。兩人就在這樣的“自然”中隱藏著各自的心思,而段奕宏和鄧超亦在交替的反打、特寫以及遠近焦距的變幻中,相當出色地把這種帶著掩飾的“自然”表演了出來。

另一場戲則是樓頂銬走辛小豐那一段。伊谷春和辛小豐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搏鬥,這種一起出生入死,以及辛小豐沒有放開的手,讓兩人的相惜情感得以變濃。也讓作為員警的伊谷春陷入了一種強烈的矛盾:在情與法,感性與理性之間,他必須做出選擇。他很矛盾,也很累,甚至有些茫然,眼前這個剛剛救過他的人,剛好就是他所認為的罪犯,該如何處理?他點燃了一根煙,遞給了還在喘氣的辛小豐,然後做出了決定。員警上來,給辛小豐戴上了手銬。伊穀春非常不忍,但又必須理智處理,必須讓法取代情。而辛小豐則沒有像想像中那樣驚慌和恐懼,反倒是出奇的平靜,他像如釋重負一般,欣然接受。這一段表演裡,鄧超的表演扣人心弦,細節把握恰到好處,那種克制地平靜,釋然地放鬆,體現在他的眼神裡,表情裡,以及動作裡,將人物內心表現得十分到位。正是這樣一段表演,將觀眾帶入戲中,並和伊穀春一樣,心生出一份憐憫。

兩人共同出生入死過,彼此欣賞,彼此相惜,但又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得不在面對罪與罰、情與法時,做出“相殺”的選擇。伊穀春的內心糾結與辛小豐的內心煎熬,形成兩個人物非常鮮明的個性。段奕宏和鄧超的表演,將兩者的內心戲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確夠得上影帝殊榮。那根他們共同抽的煙,最終燃盡,化為一縷煙霧,卻觸動觀者心弦。值得敬佩和同情的情感,流淌于觀眾的感受之中,很真實。

其他演員的表現也給影片提供了很大的支撐,無論是同獲影帝殊榮的郭濤(那段負傷回家自我縫針的戲足夠說服力),還是被扭曲掉面部形象的高虎,亦或是醬油角色的呂頌賢與師傅“杜志國”,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發揮。而王珞丹雖然可能因為角色本身要求的純粹讓她並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水準,卻也還是中規中矩地完成了一個屬於她的人物表現。影片整體角色的造型幾乎都談不上細皮嫩肉那種“小鮮肉”風格,而是有棱有角、粗曠不羈,不大合韓范的柔帥,卻飽含男人的粗礪氣慨,十分有氣質。加上畫面的質感和服化道的樸素化,讓這幾個人物角色顯得更加真實接地氣。

3、人性拷問與愛的一聲歎息

影片最吸引人的除了上述提到的演員表現之外,便是扣人心弦的故事本身了。說它是近些年國內最好的犯罪懸疑電影或許有些誇張,但它的水準的確夠得上大批量好口碑。改編自小說《太陽黑子》的本片雖然做了很大的調整,看起來脫離了不少故事的設定,卻符合了電影表達所需要的敘事文本。故事的劇情充滿張力,劇情引人,節奏得當,末尾的反轉給觀眾帶來不少驚豔之感,配得上精彩之評。只是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審核原因,電影的不少故事交待被刪減,整體基調也被調整,多少給影片帶來了一些不便於細細推敲的瑕疵。一些人物的動機和故事的走向給了精明的觀眾揪住進行質疑的空間,算是本片不可忽視的不足。譬如對有著竊聽癖好的房東的背景交待幾乎沒有(據說未刪減之前是有的),譬如高虎戲份的大量減少讓陳比覺這個人物也變得不夠立體,譬如對伊谷春師傅的交待也略顯單薄,等等。可即便如此,影片還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精彩,還富有意義。

這種意義一方面集中在對人性的拷問上:面對曾經犯下的罪責,該如何得體地度過一生?面對情與法的糾結,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面對愛與痛的交纏,該如何進行取捨?影片通過對辛小豐、楊自道、陳比覺三個人暗無天日一般的生活的展現,告訴觀眾哪怕是一時失手造成的罪責,也必將面臨生活之不可承受之煎熬。即使你再費盡心思地謀求各種方式試圖得體地度過一生,也終究逃不過法理或心理的折磨。罪責帶來的壓抑、恐懼會讓你的生活蒙上灰暗,備受痛苦煎熬。伊谷春和伊谷夏則用理性的正義和單純的愛證明了情與法當中,法終將超越情。

“太煎熬了”。辛小豐被銬上手銬時,沒有驚慌,反倒平靜,說出這句話後,感覺如釋重負。壓在他和其他二人身上的罪責讓他們背負了太多心靈包袱,是一種煎熬,也是他們許多行為動機的一個重要理由:正是因為內心備受煎熬,而本性又是善良的,於是一方面會勇敢于抓歹徒、會追擊搶劫者、會甘願當“同性戀”,一方面,又時常陷入陰鬱的心境,渴望心靈的自我救贖。而最後他們的赴死,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他們各自實現了渴望已久的自我救贖。

至於愛與痛的交纏,影片用三個負有罪責的“罪犯”共同赴死傳遞出了一個宏大主題:愛。是的,如你所知,影片裡三個人最後的赴死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認為他們赴死的理由並不充分,甚至覺得毫無意義。但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為影片中的人物想一想,你便會發現,他們的選擇,其實包含了大愛,卻也由此透出一份悲涼。辛小豐和楊自道之所以平靜接受法律制裁,智商超高的陳比覺巧妙地逃過法律制裁仍選擇死亡,一方面是心靈上終於得以解脫,一方面,則是為了小女孩“尾巴”的將來著想。後者所體現的,便是一種大愛:小女孩“尾巴”支撐了他們生活七年的勇氣和希望,他們不想因為那個實在太殘酷的真相而影響小女孩的成長,於是選擇用死亡的方式讓這種影響減少。實際上,如果你真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你便不難發現,影片裡最具悲劇色彩的,其實是小女孩“尾巴”。出生之後便失去了親人,成長過程還遭遇病痛折磨,必然會被知曉的真相如果放在將來,那也是對她一種巨大的打擊。所以,無論是三人赴死也好,還是伊谷春兄妹的熱心照料也好,都是一種愛的體現。

也正是影片最後的愛的回歸,才讓幾個角色形象得以昇華,即便是他們有過罪行,也還是會為他們內心的善良所激發出的愛而感動。而影片反轉出來的一個“真相”,則更添加了那三個角色值得同情的理由:原來他們並非大惡,那個輕描淡寫地交待罪行的傢伙才是真正的大惡。到影片最後,你會發現,那幾個被認為十惡不赦的人,原來並不是惡人,而是用死亡傳遞了大愛的人。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不禁會為之發出一聲歎息。這歎息包含了同情,包含了惋惜,也包含了影片所反映出來的某些真實。

那一劑注射不是電影結束,結束是在一片烈日下的海灘,那意味著某種光明,意味著某種美好,這美好裡,沒有灼心,只有希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